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莒南县某木器加工厂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分析

2013-08-08 12:14胡顺文
当代临床医刊 2013年5期
关键词:喷漆职业病粉尘

胡顺文

(山东省莒南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76600)

2012年3 月,某木器厂因德国客户验厂,委托莒南县疾控中心对其工作场所进行检测,莒南县疾控中心监测科对该木器加工业企业进行了现场调查,并对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了检测与评价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该木器厂的生产工艺、原辅材料和防护措施等情况进行调查,并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分析。

1.2 方法 对车间空气中毒物按照GBZ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进行采样,采样仪器为溶剂解吸型活性炭管、空气采样器、粉尘采样器、噪声频谱分析仪、照度计、数字微风仪、空盒气压表;按照 GBZ/T192.1-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GBZ/T160.42-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害物质测定-芳香烃类化合物》、GBZ/T189.8-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检测,按照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及GBZ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进行评价。

2 结果

2.1 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重点危害岗位识别本次所检测企业主要生产木制家具和木制工艺品等。以实木、板材、油漆为主要原料,加工过程中会使用溶剂汽油和水基胶等辅料。主要工艺流程有开料、锯料、镂铣、钻孔、修边、砂光打磨、清洁、表面处理(封边、油漆或覆膜)、组装等工序。相关车间主要分为下料车间、机加工(砂光车间、打磨车间)、组装区、喷漆车间、包装车间等。

工作场所、防护设备及个人防护用品情况:(1)下料车间主要危害因素为木尘、噪声;有除尘器、防噪耳塞、防尘口罩、工作服。(2)机加工车间主要危害因素为木尘、噪声;有除尘器、防噪耳塞、防尘口罩、工作服。(3)喷漆车间 主要危害因素为苯、甲苯、二甲苯;有机械通风设备、防毒口罩、工作服。

2.2 有毒物质与噪声检测结果分析 本次对工作场所车间空气中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了检测,根据职业卫生标准的要求和现场调查情况,选取上述车间工作人员作为检测对象,从工人上班开始至工人工作结束,进行个体采样(CTWA);同时,选择工人接触有害因素浓度可能最高的时段,主要在工人下料、砂光、打磨、组装、喷漆、包装的时间分几次采集15分钟。(喷漆作业点:打开活性炭管两端,以100ml/min流量采集15min空气样品;粉尘作业点:在呼吸带高度按要求采集15min空气样品)[1]

2.2.1 有毒物质检测结果见表1-4。表1车间总粉尘浓度检测结果见下表:(木粉尘职业接触限值:总尘PC-TWA(mg/m3)为3,超限倍数为2)

表1 车间总粉尘沉度检测结果

2.2.2 表2甲苯、二甲苯职业接触限值见表2

?

2.2.3 喷漆车间苯、甲苯、二甲苯、检测结果见表3

?

2.2.4 噪声检测结果见表4

?

加工车间噪声值在65dB(A)-89.1dB(A),噪声合格率61%,其中噪声值在85dB(A)以上的检测点有25%。喷漆间、包装车间的噪声值在65dB(A)一74dB(A),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超标岗位主要集中在下料车间的下料机及打磨处的砂光打磨机和抛光机操作位。

3 分析与讨论

3.1 木器加工业生产过程中作业人员主要接触各类化学毒物、粉尘和噪声,常发生的职业病有慢性职业中毒、尘肺和噪声聋。从本次的检测结果看,在未采取局部除尘、通风排毒措施的情况下,板材开料、推台锯、砂光打磨、抛光、吸尘换袋处理岗位空气中木粉尘浓度超标情况严重,最高超过国家卫生标准的2.5倍,合格率仅为56.5%,油漆间喷漆操作流水线空气中甲苯和二甲苯浓度超标,合格率分别为 61.7% 和 64.7%[2],说明木器加工业中粉尘、油漆危害仍较严重。从本次的噪声强度检测结果看,各岗位均存在噪声危害,其中木加工车间的噪声危害较大,噪声合格率仅为61%,并且稳态噪声与不规则噪声同时存在。噪声对人体的影响一般为慢性损害,但在强大声级的突然冲击下也可能引起急性损害。应要求操作工人操作时佩戴有效的防噪声耳塞、耳罩等听力保护用品[3]。以上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情况说明木器加工业职业病危害比较严重,作业人员存在发生职业病的隐患。从作业现场了解到,车间物料无序堆放,墙面、屋顶的积尘严重,清扫困难,设备、地面上积尘清扫不及时,易引起二次污染。生产设备陈旧,密闭性差,无局部通风除尘装置。有些有局部吸风罩,但安装位置不合理,吸尘效果差。有些虽在设备操作岗位上采取了相应的除尘措施,但忽略了除尘系统吸尘处理打包和清理更换布袋时产生的粉尘危害,未采取除尘措施。

3.2 解决以上问题的根本方法是革新工艺、设备更新,加强设备的密闭性,提高自动化程度。设备应合理布局,尽量使用无毒、低毒的物质代替高毒物质,加强车间内的全面机械通风和局部机械通风,局部吸风罩安装应合理、有效。针对存在的毒物、噪声等职业病危害因素为职工配备符合相关卫生要求的防噪耳塞、防毒口罩、防护手套及防护服等必要的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定期对防护用品进行更换,并要求职工正确佩戴[4]。对接触粉尘、噪声、苯、甲苯、二甲苯等有害因素的岗位按要求设立职业危害警示标志,厂区设置职业危害警示公告栏。对于下料、砂光、打磨等产生噪声的工序,应采用隔声和消音措施。对于往复式裁板锯除尘系统、喷漆水帘箱及个人防护用品要配备专人进行督导检查,确保处于正常使用状态。加强对各岗位人员的职业卫生宣传与教育,并做好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监督工作。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和作业场所有害因素的检测和评价。针对检测中发现的危害因素,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以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

[1]徐伯洪,闫慧芳.工作场所有害物质监测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18.

[2]邸宝才,卢贵铭.鲁南地区厂矿企业职业卫生现状调查.职业与健康杂志,2004,20(6):21 -22.

[3]王志勇,吴安生,林文敏,等.某轻型客车制造企业焊装工艺职业卫生调查与评价.海峡预防医学,2008,14(2):14.

[4]陈伟,谭丽,于素芳.2011年莱芜市某海绵铁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预防医学论坛,2012,18(4):265.

猜你喜欢
喷漆职业病粉尘
喷漆废气环保治理措施分析
高压粉尘防爆电机过厚粉尘层的形成与分析
干式喷漆室的商用化
人人都有职业病
粉尘大战
如何发挥工会在职业病防治中的作用
父亲的职业病
光散射法粉尘仪在超低排放的应用
粉尘剂防治蔬菜病虫害
汽车小损伤免喷漆无损修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