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哲学思想对工科大学人文通识教育的启示

2013-04-22 05:44汪禄应
现代大学教育 2013年2期
关键词:哲学思想通识教育胡适

汪禄应

摘 要:胡适哲学思想对工科大学人文通识教育有多方面启示。工程师的培养需要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通力合作,努力强化学生技术进步的历史感、技术人才的使命感和技术创新所必需的艺术审美观念。所以,针对工程师成长的历史教育、信仰教育和艺术教育是工科教育必须重视的三大板块内容,跟踪世界的前沿技术、把握技术的人生意义、提升产品创制的美学趣味是工程师走向卓越的重要努力方向。公共选修、学术论坛、创新实践及竞技比赛是人文通识教育的主要形式。

关键词:工程师; 通识教育;胡适;哲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3)02-0069-07

一个人的卓越平庸要看他的创新品格。工程师是卓越还是平庸,并不在于专业知识的丰富,也不在于解决问题能力的大小,甚至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所谓综合素质的高低。学生的技术创新意识、人的社会使命感与工程师的审美理想是当前工程教育的软肋,工程师的培养期待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通力合作。通识教育,本质和目的就是人文教育。[1]所以,本文试图从胡适哲学思想出发,谈谈人文通识教育对大学工程教育的意义。

一、历史的眼光:跟踪世界的前沿技术

工程师的事业本质就是现代化事业。作为中国现代化大幕的开启者,胡适对治学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都曾提出过自己的哲学主张。[2]1914年初,还在美国求学期间,他就倡导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世界,看待万事万物。他说,“今日吾国之急需,不在新奇之学说,高深之哲理,而在所以求学论事观物经国之术。以吾所见言之,有三术焉,皆起死之神丹也:一曰归纳的理论;二曰历史的眼光;三曰进化的观念。”[3]其实,所谓“三术”,实为“一术”,即历史的眼光、历史的理论、历史的观念。因为第一,“归纳”首先是历史现象的归纳,其次,“进化”更是历史意义上的进化。培养并树立历史的观念、历史的态度、历史的眼光,可以说,是所谓神丹“三术”的精髓,也是胡适一生最重要的哲学思想。正是这种世界总在一天天进步的进化历史观让胡适完成了“道德递衰”为标志的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转换以及整个现代学术规范的建立。[4]

因此,本文认为,历史的观念、态度、眼光和方法是工程师走向卓越首先应当具备的心理特质和精神素养。唯有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唯有在历史的坐标中找到技术发展的轨迹、技术发展在各国各地区的差距,工程师们才能真正发现自己手头技术的不凡,才能感受到自己工作的伟大,才能从这些发现和感受中找到自己创造的激情乃至灵感。1952年,胡适63岁,曾就工程师的培养在台南工学院发表演讲。他引柏格生(Henri Bergson)“人是制器的动物”之说,与大学师生一起探讨工程师在人类进步史上的贡献。在胡适看来,人类的进步就是制器的进步。换言之,是制器技术的进步引领了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胡适明确指出,“从发明火以后,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电力时代,原子能时代;这些文化的阶段,都是依工程师所创造划分的。”[5]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是工程师们的技术创新推动世界进步的。胡适甚至据此认为,东西方的文化差别都基于器具的差别、器具制造技术的差别、器具制造工程师队伍的差别。他说,“东西文化之区别,就在于所用的器具不同。”[6]205 他指出,“近二百年来西方之进步远胜于东方,其原因就是西方能发明新的工具,增加工作的能力,以战胜自然。至于东方虽然在古代发明了一些东西,然而没有继续努力,以故仍在落后的手工业时代,而西方老早就利用机械与电气了。”[6]205 胡适还由此做出推论:“东方文明是建筑在人力上面的,而西方文明是建筑在机械力上面的。”[6] 205也就是说,在胡适时代,中国的器具、中国的技术、中国的工程师,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西方几百年前即工业革命前的水平上。所以,这个时候的中国工程师只会在人力上大做文章,而不可能有机械力方面的发明,更别说电气方面的任何创造了。毫无疑义,任何器具的制造,任何技术的发明创造,工程师们任何创意灵感的产生,都是历史的产物,都是特定历史情境下出现的奇迹。比如,中国古代有所谓的“制器尚象”[7],西方现代也有类似的仿生学。但这“制”、这“仿”都是特定历史情境下的行为。设想瓦特(James Watt)若生活在中世纪,他不会见水壶盖被掀动就有“这是蒸汽的力量”的联想和探究。同样,美国发明家莫尔斯(Samuel Morse)要是生活在20世纪,他也不大可能有那种冲动去“发明”什么电报机。工程师应当具备的所谓问题意识、技术创新意识,都是在技术发展的既定历史链条中形成的。

