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造英雄——农村生产发展路径探析

2013-04-11 14:27胡凯基温彩云
绥化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柳编

胡凯基 温彩云

(1.蚌埠学院人文社科部 安徽蚌埠 233030;2.胶州市洋河镇人民政府 山东青岛 266322)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1]“生产发展”居五项要求之首,农村生产如何发展,是值得研究的重大问题。我国目前各地农村生产发展水平差异很大。比较研究我国先进农村和欠发达农村生产发展状况的差异,可以看到,根本差异在于致富依托产业的差异。生产发展先进的农村,大多在传统粮食种植外具有其他致富依托产业。2009年,全国专业村达到45650个,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5683元,高出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19.4%。反之,生产发展落后的农村,大多在传统粮食种植外缺乏其他致富依托产业。2012年5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吉首市、花垣县就推进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进行调研。曾担任32年村支书,对村里情况了如指掌的吴成戈,在被温总理问到对扶贫有什么意见时,一口气提了三条建议。第一就是村里产业比较单一,以种水稻和烤烟为主,应该调整结构,多增加经济作物。温总理对此意见表示赞同。本文将总结先进农村常见致富依托产业形式,分析其产业特点,最后指出欠发达农村致富依托产业的几种培育路径。

一、农村常见致富依托产业形式

(一)养殖业

1.水产养殖业

这包括沿海的海水养殖业,如各种贝类(扇贝、牡蛎、海虹、鲍鱼、蛏子)、藻类(海带、裙带菜)、鱼类、软体动物(海参)虾蟹;也包括淡水养殖业,如各种鱼类、虾类、蟹类、蛙类等。有的经过多年培育,已经形成品牌效应,如江苏盱眙、湖北潜江的小龙虾。辽宁盘锦经过多年发展使濒临绝迹的河蟹回到了辽河入海口,成为“中国河蟹第一市”,下辖的盘山县全县河蟹产值20多亿元,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2]

2.非水产养殖业

这大致包括畜禽养殖业,如畜类有比较传统的猪、牛、羊,也有新兴的毛用的水貂、兔、狐狸等,禽类有比较传统的鸡、鸭、鹅,也有鹌鹑、鸽子,还有鸵鸟、山鸡、孔雀等;还包括昆虫养殖业。

2012年6月12日,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旭日干在中国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会上作“中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总体情况汇报时指出,“我国养殖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达16.1%,大大高于农业总产值13%的年均增速。预计到2015年,养殖业总产值比重将达到48.6%,超过种植业47.4%的比重,成为农业中总产值第一大产业。”目前,养殖业成为农业战略主导产业是发达国家的普遍规律。旭日干认为,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水平,我国养殖业在农业中的比重还比较低,有较大提升空间。到2020年和2030年,我国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将进一步提高,分别达到50.3%和53.5%。未来20年,我国养殖业将实现重大战略转型,在农业中率先实现现代化,成为保障食物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性产业。[3]

(二)经济作物种植业

1.食用型经济作物

食用型经济作物有水果、坚果、蔬菜、茶叶、咖啡、食用菌等。这方面形成品牌效应的山东寿光的大棚蔬菜,2010年,寿光实现各类社会存款余额近400亿元,其中80%的存款来自农民,蔬菜一项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

2.观赏型经济作物

观赏型经济作物的种植是随着居民收入增加而兴起的,如花卉、苗木。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秦集镇周蔡村一半人家从事花卉苗木种植和经营销售,年产值达到六七千万元种花卖花的村民年均收入10万元以上。该镇已建成花卉苗木交易市场,正在筹建花卉苗木协会,已有多家当地花卉种销大户发展为园林公司。[4]

