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名的修辞理据探索

2013-04-11 14:27柯娟娟赵非菲
绥化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娃子小名理据

柯娟娟 赵非菲

(湖北师范学院 湖北黄石 435002)

小名,又叫乳名,指人小儿时期亲朋友好友给取的名字,古代人“始生三月而加名”,此名即小名,大概不像后世有若干区分,小名亦即正名。据载,我国秦汉时期就有了小名的类称。小名一般只在家庭和亲朋好友之间使用,但“小名”却是我们“尊姓大名”的前身。关于人名的产生,《说文解字》里的解说为:“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1]事实确实如此,人在白天见面,可以通过形体、面貌相互识别,但如果在晚上见了面,互相看不清楚,就只能通过自报姓名来相互识别了,可见人名是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而产生的。最初的人名就是小名,自秦汉以后,我国士族阶层便开始“讳小名”,认为不雅,有贻笑大方的嫌疑,故另立了雅驯的“正名”。小名流传至今,虽是不登大雅之堂,但在现今社会为孩子取小名仍很盛行,特别是在农村,取小名更是受到人们的青睐,所以如果对农村小名进行观察分析,我们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取小名在我国不仅是一种社会习俗,同时也是应用语言文字的一种社会现象,小名不仅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背后的故事也是丰富多彩的,“凡使用语言就一定有修辞活动和修辞现象”[2]小名就是对语言文字的应用,所以它也是一种修辞活动和修辞现象,我们有必要从修辞的角度对小名进行探索,尤其要对其“背后的故事”进行探索,也就是对其修辞理据的探索。

一、小名有修辞理据可寻

“所谓起名,就是给用概念去反映的客观事物起名,亦即以词语的形式去表示反映那个客观事物的概念。因而起名的艺术,就是以什么样的词语去表示概念的艺术,从词语方面说,起名变成了词语修辞的一个重要的内容。”[3]这句话说明了起名为何是词语修辞的一个重要内容,取小名是起名的一部分,那么取小名自然也是词语修辞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意即取小名就是用概念来反映每一个体的人这一客观事物,小名又都表现出词语的形式,也即用词语的形式去反映每一个体人的概念,取小名就变成了词语修辞的内容。

“名无固宜,客观事物的名称同客观事物本身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这是从语言的本质说的,是从语言的原始阶段说的。……如果从语言发展的漫长过程来说,从言语活动的情况来说,大多数语言单位(词语)的产生在语言体系内部是有理据性的。”“在语言发展过程中,一些名称的出现,往往是有理据可寻的。”[3]小名虽说并非与生俱来,纯粹是后天人们的自由选择,但它也是人们在交际中一定范围内使用的一种名称,特别是在现今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观念的转变、人们对新奇美好事物的追求等,对小名的选择就更加注重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更明显得体现出起小名的特有修辞艺术,一个小名的出现,就是一个名称的出现,所以这种修辞往往也是有理据可寻的。

可见,取小名是词语修辞的重要内容,一个小名的出现或隐或显,或单一或综合,都有理据可寻。本文仅就农村小名的修辞理据做初步探索,试图寻找其中的特点和规律。

二、农村小名的修辞理据

“修辞现象,纷繁复杂,但又都有其赖以存在并显现其修辞价值的客观依据,这种客观依据就是修辞理据”,“修辞理据,其体现方式不一,逻辑思维、心理活动、审美观等等,都可以作为修辞理据”。[3]农村小名作为一种修辞现象,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不管是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其独特的修辞特色,从而其修辞理据的体现方式也是丰富多彩的。由于农村小名的修辞理据体现在多个方面,所以我们就其几个主要的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逻辑上的“无理而妙”

小名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亲朋好友为小孩取的供别人叫的具有区别性的一个符号,“小名”这个概念和它所指称的某个人这个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如小名叫“狗娃子、牛娃子、桃子、李子”等,它们只是一个代号,和所指称的人之间没有丝毫的必然关系,没有逻辑可言,是偏离了逻辑的一种修辞现象,这在逻辑上是“无理”的。但经过仔细观察,我们发现这偏离逻辑的一面在某种情况下也是具有一定修辞效果的,而且是“妙”的,比如:“妙妙、晶晶,囷囷”等,都是叠音词,不仅叫来朗朗上口,并且听来和谐悦耳,再如“芙蓉、梦蝶、佳伟”等,这样的不仅名字亲切动听并寄托着父母辈对孩子的关心疼爱与殷切希望,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着“妙”,由此可体会到小名“无理而妙”的修辞韵味。

