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创作中的“情感之道”

2013-08-15 00:49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中国画画家艺术家

梁 艳

(山西管理职业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中国画是世界艺苑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悠久的传统,是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和骄傲。当我们翻开中华美术史,名家辈出,浩如烟海,灿若星辰;在理论上,它也不断地发展着,如“物我交融”“似与不似之间”“缘物寄情”“妙得生意而不失真”等等。而这其中,要以“似与非似”为极。体会该论,意在观画、学画、作画,情感至上,因为画无定法,而情韵系魂。情者,意境含情;韵者,变化生韵。是故,作画者以情感意韵在先,法在其次。绘画创作是艺术家仔细观察外部事物,将其通过艺术处理再现于笔端的艺术表现,是融合了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所致。因此,探讨并掌握中国画创作中的情感因素,有利于调动创作中各种积极的内在潜力因素,发挥独创性,从而使作品达到理想的艺术境界。

一、创作情感源于生活体验

绘画创作是一种内在的认识和外在的制作的统一体,是艺术家将现实生活的某种体验和感受通过艺术加工和创造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的过程。作品无论是在外在形式还是内在意境上,都体现着作者独特的艺术见地。这些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艺术形象能够在感情上引起观众的共鸣,是和艺术家主体体验密不可分的。

任何创作灵感都源于生活。我们的艺术要来源于生活,情感要来源于真实的体验。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有生活、有情感的作品才能打动人、感染人,“情感”与“生活”是中国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社会生活对于艺术家而言,不仅影响创作者的情感、思想,甚至通过各种表现形式,能直接将创作者强烈的主体意识和精神追求展现在观众面前。所以说,一方面,社会生活作为艺术创作的基本环节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和灵感。另一方面,社会生活又对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创作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只有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汲取最原始的感动,重视情感对创作品质的升华,才能打动和感染观众。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他的著作《文心雕龙·情采》中谈到:“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意思是说:做文章就如那机杼上的经纬一样,情理是文章的经线,文词是情理的纬线;经线端正了纬线才织得上去,情理确定了文词才会畅达,这是文学创作的根本所在。

虽然文学和绘画是不同的形式,但其中的创作方法是可以相互借鉴和启示的。画家与生活沟通的结果,就是画家自己的情感、神韵、气质、才华的表现。画家作画,不应只拘泥于对客观事物的再现,而应赋予事物以情感,渗入作者的思想与品格,达到形神兼备的最高境界。例如:徐悲鸿的《群马图》将中国传统的笔墨技巧与西方传统绘画的写实画法结合起来,把生动有力的造型与画家的忧国忧民、密切关心社会现实的思想情感结合起来,借这幅奔马图,作者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对民族的明天满怀的希望以及抗日战争必胜的信念。

二、情感在中国画中至关重要,是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画家的情感是意象的环境——《宣和画谱》中就做了这样的论述:“画之牡丹与芍药禽之鸾凤孔翠,必使之富贵,而松梅竹菊,欧鹭雁蝥,必见之悠闲,至于鹤之轩昂,雁笋之击博,杨柳梧桐之扶疏风流,乔松古柏之岁寒磊落……”这是作者将人的精神融化在它们身上,这些气质属于审美主体的人,是作者感情的倾注。画家眼里总是能捕捉到事物的万千变化,比如画梅:“秀丽如美人,孤冷如老衲,倔强如净臣,离奇如侠,清逸如仙寒瘦枯寂,坚贞孤傲,不求闻达之士。”姿态不同,情状各异,这些并非属于审美对象的物,体现了画家的人文精神和意趣追求。

1.创作中情感投入的重要性

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序》里说:“图绘者莫不明劝解,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作为画家,一张好的作品,你投入多少感情,就能打动观众多少情感。成功的创作离不开情感的投入,作者对作品情感的投入,是画作成功的前提。传为宋徽宗的《芙蓉锦鸡图》,之所以被誉为是中国历代名画中的精品之作,正是由于作者以特有的笔调描绘出对象的精神特征,赋予了它们灵性,成功地表现了锦鸡、芙蓉的雍容华贵,是作者审美情感的外化。又如在白石老人的画中,一群蝌蚪围着水中的荷花映日,画家以一个儿童都能理解的心态把一种非现实的画面建立在现实的理解力上,真实质朴。由生活升华到艺术,要遵循艺术的创作规律。“妙造自然”需要画家丰富的学识修养,高尚的人品、画品及众多生活经验的累积。一幅作品展出时,不是看你能否把观众从空间的一头引向另一头,而是看你能不能把观众从这一空间引向另一空间,这样才能证明你是否真的被观众所理解。这里的“理解”是你与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观众的想象思维延伸扩展。

