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卡尔维诺《寒冬夜行人》的第二人称叙述

2013-08-15 00:47宋德扬
唐山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夜行人第二人称叙述者

宋德扬

(唐山学院,河北 唐山063000)

《寒冬夜行人》发表于1979年,是卡尔维诺晚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这部小说的结构和叙述模式十分特别。从大的框架结构上讲,它由十二章和十个小说片段文本交错构成,十二个章节的线索是阅读活动,用第二人称进行叙述,这可叫做“框架文本”;十个小说片段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镶嵌在“框架文本”之中,可以称它们为“镶嵌文本”[1]。“框架文本”是小说叙事的主线,因此《寒冬夜行人》是典型的第二人称小说。

文艺理论界对小说中人称(person)的关注与讨论由来已久,特别是在叙事学的视域下,众多理论家都对它进行了阐发和剖析。纵观学者们的研究案例,叙事人称往往与叙述者(narrator)和叙述视角(或聚焦)等问题具有切近的相关性。即它并非仅在语法上承担着代词的功能,不是一个指向自身的、孤立的问题。叙事人称身上负载着叙事机制、控制以及策略问题,它属于叙事话语研究范畴。因为叙事人称不仅仅是小说家为了讲述某个故事从辞典里随手拽出来的几个代词,“而是意味着一种叙事格局的确立,这种格局关系到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方式”[2]。美国叙事学家詹姆斯·费伦也指出:“每一篇故事都是作者与读者的一种交流。”[3]也就是说叙事人称的选择,代表着不同的叙述策略,服务于作者借叙事文本与读者交流这个目的。那么对于《寒冬夜行人》这部小说来说,其第二人称代词的基本属性如何,第二人称叙述的功能和策略意义是怎样的呢?

一、“你”不过是“他/她”

在文本层面,作为人称代词的“你”不过就是一个“他/她”。

首先,在《寒冬夜行人》中,第三人称代词“他”和“她”在某些章节被直接用来称呼“你”。比如第七章,男读者去柳德米拉家,此前一直被称为“你”的男读者变成了“他”;第八章,在作家西拉·弗兰奈里的日记里,男读者“你”也被称为“他”;而女读者柳德米拉除了在第七章被短暂地用“你”来称呼之外,除了被承认“这个以第二人称叙事的小说不仅指你男读者,而且也指你女读者”[4]121之外,其余章节一直用“她”和专名指称。这种现象表明了“你”与“他/她”和“他们”的关系,即相对于主体“我”来讲,“你”是从代表他者的一个群体中分化出来,与其构成对话和交流关系的一个客体,“你”身上有“他”的特征。

其次,从文本对男读者“你”的塑造上也能发现这种特征。人物形象是讲述故事的基本要素,也即叙述程式的需要,就如同日常对话,在“我”和“你”讲述的内容之中,必然有个“主人公”,此角色一定要与讲述和倾听的双方有所区别。假如“我”执意要讲述作为“主人公”的“你”的故事,那么在此“你”与听者“你”也必然有别。

小说中的男读者无名无姓,而且“作者型叙述者”在第二章的末尾也说:“Who you are,Reader,your age,your status,profession,income:that would be indiscreet to ask.It’s your business,you’re on your own.”[5]32(男读者啊,要问你是谁,多大年纪,问你的婚姻状况、职业和收入情况,未免太不礼貌。这些事你自己去考虑罢了。[4]31)表示作者要将小说中的人物塑造尽量简化,甚至有符号化的倾向。但是,人物无论如何抽象都会保留行动,也即有故事情节存在,这也是对人物进行塑造的一种方式,也是小说中无法抹杀的一种基本要素。当《寒冬夜行人》中以“你”作为线索人物、聚焦人物展开情节的时候,当叙述“你”的个别行动的时候,比如第二章去书店调换书,碰见柳德米拉;第三章、第四章在乌齐-图齐教授的研究室;第四章结尾及第五章的一部分在罗塔里娅的研讨会;第九章进入阿塔圭塔尼亚,被捕;第十章受命去伊尔卡尼亚完成任务,逃脱;以及第十二章与柳德米拉结婚,大部分的“你”更接近“他”:

The next day,as soon as you have a free moment,you run to the bookshop…[5]27

第二天,你刚有点空闲时间,便奔向书店。[4]27

“Is Professor Uzzi-Tuzii in?”…

“Are you he?”you ask,though you have realized it can be no one else.[5]50

“乌齐-图齐教授在吧?”……

“您是?”你问,但你已经明白了,他就是那位教授,不可能是别人。[4]45

At this point they throw open the discussion.Events,characters,settings,impressions are thrust aside,to make room for the general concepts.…

Only you have remained suspended there,you and Ludmilla,while nobody else thinks of continuing the reading.

You move closer to Lotaria…

“Excuse me…”you say.[5]91

小说念到这里,开始讨论。各种事件、人物、环境和感觉都被一一摒弃,仅留下一般概念。……

只有你,你和柳德米拉还在那里等待,别的人谁也不想再念下去了。

你走近罗塔里娅,……

“对不起,……”你说。[4]81

You are taking tea with Arkadian Porphyrich…[5]234

你正在和阿尔卡迪安·波尔菲里奇一起喝茶。[4]204

总之就如马塞尔·科尼斯-普柏所说,除了人物角色是第二人称代词固有的属性,没有任何可称为“标准”的位置和固定的角色要其扮演。[6]也就是说“你”首先要带有“他”的属性。

二、“你”对读者强烈的呼唤

据以上所论,是否表示第二人称叙事与第三人称叙事并无本质差别?至少在《寒冬夜行人》这部小说中是如此呢?然而根据实际的阅读体验,单纯地把“你”读成“他”不仅不太容易,而且有悖这部小说的修辞效果。《寒冬夜行人》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呼语①呼语(apostrophe)是卡坎德斯借自古典哲学家布洛克(Elizabeth Block)的一个概念。他用它来描绘那种演讲者从他的普通听众、法官那里转开,去称呼另一个人的行为。不管他的这个对象是一个评审团的特殊成员,某个缺席或死亡的人,还是甚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或者无生命的物体。卡坎德斯由它又创造出另一个术语“叙事呼语”(narrative apostrophe),用来描述第二人称叙事小说中不规则的交流流程。参见Kacandes.Narrative Apostrophe:Reading,Rhetoric,Resistance in Michel Butor’s La Modification and Julio Cortazar’s Graffiti[J].Style,28(1994):329.的强烈,特别是在“框架文本”内,几乎每一章都存在着实际读者感到自己受到召唤,与主人公难分难解的情况。

小说一 开 始 劈 头 就 是 一 句:“You are about to begin reading Italo Calvino’s new novel If on a winter’s night a traveler.[5]3”(你即将开始阅读伊塔洛·卡尔维诺的新小说《寒冬夜行人》了[4]7。)这句话的力量几乎让实际读者无处逃遁,无法与这个“你”区别开来。直到这句话的出现:“So,then,you noticed in a newspaper that If on a winter’s night a traveler had appeared,the new book by Italo Calvino,…You went to the bookshop and bought the volume.Good for you.[5]4”(你在报上看到《寒冬夜行人》出版了。这是伊塔洛·卡尔维诺的新小说,……于是,你上书店里买了一本。你这件事办对了。[4]8)这种吸引力才稍稍有所减弱,因为小说中的“你”从报纸上得到小说出版的消息,这种获得出版信息的渠道与读者的不一定相同。但是,读者并不能从前文所造成的语境中完全脱离出来,所以这句话中还存在张力,读者的体验也是含混的。小说中类似的情况还很多。如:

For a couple of pages now you have been reading on,and this would be the time to tell you clearly…[5]12

你看这篇小说已看了几页了,应该向你交代清楚 ……[4]14

这段话刚好出现在读者读第一个插入故事的第三页时,读者无法拒绝这个“你”的邀请。接下来还有一段话:

Watch out:it is surely a method of involving you gradually,capturing you in the story before you realize it-a trap.Or perhaps the author still has not made up his mind,just as you,reader,for that matter,are not sure what you would most like to read.[5]12

当心啊!这是吸引你的办法,一步步引你上钩你还不知道呢,这就是圈套。也许作者和你一样,还未考虑成熟,你这个读者不是也还搞不清楚,读这篇小说会给你带来什么快乐吗?[4]14

在这里读者更难以分清这个“你”是指小说中的男读者,还是指实际读者自己了。再来看几例:

The page you’re reading should convey this violent contact of dull and painful blows,fierce and lacerating responses…[5]39

你正在阅读的这一页应该描述这场激烈的搏斗,描述那沉重而疼痛的攻击和残酷而凶狠的还击……[4]36男读者和实际读者都在阅读着这一页,并且故事中确实有搏斗。

When you read,you can stop or skip sentences:you are the one who sets the pace.[5]68

你默读时,想停即停,想跳就跳,节奏由你决定。[4]62

这里的“你”既指听乌齐-图齐教授朗读的男读者,又因其叙述内容有一般性而使“你”指向了实际读者。

…there is nothing for you to do but start reading Looks down in the gathering shadow.[5]102

你留下来阅读《向着黑魆魆的下边观看》。[4]91

在这里,实际读者翻过一页正是在读《向着黑魆魆的下边观看》,他再次与主人公混同。还有小说的最后一句话:

And you say,“Just a moment,I’ve almost finished If on a winter’s night a traveler by Italo Calvino.”[5]260

你则说:“再等一会。我这就读完伊塔洛·卡尔维诺的小说《寒冬夜行人》了。”[4]225

这个“你”又倒底是谁呢?小说主人公?没错,他已和柳德米拉结婚,是时正躺在床上看书。但快看完《寒冬夜行人》的就只他一人吗?我们每一个捧读《寒冬夜行人》的有血有肉的读者也正是结束着阅读的这个“你”。“你”不断把自己的所指从文本内的主人公引向文本外的实际读者,其强烈程度令实际读者无法抗拒。

三、“你”影响下的叙事交流状况

通过以上的所论,《寒冬夜行人》中第二人称代词的基本属性已经显现,其目的便是将实际读者最大限度地引入文本之中,使读者在虚构世界和自己的真实世界之间处于一种焦灼不安的状态[7],以建立多条线索、多个层次的交流路径,负载并实现作者的交流意图。

在故事层面,当“你”的呼语性如小说开头般强烈时,实际读者便与受述者-主人公(narratee-protagonist)①受述者(narratee)这一术语是由普林斯在《受述者研究简介》(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Narratee,1973)一文中率先使用的。它指的是叙述指向的那个人物,就像在文本中被刻写一样。每一个叙事中都会至少有一个受述者(或多或少公开呈现),当叙述者称呼他或她的时候,与叙述者一起处在同一个叙事层上。受述者-主人公(narratee-protagonist)这一角色的出现表明受述者进入了文本中,与主人公合二为一。参见Prince.A Dictionary of Narratology[M].Lincoln &Londo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87:57.难解难分,变成了理想叙事读者②拉比诺维茨在《虚构中的真实:对读者的重新检验》一文中,提出有四种读者:(1)实际的或有血有肉的读者:指的就是特性各异的我和你,正在写和读本文的我和你,我们由社会构成的身份;(2)作者的读者,即假设的理想读者,作者就是为这样的读者构思作品的,而他又能很好地理解和认同作者的知识和信仰,此概念等同于“隐含读者(implied author)”;(3)叙事读者:即叙述者为之讲述的想象的读者,叙述者把一组信仰和一个知识整体投射在这种读者身上;(4)理想的叙事读者:这种读者认为叙述者的每一句话都是真实可靠的。这四种读者,只有第一种是真正的人,就像它的名称所显示的那样,而其他三种读者都是第一种读者在阅读时的分身,或者说是实际读者阅读时的不同体验。参见Rabinowitz P J.Truth in Fiction:A Reexamination of Audiences[J].Critical Inquiry,1977,4(1):126-127,134.。当然理想叙事读者的位置是很难维持的,尽管对于第二人称小说来说,拉近实际读者与故事距离的手法还有祈使句的运用、外层叙事用现在时态,而且这些特征在《寒冬夜行人》中也都能找到。例如:

Relax.Concentrate.Dispel every other thought.Let the world around you fade.[5]3

请你先放松一下,然后再集中注意力。把一切无关的想法都从你的头脑中驱逐出去,让周围的一切变成看不见听不着的东西,不再干扰你。[4]7

Wait a minute!Look at the page number.[5]25

别着急,看看页码。[4]25

Hold on a minute.Concentrate.Take all the information that has poured down on you at once and put it in order.[5]28

等一等,好好考虑一下,把这堆疾风骤雨般的信息在你头脑里整理一下。[4]27

Get up,you’re wanted on the telephone.[5]140

快起来,电话找你。[4]123

不过,以上这一切与其说是将实际读者固定在理想叙事读者位置上的技巧,还不如说是邀请读者体验含混和滑动的请柬。因为无需说明,小说中的男女读者是叙述虚构的特指人物。[8]实际上,叙事呼语(narrative apostrophe)本身就是暧昧的,它越强烈,越容易产生反应的不明确。自觉不自觉地,实际读者对第二人称的反应就会变成:既感到自己受到直接呼唤,又认为真正被呼唤的应该是男女读者。[9]于是实际读者就在理想叙事读者和叙事读者的角色之间产生了摇摆。在这部小说中,叙述者声音过于明显也是促使实际读者滑向叙事读者位置的力量。

首先,祈使句中下命令、提要求的语气,就会让读者不禁意识到 说 话 人的存在。另 外:“And so the Other Reader makes her happy entrance into your field of vision,Reader,or,rather,into the field of your attention…[5]29”(男读者啊!这位幸福的女读者进入你的视野,进入你注意的范围……[4]28);“Who you are,Reader,your age,your status,profession,income:that would be indiscreet to ask.[5]32”(男读者啊,要问你是谁,多大年纪,问你的婚姻状况、职业和收入情 况,未免太 不 礼 貌[4]31);“Reader,it is time for your tempest-tossed vessel to come to port.[5]253”(男读者啊,你这次颠沛不堪的旅行早该靠岸了[4]219)。这是对读者的直接呼唤,此种手法十分接近传统第三人称全知叙述中“非戏剧化叙述者”的短暂“戏剧化”。这些都昭示着讲故事人的在场,尽管其并没进入故事中。

其次,在《寒冬夜行人》中,叙述者话语明显的另一种表现是大量使用括号文本。这些插话的类型基本有:第一、与故事内容相关:①元叙事(metanarrative):既关于叙事的叙事,一种把叙事作为其主题的叙事就叫做元叙事。它的特点就是指向自身,讨论自身,具有自指性。参见Prince.A Dictionary of Narratology[M].Lincoln & Londo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87,51.补充故事内容,如第七章对被伊尔内里奥拿走的书之命运的叙述[5]157-158;②对故事内容的进一步阐释和说明。这类的例子很多,在此仅举一例:“You cast another bewildered look at the books around you(or,rather:it was the books that looked at you…)[5]6”(你茫然地向周围的图书又看了一眼(或者说得更确切些,周围的图书怏怏地望着你走开……)[4]10);第二、与话语相关,如第七章第141、147和153页,有三段括号文本叙述的内容都与故事无关,而是涉及到这部小说的话语操作和小说一般的话语操作问题。

第一类括号文本尽管指向是故事,与故事相关,但信息内容由于已经脱离男读者这个聚焦者的视角,所以对实际读者来说,他们也脱离了男读者,或者说脱离了“你”这个代词的束缚,视角与叙述者趋同。在这样的文本面前,实际读者更加笃定地承担起了叙事读者的角色。总之在这一类括号文本、祈使句、对男女读者的直接呼唤,以及“你”的“他”性的共同作用下,实际读者变成了叙事读者,使叙述者和受述者之间的交流建立了起来。