3.药用型经济作物

这是和我国的中医药相关的产业,不少都是传统产区,所谓道地药材,如云南文山三七、山东平邑金银花等。

(三)加工业

1.传统手工业

草编柳编是农村传统手工业的典型。山东省莱州市享有“中国草艺品之都”的美誉,是中国最大的草制工艺品出口基地,草艺品企业已发展到300多家,从业人员10余万人,年出口创汇1亿多美元,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5]柳编在国内有影响的有山东省的临沂、济宁,安徽省的阜南。临沂市临沭县有“中国柳编之都”、“中国杞柳之乡”之称,柳编是其传统产业,全县规模以上柳编加工企业110多家,从业人员20多万人,占国内柳编产值的1/3,也是当地出口创汇的主导产业,在2012年的111届广交会上,签约额3000多万美元。[6]济宁每年生产着全国近40%的柳编制品,拥有数以万亩的杞柳种植,柳编工艺品公司百余家,年利润上亿元。安徽省的阜南全县有30个柳编专业村,近10万人从事柳编产业,该县黄岗镇是“中国柳编之乡”。近年来,该镇着力实施柳编产业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集聚化、规范化和创意化建设,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柳编生产销售集散基地,2011年,该镇柳编产业实现产值9.2亿元,财政收入2180万元,出口额达7237万美元,预计2012年年黄岗柳编将实现产值13亿元,出口创汇1亿美元,完成财政收入2600万元。

2.现代加工业

安徽省无为县高沟镇,当年因偶然机遇几位草根企业家率先办起电缆厂,带动了当地电缆行业的兴起。高沟镇由一个贫瘠的江边小镇,发展成一个全国知名、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电线电缆产业基地。往日名不见经传的偏僻乡野,成为名副其实的“安徽第一镇”,人称“安徽的温州”。

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水阳镇有造船基础,2009年完成船舶制造176艘,载重吨位达19万吨,和2008年相比,增长了300%,新造船舶条数居安徽全省第一。

安徽省与江苏金湖接壤的天长市铜城镇铜北村,站在安徽省仪表光电缆产业集群专业镇铜城镇的“肩膀”上,从事仪表、线缆及配套加工的个体私营企业已有100多家,其中,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就有13家。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1500元。

(四)特种服务业

1.对外跨区农机服务

这是随着农业机械化发展而出现的行业。安徽怀远全县有32家农机专业合作社,2000多台大型农机外出跨区作业。该县找郢乡叶湖村全村5000多人里,除去老弱和孩子,已有近1000人是农机手。每年全村仅收割机跨区作业收入一项就突破2000万元,人均纯收入过万元。

2.文化艺术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些地区的农民加入到文化演出当中去。广西阳朔某村村民常年参与《印象·刘三姐》演出,演出收入成为主要收入。河南省民权县王公庄村目前1366名村民中,700多人从事画虎和相关产业,拥有国家级美协会员2人、省级美协会员33人、市级美协会员56人。辐射带动周边两省三县数千名农民从事农民画创作,形成了以王公庄农民画家为骨干的农民画家群,外地入住的画家和慕名前来拜师学艺的学员有数百人。被定为商丘市六大文化产业园区之一。今年以来,已售出绘画作品近4万幅,创产值3000多万元。[7]

3.乡村旅游、农家乐

这是依托都市发展起来的一项现代旅游业。有的地方油菜花相关旅游收入超过了种植本身的收入。

4.出国劳务

这主要有远洋捕捞、远洋运输,赴日本韩国务工等。目前这一产业有从沿海向内陆扩散之势。

二、农村常见致富依托产业的特点

(一)广泛参与性

即该村致富依托产业不是由一两家企业垄断该行业,而是能培育相当一批个体户、私营业主,使得更多人能在更大程度上分享该行业的发展成果。如临沭有农村家庭编织户5万户,直接从事柳编的编织人员达6万多人。一般的矿产开采不符合这一特点,所以我们看到一些矿产地区贫富分化加剧,村民关系紧张。

(二)对外辐射广

该村致富依托产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要能输出到本村、本乡、本县市、本省乃至本国之外。一般情况下,对外辐射输出越远越广,证明该产业越有竞争力,该地村民也就能获得比其他地区更高的收入。试想,一个村子里,一家村民开了家面向本村村民的早点店,该村村民收入增加极其有限;若该村开办一家产品行销外地的食品厂,则该村村民收入会有显著增加。

