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践观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2013-08-15 00:49燕昊伟阚先学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客体马克思政治

燕昊伟,阚先学

(中北大学,山西 太原 030051)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华,它不仅对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在人们的思想领域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知主客观的统一和人的全面发展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实践观的基本概述

从实践观的观点出发,马克思恩格斯从世界观的转变起,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他们首先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论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建立在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基础之上,离开了对社会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人们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社会。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提出了新的科学的实践观,人们不仅要正确地认识世界,同时还应该正确地改造客观世界。这充分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实践观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对人们世界观的改造。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原理,揭示了人的思想与行为的活动规律,这为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理论把人与社会结合起来,为我们研究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以及人们的社会活动在实际思想政治教育中正确地对待教育对象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同时,马恩又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揭示了人的本质及形成、发展同社会生产的关系,努力从人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不断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培养人们的全面发展。

从实践观的内容出发,(1)马克思对事物、现实、感性的正确理解不仅仅是把它当作感觉的对象,更重要的是当作人们自身活动来改造的对象。这样,首先把它看作是改造的对象,然后才把它看作是被人们认识的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人们把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建立在改造客观对象的基础上,一旦离开了改造自然界的生产活动,离开了社会实践活动,人们也就不可能认识社会,所以,人们对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必须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2)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践。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科学地解决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其实人们对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个认识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只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而不是离开实践来争论思维的真理性和现实性的错误的。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从而离开了实践去争论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纯粹是经验哲学问题。(3)用科学实践观批判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马克思揭露和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旧唯物主义者把环境理解为政治制度、法律、道德、文化、教育等上层建筑。他们把人的精神面貌归结为环境和教育的结果,认为要改变人的精神面貌,首先必须改变环境和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歪曲了存在决定思维的唯物主义观点。(4)实践观界定了新唯物主义的特点及其革命任务。其基本内涵是: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对于新唯物主义的特点及革命的任务作了科学的回答,表明了马克思哲学的世界观。这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奠定了基础。

二、实践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从实践观的方法论意义出发,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表现在许多方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断地改造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首先,我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地改造主观世界。这是在科学实践观的正确指导下,只有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出发,不断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以正确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对复杂的环境做出科学的判断,不会使自己走弯路、走邪路。其次,在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要不断地进行人生的教育。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挫折,走许多弯路,但我们应该正确对待人生,要有正确的目标和指针,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同时应该面对矛盾,正视现实,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消除悲观失望、堕落蜕化的情绪,在人生的道路上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否则将会走向迷途。最后,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十分盛行,金钱、权力、美色成为某些人仕途发展和生活堕落的很大一部分,既缺乏人生目标,又违背道德法律,在金钱面前贪得无厌,在权力面前以权谋私,在美色面前堕落成性,这些都是人生蜕变的严重表现。

2.认知实践主体和客体的对立统一。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认知实践的主体与实践的客体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来看,主体与客体是双向互动的过程,人的实践活动就是主体与客体的能动双向活动,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其主体是人,客体是人所接受教育的对象。首先,主体的主动性、客体的受动性。主体主动对客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自觉接受客体的教育,是主动传教与被动接受的过程,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最为普遍的现象。其次,主体客体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当主体的主导作用的目的在于客体的学习的有效性,客体通过认知、内化,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构成了教育的主体地位。最后,主客体双向互动的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这一角色的转化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不仅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运行,而且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效果,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

3.对人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个人。(1)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包括社会与个人,其价值体现为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这二者是不可分离的。个人的价值体现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而社会的发展又是个人价值的总和,也就是说,个人价值的实现程度会影响到社会利益,那么,个人价值的充分体现也就是社会价值实现的具体表现。(2)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而且要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和劳动技能。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过去,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往往只重视党的政治、思想理论的灌输,不注重他们的自身业务水平和劳动技能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以科学实践观为指导,从实际出发,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自身的业务和劳动技能相结合,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道德素质、业务能力和劳动技能,这样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科学地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在不断提高人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满足每个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要进一步转变观念,不仅要提高每个人的物质文化需求,而且要提高每个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真正体现“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明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的现实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同时又要努力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对于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系.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猜你喜欢
客体马克思政治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浅议犯罪客体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犯罪客体要件与法益概念的功能性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