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生物控制技术对樟子松林分生长及松枯梢病发病程度的影响

2013-05-29 00:14陈江燕宋晓东徐贵军王恩利张日升肖巍
防护林科技 2013年5期
关键词:修枝菌根樟子松

陈江燕,宋晓东,徐贵军,王恩利,张日升,肖巍

(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辽宁 阜新 123000)

樟子松(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a)是我国三北治沙造林中应用最多的针叶树。据国家林业局统计,到目前全国樟子松人工林面积达60多万hm2。2008年,国家林业局提出在科尔沁等沙地再建设66.7万hm2以樟子松为主的防风固沙林基地。然而,自1991年在最早进行沙地引种的辽宁章古台地区却出现了部分较大树龄的樟子松枯枝死亡现象,林木明显受松枯梢病(Sphaeropsissapinea)侵染[1]。

本研究利用菌根制剂进行了生物控制技术试验。生物控制技术主要包括利用生物(源)农药、生物肥料、天敌昆虫和有害生物病原微生物等方法。森林植物—有害生物—天敌的互作机制是生物控制措施的依据。其中菌根和林木根际微生态环境的优化在森林健康和生态系统稳定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了更好地说明菌根制剂的控制效果,我们还同时进行了修枝、切根试验。本文从立地调控(切根、菌剂)和种群(修枝)角度,对3种处理防控病害做了比较。

1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设在位于科尔沁沙地东南边缘的辽宁省章古台沙地,地处42°43′N,122°22′E,海拔226.5 m。属亚湿润干旱区,年降水量500mm左右,且多集中于6—8月,年蒸发量约为降水量的3倍,空气相对湿度60.4%。年均气温6.0℃,≥10℃积温3 000~3 300℃,无霜期154d。该地区降水年际变化也很大,每6~7a出现1次干旱年,近年来干旱频率增大。这里光照充足,日照时数为2 680~2 853h。

土壤主要为风沙土。该地区共有维管束植物89科338属,570多种,其中天然植物501种[2]。

1.2 研究方法

1.2.1 试验地设定 为了改善土壤的结构和理化性质,提高林木本身及林地土壤水分,改善林木健康状况,增强树势,提高林木对病害的抵抗能力,2007年在章古台三家子工区26年生樟子松人工林内进行防病控灾试验。整个试验区面积1.5hm2。

试验分为修枝、施入菌根制剂、切根3个处理,每4行为一个处理,3次重复。每个处理之间设一保护行。

菌根制剂:在樟子松原产地和主要引种地采集真菌子实体及根际土样,进行分离、培养,分析确定为可侵染菌根菌后,开发菌剂,并进行试验。施于根际1.5m 范围内,距根茎0.5m、1.0m 和1.5m三个层次,深20~40cm,每棵树施入点位12个。

修枝:每株林木按冠高比1∶3进行修枝。

切根:用拖拉机牵引开沟犁,深翻地40~50 cm,中心距离树木1.5m,上口宽度0.6m。

对照:供试林木未做任何处理。

1.2.2 测定方法 设立固定标地,每个标地调查株数大于100株。从2007年开始,实行定时(每年年底)、定株、定位观测记录,测定内容包括胸径、发病率、感病指数等。

1.2.3 数据分析方法 胸径、病级等分析采用EXCEL整理原始数据,用SPSS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LSD)。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生长的影响

表1 不同处理对胸径生长的影响 cm

试验2年后,对照处理的胸径生长量小于其他3个处理,到了2010年,各处理之间的胸径生长速度出现显著差距。经2年生长后,施用菌剂、切根和人工整枝处理的胸径生长量与对照区比较差异显著。5年后可明显看出,进行切根处理的树木胸径生长量略高于菌剂处理,差异不显著;菌剂处理比人工整枝胸径生长量略高,差异不显著;切根与人工整枝处理间胸径生长量差异显著。对照处理胸径生长量最低,与3个处理间差异显著,见表1。

2.2 不同处理对病害的影响

采用感病指数计算公式对不同处理的树木进行计算,结果如图1。

图1 不同处理感病指数

由图1可以看出,在樟子松林内进行适当强度的修枝能大大减少松枯梢病发病机率,林木修去病枝及枯死枝后,对病原菌传播速度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2007年修枝后,试验林木的感病情况基本处于稳定状态,发展速度比较缓慢,持续到2011年,病害发展水平一直为最慢。切根处理的林地防治病害效果在2010年前位于居中水平,而后病害发展程度呈加重趋势,至2011年与菌剂处理的结果几乎持平。有报道称施入菌剂的苗木其抗病能力明显增强,但对于中龄林,我们并没有见到明显效果。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试验证明,在中龄林施用菌剂、切根、人工整枝都能促进樟子松中龄林树势的恢复。辽西地区气候干旱少雨、土壤贫瘠,在林地中施入一定量的菌根制剂可以提高植物吸收水、肥的能力,有利于植物对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分解和利用,分泌生长激素和生长调节素,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物的抗病和抗逆能力,改良土壤,提高土壤可持续性生产力。试验中施用菌剂在促进树木胸径生长虽有明显的作用,但与切根林木相比几乎不存在优势;而在增强树势,改善林木健康状况等方面表现也不占明显优势。切根作为苗木培育过程中干扰根系最常见技术,虽不能孤立地对树木生长起一定的作用,但在本次试验中的表现却呈现优势。在中龄林内进行适当强度的修枝对防治松枯梢病有积极的作用,并能保持较长的一段时间。

[1]宋晓东.樟子松枯死的起因与防治初探[J].防护林科技,1993(增刊):79

[2]焦树仁.章古台固沙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M].沈阳:辽宁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修枝菌根樟子松
修枝对连香树林分生长的影响
外生菌根真菌菌剂的制备及保存研究
盆景树
杨树修枝技术研究进展
塞罕坝樟子松幼林抚育与管理
初探北方樟子松栽培关键技术
我眼中的樟子松
不同强度修枝对湿地松中龄林干形的影响
樟子松人工林的培育及其管理管窥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菌根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