(三)高附加值

一般来说,致富依托产业,若是种植业,附加值应至少是粮食作物的三倍以上。尤其在今天国家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保护政策的形势下,在宜粮地区发展其他种植业更应慎重。实际上,这几年已有一些地区把其他作物改回粮食。临沭种植条柳的收益是种植小麦的3倍左右,自种自编的收益则是花生小麦等粮油经济类作物的6倍之多,这保证了当地农民收入。对此,农民朋友还编成顺口溜:“闯东北,下江南,不如在家编花篮”,“种植杞柳喜洋洋,一亩能抵三亩粮”来表达内心喜悦之情。

(四)因地制宜

在市场经济的开放自由条件下,一个产业有利可图,会迅速吸引其他个人和企业跟进投资。产业中原先的领先者在大量后来者的冲击下,轻则领先优势不再,利润稀薄,勉强维持,重则由盈到亏,难以招架而被淘汰出局。领先者要避免此种命运,就要加强技术、管理,形成某种壁垒,可这并不容易做到。若领先者的产业有地域壁垒,那么就比较幸运了,不容易甚至不会面临大量后来者冲击了。这就是那些因地制宜发展起来的农村致富依托产业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原因。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沿海地区农村一般明显比非沿海地区农村富裕。非沿海地区可以发展的农村致富依托产业沿海地区一般都可以发展,而沿海地区可以发展的海水养殖、捕捞等农村致富依托产业非沿海地区一般都无法发展。

1.自然地理区位优势

禽流感的发生会给养鸡行业造成严重危害。山东蓬莱农村养鸡行业的发展就是利用了当地三面环海,是全国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具有预防禽流感的自然地理优势的地理条件。不少作物也有其优势产区,这保证了产品品质和销售便利。安徽宣城宣州区水阳镇全镇拥有500吨以上、6000吨以下的各类运输船舶800余艘,水运业固定资产超过3个亿,船主年营运收入2.6亿元,纯利润1.8亿元,是享誉省内外的 “水运之乡”。这支“航运劲旅”的培育离不开长江黄金水道水阳江穿境而过的区位优势。被誉为湖北省柑橘产业第一村的宜昌市仓屋榜村2011年村民户均柑橘种植收入3万多元,该村依托柑橘种植优势发展了8家柑橘打蜡、包装企业外销10多万吨柑橘,近百人到北京等地销售柑橘,有的夫妻一年可挣回一辆小车。[8]北京市的密云、平谷、昌平等郊县这几年依托大都市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也取得了不错成绩。

2.历史文化区位优势

媒体报道四川省绵竹市孝德镇射箭台村2011年年画系列产品销售年收入达2000万元左右,年画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达1万元,有“年画村”之称。这一产业优势是建立在历史文化优势的基础上的。四川绵竹与江苏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被誉为中国历史上久负盛名的“年画四大家”。目前其他三个地区也都形成了将历史文化优势转变为现代致富依托产业优势的可喜局面。前文提到的王公庄画虎产业也借助了该村历史上的绘画传统。福建仙游县榜头镇坝下村开发有千年传统的木雕家具工艺,全村发展出500余家注册木雕企业。

三、农村致富依托产业的培育路径

(一)政府直接引领

1.注意国家法规政策动向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不断出台强农惠农富农、解放农村生产力的政策法规。有的地方政府敏锐捕捉这些动向,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出台有力的地方配套政策,及时培育壮大当地农村致富依托产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也有一些个别地方政府对中央的法规政策动向或反应迟钝麻木,或不能与本地实际有机结合,或不能出台有力配套政策,丧失了不少培育壮大当地农村致富依托产业的宝贵机遇。这方面例子很多,下面略举几例。

我国从1994年开始实施地理标志保护。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标杆,是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王牌”。带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农产品价格普遍比同类产品价格高出20%—90%。地方政府运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可以保护、提升本地特色产品竞争力,在地理标志商标品牌的带动下,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得到了很大提高,农业品牌化和产业化的步伐开始加快。如山东章丘市的大葱在注册并使用“章丘大葱”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后,其经济价值明显提高,由注册保护前的每公斤0.2—0.6元上升到 1.2—5元。

