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育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

2013-05-07 09:51李仕元
科学导报·学术论坛 2013年2期
关键词:情操美育实践

李仕元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优美的散文、感情真挚的小说、古朴典雅的诗词,无不与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感情打动着学生的心灵,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怎样在教学中充分捕捉这些关的因素,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品美能力,促使学生进行创造关的实践,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关键之一。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美育;情操;实践

翻开初中语文教材,一篇篇形式优美的散文让你赏心悦目,一篇篇感情真挚的小说让你心潮起伏,而一篇篇格律优美的古诗词更让你回味无穷。师生们总会情不自禁地一篇接一篇的阅读下去,美好的思绪为之飞扬,优美的视野为之开阔,甜美的生活为之回味。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飞越古今,翱翔于大江南北……

作为一名初级中学的语文教师,教学的实际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捕捉这些美的因素,让学生发现、感悟这些美的存在,轻松愉快的接受美的教育,逐步形成高尚的审美情操,进行创造美的实践,是语文教学的关键之一。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开启学生发现、感悟、品味和创造美的心灵呢?下面我就教学的实际简述如下:

一、让学生发现与感悟美的存在

“美育是感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作用于人的,是一种感化。”初中语文教学正是通过一篇篇精美的文章让学生发现与感悟美的存在,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感染和影响,从而改变他们生活的视野和境界。例如七年级上册中朱自清的《春》,作者用朴实、隽永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充盈着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灵气的景物,那美丽的春光让人陶醉,那洋溢的诗情让人鼓舞,那盎然的生机让人激励。更为重要的是《春》启示了同学们怎样去发现、感悟春天的独特魅力。

同样《济南的冬天》一文,秀美的济南、温情的冬天、灵动的泉水无不触动学生发现美、感悟美的灵魂,从而由衷地赞美自然、热爱自然,感悟到自然与生活的美好。

通观初中语文教材,像这样热爱、赞美自然的美文不胜枚举,关键是教师应当怎样去开启同学们发现、感悟美的灵魂。

二、让学生愉快地接受美的教育

美育是愉快的,不仅用不着强制和勉强,而且是人们心甘情愿的,是一心向往的。由于美育能调动人的感情,给人愉悦,所以人们是欣然接受它的。例如七年级下册鲁迅先生的《社戏》以充满诗情画意的笔墨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江南水乡宁静、优美的画卷,特别是那扑面而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淳厚的人情更是让人沉醉和感动;心细如发、聪明伶俐的双喜,老实厚道却又热情好客的六一公公让同学们留下了恒久的印象。而平桥村融自然美与人情美为一体,不仅是“我”的“乐土”,更是一个新的“桃花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同学们列举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乐土”,以及怎样让“乐土”绽放她永恒的魅力。

如果说《社戏》让同学们愉快地接受了自然美与人情美的教育,那么,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就让同学们真切地感受到人间亲情的美好。望着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我”的心深受触动:良心激活了,感情激动了,心灵净化了;顿悟父亲的爱心。而“我”的眼泪又何尝不是感谢父亲,感恩父亲的真情流露?这样的课文让同学们明白了亲情的美好。那么,同学们应当怎样去珍惜这至真至美的人间亲情呢?“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同学们肯定能各抒己见,但教师一定要让同学们明白现在珍惜亲情、感恩父母的最佳方法就是做一名勤奋进取、知书识礼的好学生!

再看《散步》一文:一家人,祖孙三代,和和美美,相亲相爱,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家庭。作者用充满诗情画意的场景让同学们懂得了尊老爱幼是多么地和谐与幸福,这样的生活又是多么的快乐与美好。而尊老爱幼永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回头又看看《羚羊木雕》这篇课文,无论双方父母的态度如何,“咱俩还是好朋友”这美好的声音告诉同学们,珍贵的友情比任何贵重的物品还美好。

总之,至真至纯的风土人情,尽善尽美的人间亲情,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形影不离的珍贵友谊等始终触动着同学们接受美、呵护美的情感。

