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滨水休闲旅游的发展及研究综述

2013-08-15 00:49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水区滨水太湖

张 瑜

(忻州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忻州 034000)

水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资源,无论是浩瀚的大海还是川流不息的河流,都与人类的生存、生活息息相关。自古以来,城市的构建都濒临江河湖海,工业社会以后,濒临江海的港口城市凭据自身的区位优势,得到快速发展。湖泊、河流沿岸地带以其独特的风光特色,作为一种旅游资源,不断地也被列入旅游规划的方案,湖光山色更成为吸引着人们开展各种各样旅游活动的区域。

一、国内滨水区休闲空间研究进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普遍提高,对休闲和旅游都有了更多的需求。各种休闲旅游规划项目在不断地开发建设,滨水休闲的旅游项目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对近20年以来的滨水休闲和滨水旅游进行文献检索,筛选出120篇文献。以时间为坐标,可以看出,自2005年以来,“滨水休闲”旅游受到了学术界大量关注,对这一主题的研究在不断深入。按水体不同,滨水休闲旅游的文献分为两大主题。一类是城市滨水休闲景观的建设(61篇),另一类是滨湖休闲旅游(59篇)。见附表1。

(一)研究起步阶段(1995-1999)

在这一阶段,国内学者开始注意到河流、湖泊不但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在为经济发展提供着便捷交通的同时,河流、湖泊也作为一种休闲旅游资源被人们发现以及重视。郑旬等(1981)发表了关于《旅游为主综合利用建设红枫湖》的调查报告,是较早对湖泊旅游的调查研究。郑旬等在调查报告中提出,开发贵州省红枫湖的旅游资源可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当时湖泊刚具备旅游功能,旅游活动多是以水上观光为主,还没有形成较有规模的滨水、滨湖休闲和旅游带。20世纪90年代以后,围绕“水”进行的休闲旅游项目开发逐渐增多,开发的旅游产品也走向多样化、多层次化,对滨水休闲旅游的研究也是在这个时候起步的。张慰冰(1997)在论述了环太湖地区旅游资源优越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合作开发环太湖旅游圈的新思路,认为环太湖地区建设旅游圈主要是把握区域性、一体化和整体性的设计原则。胡明在江南论坛中指出,环太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应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环太湖地区发展旅游业有资源、有市场、有基础、有潜力,发展旅游业也可以为当地社会发展带来活力。在这一阶段,对太湖的旅游发展研究的文献多于六篇,涉及对太湖旅游区域的构建、太湖旅游经济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建设以及太湖地区特色旅游的开发等方面。1998年国务院开展的太湖“零点治污”行动,使得学者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研究视角投向了旅游发展,这也是太湖最早成为滨水休闲旅游研究区域的重要原因之一。赵宏利(1995)在分析了青海湖环湖地区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基础上,对合理开发青海湖环湖地区旅游业提出了相关建议,是西部较早关注湖泊滨水带休闲旅游的研究者。吴之光(1997)在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提出了一条以旅游观光、文化娱乐为主的滨江大道的构想,在解决防洪、交通等问题的同时,达到景观优化与外滩建筑相呼应的目的。于志光、顾永清对城市滨水区域的景观设计提出了设计的建议。

这个时期,对滨水休闲旅游的研究文章有19篇,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尤其是经济较发达的华东地区,只有一篇研究西部地区。从水体方面,对湖泊滨水带的研究多于对城市滨水区域的研究。

(二)发展阶段(2000-2004年)

与第一阶段相比,该阶段对城市滨水区域和湖泊滨水区域的研究都有所进展,文献数量每年都有所增加,研究内容也更加广泛。伴随着西部大开发、小城镇建设的逐步推进及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休闲娱乐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与休闲旅游相关的产业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国许多地区都规划设计了与“水”相关的休闲旅游主题项目。学者们对滨水休闲旅游的研究也有了相应的进展,研究区域和内容更加广泛,从单一的对太湖的研究,扩展到洞庭湖、巢湖、鄱阳湖、洱海、抚仙湖等湖泊。从研究区域上可以看出,由原来集中在东部地区扩展到中、西部地区。研究的内容也更加多样化。

