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联想之一 礼盒年货的大商机

2013-06-22 01:49文/舒
北京观察 2013年1期
关键词:礼盒年货商机

文/舒 乙

礼盒年货在今后完全可以当成一个事业来干,在当今外销不畅,急需扩大内需之际,绝对是发展我国经济的一招妙棋,万万不可轻视。

春节未到,我已收到礼盒无数。“无数”是夸张,但“盒满为患”倒是有些接近实际。首先,我感激,我感谢这些给我送礼的单位和亲朋。他们喜爱我,尊重我,我决无“打”送礼人的任何轻蔑之意。作为一个老年的知识分子,春节之际,受人之礼,深知此中肯定是毫无功利的考虑,纯粹是礼仪,是一种节日文化的展现和延续。但我无意之中由这些礼盒礼匣“轰炸般”的到来,看出了重大的商机,这倒很值得认真分析一下。

我收到的礼盒礼匣,今年有四大特点:一是数量很大,一次到访带来四五件,十次是四十、五十件,而客人每天不止一两位,几十天下来,不得了哇,我收到的礼盒礼匣大概有一百二十件以上,不及时处理的话,要占据我的小客厅一半的空间,真是到了无处下脚的地步。我和家人每天都在绞尽脑筋,如何赶快向外分转这些礼物,转给谁、转多少和怎么运去,真是煞费精力和苦心。

二、差不多全是吃的,计有水果、蔬菜、坚果、熟食(以酱肉、腊肉、熏鱼为主)、主食(以馒头为主)、海鲜、山药、粮食(以大米、小米、杂粮为主)、油、蛋、奶、酒、点心、糖果等,还有鲜花(多是盆花)。

三、品种相对单一,故而比较重复,试想,仅焦作铁棍山药或者山西小米就能各收六七盒,岂不也是个麻烦。

四、包装相当讲究,比如坚果都按小品种分装小铁盒,再组装大礼盒。

以上四大特点说明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物资相对丰富之后,春节的礼盒礼匣又重返到人们的视野之内,纷纷登上货架,成了年节的一道风景线,势头很好,但鉴于刚刚起步,尚有待筹措发展,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联想到欧美诸国圣诞节之前,一般都有一个购物送礼的高潮,波及每个家庭的所有成员,商家提前一年就为此着手准备,早早就纷纷隆重布置,广为宣传,从十月份起便进入了高峰期,拼命打折,想尽一切办法促销,总计下来,圣诞节购物狂潮的交易额大致相当全年销售总量的百分之四十!真是大买卖、大商机、大交贸。届时货物品种无所不包,食品类并不是大头,耐用品和消耗品才是主角,以至有相当多购物者一年之中很少购物,专等圣诞节才出动抢购,求其便宜和齐全,而且有选择余地。

又想到,早年间北京过春节也有夹道摆摊的习惯,进入腊月就开始了,顿现一派热闹景象。除个别一两个区不许夹道摆摊外,市面上都在各大街马路两旁,摆成清代“两道街“的样子,兜售年货,形成高潮。

如此看来,礼盒年货在今后完全可以当成一个事业来干,在当今外销不畅,急需扩大内需之际,绝对是发展我国经济的一招妙棋,万万不可轻视。

江西省商业局曾到北京市场来促销,说江西省三大特产——南丰蜜橘、赣南橙子、瑞昌山药——都面临滞销,急坏了当地果农和庄稼汉,也牵动了全省领导干部的神经,万般无奈之际才想到来北方扩大销路。类似的情况在别处也并不罕见。

殊不知,换个视角,把它们当成年货礼匣来卖,该有多好,好好包装一下,通过合法渠道,摆上街头,不用发愁卖不掉,市场大得很。

由近及远,由表及里,进而浮想出一串想法,权当作建议吧:

首先,应当把办置礼盒礼匣年货当成一个事业来干,可以做大做足做好,由简单的年节文化现象转型为一个大型商业行为,从而产生巨大经济效益,为当今的经济转型和扩大内需贡献力量,提高年货营业额在总商业额中所占的比重;

其次,真正为此成立若干大的经济实体,组建年货公司,有整体构思和长远打算,长年专门从事此项经济活动;

再次,扩大品种,由食品和鲜花类向其他门类扩展,衣、食、住、行、文无所不包,琳琅满目,让民众有超大的选择余地;

再次,吸收大批设计人员、包装人员、储运人员加入到年货办置队伍中来,从创新的角度组织年货的生产、供应与销售;

最后,商业部门、城管部门、旅游部门都要重视此事,当成一个重大的机遇来提供便利,培育土壤。

期待着明年的年货礼品有更精彩的面貌出现,说句时髦的话,来年来个闪亮登场吧。

一片曙光啊,盼成大业。

作者系中国现代文学馆原馆长

猜你喜欢
礼盒年货商机
年底来点硬年货
袁奇峰:广州南CBD,优越区位截留全城商机
礼盒
备年货 迎新春
去无人超市办年货
宁波城乡客运变革催生新商机
礼盒
“红色怀旧”催生罗马尼亚商机
圣诞彩妆礼盒
欢愉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