三、让同学们逐步形成高尚的审美情操

如果说让学生发现、感悟美的存在是为了让学生接受美的教育,那么,接受美的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逐步形成高尚的审美情操。这些美的能力和情操在教学活动中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同学们学习了《春》这类写景抒情的美文,不仅发现、感悟和认识到大自然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认识到了应当从那些方面去品味和评价自然美景;而《社戏》、《背影》、《散步》、《羚羊木雕》这些课文的学习让同学们明白了人情美、亲情贵、友情真的同时,也让同学们懂得了怎样去珍惜这些情感。

特别是刘禹锡的《陋室铭》在展现“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等清幽宁静的自然、人文景观的同时,突出了德行美好的重要;周敦颐的《爱莲说》将莲之爱与牡丹和菊花之爱进行对比,突出了“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好品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于描摹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等秀美、迷漫的湖光山色之后,发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联系“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历史歌谣,让同学们对范仲淹忧国忧民的形象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为核心,叙写了“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等四季景色之后,突显了欧阳修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这些古诗文的学习不仅陶冶了同学们的思想情操,更重要的是促使同学们确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懂得了怎样去追寻和品味自然与人生的美好。

四、让学生进行创造美的实践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代大诗人杜甫这一饱含哲理的诗句揭示了读书与写作的重要关系;作为一名初级中学的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发现与感悟美的存在,接受美的教育,形成高尚的审美情操,一个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表现美——进行创造美的实践活动。

当同学们学习过《春》、《济南的冬天》这类写景抒情的课文之后,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写一篇赞美家乡自然景色的文章,特别是我们农村的同学,家乡春末夏初的桑树林、盛夏的烤烟、以及成片的桃园、柿园、荷塘、鱼塘等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后新兴的自然景观,不仅具有浓郁的时代生产生活气息,而且有着独特的美丽和魅力;关键是教师应当引导同学们去发现与展现它们的美丽。有一位同学写的《美丽的桑树林》,不仅描写了家乡新兴的桑林美景,栽桑养蚕带来的经济效益,更展现了孩子们摘桑果、吃桑果的欢乐情景;在劳动后的餐桌上,父辈们把用桑果泡出的紫红酸甜的美酒盛在白瓷酒杯里,喝一口甜美的桑葚酒,吃一个油炸的喷香的蚕子儿,来一碗自家纯粮饲养的土鸡肉汤。可口的饭菜,欢乐的氛围,使劳动的艰辛疲惫一下子烟消云散。

另一位同学写的《家乡的桃园》,一片又一片的桃园连在一起,春暖花开的时候整个村庄都洋溢着淡淡的花香味儿。盛夏的时候桃子成熟了,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前来收购桃子的商人、慕名而来的游客都可以买到称心如意的新鲜桃子。这时桃园中的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客商你来我往,也给农家饭店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同学们的这些作文,洋溢着对家乡自然美、生产美、生活美的热爱与赞颂之情。

当同学们学过《背影》、《散步》、《羚羊木雕》等文章之后,他们表现亲情或友情的作文,不仅具有浓郁的学习、生活气息,而且饱含着真挚的感情,读来饶有兴味。

与众不同的是有一位同学写了《记忆中的小河》一文,以优美的文字再现了故乡田野中蜿蜒曲折的小河。这条小河不仅是与邻村相连的交通要道,还是孩子们游玩的乐园。河岸上杂草丛生,许多不知名的小花露着欢快的笑脸,摇曳的翠竹,碧绿的桑树,还有几棵高大的蓝桉树,飞来飞去的小鸟……然而,这条小河却被房地产开发商的高楼大口大口的吞噬了。小孩失去了乐园,大人失去了耕种的田地;大人们能去打工的脸上还有笑容,不能去打工的只能唉声叹气。面对这种情况,小作者说自己虽然不能像范仲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但也实在为乡亲们今后的生活而忧。无助的他只能鼓励自己,鼓励村里的小伙伴们努力学习,长大后能够找到工作;同时他真心地希望党和政府能够采取措施保护农田,发出了“保护粮田,保护自然”的倡议。这么幼小的心灵却包含着这么美好的感情,读后让人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感动,也为这位同学能够立足现实,发奋学习而骄傲。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学们用他们的作文说明:语文教学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知识,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更为重要的是开启了他们发现美与创造美的心灵。

总之,要想让美育之花在语文教学中得以绽放,作为一名初级中学的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擦亮同学们发现美的眼睛,启迪同学们热爱美的心灵,提高同学们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情操美育实践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美育教师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当前学校美育实践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