庄大昌、董明辉(2002)对洞庭湖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进行了研究,论述了洞庭湖地区湿地生态系统的特征及分布情况,对该地区的旅游资源提出了开发模式,并就旅游资源开发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做了说明,对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及建议。齐恒、朱有志(2001)等在对环洞庭湖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中提出,应依托湖光山色、历史人文资源进行休闲旅游项目的开发。贾佳、梁洁(2002)对滨湖旅游区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以环太湖滨湖区的旅游开发为例,探讨了太湖的旅游定位、旅游形象、环境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等问题。侯长定(2003)针对抚仙湖的环境保护问题,从生态学、管理学的视角提出抚仙湖北岸景观生态的建设重点主要是营造自然和谐的滨湖环境、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园、创建高原湖泊滨水旅游度假区等。

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小城镇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滨水休闲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吴必虎、贾佳(2002)提出,城市滨水区开发是滨水城市规划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从城市游憩功能开发的角度,提出城市滨水区开发的基本原则是保证水体质量和城市环境的协调发展,并以武汉市为例,在重点论述汉口外滩、汉阳南岸嘴和武昌东湖三个滨水区游憩功能开发的基础上,提出以滨水区建设为中心的武汉市旅游发展战略。何礼平、李南、张叶田(2004)以丽水市滨江景观带的设计为例,提出现代带状休闲空间的发展应向着人性化、生态性、构成系统化、组织立体化、内外空间结合化、功能多元综合化等方向发展。龚洪波(2004)以武汉市新江滩一期工程滨水区为例,对休闲者的休闲行为进行观察和相关统计分析,归纳了城市滨水区休闲者的行为特点,提出了数种休闲空间模式,并提出从休闲活动出发的滨水城市建设模式。

在这一时期,对滨水休闲和旅游的研究更加深入,并对滨湖旅游区域进行了界定,这是对滨水休闲和旅游研究的一个突破。城市滨水区域休闲的建设方面,提出了带状空间理论和城市滨水区域多种休闲空间的模型。

(三)相对成熟阶段(2005-2012年)

该阶段是滨水休闲旅游研究相对成熟的阶段。在这一时期,西部大开发不断推进、小城镇建设不断完善,我国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大幅增加,以及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使得人们对休闲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黄细嘉、谌贻庆、龚志强(2005)对鄱阳湖地区的旅游资源现状和特征进行了总结,并对鄱阳湖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功能进行定位,对该地区的资源开发提出了总体构想。王乃举(2006)论述了巢湖旅游区的构建应体现和谐的内涵。冯淑华(2006)论述了环鄱阳湖旅游的构建,提出了鄱阳湖地区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和旅游开发的网络化、整体化的相关对策及建议。胡遥虹、刘安炉(2007)论述了环鄱阳湖地区具备建成国内外著名生态旅游休闲胜地的有利条件和障碍,提出要加强区域内协作和联合,做好科学规划,加快交通、环保、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景区设施建设,重视突出生态性,并注重休闲旅游项目的品牌建设,加强相关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加大旅游营销力度和扩大对外联络。柳百萍、任平等(2007)针对巢湖流域水体生态旅游资源特征和开发利用现状提出了不同的开发模式,并提出对巢湖流域水体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要重视生态原则,使休闲娱乐与景观生态和谐发展。在对城市滨水休闲区域的研究文献中,2004年中国建筑出版社出版了《滨水自然景观设计与理念——滨水景观设计丛书》,作者是日本的河川治理中心,由刘云俊翻译,是我国较早引进并翻译的滨水区专著。卢济威、宋云峰(2005)以丽水市滨水区域城市设计为方案,提出了城市滨水区域的设计既要兼顾城市的商业发展,又要能和市民的休闲娱乐与城市的建筑相和谐,遵循景观经济一体化、资源利用集约化原则,营造市民的公共活动中心和旅游者的休闲、观光场所。刘沛林、刘春腊等(2007)在对衡阳市城市滨水风光带景观建设的研究中,提出城市滨水风光带的规划建设要注重人文精神,体现地方特色。殷生宝、邓彩兰(2007)论述了环青海湖的民族体育圈建设,提出利用青海湖的休闲资源发展民族体育运动,开展各项国际体育比赛。陈慧宇(2008)以武汉江滩公园为例,对城市滨水休闲空间的设计进行了探析,并提出了建设建议。崔柳(2009)对北方中小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的地域性现状进行了分析。张佳夫(2009)对丽江古城的滨水休闲空间研究,张付芝(2009)对南阳市滨水区旅游功能开发进行了研究。刘志平(2009)以湖北襄樊市沿江地带的开发为例,提出了城市滨水区旅游带建设的策略。吕向芳等(2010)对西安灞河区的滨水休闲景观设计进行了初步探析。甄育新(2012)也对城市滨水区的景观关系设计进行探析。张环宙(2011)以大运河杭州主城段为例,对城市滨水区带状休闲空间结构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尤振华则对城市滨水空间的生态环境恢复与景观营造方法进行了研究,许少伟等(2012)也研究了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和保护模式。