所以,本文主张,工科大学的人文通识教育必须重视侧重“技术史”或者“科技史”的“历史教育”,重视从历史进化的高度来考察技术理论、技术方法、技术工艺的演进过程。具体来说,建筑工程师要学习《中国建筑史》与《西方建筑史》,机械工程师要有《机械发展史》或《机电发展史》的研习,航天工程师要对《航天发展史》有比较深、比较详细的探究,即便是软件工程师也应该有《计算机软件发展简史》的深入了解。

可是,据了解,中国大学很少开设这类课程。[8]图书市场中很少见到这方面的教材,至于学术意味较强的专著更是难以寻觅。从目前市场的调查来看,市面上科技史方面的图书呈现出以下三方面的特点:一是成书时间较早。比如,系统地评介中国建筑发展详情的专著《中国建筑史》似乎只有梁思成所著的一种,写作时间是在1944年;《中国机械发展史》只有郭可谦、陆敬严编的一本小册子,出版时间是在1985年。二是多为中文译著。比如《西方建筑史:从远古到后现代》一书是两个美国人的合著,2011年由清华大学王贵祥教授翻译过来。《世界机械发展史》是由日本学者写的,1986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它的中文译本。三是专著与教材都空缺。比如,像《机电一体化发展史》、《航天发展史》这样的著作几乎找不到。还有一个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那就是,当我们认识到这些课程知识的重要性,并启动这些课程的教学之后,如何将这些知识让学生学起来?也就是说,开设这类课程是以掌握这些技术史知识为根本目的呢,还是以这些知识作为抓手引入技术进步的主题,从而让学生树立起技术的历史意识和进化观念?如果是前者,那么就是纯学术研究了,这并不是应用型的工程师们所需要的;如果是后者,强调建立学生的技术进化观,则有可能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他们的技术创新热情。所以,通过技术史、科技史的学习,让学生养成一种历史的眼光,一种用历史进化的眼光考察技术的习惯,这才是工科教育的人文通识教育所需要的学习方式,才是“还原”了通识教育的“本真”。因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区别,主要不是科目,而在于方法和态度。[9]更为重要的是,有了这种历史的观念、历史的眼光,也就会有跟踪当代前沿科技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因为所谓前沿技术,就是即将被改写的技术史或者科技史。《关于国家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研究》是2007年潘云鹤教授主持启动的一个由170位院士和268位专家参加的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10]2010年6月,在这个项目的研究报告中,潘教授特别强调工程科技人才的培训工作。在他所谈的四项培训内容中,“前沿科技”列为第一项。[11]其实,前沿技术也应成为大学工科教育中专业教育课程以外的重要内容。比如,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先进能源技术、海洋技术、激光技术等都应是相关专业学生的必修内容。但是,这些内容的学习,主要意义仍在于让学生在对前沿技术的跟踪中形成特定技术的历史链条,在于在这个历史链条中激发未来工程师们的问题意识与技术创新意识。

二、不朽的宗教:把握技术的人生意义

胡适的历史进化观是与其人生观、人生哲学紧密关联在一起的。1919年2月15日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不朽——我的宗教》一文。他认为:人是可以不朽的,但不朽不是因为灵魂不灭,也不是只有那些“极少数有道德,有功业,有著述的人”[12]528才能做到;一切都可不朽, “那无量平常人”也“有不朽的希望”[12]528。他说[12]531:

冠绝古今的道德功业固可以不朽,那极平常的“庸言庸行”,油盐柴米的琐屑,愚夫愚妇的细事,一言一笑的微细,也都永远不朽。那发现美洲的哥伦布固可以不朽,那些和他同行的水手,火头,造船的工人,造罗盘器械的工人,供给他粮食衣服银钱的人,他所读的书的著作家,生他的父母,生他父母的父母祖宗,以及生育训练那些工人商人的父母祖宗,以及他以前和同时的社会,……都永远不朽。社会是有机的组织,那英雄伟人可以不朽,那挑水的,烧饭的,甚至于浴堂里替你擦背的;甚至于每天替你家掏粪倒马桶的,也都永远不朽。

