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经济发展环境

2013-08-15 00:49梁永郭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优化环境经济

梁永郭,李 强

(河北工业大学,天津 300401)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是指以人类为中心,并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总和。经济发展环境就是以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为中心并影响经济活动的客观存在条件的总和。经济发展环境有宏观和微观之分。宏观的经济环境就是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的总和,二者都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因此也可称之为对内环境和对外环境;微观的经济环境就是具体的经济活动中硬环境和软环境的总和,其中硬环境主要是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软环境则主要是指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一系列制度、体制和人文环境的总和。不难看出,经济发展环境的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是内在一致的,前者是后者的具体体现,其有机系统的综合便是后者。论文中所涉及的经济发展环境主要是宏观层次的经济发展环境,下文不再对此一一标明。

一、经济发展环境的内涵

经济发展环境就是以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为中心,伴随经济活动的发展而发展,并影响经济活动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等客观存在的总和。经济发展环境具有系统性,即考察经济发展环境时必须系统考察其各个组成部分及状态变化、区域性,即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甚至每个系统内部的经济发展环境的构成是有区别的、发展性,即经济发展环境的各个因素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三个特点之一。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内容:自然环境,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政治环境,指经济发展的外部政治形势;社会环境,指社会的和谐稳定程度,人民生活幸福程度;经济环境,指经济制度是否合理,经济体系是否完善;人口环境,指作为社会劳动者的人类自身的综合素质状况,包括人口的数量、构成、受教育程度、从事科研事业的劳动者的比例,男女的性别比例等一系列因素;文化环境,是指执政党和国家领导集团治国理政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国民的思想文化理念、心理状态、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的总和;国际环境,指国际形势和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对于经济发展环境的结构,大部分国内学者都认同“经济发展环境的结构是以经济有机体为中心的圈型层次结构。中心是经济有机体;围绕其外的是经济环境;经济环境之外是社会环境;最外层是自然环境。”这一观点。事实上,论文对经济发展环境的分类也是符合这一结构标准的,把经济发展环境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等部分并不是完全割裂式的划分,而是根据其内在联系和外延去进行划分的,将经济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环境的内层,不是说经济环境一定比自然环境重要或者处于优先地位,这是按照其与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的关系去分析的。因此,经济发展环境的三层结构划分和七个部分的划分并矛盾,它们是科学且符合实际的。

经济发展环境内容和结构的确立不是主观随意的活动,而要在一定原则的指导下进行。经济发展环境的确定原则主要有:整体性,即要考察到一个地区、国家和世界与经济活动和经济发展相关的所有因素的综合;特色性,即不能盲目随大流,要根据本地区实际去研究经济发展环境;发展性,即在不同时期按照不同的要求看待经济发展环境,反对“一劳永逸”式的错误认识。

二、经济发展与经济发展环境的关系

经济发展环境是一个系统,它不仅是一个地区所拥有的各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资源与条件的综合,而且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现状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发展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没有必备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等条件,就不会有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既是经济发展环境的作用结果,它自身也是经济发展环境的组成部分,这就是经济发展与经济发展环境的关系。

首先,合理有序的经济发展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自然资源一般具有三个特点,即相对稀缺性、不易再生性和不可移动性。自然资源的优势会变现为经济发展的优势,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表现在影响生产分工、影响产业结构和提供生产的物质基础三个方面。在正常条件下,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是正相关的;人口环境包括劳动者自身的综合素质、人口的数量和受教育程度、从事科研事业的劳动者的比例,男女的性别比例等一系列因素,这些因素的发育状况对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反作用;健全的民主法治制度、稳固高效的政权领导、有效的政策路线,是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良好的舆论环境、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是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人人平等、诚实守信、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社会基础;外部先进的管理技术经验、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相互碰撞,是经济发展的外部动力。总之,合理有序的经济发展环境及内部组成部分的良性互动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其次,经济发展是经济发展环境作用的必然结果,它自身也是经济发展环境的组成部分,反作用于经济发展环境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和区域经济质量提高三个方面。经济发展环境的各部分作用于经济活动,可以推动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反过来促使管理者和经济主体将更多的财富用来改善自然环境,提升劳动者素质,发展先进文化,建立健全民主法治,加大社会保障力度,等等,达到优化经济环境的目的,再次反作用于经济的发展。同时,经济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环境状况,经济发展会直接影响到经济环境的发展。因此,经济发展环境作用于经济活动,推动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反作用于经济发展环境,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手段。

三、坚持从实际出发,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均有大幅度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有所突破,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建设初见曙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更多是以自然资源的浪费和劳动力红利为驱动,而非以劳动者的高素质和知识资源为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我们要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首先,转变发展观念,突出“以人为本”,优化人口环境和社会环境。在经济发展的任何时期,都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把发展从单纯的经济总量增长的惯性思维中摆脱出来,从偏重于物质财富增长转向更加重视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健全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规划,增加经济评价中的人文和社会指标,培育新型社会组织,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同时,还要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让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只有以人为本,才能优化人口环境和社会环境。

其次,创新发展模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政治环境。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努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确立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和政府的战略导向、综合协调和服务功能。因此,建立强有力的创新激励体系,深入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整合科技教育资源,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把自主创新作为国家战略,是优化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的现实途径。

最后,提高发展质量,强调可持续发展,优化自然环境。我国目前的发展导致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些问题已经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把资源节约型的增长模式作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节约资源,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消费数量,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转变,以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优化自然环境以推动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优化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的同时,我们还要按照统筹国内国际发展的要求,扩大对外开放力度,吸收一切有利于优化国内经济发展环境的成果,最终实现我国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贾涛.我国经济发展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实证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1.

[2]林海.经济发展环节及其建构[J].南方经济,2004,(2).

[3]牛盼强.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

[4]伍海华.现代经济发展[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5:95.

猜你喜欢
优化环境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优化探讨
关于优化消防安全告知承诺的一些思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