2004年11月生效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应当分别安排专项资金,对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买国家支持推广的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给予补贴。”自2004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启动实施,中央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补贴资金规模连年大幅度增长。2004年—2009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99.7亿元,其中2009年安排130亿元,比2008年增加90亿元,增长225%。从2009年实施情况看,全年共补贴各类农机具超过343万台套,受益农户逾300万户。2010年发放155亿元,共补贴各类农机具约525万台(套),受益农户近400万户。2011年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总和为175亿元,共补贴各类农机具约564万台 (套),受益农户约439万户。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有益于全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首先有利于购机农户增收。以2011年计,平均每台中央补贴3102元,加上省里补贴,有的大型农机单台可获几万元补贴(四川南充单台最高可获20万补贴)。面对这样的好政策,有的地方政府大力宣传,精选典型带动示范,最后形成了当地的农机对外跨区服务业,一举多得;而有的地方政府则错失机遇。

2006年10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自2007年7月1日起施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成员地位平等,实行民主管理。合作社的亮点在于自愿联合,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在全村村民紧密团结不容易做到的情况下,合作社提供了是一部分人先团结起来的契机。合作社的成功运作必将使农民在亲身实践中体会联合的实惠,无形中培育集体主义精神。

2008年中央推出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也是一个农村发展重大机遇,不同地方政府表现也不一。安徽省太湖县结合本县森林资源丰富,全县有林地面积159.4万亩的县情,及时出台《太湖县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实施意见》,引导发展林下经济这一新鲜事物。为了消除广大林农的担心,该县注重培养示范基地和龙头企业,对全县发展林下经济示范户进行大力扶持,每年投入以奖代补资金100万元,涉及林地10000余亩,政府在技术和资金上予以重点扶持,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头的作用。截至2012年6月,全县省级龙头企业已达8家,市级龙头企业10余家,成立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39家,林下经济大户300多个,注册农产品商标3个,带动发展各类畜禽养殖60多万头(只),创产值1520万元,森林旅游业直接产值90万元,拉动相关产业产值达到3亿元。该县被评为2011年全国林下经济发展试点县。

另外还有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设施农业等政策机遇。

2.注意产业转移升级

近年我国东南沿海产业转移升级。一些原劳动力输出地区政府,抓住机遇,承接产业转移,或招商引资,或吸引当地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收到很好效果。如安徽省阜南县政府,获“2010年中国承接产业转移投资环境十佳县”第二位。安徽省东至县青山乡返乡创业的服装加工企业有50多家,规模大的有工人近百人,规模小的有10多人。这些小微企业,给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极大的活力。2009年,青山乡成立了服装协会,将有一定规模的服装加工企业加入其中,协会不仅为服装企业提供市场信息和新工艺、新技术等,还协调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并帮助企业进行融资。目前,已有43家企业成为协会会员。[9]

还有的地方抓住传统家庭庭院畜禽养殖的萎缩为畜禽规模化养殖开辟了市场空间的产业机遇发展了畜禽规模化养殖,培育了富民产业。

3.注意国内消费趋势

葡萄酒消费的增加与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密切相关。酿酒葡萄的大规模种植,存在一个时机问题。八十年代,时机就不成熟。近年来山东省蓬莱市捕捉消费趋势,大力发展酿酒葡萄规模种植、引进种植、酿造一体的葡萄酒庄,显著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

4.注意区域政策创新,培育当地优势产业

宣城市海事局针对造船业资本密集型的特点,与金融机构合作,创新融资模式,在全省率先推出“船舶产权抵押贷款”,改善了融资环境,建立了一个长期、有效、顺畅的融资渠道。

莱州当地政府扶助莱州草编基地入选了山东省首批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这意味着莱州草编这一传统产业将迎来新机遇。莱州草编产业将更容易争取到国家层面的资金支持,在通关、检验检疫、出口退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方面等均获得便利化措施,促进优势出口产业集聚。莱州海关采取了多项措施,加大对草艺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了草编行业实现外贸转型升级。

临沭县里设立杞柳种植发展专项资金,筹建全县柳编工艺产品研究所。为解决部分柳编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当地政府积极协调银行等信贷部门与企业的关系,帮助企业贷款,同时为企业间相互担保进行牵线搭桥等,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县质监局积极引导柳编产业争创省级优质柳编制品生产基地,成立了服务小组,对柳制品企业实施“管、帮、扶”并举的分类监管制度,对重点企业重点帮扶。(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网2011年2月14日)安徽阜南县则成立黄岗柳编产业园,除了集聚本地企业,还吸引了外地、外省企业入驻。

