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效果①

2013-05-25 00:36李志斌冯尚武黄顺仪吴奇勇叶锦萍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3年11期
关键词:肌电生物反馈偏瘫

李志斌,冯尚武,黄顺仪,吴奇勇,叶锦萍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效果①

李志斌,冯尚武,黄顺仪,吴奇勇,叶锦萍

目的 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效果。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n=30)及对照组(n=30)。两组均予运动疗法,治疗组增加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Berg平衡量表(BBS)、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FMA、BBS、BI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MA、BBS、BI评分均比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能进一步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提高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运动疗法;脑卒中;偏瘫;下肢;运动功能

[本文著录格式]李志斌,冯尚武,黄顺仪,等.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效果[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19(11):1046-1048.

脑卒中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致残率达70%~85%,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1]。我国大部分脑卒中患者出院后仍有不同程度的步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步行能力的重新建立不仅可以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独立性,促进患者回归家庭、社会,而且能对患者及其家庭产生积极的心理作用,增强患者对康复治疗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促进家庭成员对康复治疗的支持[3]。下肢在步行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下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是重建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必要成分。本文研究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6月~2010年6月在本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入选标准:①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4],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②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楚,配合训练;③病程≤3个月。排除并发严重心肺功能不全、下肢骨科疾病等系统性疾病而不能进行运动治疗者,失语及严重认知障碍不能配合治疗者。

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58.2±8.6)岁;脑出血16例,脑梗死14例;平均病程(60.8±28.9)d;Brunnstrom分期Ⅰ期8例,Ⅱ期16例,Ⅲ期6例;对照组30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60.5±8.2)岁;脑出血15例,脑梗死15例;平均病程(62.5±27.5)d;Brunnstrom分期Ⅰ期9例,Ⅱ期15例,Ⅲ期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方式、病程及Brunnstrom分期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接受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包括改善血液循环、抗血小板聚集、控制基础疾病等,同时采用运动疗法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1.2.1 运动疗法 ①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包括Brunnstrom技术、Rood技术、Bobath技术等;②抑制性促进技术(促进分离运动);③躯干肌控制训练、髋关节控制训练、膝关节控制训练、踝关节背屈诱发训练;④转移动作训练,包括床上坐起、坐位起立、床与轮椅交互转移;⑤步行训练,包括静态平衡向动态平衡过渡训练、平衡杆内步行训练。

1.2.2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采用AM800型肌电生物反馈仪(丹麦)进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首先向患者说明仪器工作原理、作用和训练方法,要求患者集中注意力按照治疗师或电脑提示活动患肢。患者取卧位或坐位,患侧下肢酒精脱脂,电极贴在患侧下肢胫前肌表面皮肤。采用自动模式,波形为方波,频率35~50 Hz,波宽200µs,刺激时间5~6 s,间歇10~15 s。刺激方式为自动触发,强度逐渐调至患者可适应。嘱患者进行踝背屈。要求患者注视反馈仪显示屏上的肌电信号,当反馈仪发出指令后,让患者主动收缩相关肌群,如达到设定阈值则给予1次电刺激,引发靶肌肉收缩;随着患者功能情况改善,反馈仪会自动调高诱发点阈值,促使患者增强肌肉收缩强度。每次20~30 min,每天1次,每周6次,共4周。

1.3 功能评定

治疗前后由同一人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 Assessment,FMA)下肢部分、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Barthel指数(BI)对患者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用(±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显著性水平α=0.05。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FMA、BBS、BI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两组FMA、BBS、BI评分均比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组FMA、BBS、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表3。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BS评分比较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I评分比较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极大地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尤其是步行能力低下,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5]。如何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独立步行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改善其日常生活质量,是康复医学的一项重要内容[6]。脑卒中后的功能恢复包括两个过程:适应性恢复和内在性恢复。适应性恢复是学会使用健侧的过程;内在性恢复是指对患侧的神经控制的恢复过程。这两个过程可能同时存在,并均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有关。脑的可塑性理论和大脑功能重组理论是中枢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的重要依据,以这些理论为基础的各种治疗方法,被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中,以促进功能的恢复。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是近年来运用于脑卒中康复治疗比较有前景的新的治疗方法[7-8]。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是利用仪器实时将人体活动产生的肌电信号转换成视觉或听觉信号,使人能够及时地了解神经系统对肌肉运动的控制情况,并将意向性运动输出与运动方案进行比较,对运动进行指导或改正,从而逐步学会对其进行随意控制与调节的方法[9]。其特点为:①以患者主动参与引发的肌电信号作为反馈信息,强调患者主动积极的参与;②将患者身体内在无法感知的生理活动通过视听的方式反馈出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

脑卒中恢复期运动功能的康复是一个运动再学习过程。运动不仅仅是单方面发布命令、传递命令,还必须有反馈系统进行调节,才能形成协调、精细的动作。经过患者反复训练,可以形成相应的条件反射,对于大脑皮质也是一种条件性重复刺激,有助于中枢神经功能重组。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在增强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有一定作用[10]。

