高校弱势群体学生管理初探

2013-04-11 13:58管淑波
绥化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子女群体家庭

管淑波

(绥化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一、高校弱势群体学生的类型

(一)“经济贫困型弱势群体”

它是指在校期间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难以支付学费及购买必要的学习用品,日常生活缺乏经济保障,导致学业难以为继的大学生,即所谓的高校贫困学生。这个群体学生大多数心理自卑、脆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二)心理障碍型弱势群体

主要是指由于社会、家庭、学校以及自我等方面造成的心理困扰,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排解而形成的心理问题,并且这种心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同辈群体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三)学习不足型弱势群体

“感官和智力水平正常,由于多种主客观因素造成其在学习上存在一定的障碍或困难,仅靠自己一时难以完成必要的学习任务,无法达到国家规定学业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需要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大学生”[1]

(四)生理缺陷型弱势群体

这个群体主要指因先天或后天因素致使身体上有明显缺陷和残疾,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的大学生群体。在这些生理弱势群体中,也有一些自立、自强、为实现与普通同学平等价值而拼搏的大学生,有些学生的学业成绩、工作甚至比普通同学更为突出。但由于生理缺陷,也有一些学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陷入困境,极需要老师的关怀。[2]

(五)就业滞后型弱势群体

指在当前就业市场化、就业渠道多元化的形势下,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难就业或无法就业的大学生。

(六)行为问题型弱势群体

指其行为在没有智力迟滞和精神失常症状的情况下,与大学生行为规范的相关制度违背,从而受到学校纪律处分的大学生群体。这个群体因为自身的不良行为受到处分后容易出现抵触情绪,无心向学,引发危机事件。[3]

二、高校弱势群体学生的成因

(一)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的深度转型,个人的经济地位和个人利益开始受到重视,崇尚个性解放,追求个人价值的社会风气盛行,各种消极价值观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也在滋生蔓延,在这种体制环境的影响下,有些大学生开始注重眼前的生活享受,追求现实的物质利益,价值取向变得世俗化、功利化,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男生比阔绰,女生比穿着,为了手里有更宽裕的钱支配,逃课去打工挣钱,时间长了就形成了学习不足型弱势群体,当然这种群体的形成不单单因为这一种原因。在攀比的过程中,有些家庭较为贫困的部分同学,心理自卑,长时间得不到排解,在本身是经济弱势群体的同时逐渐变成了心理障碍性弱势群体。总体说来,弱势群体各种类型都直接受社会因素的影响。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与经济关系为基础的生活群体。对学生而言,家庭是不可选择的,是一般情况下无法摆脱的生存环境。人一出生就在家庭中生活,度过他的婴儿期、童年期和少年期。家庭是一个人的“社会化摇篮”“人生的第一课堂”。[4]学生受家长的职业类别、家长的文化程度、家庭氛围、家长的期望等因素的影响,会在家庭中日渐形成各异的品德、习惯、生活准则。目前,我国大部分家庭对子女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教育子女只有学习好,才能出人头地,家长恰恰忽略了子女综合素质的培养,长期在这样一种单一价值观的影响下,子女除了会读书以外,几乎没有任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导致他们离开父母上大学以后,不能独自解决各种生活学习问题。与此同时,家庭氛围对子女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家庭环境幸福、温馨、和睦,在此种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子女,绝大多数都有一个健康的人格,如果是家庭父母之间家庭暴力,单亲,或者父母离异,在此家庭环境中生长的子女,很容易让他们性格畸形发展,产生对人和事的不信任,消极厌世。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贫富差距也在逐渐拉大,贫困相对更加贫困,下岗职工的家庭经济压力更大,来自于这部分地区和家庭的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影响在心理上容易失落,多疑,对自己失去信心甚至自我压抑,自我否定,自我抛弃。

(三)自我因素

当下社会家庭结构绝大部分是4-2-1式家庭结构,这些独生子女家庭长大的孩子们,家长们大多娇生惯养自己的子女,很少锻炼他们的独立自理能力,很多事情都由家长带包代办,导致他们进入大学以后个人自立、自理、自制、自控能力以及协调人际关系能力较弱,情感脆弱,心理承受能力,抗挫折和压力能力弱,无论在学业还是情感上出现波折后就变得迷茫,禁不住网络的诱惑,逃课上网吧,极个别有身体缺陷的同学,更容易出现自卑和伤感的情绪,这部分学生由于以上的种种原因逐渐变成了高校的弱势群体学生。

三、高校弱势群体学生的管理对策

(一)完善弱势群体学生教育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

高校弱势群体学生是当下高校学生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较为出现问题的高危群体。这个群体如果管理不好,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个人成材和高校自身的稳定。所以要高度重视弱势群体学生的教育和管理,首先,做好新生的入学教育,让学生尽快了解和熟识学校的学生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以便日后遵守执行;其次,建立学生档案,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深入调查筛选出弱势群体学生,采取跟踪调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其次,完善奖惩制度,贯彻“助勤不助懒、助好不助坏、助俭不助奢”的原则,做到以制度来管理人,用人来引导人。

(二)关注弱势群体学生的差异性,引导其多元发展

大千世界差异无处不在,人们要做的“不是千方百计去抹煞差异、清除差异”而是要不断地尊重差异,发现差异。弱势群体学生由于遗传因素、个人特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使其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性格、气质、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互不相同的,各有侧重,可以说高校的弱势群体学生自身的差异性要比非弱势群体学生表现更为突出。以前,在高校的发展中,弱势学生的话语权常常被权威声音、优势力量所淹没,所谓的“落困生”、“后进生”、“差生”常常被打入另册。为此,在管理弱势群体学生的过程中,要充分深刻认识他们的差异性,不要搞一刀切,结合其自身的特点,引导其多元发展。

(三)倡导全元育人理念,共同关爱弱势群体学生

近年来随着社会深层变革和教育改革,高校弱弱群体学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高校学生思想政治人员的师生比部分还远远超出1:200的比例,仅仅依靠辅导员和学生工作部门的力量是较为单薄的,这就要求我们全校各个部门以及辅导员,班主任,寝室导师、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以及非弱势群体学生志愿者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全方位育人,共同来关爱高校弱势群体学生。

(四)给予弱势群体学生人文关怀,提倡人人平等

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心、尊重、理解、信任、爱护每个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自由充分的发展。师生之间不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师生双方都要意识到双方在人格上是互相平等的,需要双方互相尊重,真诚交流,交换人生体验。这是教育管理每一个学生的原则,针对弱势群体学生更要坚持以人为本,给予他们充分的关怀。学生的管理者与学生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平等关系,弱势群体学生本身就有心理自卑的倾向,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绝对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姿态进行对话,要以平等的朋友身份真诚与其沟通,抛弃教师的法定权威,发挥感召权威,与学生共情,达到真正的心灵共勉,让弱势群体学生真实的得到关爱,让他们健康的成长成才。

(五)构建弱势群体学生学习、生活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

高校的弱势群体学生大多都具有边缘化的特点,他们大多心理较为自卑,不愿意融入其他同学的生活,很少参与集体活动。所以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学习、文化、娱乐和社会实践活动。现在全国部分高校在深入展开关爱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弱势群体学生充分的加入此项社会实践,在关爱活动中让他们学会感恩,学会生活、学习。或者在弱势群体学生中,也有部分战胜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可以将他们树立为榜样,用他们的力量影响感染其他弱势群体学生。

[1]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

[2]俞荣根.儒家法思想通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46.

[3]梁治平.法辨[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343.

猜你喜欢
子女群体家庭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家庭“煮”夫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