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建议

2013-08-15 00:49王宏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村官农村大学生

王宏

(文山学院,云南 文山 663000)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村官是由政府部门正式发文、筛选的专科以上学历大学毕业生,受聘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两委”职务的工作者。选聘高校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担任村官,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加强“三农”工作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我国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拓宽大学生就业与成才道路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当前,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报考人数逐年增加,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深入开展,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村官在任期结束或还未结束时就选择了离开,流失现象日益严重。大学生村官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出路问题,将无法让他们在农村安下心、扑下身、扎下根。因此,关注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重视大学生村官后续的职业发展是当前值得深入的研究课题。

二、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村官制度作为新时期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崭新事物,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成长期。这些具体体现在实施过程中的制度缺失和条件制约,必然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大学生村官职业的发展。“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影响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行大学生村官管理制度的缺失。中组部在2008年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八项激励和保障新政策,对大学生村官的福利待遇、工资发放、社会保险、职务晋升、职业发展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作为新兴事物,现行的大学生村官管理制度处在摸索过程中,在一些具体的管理环节上存在缺失。一是选聘任用的缺失。虽然对于应届毕业大学生的年龄、性别、民族、政治面貌等方面都作了具体规定,但是缺乏对于特定地区、适用专业的考量,在选拔时存在专业盲目性和缺乏发展前瞻性,使得有的大学生村官专业不对口,一些有志于服务农村基层的毕业生选拔不上。二是管理主体的缺失。根据现行管理体制各地普遍采取三级管理的方法,大学生村官主要由县级组织部进行统一管理,与乡镇签订就业合同后到村任职。表面上看是县、乡、村的三级管理,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管理责任不清、分工不明的问题。乡镇认为大学生村官是村干部应由村里管理,而村里认为是上面下派的,应该由乡镇管理,容易造成有的大学生村官工作处于真空状态。三是入职培训的缺失。作为刚刚走出校门进入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村官,不了解农村的现状,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大多与农村的实际需要脱节。入职前虽然有集体动员和培训,但是太过于宽泛和短暂。四是考核奖惩的缺失。部分优秀的大学生村官按照相关政策可以提拔为基层政府行政干部,但是优秀的标准并不明确。考核实行年终考核“一锤定音”的模式,即使制定了考核制度也没有落到实处。制定的奖惩制度在实际工作中要求得严、落实得松,对于无法胜任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村官没有给予相应的惩处。五是薪酬制度的缺失。大学生村官工资由市县两级财政共同承担,中央财政通过不断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予以支持。就当前的待遇状况来看,大学生村官普遍反映薪资收入微薄,付出与回报不对等。扣除所要缴纳的费用,每月实际拿到手的工资收入也就千元左右。就目前的经济消费水平来看,除去必要的食宿、交通等费用后就所剩无几,确实有些难以满足其他的日常生活开支。六是沟通交流的缺失。大学生村官是个新生的特殊群体,他们到了农村基层之后,在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面临很多困惑,更加需要交流和沟通。目前大学生村官的交流基本上是以乡镇为单位的内部交流或者是自发性的交流,缺乏不同批次的、同其他地区的大学生村官之间的交流活动。七是监督机制的缺失。为了吸引了大量高校毕业生能够安心扎根农村基层工作,从中央政府到各级地方政府都陆续出台了一些有利于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的政策和规定。但是从政策实施的情况来看,一些保障政策没有落到实处,有效的监督机制缺乏使得各个地区之间落实存在差距。