(二)扶植致富产业带头人

致富产业带头人不仅自己致富,提供就业,增加税收,多数情况下还可以通过示范作用,带动乡民致富。各级政府对乡村致富带头人要特别注意发现、奖励、扶助。

安徽怀远县马城镇新城口村有着得天独厚的山石资源,这为村民们提供了生财发家的基础。但由于多年来村里没有像样的道路,眼见满山的矿石和石渣随时都能换来金钱,可就是难以及时运出。当地能人刘兆本挺身而出,动员另外3个做生意的兄弟,4人共同承担下了192万元的“村村通”工程地方配套资金缺口,修了一条12公里长的出村道路。几年来,刘兆本以自己的经济实力做后盾,相继借给乡亲们或帮助乡亲们借贷3000多万元用于购车买船。在刘兆本一班人的带动下,如今,这个7000多人的村子,已经拥有千吨以上船舶320多艘、货运车辆450多辆,装载机和挖掘机50多台,有2000多村民从事石料开采、运输和工程施工,年产值达亿元以上。村民人均收入也由2005年的3200多元增加到了2011年的12000多元。[10]

这几年有的传统的劳务输出地区的政府注意吸引、邀请在外务工的能人返乡创业,收到了很好的成效,这一做法值得肯定和推广。安徽蚌埠市2012年年初推出以吸引在外蚌埠籍企业家、科技工作者、务工人员返乡回蚌创业就业的“孔雀计划”,半年多来,已初见成效。在发挥农村致富带头人带动作用的过程中,合作社是一个理想组织形式。

(三)发挥大学生村官作用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大学生“村官”从无到有,到快速发展,经历了长时间的积累发展过程。据《新华日报》记者2009年04月23日统计,江苏省2007年选聘到村任职的1011名大学生中,已有533名大学生村官通过领办、合伙、入股等形式创办各类实体368个,吸纳创业资金3547.3万元,提供就业岗位7000多个。在已担任村党组织书记或村委会主任的大学生村官中,不少人就是通过带头创业,带领群众致富,赢得了大家的认可。新华社记者谭浩、吴晶2010年4月对当时全国20万大学生村官统计发现其中有创业项目的19527人,其中独立创业的5916人,合作创业的13611人。不少大学毕业生进村之后,既是为农民服务的村官,又是引领农民致富的带头人。这些大学生村官的实践证明,在带民富的同时,自己同样可以当上“老板”,挣来可观的收入。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0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11.

[2]毕玉才,刘勇.“以回报社会大小来衡量生命意义”——老干部田守诚二十八年繁育盘锦河蟹的传奇[N].光明日报,2012-06-11(01).

[3]张蕾,袁于飞.养殖业即将成为我国农业第一大产业[N].光明日报,2012-06-12(06)

[4]沈明堂,顾楷,潘昊.繁花美景幸福路,万紫千红富乡村[N].蚌埠日报,2012-06-02(A2).

[5]刘春玲,贾秀平.莱州草编工艺品驰骋国际市场[N].国际商报,2012-03-15.

[6]临经.商标激励:提升临沭柳编竞争力[N].中国特产报,2010-05-19.

[7]刘先琴,常钦.荷锄丹青画虎雄——记“中国画虎第一村”河南省民权县王公庄村[N].光明日报,2012-06-11(09).

[8]郭有明.重访仓屋榜,贴心话桑麻[N].光明日报,2012-6-4(1)

[9]徐建.“凤还巢”筑起深山服装城[N].安徽日报,2012-06-10(A2).

[10]王保童.为了群众的信任[N].蚌埠日报,2012-05-12(01).

猜你喜欢
柳编
山东传统柳编工艺产品的发展方向探索
基于传统柳编工艺的现代沙发创新设计研究
郓城柳编工艺美术品的传承、保护与建设研究
程河柳编 编出农家新生活
务柳·织柳黄土地上走出的柳编“神话”
传承柳编技艺 弘扬工匠精神
“小柳条”编出“大财富”
“小柳条”编出“大财富”
非遗柳编展神韵
务柳·织柳黄土地上走出的柳编“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