因为“社会”是不朽的,一个个“小我”流淌而成的“大我”是不朽的,所以,作为“平常人”的“小我”一旦融入作为“大我”的“社会”中,那这个个体“小我”也就不朽了。对此,胡适曾动情地描述道:“这种种过去的‘小我,和种种现在的‘小我,和种种将来无穷的‘小我,一代传一代,一点加一滴;一线相传,连绵不断;一水奔流,滔滔不绝——这便是一个‘大我。‘小我是会消灭的,‘大我是永远不灭的。”[12]529这就是胡适所信守的所谓“宗教”,或者说人生哲学。他曾这样说道:“我须要时时想着,我应该如何努力利用现在的‘小我,方才可以不辜负了‘大我的无穷过去?方才不贻害‘大我的无穷未来?”[12]532他一生对白话革新的执着,对自由人格的执着,对现代文明的执着,都是在努力践行自己的这种人生信念,努力把“小我”融入“大我”之中的。正是在这种人生信念的践行与坚守中,胡适赢得了自己的不朽。1918年,湖南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青年创立新民学会,并响应蔡元培、吴玉章的号召积极组织学会成员赴法国勤工俭学。临行时毛泽东竟然决定不出国了,原来是受胡适《非留学篇》以及《问题与主义》中“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思想的影响,决心留在国内潜心研究中国的现实问题。[13]今天的中国人,在享受着白话的便利,自由的空气,还有其他种种现代文明,这也正是胡适作为白话革新领袖的不朽、自由主义斗士的不朽、现代化大幕开启者的不朽。

本文认为,工程师的培养特别需要有这种“大我”的“信仰教育”,坚信每一个“小我”都会不朽,不朽于滔滔不息的“市场”中,不朽于不停运转着的“社会”中。工程师的器具制造、技术创新,虽然很多时候来自游戏,起源于只是为了个人想玩的玩具制作,但最终都会落实到市场,落实到社会应用,落实到对于“大我”的影响上。将自己“小我”的技术融入社会、融入市场竞争、融入“大我”的进步阶梯中,这才是工程师真正的荣耀、真正的卓越。美国科技巨星乔布斯(Steve Jobs)的成功最能说明这个道理。苹果创业时代的乔布斯只是一个专心于技术的年轻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技术迷”却被他的创业伙伴踢出了苹果。[14]创业10年,刚过30岁,拥有4000名员工,价值达到20亿美元的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CEO)为什么遭此厄运?一句话,乔布斯心中只有技术,没有市场,没有社会,没有那个“大我”。市场的观念、社会的观念、“大我”的观念在这个孜孜矻矻把玩技术的“小我”乔布斯的心中实在没有多少分量。[15]痛定思痛,乔布斯开始了二次创业,创立了奈克斯特(NeXT)计算机公司,针对高校市场,专为大学生和学者老师们开发高性能计算机。乔布斯学乖了,市场意识、社会意识、“大我”意识都有了,同时技术创新仍在继续。该公司研发出的技术后来便成为推动苹果公司复兴事业的核心动力。没有乔布斯的苹果公司后来捉襟见肘,收购了奈克斯特公司,也迎来了乔布斯。当苹果再将他推为自己的“统帅”首席执行官时,乔布斯便成为爱迪生(Thomas Edison)、比尔·盖茨(Bill Gates)同一等量级的美国工程师了。1998年的苹果电脑(iMac)、2001年的苹果随身听(iPod)和2007年的苹果手机(iPhone),这“三步曲”让苹果走向“神坛”,也让这位里德学院的“退学生”成为世界所有工程师的偶像,因为全世界乔布斯时代以及以后无量的人们都在享受他的那些技术创造。乔布斯所以能够缔造苹果的辉煌,因为这时的他终于明白,一个工程师,“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

差不多所有杰出的工程师都会经历这样一个人性的修炼过程。越是卓越,越是成功,越有可能饱尝这种人性修炼的煎熬与欣喜。可以说,人类科技史上每一个成功的创新案例都是人性修炼的典范案例。因为人生没有“市场”的观念,没有“社会”的信仰,没有那种“大我”的境界,必然走向平庸甚至失败;而以器具制造影响世界的工程师尤其如此。这也是胡适,一个哲学家,六十多岁了,还要跑到工学院去讲“工程师的人生观”的深刻原因。