在这一时期,学者们对滨水区域的休闲旅游的研究比前两个阶段更加深入和透彻。不但注重城市滨水区域的开发研究、产生的社会效应,还从生态、环保的角度提出滨水地区应持续发展、和谐发展,体现了和谐社会的建设主题。

综上所述,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滨水区域休闲旅游的研究发展呈现较快的发展趋势,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也为以后更加深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通过对所收集的文献进行梳理研究发现,仍有一些方面有待完善、发展、开拓。

首先,概念是事物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人们认识周围事物最初形成的概念,通常是作为对周围事物的感性经验的直接概括,并不具有很高的抽象性。在对滨水区域休闲旅游文献的收集中发现,对滨水休闲或旅游没有明确的概念,对滨水区域的范围也无明确的界定。贾佳、梁洁(2002)对滨湖旅游区的定义是“滨湖旅游区是临近湖泊,主要具有旅游功能,与湖泊水上旅游活动相区别的区域,它的范围大致包括整个湖泊岸线和湖内岛屿等旅游活动所涉及的区域”。这个定义没有明确湖岸线、岛屿多少距离范围内可以作为滨湖休闲旅游区。并且,滨水区域休闲旅游是个较大的概念。因此,在对滨水休闲旅游的研究中,对概念、含义的研究还更有待深入和完善。

其次,综合分析检索的滨水区域休闲旅游的文献,定性研究的占了很大篇幅,定量研究的文献较少,主要是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对相关数据的对比分析。

最后,大量的文献都集中于对沿江休闲景观的设计研究,有研究热点相对集中和研究领域过于狭窄的特点,对滨水休闲和旅游区域的规划研究多数是开发规划的原则表述和策略等方面。另外,对滨湖休闲旅游的研究热点集中在对滨湖旅游资源和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上,其他方面相对较少。对滨水区域休闲和旅游的研究是一个较为广阔的主题,需要多学科的参与、深层次的研究。

[1]日本土木学会.水边景观设计[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2]Dianne Dredye.Leisure lifestyle and tourism:socio-culural,economic and spatial change in Macguarie[J].Tourism Geographies,2001,(3):279-299.

[3]Adams L w.Urban Wildlife Habitats:A Landscape Perspective [M].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4.

[4]郑旬等.旅游为主,综合利用,建设红枫湖[J].贵州社会科学,1981,(4):92.

[5]张慰冰.合作开发环太湖旅游圈探求区域旅游发展的新思路[J].旅游学刊,1997,(4).

[6]胡明.环太湖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旅游业应成为环太湖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J].江坛,1997,(11).

[7]赵宏利.青海省环湖地区旅游资源概述 [J].青海环境,1995,(19).

[8]吴之光.上海浦东陆家嘴富都世界段滨江大道设计[J].建筑学报,1997,(12).

[9]于志光,顾永清.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初探[J].城市研究,1999,(2):24-32.

[10]庄大昌,董明辉.洞庭湖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J].人文地理,2002,(12).

[11]齐恒,朱有志,篮万炼,朱翔.环洞庭湖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J].热带地理,2001,(9).

猜你喜欢
水区滨水太湖
《太湖冬景》
太湖茭白
国内滨水空间城市更新研究特征探析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瓶瓶罐罐大世界之沙水区玩具
对共享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研究
基于生态恢复性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探析
滨水景观带的设计分析
后申遗时代杭州段运河滨水区可持续保护利用思路探讨
太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