(二)基于特定心理需求

虽说小名只是一个代号,在一定范围内用于日常的生活交际,可人们还是比较重视对这个符号的选择,很多都是出于某种心理需求而给孩子取的某个小名,这又可以分为几个方面:

1.特殊的个人心理

父母给孩子取小名的时候,都想选一个比较符合父母辈心意的或是比较好的小名,由于每个人对孩子的期望和对小名的寄托有所不同,所以很多时候小名是出于某种特殊的个人心理而得来的。如有一家有三个女儿,大女儿叫“少少”,意思是现在孩子少,第一个女孩比较稀罕,二女儿叫“沙沙”,谐音“刹刹”,意思是像刹车一样刹住别再生了,孩子生多了养不起,三女儿“娑娑”,谐音“缩缩”,表示一定要再缩缩,千万别再生了,这三姐妹的小名既悦耳动听、诙谐幽默,又体现出了父母的特殊的心理状态。又如给女儿起名“芙蓉”,希望女儿能像出水芙蓉一样纯洁可爱,健康成长,“芙蓉”不仅简洁好记并且寄托了父母的美好愿望,同时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小名的确立都是出于父母的特殊的个人心理,也就是其修辞理据。

2.普遍的社会心理

小名的确立除了出于特殊的个人心理以外,还有的是出于普遍的社会心理,孩子小名的由来是某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在起作用。在农村取小名时有一种现象相当普遍,就是用不好听的动物名给孩子取小名,越贱越好,越丑越好,比如“牛娃子、狗娃子、羊娃子、猴娃子、兔娃子”等等,这些名字粗俗、难听,但都是出于怜爱并持“贱名易长”的普遍社会心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旧意识的转变,现代人给孩子取小名已比较注重文饰大方,开始避免使用那些鄙俗的字眼,并且有将小名作为正名的趋势。”[4]另外还有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如在建国时期,小名叫“建娃子(建国)、华娃子(中华)、国庆、红军、解放”等之类的特别多,在“文革”时期,小名叫“反娃子(造反)、卫兵、红卫”等之类的较多,这些小名反映了人们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给孩子取小名和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契合,体现出了亲朋好友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中对孩子的期盼与祝福,当然这不仅仅是心理因素,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是密切相关的。可见,普遍的社会心理是农村小名修辞理据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个人心理与社会心理相结合

小名的确立出于心理的某种状态是复杂的,很多时候是多种因素相结合作用的结果,相当一部分小名的确立都是个人心理与社会心理相结合而成的。比如有一家第一胎生了个男孩取小名叫“随心”,这个名字一看就知道是满足了父母想要儿子的愿望,这是符合个人心理的,同时,在重男轻女思想还比较严重的农村,又赶上国家实行计划生育,第一胎生个儿子也符合了人们普遍的心里愿望。又如“喜娃子、安娃子、富娃子、财娃子”等,体现出了父母希望孩子能天天有喜事,平安快乐,发家致富等美好的心愿,这不仅是父母个人的愿望,同时也是整个社会对平安健康,富裕生活的追求。这些小名的确立都是个人心理与社会心理相结合的产物。

另外还有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取名人是根据当时所见到的人或物,或是发生的一些事情等特殊情景,经过联想而给小孩取小名的。如一个男孩叫“悬娃子”,是家里的第三个孩子,前面两个是女儿,因为计划生育抓的紧,母亲在怀他的时候东躲西藏,即将待产之时,被计生部门的干部强行带到医院去打了流产针,但是孩子没有屈服医生的安排而生很幸运地降生了,孩子的奶奶就赶紧趁人不注意抱着孩子不走公路走河边回到了家,真是悬乎啊,取名人从心底感觉这件事太悬乎了,太不可思议了,为纪念这个特殊的时刻,所以取名“悬娃子”,这表面看来是基于当时发生的一件事,但实际上也是人的心理对客观事实的一种反应与联想,主要还是归因于当时取名人的心理状态,他是通过客观事物有感而取。还有如孩子出生时,父母看见了一只喜鹊就给孩子取名“喜鹊”,希望能给孩子带来喜事等,这些取小名的根据虽说受到当时客观环境的影响,但是主要还是人们的心理在起作用,同样是值得注意的现象。

(三)基于社会文化习俗

许多农村小名的确立依据是基于某种社会文化习俗的,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古到现在一直是人们所热衷的,这也可以分为几种情况:

1.按“五行”、“生肖”取小名

由于古代人的迷信思想,很多人在给孩子取小名的时候,会去找个算命先生,按孩子的生辰八字,用“五行”,看看命里缺少什么,如命里缺“木”,就用“木”或是“木”字偏旁的字,如叫“木木、楠楠、森森、小林”之类的,如缺“水”,就用“水”或是“水”偏旁的字来取名,如叫“海水、小水,冰冰、淼淼”等,用名字来弥补命里的缺陷,这既是一种传承下来的风俗习惯,同时也寄托着父母对子女的怜爱之情。另外,有些父母给孩子取小名按孩子的生肖命名,如兔年出生就叫 “兔子”,龙年出生叫“龙娃子”等。

2.按孩子出生时间、地点或是特征取小名

按孩子出生时间、地点或是特征取小名也是农村常用的方法,如“晨晨、亮亮、小霞”等;以出生地起名,如虹口、宁宁等,还如父母在旅行途中生的孩子就取名叫“路路”等;以季节起名:如“春儿、秋霞、冬冬、小雪、腊梅”等;以体貌特征起名,如“胖胖、小白、笑笑”,还如“毛蛋儿”,因为生下来时还没发育好,全身毛乎乎的,所以叫“毛蛋儿”,又如“八斤”因为生下来时体重是八斤,所以就叫“八斤”等等。这些也都是小名的修辞理据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大名衍生小名

还有一种情况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有很多人本没有小名,只有一个大名,后来由于亲朋好友为了表示对孩子的怜爱、亲切之感,就把大名稍作改动变为一个比较亲昵的小名,比如,大名叫“贤莲”,亲朋好友就叫她“阿莲”或是“小莲”,叫的多了就自然成为了小名,还有如大名叫“玲权”,亲朋好友改叫“小玲”或“玲子”等等,这种现象在农村小名中也是比较常见的,其所体现出的修辞理据是比较特殊的,由大名到小名,最初的大名是有直接的修辞理据的,它可以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种期待或是喜爱,后来由于亲朋好友为了表达怜爱、亲昵的感情而把大名稍作改动作为孩子的小名,这又是间接得来的,是一种间接修辞的理据体现,是不容忽视的。

由于社会文化习俗包含很多内容,所以基于社会文化习俗来取小名的修辞理据除了上述几种,还有其它很多方面,如以出生的顺序、长辈或父母的年龄为孩子取小名等,都是取小名的修辞理据,这里不多赘述。

(四)基于审美情趣

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便捷迅速,信息在很短时间内就会得到广泛传播,人们接受的新鲜事物不断增多,观念随之改变,农村的人们也在社会的推动下进入了信息时代,在心理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在给孩子取小名上,就是以前的不雅驯的,特普通的或是随口拈来的小名已不多见,更多的是动听的,新奇的,富有更多文化意蕴的,甚至有从外国借来的等。这些都是由于人们赶潮流、趋新奇、求意蕴等的审美情趣提高了,取小名时,考虑的因素会更多,不仅满足父母的心里愿望,还符合社会潮流,不落俗套。如“畅畅、萌萌、菲儿、灵儿”等类的小名,这些小名不仅从听觉上产生美感,从一角度看,在内容上也是很有文化意蕴,体现出了美感,以前在农村基本上是见不到的,现在逐渐增多,用不好听的动物名取名基本上已消失,这可以看出审美情趣在取小名时也是功不可没的。

另外,通过观察分析,各修辞理据之间并非完全是孤立存在并起作用的,每一个小名的确立,往往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修辞理据有可能是综合的,复杂的,如上文举的“随心”,建国时期的小名等不仅是特殊的个人心理、普遍的社会心理起作用,同时还有社会大环境各方面在起作用,只不过是每个因素在取某个小名中所占的比重不同而已。

通过上文的简要分析,我们认为,农村小名看似无理,实际有理,看似随意,实则不简单。小名是一个人出生后亲朋好友给取的一个代号,供人们在日常交际中使用,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选择应用,是修辞研究的对象,仔细观察取小名背后的故事和缘起,可发现它的修辞理据也是多样化的,逻辑上的“无理而妙”、特定心理需求、社会文化习俗、审美情趣等是其常见的修辞理据所在。通过对农村小名修辞理据的探索,我们可以看到小名实际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社会的心理面貌、社会文化生活等。

[1]许慎.说文解字[M].上海:中华书局,1963:31.

[2]寸镇东.语境与修辞[M].贵州:贵州人名出版社,1996:1.

[3]张炼强.修辞理据探索[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90.

[4]季华权.人名简论[J].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1997(1):65.

猜你喜欢
娃子小名理据
那一片红
奶奶的生意经
有趣的名字
官娃子
无言的英雄
从理据出发展开高品质评价——以《谏太宗十思疏》为例走进文言文深处
山里来了学娃子
英语中爱情隐喻及其认知理据分析
全译繁化机制的内涵、理据与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