所以,本文主张工科大学的人文通识教育要重视“创新案例”的教学。“创新案例”本是潘云鹤教授强调的工程科技人才培训的另一项重要内容。[16]但二者有目的、内容与倾向上的差异。如果说,在职培训重在强调技术及其方法本身的学习意义,那么学校教育则应当更多地关注技术、方法背后人生境界的转变价值。因为是技术的学习、方法的学习,所以在职培训强调要从“当代”前沿科技的创新中去发掘这些案例,学到“最新”的技术与方法;因为是技术、方法背后人生观、价值观的学习,所以学校教育强调备选案例的典范性、生动性与人生教育价值。走进案例主人公的心里,让未来工程师从这些成功人士的身上悟得“人生信仰”进而把握技术的人生意义,才是人文通识教育的本真。

现代教育一个最值得关注的现象就是出现了“专业教育”,即传统教育分化出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两种教育形态。[17]无疑,这是教育的进步,也是工程师得以在中国大学培养出来的重要原因。然而,作为现代文明的后发追赶型国家,中国一直行进在反复探索的曲折道路上。[18]因而,其工程教育也一直没能摆正“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专业教育“过实”,只见技术不见人;通识教育“过虚”,花拳绣腿却形同虚设。最终造成这样一种尴尬局面:学机械的不愿进车间,学煤炭的不想下矿井,学地质的不肯爬深山,学建筑的担心去工地。他们当中不少人动手能力差,环境适应能力弱,技术创造的热情与动力不够。无疑,问题的症结在于教育的本质模糊了,通识与专识的关系没能把握好。早在1915年,蔡元培就明确指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19]1941年,梅贻琦对通识教育与专识教育的阐释更是力透纸背:“通识,一般生活之准备也;专识,特种事业之准备也。通识之用,不止润身而已,亦所以自通于人也。信如此论,则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20]所以,从今天的工程师培养状况来看,必须重视作为教育“根本”的通识课程教学,尤其是必须重视通识课程“创新案例”的教学。因为对于工科大学生来说,从技术创新的案例中体会人生信仰、体会技术的人生意义、体会工程师身上的那份责任和使命,往往能收事半功倍的效果。乔布斯说[21]: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难道还有其他原因吗?你是否知道在你的生命中,有什么使命是一定要达成的?我们生来就随身带着一件东西,这件东西指示着我们的渴望、兴趣、热情以及好奇心,这就是使命。你不需要任何权威来评断你的使命,没有任何老板、老师、父母、以及任何权威可以帮你来决定。你需要靠你自己来寻找这个独特的使命。

这是乔布斯的肺腑之言。不难看出,正是这种神圣的从自己生命中生长出来的职业责任感与社会使命感造就了乔布斯这样的科技巨星与工程师楷模,也正是他那一系列创新实践所开发出的技术以及凝结在这些技术上的“改变世界”的志气、品格、毅力等人文精神让这位美国的非婚生男孩赢得了自己的不朽。

三、平民的经验:提升产品的美学趣味

胡适是不朽的,他最不朽的功绩恐怕要数他将白话以及白话所包蕴的美学趣味真正化为现代化目标中全民族的共同追求。[22]胡适曾说,“美”不外乎“两个分子”:“第一是明白清楚;第二是明白清楚之至,故有逼人而来的影象。除了这两个分子之外,还有什么孤立的‘美吗?没有了。”[23] 比较文言,白话的美学取向就是这里所强调的“明白清楚”。可以说,明白清楚是胡适建构的审美理想的核心元素。明白清楚成为胡适审美理想的核心元素是与胡适哲学思想所强调的平民“经验”联系在一起的。胡适曾经指出[24]231:

从前的哲学大病就是将知识思想当作是一种上等人的美术鉴赏力,与人生行为毫无关系;所以从前的哲学钻来钻去总跳不出“本体”、“现象”、“主观”、“外物”等等不成问题的争论。现在我们受了生物学的教训,就该承认经验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就是思想的作用指挥一切能力,利用环境,征服他,约束他,支配他,使生活的外域永远增加,使生活的能力格外自由,使生活的意味格外浓厚。