2.基层环境制约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发展。基层环境是大学生到村任职后的有形环境和无形环境,主要包括基层工作环境、基层生活环境、基层发展环境、基层政策环境等。基层环境比城市差,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农村基层工作琐碎繁杂,由于受多方面外部因素的制约,作为刚刚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村官在实际工作中会面临非常多的问题和困难。一是实际工作经验不足,职业适应出现水土不服。尽管很多人主观上也想有所作为,但到村任职后往往发现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农村基层工作经验性强,绝大部分大学生村官表示缺乏工作经验和工作技巧,不知道如何与村民打交道,遇到村民之间的利益纠纷、家庭矛盾调节等具体情况时,不知道该怎么进行处理。二是专业不对口,学科优势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和展示。专业能力与农村的发展需求在衔接上有所缺失,学习种植、养殖、兽医、农艺等这些更贴近农村实际需要的大学生村官非常少。大部分人原有的专业知识和知识结构不能完全胜任农村工作实际,工作时经常出现“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困扰。三是工作环境不尽如人意,缺乏必要的硬件设备和便利的生活条件。由于农村偏远贫困的基础条件与他们的预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对农村落后的办公条件、休闲设施、生活习俗、住宿条件、饮食条件、交通通信等方面难以适应。特别是同批次的大学生村官分配到不同的地点,除了在生活环境上的落差,还有在待遇和心理上的落差。四是文化素质和思想观念存在差异,与当地干部、群众沟通和交流困难。大学生村官不管是来自农村还是城市,几年的大学学习和城市生活已经养成了他们区别于农村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体现在行为举止、语言风格、生活习惯等都与当地干部群众相去甚远,成为大家眼中和议论的“怪物”和“另类”。另外,有的地方人际关系复杂,宗族势力、民族信仰、传统习惯等较为排斥外人,面对浓重的地方方言、少数民族语言,与当地干部和群众的语言沟通交流有障碍,在短时间内难以完全融入农村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3.大学生村官自身的困惑。一是无职业认同感,入职动机功利思想严重。只是把任职村官当作了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的跳板,为以后参加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考试、考研、提拔等积累资本。他们将大学生村官视为临时性的过渡职业,对于基层究竟干什么工作、需要什么能力、能否胜任基层工作等漠不关心。二是无职业归属感,对在农村基层工作没有动力和热情。缺乏对农村的深入了解,服务群众缺乏耐心,工作主动性和创作性较弱。没有充分发挥自我在知识、能力、观念等方面的优势和特长,参与村务管理缺乏科学的方式方法,在工作和服务中没有创新意识。三是自身期望值过高,与当地干部群众的期望有出入。在赴职以前对所从事的职业拥有较高的期望值,而到任后发现基层的情况远比自己想象得要复杂,缺乏实际工作经验,面对村官繁杂的日常事务感觉力不从心。大部分村民认为大学生有知识、有能力、有干劲,而现实情况是,多数大学生村官并没有参与核心工作,把大部分时间精力花在跑腿、文秘、策划文体活动等边缘工作上。四是“非农非官”的身份,在工作生活中存在角色冲突。大学生在群众的眼中是“村官”,而实际上他们既不属于乡镇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又不是村“两委”成员,手中没有实权,充其量只是村官的助手。没有掌握应有的权力,实际角色与自身期许和他人期望错位,担任虚职难以完全投入施展拳脚。从事的大部分都是简单的程序性的工作,成为最勤快、最听话、最得力的“勤杂工”。加上现行的户籍限制制度,“非官非农”的尴尬身份使他们在工作和交往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

三、对策和建议

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农村稳、天下稳。“大学生村官计划”自开始实施以来,所取得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队伍管理、作用发挥、日常管理、长效机制建设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为使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围绕如何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工作的相关政策和各项配套制度改革,积极促进大学生村官未来的职业发展良性化,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对策。

1.完善大学生村官培育选聘机制。针对高校学生对“大学生村官计划”政策认知程度普遍偏低和入职角色转变缓慢的现状,政府部门应该将宣传工作前移至高校,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丰富宣传载体,提高政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知晓度。通过政策宣讲会、文字图片展、事迹报告会等多种手段开展宣传,吸引优秀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建功立业。高校要抓好上游工作,充分发挥高校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选拔作用,引导大学生提前做好职业规划,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和素质拓展,开展涉农教育、开设涉农课程等,帮助大学生增强对农村的了解,提高农村工作能力。进一步完善选聘机制,合理确定大学生村官的选聘规模、选聘条件和选聘方式。立足农村实际,按照“人岗相适”的原则,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和农村的实际需要确定所需的专业类型。选择与农村工作关联度较高的专业,优先选聘种植、养殖、兽医、动植物检疫等具有农林牧渔专业知识的专业人才。