足下垂和膝过伸是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常见体征,严重影响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Moreland等的Meta分析对1976年~1995年79个相关随机对照研究的8个进行统计,结果表明,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在提高踝关节背屈肌肌力方面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足下垂有肯定的治疗价值[11]。Morris等将26例脑卒中后膝过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两个阶段针对膝过伸的治疗。第1阶段,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第2阶段,两组均只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结果发现治疗组患者膝过伸明显减轻,尤其在停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单纯进行常规康复治疗期间更加明显。说明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能提高常规康复治疗对膝过伸的治疗效果[12]。程亦男等对22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1个疗程,患者髋屈肌和外展肌的肌力明显增强,有效改善了患者的髋关节功能[13]。

共同运动模式是脑卒中患者主要异常运动模式,分离运动的诱发是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中的重要问题[14]。肌电生物反馈能提高脑卒中患者瘫痪侧肌肉收缩功能,抑制痉挛肌肉肌张力,从而改善患者运动功能[15-16]。

本研究显示,在运动疗法基础上增加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可以更好地提高患侧下肢胫前肌的肌力,抑制小腿三头肌的牵张反射,降低其肌张力,纠正异常的运动模式,促使患侧下肢分离运动的产生,从而促进患侧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又属于一种心理治疗技术。它利用操作性条件化的学习程序,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不断向患者提出更高的要求,最大程度鼓励患者对患肢的运动功能进行定向强化。相对于被动的治疗模式,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有利于激发患者主动训练的欲望;图像及声音的反馈及训练中能力的逐渐增强可强化患者主动训练的动力,从而形成一个正向反馈机制,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取得更满意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结合运动疗法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方法,此技术实用、易行,可进一步在临床康复工作中实践及推广。

[1]Tyson SF,Hanley M,Chillala J,et al.Balance disability after stroke[J].Phys Ther,2006,86(1):30-38.

[2]叶大勇,雷欣,张敏,等.三级康复治疗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32(3):217-218.

[3]李海,许琼瑜,焦睿,等.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结合部分减重平板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新医学,2012,43(5):304-307.

[4]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杂志,1996,29(6):379-380.

[5]伍少玲,马超,曾海辉,等.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改善的作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10):908-911.

[6]励建安,王彤.康复医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07-218.

[7]王茂斌.脑卒中的康复医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481-498.

[8]Langhorne P,Coupar F,Pollock A.Motor recovery after stroke: a systematic review[J].Lancet Neural,2009,8(8):741-754.

[9]李海,许琼瑜,焦睿,等.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结合综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12,19(4):532-534.

[10]张英,何世铭,李臣,等.作业疗法结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3):170-171.

[11]Moreland JD,Thomson MA,Fuoco AR.Electromyographic biofeedback to improve lower extremity function after stroke: a meta-analysis[J].Arch Phys Med Rehabil,1998,79(2): 134-140.

[12]Morris ME,Matyas TA,Bach TM,et al.Electrogoniometric feedback:its effect on genu recurvatum in stroke[J].Arch Phys Med Rehabil,1992,73(12):1147-1154.

[13]程亦男,霍速,杜巨豹,等.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对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7(19):496-498.

[14]田洋,范小艳,王宏英,等.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研究进展[J].临床医学工程,2010,17(5):143-144.

[15]翟宏伟,巩尊科,陈伟,等.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 32(7):535-536.

[16]朱红军,何怀,刘传道,等.运动想象疗法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1,33(6):443-446.

Effect of Electromyographic Biofeedback on Lower Limbs Motor Function in Hemiplegics post Stroke

LI Zhi-bin,FENG Shang-wu, HUANG Shun-yi,et al.Department of Movement Therapy,Rehabilitation Hospital of Jiangmen Disabled Persons'Federation,Jiangmen 529000,Guangdong,China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electromyographic(EMG)biofeedback on lower limbs motor function in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Methods60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were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n=30)and control group(n=30).Both groups accepted exercise therapy,and the treatment group accpted EMG biofeedback in addition.They were assessed with Fugl-Meyer Assessment(FMA),Berg Balance Scale(BBS),and Barthel Index(BI)before and 4 weeks after treatment.Results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2 groups in the scores of FMA,BBS and BI before treatments(P>0.05).All the score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treatments in both groups(P<0.05),and improved mor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Electromyographic biofeedback can further improve lower limbs motor function,balance 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of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electromyographic biofeedback;exercise;stroke;hemiplegia;lower limbs;motor function

R743.3

A

1006-9771(2013)11-1046-03

2012-11-30

2013-06-09)

广东省江门市残联康复医院运动治疗科,广东江门市529000。作者简介:李志斌(1981-),男,河南新乡市人,治疗师,主要研究方向: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在康复领域的应用。通讯作者:冯尚武。

10.3969/j.issn.1006-9771.2013.11.013

猜你喜欢
肌电生物反馈偏瘫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盆底肌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观察
产后早期联合应用盆底肌电生物反馈仪、电刺激、针对性护理对盆底肌功能恢复的影响
生物反馈治疗仪联合加味补中益气汤对脾胃气虚型功能性便秘的疗效
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锻炼在治疗中老年妇女子宫脱垂的康复效果
Ⅲ类错牙合患者的咬合与肌电研究
老年焦虑症应用生物反馈治疗的效果观察
针刺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生活质量及肌电图的影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