然而,能够完成这一过程,享受这种“经验”、这种“生活”的主体“决不是笼着手太太平平的坐享环境”的“贵族”,而是为维持生命的存续必须努力应付周遭环境的那些“实践者”。[24]230他们是街市和乡村的男人和女人,是引车卖浆的小商小贩,是走街串巷的游医艺人等“小百姓”。胡适在美学上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他以白话革新、白话审美实践为基础促成了中国美学由传统贵族化审美向“明白清楚”等为特征的平民化审美转变。

技术创造往往就是美的创造、艺术的创造。科学与艺术本来就是一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直到今天人们还是分不清他究竟是位科学家还是一位艺术家。[25]乔布斯的成功也在于他在苹果产品的创制中真正做到了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奠定苹果美学基础的就是他的极简主义思想原则。所以,本文认为,工程师的卓越在于拥有自己的审美理想甚至美学思想;而胡适所倡导的来自平民经验的审美理想、审美内容与审美取向是与现代文明相一致的,其“明白清楚”所代表的简约、直捷等美学风范正是现代生活所崇尚的。

然而,在现代文明的后发追赶型国家中国,大学教育一直被工具主义所垄断。[26]“艺术教育”、“审美实践”离学生的生活很远。直到今天,课程建设不力、师资条件匮乏、制度保障缺失等难题依然困扰着众多大学特别是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的实施。据调查,“艺术素养处于低等水平的大学生人群主要集中于男生、理工科学生”。[27]所有这一切,其实都可归结为一个观念问题,那就是审美实践、美学理想对一个工科学生的成长究竟有何意义?有两个很有代表性的答案。一个是中国大学的回答,一个是美国大学的回答。前者主张“陶冶情操”,后者强调“智力开发”。[28]因为它只是陶冶陶冶情操,舒展舒展筋骨,对学生的成长、特别是就业没有多少显性效果,所以中国大学即使开设了这类课程,后来也都纷纷将它们视为“鸡肋”和“搭头”。因为它关涉到智力的开发、创造力和自我表现能力的发展,美国大学一直将艺术教育作为人文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麻省理工学院以培养自然科学家及工程师而享誉世界,但它却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艺术类选修课,仅音乐类课程就达35门”。[29]在里德大学学了半年就退学的乔布斯就曾深情地回忆过自己旁听书法课程的经历。他说[30]:

里德(Reed)大学在那时提供也许是全美最好的美术字课程。在这个大学里面的每个海报,每个抽屉的标签上面全都是漂亮的美术字。因为我退学了,不必去上正规的课程,所以我决定去参加这个课程,去学学怎样写出漂亮的美术字。我学到了无衬线字体(san serif)和衬线字体(serif),我学会了怎么样在不同的字母组合之中改变空白间距,还有怎么样才能作出最棒的印刷式样。那种美好、历史感和艺术精妙,是科学永远不能捕捉到的,我发现那实在是太迷人了。

不难想见,这种艺术学习、这种审美实践曾是那样让他心醉神迷。若干年之后,这些艺术经验便焕发出他无尽的创造热情与灵感。在设计第一款麦金塔电脑(Macintosh)时,乔布斯就曾让它的版式成为让业界感叹的奇迹。在设计后续的苹果系列产品时,他发现世界上最令人惊叹的艺术都符合极简主义理念。所以,无论是苹果手机还是苹果随身听,都只有一个起始键(HOME),而且它们的功能一个3岁的小孩都能弄懂。据称,“在浩瀚的产品世界里,苹果是绝无仅有的不需要说明书的产品。”[31]因为技术的灵魂就是高效,就是能够让大众充分感受到它的简便,所以极简主义思想成为乔布斯的一个美学原则,这一原则不仅是苹果产品美学特征的标识,也包含了它技术上的功能定位。

所以,本文主张,艺术课程的学习、审美经验的把握与美学趣味的形成是一个工程师走向卓越的必由之路。有关艺术教育,不少人看重的是学生整体艺术素养的高低。当然,艺术知识与艺术表达能力等艺术素养成为优秀大学生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一些艺术课程人气旺、备受热捧学生就是看好它们的娱乐功能,这些都无可厚非。但是,本文认为,艺术教育的本质是人文通识教育,它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在审美实践中形成自己的美学理想。这是艺术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根本。