2.创造大学生村官接受培训教育和实践锻炼的机会。拓展岗前培训的深度和广度,既要有农村工作的实用技能,又要有地方的实际情况和工作案例。刚入职的大学生村官素质良莠不齐,工作能力差异较大,短暂的岗前培训很难奏效。同时要注重结合基层工作实际需要,把大学生村官纳入本地干部培养培训总体规划,开展多层次的岗位培训。坚持“政策指导、工作引导、项目帮扶、方法帮教”相结合,坚持组织集中培训和“一对一”传帮带培训相结合,在培养中锻炼,在锻炼中鼓励,着力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依托党校、高等院校等培训机构,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村官参加各级各类在岗培训。明确村党总支书记或村委会主任负责大学生村官的传带培训,帮助大学生村官熟悉和掌握“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手把手传授农村工作经验和方法,带领大学生村官进村入户,了解村情民意,通过各种实践磨练,使大学生村官由“专才”向“全才”转变。

3.为大学生村官施展才能创造平台和空间。一是要加强服务工作,为大学生村官施展才华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力求为他们创造优良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使大学生村官“食宿舒心、留得安心、工作尽心、组织放心”。二是要提高工资水平,为大学生村官提供较好的物质保障待遇,同时将各种保险、福利措施和相关待遇切实落到实处。三是建立沟通交流渠道,加强大学生村官的心理疏通和情感交流。以县或者乡镇为层级和平台,畅通反映意见建议的渠道,建立大学生村官之间的联系沟通交流制度。四是要合理安排岗位,为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坚实的平台。充分考虑他们的所学专业和特长,给大学生提供适合的工作角色,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五是创新基层干部管理模式,为大学生村官真正成长提供平台。要把他们作为特殊人才来使用,当做后备干部来培养。真正赋予他们在村级事务管理中的责任和权力,积极参与村级重大事务的决策和管理。六是加强日常管理,完善大学生村官考核和奖惩制度。明确县、乡、村三级的日常管理职责,建议将大学生村官管理工作纳入乡镇党建考核。细化大学生村官的职责范围,量化奖惩措施,工资待遇与年终考核相挂钩。

4.探索大学生村官稳定自由的就业流动机制。一是“留得住”,为聘期结束后立足基层发展提供机会。鼓励有能力、有激情、群众认可的大学生村官期满后续聘,为基层留下具备专业知识技能、有相关工作经验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对于能力突出、成绩显著的,要敢于破格提拔,进一步提高其在“两委”的参选率和选中率,使其充实到基层政府的领导岗位。积极搭建大学生村官成长服务平台,为优秀大学生村官提供向上晋升的渠道。二是“干得好”与“考得好”统筹兼顾,为报考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提供政策支持。给予特殊的政策倾斜,加大大学生村官所占的名额和比例,放宽对学历、专业、年龄、性别等的限制,切实落实好县乡公务员和事业编制岗位的定向录用。三是“流得动”,鼓励自主创业为根本,着重完善再就业政策。建立就业信息发布平台,积极开展再就业培训,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高再就业的能力。大力支持、帮扶和引导大学生村官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积极营造创业的良好氛围。加强创业知识培训,对他们的创业行为进行有效指导,将相关的金融扶持政策具体化、简便化,从项目、场地、信息、技术等方面加大帮扶力度,为大学生村官创办实业提供实实在在的扶持。

[1]庞章军.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功利性倾向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2,(12):16-20.

[2]岳琳.大学生基层任职制约因素分析——以河南省A县为例[J].大众商务,2010,(9):281-282.

[3]薛骏.对大学生村官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的思考[J].基础理论研讨,2010,(16):41.

[4]门杰.大学生村官成长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3-18.

猜你喜欢
村官农村大学生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唱村官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95后”女村官的乡村振兴梦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让优秀“村官”有奔头
耶鲁高材生的“村官”之路
大学生之歌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