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思考

2013-08-15 00:44蒙云龙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大众化对象马克思主义

蒙云龙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715)

自十七大报告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成果显著,学界主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交叉学科等确立研究路径,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发展。但若以研究学科建设与发展为视角,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学科属性、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学科支撑等皆存在亟待改进之处。因此,笔者拟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科建设与发展为视角,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学科属性、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学科支撑等阐述自己的看法。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学科属性

学科属性是指学科的本质和根本特点,是甄别学科的标尺。明确马克思主义及其大众化的内涵是明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科属性的前提。“马克思主义,从狭义来讲,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来说,还包括后人对它的发展。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加以中国化和发展了的观念和学说的体系。”[2]“大众化”的现代词义是“变得跟广大群众一致;适合广大群众需要”[3]。《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则指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4]。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和大众化的阐释,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学科属性基点。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科依理包涵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大众化、科学社会主义大众化,唯此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本义,形成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科体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科属性要厘清马克思主义各个部分相对独立而又浑然一体的关系,确保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科建设与发展既突出重点、又形成整体。马克思主义不是固定、僵化的教条和理论体系,它随着实践不断发展。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不断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5]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命脉,实践的发展性决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科的学科属性要立足现实,随实践的发展而与时俱进。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6]9只有秉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社会性与时代性特征,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科使命,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科属性不偏离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科属性的“大众化”既可解读为马克思主义内化为支配大众思想和言行的意识形态,可解读为马克思主义转化为大众所熟悉的形式,还可解读为跟实践和时代发展的理论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并非为彰显其过人智慧而建构纯粹的理论体系,而是为无产阶级提供追求自身解放、实现全人类解放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经历马克思主义阶级群体化、群众化、普及化与大众化等阶段。马克思强调:“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6]15-16“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7]为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创办报纸刊物、组建政党、举办各种演讲会和辩论会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科的逻辑起点即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科的研究对象

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对象不限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学说如何大众化。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虽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和学说为基点,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科的研究对象是涉及本体论、方法论、时空论、价值论的范畴,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学说大众化仅是其研究对象之一。综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科的研究对象主要有以下内容:

以本体论为主要基点确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科的研究对象,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特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为研究切入点,赋予马克思主义三大部分新内容。如毛泽东阐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髓的《矛盾论》、《实践论》,艾思奇的《大众哲学》等;结合我国公有制为主、多重所有制形式并存,按劳分配为主、多重分配方式并存以及经济发展态势等,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建设得失成败,创造性地走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式解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为大众所了解和接受,并为世界瞩目。以本体论为基点确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科的研究对象,其理论成果大多影响深广,如中国、古巴、越南等国的治国安邦理论。

以方法论为主要基点确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科的研究对象,即探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中国共产党人曾为此做出巨大贡献,毛泽东指出:“什么叫作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8]邓小平则提出:“学习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办不到。”[9]江泽民则强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紧密结合实际情况:“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10]胡锦涛则强调采用多样化宣传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紧密结合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和生产生活实际,善于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搞好宣传教育。”[11]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智慧,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科的方法论对象的研究提供了启迪,学界从语言转化维度、实践性维度、宣传性维度、实用性维度等阐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科的研究对象,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科的对象范畴。

以时空论为主要基点确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科的研究对象,即主要是以时间和空间作为切入点,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科的特点、规律,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科的研究对象。如以农村、高校、民族地区等为区域,由此构成以时空论为主要基点确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科的研究对象。如《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水平研究》(李俊卿著,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5月版)、《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报告》(冯刚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10版)、《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经验研究/问学明道系列》(张世飞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贡献研究》(毛玉美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邓小平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陈运普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等。与主体论、方法论为主要基点确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科的对象相比,以时空论为基点确定的研究对象发展更迅速。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科的学科支撑

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科是“源”与“流”的关系。从学科维度考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所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社会性、历史性与主体性等特征,决定马克思主义必然大众化。从政治维度考量,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属性与理论使命,也决定马克思主义必然大众化。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必受到真理性与价值性的促进或制约,真理性体现学术发展的需要,价值性则体现巩固意识形态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科的真理性与政治性特征,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科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支撑,同时还必须要借助其他学科作为重要支撑。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科的学科支撑问题,可从纵向和横向进行探析。从纵向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以下学科支撑:第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科最根本的学科支撑,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科建设和发展最本质、最持久、最恒定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科的生命力源泉。第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它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科的历史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科进行纵向研究的依据,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科提供了新角度和新内容。第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科的理论基础。它主要是解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理论与方法问题,为本体论向度研究、方法论向度研究、时空论向度研究等打基础和搭平台,提升学科水平。如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已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科建设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从横向审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科与其他人文科学联系紧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科,目的就是向大众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帮助大众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御非马克思主义或反马克思主义的干扰,彰显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尊严;通过宣传和传播无产阶级政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弘扬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使大众了解和拥护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衍生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而凝心聚力维系社会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科不仅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以及其下四个二级学科的支撑,而且需要无产阶级政党历史学科的支撑,也需要大众化所需的相关学科如传播学、思想政治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教育学等支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科应是国际性学科,各国无产阶级政党或无产阶级思想家、理论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优秀成果,毋庸置疑归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科的范畴。因此,建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科,必须要借鉴和超越各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成果,汲取各相关学科的优长,并结合时代特点,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创新[12]。唯有如此,才能科学地支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科发展。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

[2]赵曜,王伟光,鲁从明,等.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1.

[3]中国社会科学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59.

[4]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7:149.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1.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52.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59.

[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82.

[10]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7.

[11]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12-05(1).

[12]张红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以文化多样化视角[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71.

猜你喜欢
大众化对象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判断电压表测量对象有妙招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延安戏曲改革研究:大众化视角下的回顾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