拧住这个根本,别的什么都好处理。比如艺术教育的形式,可以根据校情做非常灵活的安排。举凡文学欣赏、影视鉴赏、话剧表演、动漫以及数字视频(DV)作品的制作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都是可以认定的课程类型。1996年起,中国大学开设了音乐、美术、影视三个艺术门类的鉴赏课和《大学美育》等四个方面的艺术课程。[28]进入新世纪,公共艺术教育属于限定性选修课,“占两个学分,开设30多个课时,普及到非艺术类专业的每一名学生”。[32]近年来,有学者主张,改进艺术教育,一要将艺术作为一种文化而非技能来讲授,二要重视学生参与艺术的创作和表达,三要回应学生所遇到的艺术困惑,帮助他们确立自己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取向。因此,可以开设艺术史等艺术理论课程,可以创设各种艺术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艺术创作或表演能力,同时可以设置一些反映当前世界艺术的发展趋势、关注新近出现的大众审美文化现象(如当今的各种选秀活动)的课程。[27]从这简单的艺术教育发展历程的梳理中,可以清楚看出中国大学艺术教育进步的脚印。显然,艺术教育仍处在起步阶段,离学生对艺术和审美的自然本性的渴求还比较远,离工程师培养所必需的审美教育、审美实践更远。这是因为进入艺术审美的情境中,学生更多地随着自己的自然本性去欣赏艺术、创作艺术,很少或者根本不会去想这些艺术、这些美与专业的关联、与技术的关联。也许,作为教育者应该为学生做这样那样的提醒,提醒他们这些艺术与专业、与技术可能会有某些关联。如果真能这样做的话,那么,我们的艺术教育就有可能摆脱“鸡肋”和“搭头”的命运,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文通识教育课程了。

四、结 语

工程师的培养需要专业教育,更需要人文通识教育合作形成“组合拳”。没有专业教育当然没有工程师的培养,但人文通识教育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关涉着整个工程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决定着未来工程师究竟是走向卓越还是走向平庸。工程师的成长对人文通识教育的需求当然不只限于以上这些内容,但本文认为,胡适哲学思想所强调的历史教育、信仰教育与艺术教育却是最重要的三大板块,因为它们为强化工程教育三个薄弱环节,即学生的技术创新意识、人的社会使命感与工程师的审美理想提供了相应的平台。胡适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当然有自己的历史局限甚至性格缺陷,今天不少学者也仍在批评他的那些偏激言语和主张,但是从胡适的哲学思想出发考察人文通识教育,给人感觉不仅深刻,而且透彻。可以说,百年前胡适“但开风气不为师”的启蒙领航风范,让这位“美国制造”的中国知识领袖在中国现代化的几乎每一个领域都留下了他不朽的足迹。胡适对科学的崇尚、对技术的敬畏、对中国卓越工程师的期待更是给工科大学人文通识教育以很深的哲学上的启示甚至很多具体的教导。遗憾的是,时下通识教育在中国不少大学成了供选修的“眼界课程”或“娱乐课程”,学生觉得很“水”。也有大学将此直接作为“专业补充课”或“专业导论课”,很多工科大学的学生硬着头皮学起了管理和法律。看到此种情形,每一个期待中国工程师要迈向卓越的人都有痛心之感。为追寻现代化,中国通过“西洋移植”的办法引进了现代大学教育制度。[33]中国文化强调“火锅式”的融合、一体,对于这种“移植而来”的教育制度以及这种制度下源于西方文化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拼盘结构”与“主体间性”,今天的中国确实需要重新加以审视。一方面,试图在专业教育的框架内去实现旨在人的教育的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必成“鸡肋”与“搭头”,学生作为人的自主性、创造性只好“望天收”;另一方面,在通识教育的架构中去实施专业教育,又必然降低专业教育的水准,尖端技术的掌握必成泡影。必须打破通识教育的所谓“融合观”、“一体观”,建立与专业教育相独立的强大的“通识教育体系”,让人的教育与技术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各自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二者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工程师的培养。也就是说,工程师的培养必需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通力合作。就人文通识教育来说,需要把着力点放在强化学生技术进步的历史感、技术人才的使命感和技术创新所必需的美学理想三个方面。要让学生确实感知到,跟踪世界的前沿技术、把握技术的人生意义、提升产品创制的美学趣味是工程师走向卓越的重要努力方向。至于人文通识教育的课程实施形式,可认定以下四个类型。一是公共选修。又可分为“课堂选修课”与“网络公开课”两种。二是学术论坛。也可分为“校内讲座”与“校外论坛”两种。三是创新实践。可分为“社团项目”、“课题申报”与“校外项目”三种。四是竞技比赛。可分为数字视频作品、摄影作品比赛与发表作品等。在内容与形式的关联上,可粗略划定这样一种匹配关系:历史教育适合选用公共选修形式,信仰教育可多选用学术论坛形式,艺术教育应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各种类型的创新实践和竞技比赛。□

参考文献

[1]甘阳.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24-27.

