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是什么

2013-08-15 00:51傅佩荣
当代贵州 2013年24期
关键词:性本善有恒善人

人性是什么?一般人提及这个问题,会想起《三字经》开头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许多人认为“人性本善”是儒家的思想。但是“人之初,性本善”这六个字,既不是孔子说的,也不是孟子说的,而是宋代以来的学者概括出来的。这个“本”字是后代的解释,并非孔孟的原意。根据我个人多年研究儒家思想的心得,我认为儒家并不主张人性本善,而是强调人性向善。

儒家强调人性向善,那善又是什么呢?这是儒家思想的又一重点。首先,善是一种价值。价值不在某个地方,它需要有主体的选择才能呈现。例如这里有两个杯子,一个装钻石,一个装水,你说哪一个比较有价值?大家一般会说:当然装钻石的比较有价值。但假使今天你身处撒哈拉沙漠中,水的价值恐怕就比钻石高了。因此,水和钻石不是没有价值,而是与价值无关,它们只是纯粹的事实,任何价值都需要经由人(主体)的选择才能呈现出来。譬如山上有一朵百合花,在没有人爬上这座山、看到这朵花之前,百合花只是存在而已,没有所谓美不美的问题。但是如果有人看到这朵花,说:“这朵百合花真美,我喜欢它。”在他喜欢的过程中,这朵花的价值就呈现出来了。再譬如大家如果都说黄金比铁差,那么黄金的价值就会立刻贬低。其实,黄金、铁、石头、钻石有什么差别呢?对动物而言是没有差别的,价值是人所特有的问题。离开了人类世界,宇宙万物只是事实而已,不是价值。价值只对人类有效,也只有人类才可以让价值呈现。因为人类有选择的自由,有了选择的自由,价值才可以通过选择呈现出来。

善是一种价值,因此善也是人所特有的问题。离开人的世界,就没有所谓善的问题。以《鲁滨逊漂流记》为例,鲁滨逊是孤岛上唯一的人,不会有人评判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只有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无所谓好坏。任何善或恶必须放在两个主体间的相互关系中才能呈现,离开人群的脉络,则无善恶可言。人性是向善的,因此人也必须在人群中实现自我。这是儒家一个很重要的见解。

那么,人与人之间如何来判断善?这是一个大问题。譬如我们说一个人很孝顺,但他不一定是好的朋友;一个人是好的朋友,但不一定是好的老师;一个人是好的老师,但不一定是好的父亲。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一个人要把所有的“好”都做到,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当你说一个人好的时,不能抽象地说他好,必须指出他对谁好,离开他所对的对象,他的善是空洞的。做善人可不可能?理论上可能,但实际上十分困难。因为儒家认为善人必须权衡好各个方面的关系,对他周围每一个和他有关系的对象都好,才能称之为善人,也就是说善必须权衡好一切适当的关系,把他所有相关的人对他的期许都完全加以实现,使其人际关系网上没有一点缺失,这才叫做善人。

做善人困难,不是因为能力不够,而是因为一个人一生中要扮演的角色多种多样,但这些角色之间有时会相互冲突。这也是为什么在人的社会里,有时会很辛苦,在人生里又常常充满挑战、考验和不幸的原因。因为大家不能相互体谅,都只从自己的角度看对方该有的责任,而忽略了他还有其他角色要扮演,还有各种责任要去满足、去承担。于是就会产生误解和怨恨。

所以孔子说:“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也就是说,我没有见过善人,只要见到有恒的人就够了,“有恒”是指人的内心有向善的要求,虽然做不完美,心仍然向往,仍设法努力去做好。

儒家思想的意义就在这里。没有一个人能在有限的生命里成为完全的善人,但是每一个人又都可以成为善人。生命充满向前开展的动力,人性是趋向于善的,这种力量由内而发,没有人可以彻底消灭它,所以对人性要永远抱着希望。但是我们不要忘记,行善是无穷的要求,不能有所间断。一个人做坏事是其人性扭曲的结果;做好事则是人性正常发展的结果。人性是一种趋向,是开放的,是等待被实现的潜能。一个人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就可以由内而发对自己有所要求。所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们只要活在世界上,就要不断的努力奋斗,使自己越来越好,使人格越来越高。但行善绝对不是负担,而是真正的快乐,因为这快乐完全符合“人性向善”对自我的要求。

猜你喜欢
性本善有恒善人
一个家庭若有这种家风,人才辈出
《学有恒艺无涯》
老善人
政贵有恒——为政应有“恒心”
老善人
善人
庄子说:自然的箫声
“人之初,性本善”蕴含的教育管理思想刍议
美强力渲染杀人大兵“性本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