不过在以上情况下,实际读者仍然承认故事的真实性。也就是说不会触及到虚构本身和话语状况。但不言而喻的是,第二类括号文本给实际读者带来的体验与前几类是完全不同的。这样的文本会撼动实际读者占据的理想叙事读者和叙事读者位置。当然在小说中,类似的内容不光出现在括号文本之中,比如在第一个故事文本《寒冬夜行人》中,不断有指向读者的话语出现,都在提醒读者对自己的阅读要有自我意识,并且还不断暴露小说自身的手法;第五章马拉纳的信、第七章将“你”这一人称转给女读者之前的两段内容[5]141-142,以及第八章西拉·弗兰奈里的日记[5]198-199,都透露了小说本身的创作手法。这些元叙事①内容,都打乱了实际读者的阵脚,不过从另一角度说,也让实际读者渐渐地摆脱了焦虑状态,移向作者的读者位置。可见《寒冬夜行人》使读者转向作者的读者位置的动力,并不完全是“你”这个人称代词给予的,但“你”先将实际读者拉入故事内,并使其在故事和故事接受两个层面、在多条交流路径之间游移,增加阅读难度,促使实际读者更多地思考,这个功能却是最基本的。恰是这个代词造成的丰富体验,集中了相比第一和第三人称叙述更多的信息量,使得第二人称叙述对叙事交流开启的程度与其他两者判然有别。从将叙事看做作者与读者的一种对话和交流方式来看,无疑典型第二人称小说中的第二人称叙述是一种更为有效的策略。

《寒冬夜行人》的确是一部关于阅读和写作的小说[10]。它一边展现阅读过程,一边讨论和思考写作,并以整个文本做实验。它也的确是在叙述和阅读的共谋下完成的。[1]36内层有男女读者的阅读,外层有实际读者的阅读,两层之间又用一个“你”联系起来,叙述包含着阅读,阅读又建构着叙述,结构极其复杂精巧。总之,隐含作者和隐含读者之间这条叙事交流路径的建立是这部作品的重点,而第二人称叙述策略本身不仅促进了这条路径的开启,更成为其畅通后的交流信息之一,在这里故事和话语终于难分难解,“你”恰好成了沟通它们的桥梁,或者说是打乱其界线的“始作俑者”。最终,实际读者尽管不时在理想叙事读者和叙事读者位置上犹疑,但还是难以抵抗作者的读者位置的吸引力。

[1] 魏正书.《寒冬夜行人》的叙事结构[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35-36.

[2] 徐岱.小说叙事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274.

[3] [美]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技巧、读者、伦理、意识形态[M].陈永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2.

[4] [意]卡尔维诺.卡尔维诺文集[M].萧天佑,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5] Calvino I.If on a Winter’s Night a Traveler[M].Weaver Trans.New Yro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Inc.,1981.

[6] Cornis-Pope.From Cultural Provocation to Narrative Cooperation:Innovative Uses of The Second Person in Raymond Federman’s Fiction[J].Style,1994,28(3):415.

[7] Herman.Textual You and Double Deixis in Edna O’Brien’s A Pagan Place[J].Style,1994(28):399.

[8] 祖国颂.叙事的诗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187.

[9] Kacandes.Narrative Apostrophe:Reading,Rhetoric,Resistance in Michel Butor’s La Modification and Julio Cortazar’s Graffiti[J].Style,1994,28:337.

[10] 陈海燕.《寒冬夜行人》中的叙述[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4):53.

猜你喜欢
夜行人第二人称叙述者
类型学视角下的韩汉第二人称对应情况研究
夜行人
中国年轻用户在网络聊天环境下第二人称的使用探析——以线上“你”和“您”的使用为例
夜行人(二首)
“夜经济”催生城市“夜行人”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智能预警 守护安全夜行人Hero1互联网夜跑相机体验评测
以比尔为叙述者讲述《早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