[2]胡琴娥,夏淑娟.胡适实验主义治学方法的运用[J].安徽大学学报,2007(3):126.

[3]胡适.今日吾国急需之三术[M]∥胡适.胡适日记全编1.曹伯言,整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222-223.

[4]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022.

[5]胡适.工程师的人生观[M]∥胡适.胡适文集12.欧阳哲生,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613.

[6]胡适.东西文化之比较[M]∥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罗荣渠,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205.

[7]佚名.周易·系辞下[M]∥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339.

[8]曹秋玲.纺织科技史课程开设的必要性与教学实践[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78.

[9]李曼丽.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理念与制度的构建反思:1995~2005[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7):97.

[10]李新玲,等.我国工程教育实践与创新两手都不硬[N].中国教育报,2008-06-26(06).

[11]中国工程院.人才创造未来 创新引领世界——关于工程科技人才的调查报告[N].光明日报, 2010-06-10(07).

[12]胡适.不朽——我的宗教[M]∥胡适.胡适文集2.欧阳哲生,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3]赵映林.毛泽东与胡适[M]∥刘瑞琳.温故之九.刘瑞琳,编.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7-78.

[14]艾萨克森,W.史蒂夫·乔布斯传[M].管延圻,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204.

[15]慕云五.苹果公司的历史[J]. 管理学家,2007(2):13-19.

[16]汪恩民.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未来还需三类工程人才[EB/OL].中国新闻网.教育新闻.(2009-10-17)[2012-10-17].http://www.chinanews.com/edu/edu-qzjy/news/2009/10-17/1916127.shtml.

[17]张亚群.科举制下通识教育传统的演变及其启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107.

[18]张恒山.略论文明转型[J].学术交流, 2010(12):45-49.

[19]蔡元培.一九〇〇年以来教育之进步[M]∥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二卷.高平叔,编.北京:中华书局,1984:407.

[20]梅贻琦.大学一解[M]∥梅贻琦.中国的大学.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002.

[21]转引自:王曦煜.乔布斯: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N].钱江晚报,2011-03-07(C1).

[22]胡荣.白话的实验与趣味的变异[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97-103.

[23]胡适.什么是文学——答钱玄同[M]∥胡适.胡适文集 2.欧阳哲生,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51.

[24]胡适.实验主义[M]∥胡适.胡适文集2.欧阳哲生,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30-231.

[25]阿塔拉伊,B.达·芬奇的数学迷宫[M].牛小婧,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001.

[26]张雪蓉.适度的平衡:现代大学的人文主义真谛[J].中国大学教学,2008(9):53-57.

[27]易晓明,杜丽姣.大学公共艺术教育向何处去——江苏省内12所高校大学生艺术素养的调查[N].中国教育报,2012-08-20(08).

[28]沈之隆.中美高校艺术教育的比较[N].中国教育报,2003-08-05(03).

[29]黄岑.美国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艺术素质培养[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63.

[30]乔布斯,S.在斯坦福大学2005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讲[EB/OL].中国广播网.首页滚动.(2011-10-06)[2012-10-21].http://www.cnr.cn/gundong/201110/t20111006_508580205.shtml.

[31]谢文心.乔布斯:不仅仅赢得尊敬[J].新营销, 2011(11):34.

[32]章仙踪,等.公共艺术教育如何避免“被鸡肋”[N].中国教育报,2012-05-03(03).

[33]陈平原:大学之道——传统书院与二十世纪中国高等教育[M]∥陈平原.大学何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003.

(责任编辑 张少雄)

猜你喜欢
哲学思想通识教育胡适
黄侃妙试胡适
《西风颂》中的矛盾与调和
论中国养生文化
以“微积分”理念推进高职院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胡适清红先负王琳娜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
高等数学中的哲学思想研究
胡适的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