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院校《动画构成》教学分析

2013-08-15 00:49王蕾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三本基础理论

王蕾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陕西 西安 710091)

构成相关概念从20世纪70年代引入到中国设计基础教学已经30多年,作为基础课程,既需要完成传统造型思维向设计造型思维的转换,又要能够通过课程引导学生体会、观察、创新表达。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构成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并没有从根本上明显地与时代紧密联系。经过调查研究分析,多数出版的有关构成相关教程具有以下特征:(1)结构模式化。大体分为几个主要模块,重点分析构成元素点线面以及结构形式等,继而进行大量的案例展示,缺少详实的理论与经验分析。(2)超大信息量。综合院校的构成课程往往课时不够充裕,所以在限定的课时里,教学的专业信息量较之以往课程内容更多也更繁杂。因此造成学生理解知识点的层面较浅,不能与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进行良好的衔接。笔者认为,专业基础教学内容不在多,需要紧密结合三本院校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基础教学过程中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内容。由李乐山教授等人翻译的《设计初步》丛书,以及温平编著《非结论性教与学》均为笔者的基础设计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笔者从教于三本院校,将从教学内容与手段两方面分析总结中西构成课程的异同,提出关于构成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内容。

一、教学内容——传统与现代

传统的构成课程内容包含三大类: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且在教学顺序上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即先平面再色彩最后立体。经过研究与讨论,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特征,我校动画专业的构成课程增加材料与影视两部分相关内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坚持将传统构成内容与新时代的设计观相结合。在课程实践中,积极鼓励学生多试验,多探索,除了采用传统的纸质、陶土、铁丝金属等材料外,多在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材料上进行相关动画造型上的设计练习。例如超轻黏土、多彩不织布、面包土、荧光粉等。

专业教师应吸收先进的设计教学法,灵活运用于专业课堂内。例如:结合动画专业特征进行平面构成教学环节,增加平面空间练习,此内容与动画专业中的分镜、构图有紧密的联系,要求学生在条件限制的情况下进行抽象概念的平面表达。草图阶段强调传统的速写表现,该阶段重视思维的发散性,要求符合抽象概念对于一般大众的印象,基于此进行启发与引导。定稿的完成形式与传统作业不同,具备一定的新颖性:主要利用黑色、白色卡纸以及剪刀、胶水完成。重视习作点评,因为基础的教与学既是一个判断过程又是一个学会判断的过程。该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自我判断能力,利用已学专业理论进行自我点评,在互相学习中开拓知识面。专项课题的实践练习较之传统的卡纸描摹更具有时代意义。在设计思维上得到训练的同时还能够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基础元素之间的关系上,而不是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颜色的填涂。例如:在类似于重复等构成理论教学中,重点进行现代数字技法与设计应用性分析。具体的课题练习里要求学生坚持传统手绘草图获得基础元素,再利用扫描仪、照相机、计算机等现代化工具辅助实现习作创意构思。一般学生完成基础课程之后,在设计思维、创意联想、造型技法方面都有较为明显的提高。

二、教学手段——现实案例

三本院校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实用应用型,但学生基础技能相对薄弱与欠缺。因此,基础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更强调在具体的实践中逐步掌握设计造型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传统构成课程设计上,教师一般先理论后课题练习,或者通过多媒体进行演示教学。传统讲授教学模式下课题的练习缺少实际应用性,学生习惯于模仿或者借鉴,较少探索与创新精神。

笔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重视以实际有用的案例展示学习理论的必要性,以及对设计所起到的指导作用。此外,除了利用多媒体进行常规的知识点教学,同时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在正式上课之前结合专业知识点进行实用性设计,执行为具体形式与材质的作品,以此作为最为直接的课堂教学范例进行讲学。例如:利用不织布完成一款立方体挎包和一本原创书籍,其中牵扯到材质、色彩搭配、图形设计、空间展示、消费者心理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点。利用设计实物进行针对性教学更具有直观性与说服力,从而使学生明白理论部分能够辅助实践,而实践内容能够具有应用性。作为课堂的组织者与设计者,对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始终是课程设计与教学的最终目标。

三、课程设计——四分法

作为三本院校专业课堂的组织者,需要根据学生以及专业的需求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在课堂设计上,根据具体的课题内容进行灵活调整。笔者在五年的教学中总结到的实践经验是四分法课程设计。即一分理论,两分分析,三分互动,四分实践。

一份理论:作为动画专业的基础类实践课程,理论的教学是需要认真设计的部分,因为理论的教学存在度的问题。轻理论重实践,或重理论轻实践,不论哪一种都过犹不及。学生不掌握理论无法对习作进行自我分析,而自我分析也是学生学习与自我审思的重要能力,在自我分析的过程中做到独立思考,进而发现问题并在遇到问题时能借助理论与探索精神进行解决。两分分析: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点评环节。点评环节看重学生的自我点评,首先提出点评的思路,让学生理解点评的作用以及如何分析自己的作品。多数学生在一开始不能够对自己的作品做出分析,一方面在于对自己的习作不肯定,另一方面缺少一定的理论基础。所以在点评环节开始阶段,教师应提出分析作品的角度与思路。三分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积极鼓励他们主动表达自己的创意构思。互动的过程是互相学习的过程,这个环节应该注意对学生的引导与创意思维的激发。四分实践:作为实践课程,课堂内多进行快题训练,课堂外多进行命题创作。快题训练往往限制时间,但在思维的发散以及创意上能得到较好的训练;布置课后习作,与课堂内的快题要取得紧密的联系,课外的习作是课内的外延。如此一来,课堂内外相结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加强了专业实践性。

四、总结

三本院校相关专业的学生学习能力与水平较为多元化,而设计类基础课程,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则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果。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并充实自己,在审美与设计思维上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与理解。在新的时代环境里,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比传统的书本学习更多,固守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与内容显然不合适宜。以往神秘的设计师工作流程可通过网络渠道了解得更多与更全面,善于筛选网络信息的学生会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在视野方面更具开阔性,而对于缺少学习积极性的学生则更适合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这样信息迅速传播发展的时代,基础专业课程的教学显然需要一方面抓住课程的根本进行深入的学习,另一方面在知识面上更具多元性、交叉性、应用性。这就对三本院校的专业教师提出了较之以往更高的要求。

1.技法方面:只有在技法上不断提高与学习,才能在具体的实践中进行真正的指导,否则就是纸上谈兵。尤其需要掌握最新的表现技法、数字技法,使教学在技法层面具有时代性。

2.思维方面:要能够融会贯通并发现学生的潜力与个性,结合特点通过合适的方法激发其创意,极力避免教学与设计的思维模式化。

3.教学方面: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与专业气质,不以单一的教学标准评价学生与教学效果。

4.专业方面:进行持续不断的新探索与研究,持有自己的观点与独到的见解,不是人云亦云、照本宣科教学,最终能够在创新上为学生做出真正的表率与启发。

[1]温平.非结论性教与学[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三本基础理论
“不等式”基础巩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整式”基础巩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三本院校即兴伴奏课程教学改革与构想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三本提”葡萄芽变“11-06-25”的遗传鉴定
会思考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