2.创作中情感取向的广泛性

现代中国画画家在情感、精神的表达和创作题材的选取上也越来越多元化。从描绘大自然的优美景观,到淳朴的民风民俗,再到都市的繁华与喧嚣,以及社会生活带给人们的兴奋、紧张、烦闷、焦虑、无奈、躁动等等情感,无不是现代画家选择的题材和情感取向。画家们越来越多地关注现代社会和自己所处的环境,广泛吸取中外艺术的营养,饱含着充沛的情感大胆创造,对以往不曾涉及的很多题材以及当代重大现实事件进行描绘和创作。如:尚辉的《远眺巴黎》;刘懋善的《费城印象》《深秋江南》;孙本长的《河源嫁女》《大江移民》等,为后来者进一步实践和理论上的拓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实质性地为“笔墨当随时代”这一经典的论断作了精彩的注释。

3.创作中情感表达的多样性

同中国的文学、哲学一样,中国绘画也有其独特的语言形式。我们和世间万物交流的最高层次是可以超越某种表达形式的,如“此处无声胜有声”“心领神会”等等。所以,最简明的程式可以承载最精致的情感,关键是看你能否领会那超越表达的部分。如我们所熟悉的东晋画家顾恺之的线条运用,极尽温柔婉约之能事,这线便是他作画的语言,仿佛柔声细语。又如南宋画家马远和夏圭,世称“马一角”“夏半边”这种留白的的方式便是他们的作画语言,仿佛是点到为止的暗示,风格独特,富有诗意。再如明朝徐渭的泼墨写意,貌似杂乱无章,实则内有堂奥,像闷极了的一声怒吼,酣畅淋漓。再如近代大师齐白石的用墨设色,清淡灵动中童趣闪现是他的独特表现,这是提炼了人生纯然滋味的老人的纯真语言。画家们对程式语言的总结,对规范和传承其绘画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结合情感体验,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语言

纵观绘画史,艺术家们总是在不断地总结和概括各种程式和章法,冠之以名,分门别类,作为后人学习的方法论。例如,中国画中的著名技法“十八描”:高古游丝描、铁线描、钉头鼠尾描、柳叶描、蚯蚓描、枯柴描等。另有诸多笔法包括了下笔、行笔和收笔,具体又归纳为中锋、偏锋、藏锋、露锋、逆锋、顺锋、方笔、圆笔、运笔方向和用笔技法等等。画家在运用这些绘画语言来表述他所感受的外部存在时,需要不断磨合、调整,也就是创造最能表达他心意的语言,即个性化的程式。绘画过程是画家构建自己心灵家园的过程,越是能领悟到这点的画家,就越是能积极地创造出属于他的独特的语言程式。于是,从古至今中国画的程式演变都是由一些极具个人特色、富有内在情感的语言所推进的。

一个画家的语言不是照搬传统,而是创造出一种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许多人都在苦苦追寻一种能够表达自我审美个性的独特技法,他们反复锤炼自己的艺术语言,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苦苦探索,这种精神是值得钦佩的。但是,假如脱离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单纯地为了形式而形式,那实在是难以达到目的。不适当的形式表达会淹没我们最朴素的生活感受,这种审美效果只能是让人觉得矫揉造作、华而不实。

[1]王富祥.“写意之道”——中国画创作随笔[J].科技资讯,2010,(03).

[2]贾德江.情感意味与儒生本色——读王德亮的花鸟画[J].走向世界,2011,(22).

[3]张二龙.中国画的情感与笔墨[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2).

[4]徐强,宋岩岳.中国画的情感与意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

猜你喜欢
中国画画家艺术家
中国画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酷炫小画家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