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改革开放后青年婚恋观的变化

2013-08-15 00:54胡小岩李猛
吉林建筑大学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婚恋观婚恋改革开放

胡小岩 李猛

(吉林建筑大学文法学院,长春130118)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取得了很大成果.人们的生活发生了较大变化,经济的发展、物质上的富足与政治环境的自由宽松、精神上的多样选择直接影响着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在婚恋观方面,逐渐由过去的单一化转向为多元化并存与发展的现象.

1 改革开放后青年婚恋价值观变化

1.1 择偶价值观

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文化变迁,改变并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人们对婚姻的选择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其择偶行为已打破了长期以来政治、家庭的局限,向物质需求与心理满足靠近.男女双方重新认可感情的重要性,情感因素的地位得到回归.他们的择偶观呈多元化发展.在此社会背景下,人们择偶时的功利性动机日益明显.很多人期望通过择偶改变自己的经济地位,从而获得富足的生活.这是改革开放后人们择偶标准经济化、物质化倾向的典型表现.

1.2 婚姻价值观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个人主体地位的提升和对个人权利、个体利益的强调,传统的以家庭为本的婚姻价值观逐渐让位于以个人幸福为本的现代婚姻价值观.人们开始追求个人在家庭中的独立地位、自主权利和个性的自由发展,要求家庭能够满足个体的物质、精神和情感需求,为个人的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服务.因此,青年男女获得了婚姻自主权,他们在选择配偶时,不再一味遵循“父母之命”的中国传统婚姻模式.在择偶标准方面,人们也不再执着于传统的“门当户对”,不再过分注重对方的家庭背景.人们更加看重的是个人的品德、才干、性格、经济能力及文化程度等个体的综合条件,强调双方感情的融洽,个人条件的相当.“同时,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择偶中的经济成分加大,物质的中介因素作用加强.在不少人择偶时,经济标准甚至已成为人们的首选条件”[1].

1.3 性价值观

在经济大潮强烈冲击国人择偶观念的同时,改革开放给人们的性价值观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和冲击.人们在摆脱意识形态的压抑、获得精神自由的同时,开始注重追求个性自由.当代青年对性的态度越来越开放,传统文化中的保守观念,如贞操观念等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思想与西方观念碰撞出的内心躁动,使自我可控性逐渐缩水,性价值观的约束力也开始下降.“性观念的开放,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文明的进步,而开放无度引发的“一夜情”、“换妻”等现象,却未尝不是一种生活堕落”[2].

2 改革开放后青年婚恋价值观变化原因分析

2.1 市场经济发展对青年婚恋价值观变迁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加快发展与社会进步,利益主体不再单一,不同阶层、群体、个体的利益开始凸显出来.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原则、以利润为中心的特性,使不同的利益主体产生了不同的价值观念.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使多数的青年人在婚恋中产生了拜金主义的思想.市场经济使金钱在人们心目中和现实生活中的地位有了明显提升,婚恋也不再是人们柏拉图式梦想化的产物,而是实际的生活,这使人们感受到了金钱在婚恋中的巨大作用.因此,在青年婚恋中,金钱等物质因素与精神上的情感因素一并逐渐成为其在选择配偶的重要条件甚至是优先考虑的条件.

2.2 社会文化对青年婚恋价值观变迁的影响

数千年来,中国人一向奉行“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习俗.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人依然延续着‘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传统,但人们对于婚姻的认识却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这种变化的实质是由家庭本位转变为个人本位”[3].我国自古有“男尊女卑”的传统文化观念,在旧中国女性一直以男性附属物的形象出现,在生活中没有家庭事务的决定权,同时也没有财产支配权与财产的继承权,女性完全依附于男性而存在.在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我国至今仍然保留着“男强女弱”的观念,作为男性大多不愿意接受经济地位、社会地位比自己高的女性作为伴侣,而女性在择偶时也倾向于选择能力和经济条件比自己强的男性.

2.3 现代媒体对青年婚恋价值观变迁影响

现代通讯工具的蓬勃发展,使当代青年男女交友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在信息交流更趋开放的环境下,青年们通过互联网、电视、报刊等多种渠道,接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声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引发了他们对自己的生活、信仰和自己所处环境等情况和问题进行反思.正是在这种反思中,人们开始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网络色情等垃圾正在侵蚀着新一代的青年.不少人的性知识是通过网络获得的,而当代青年对网络上的色情内容没有一个较好的抵抗力,使得当代青年的性观念越发的开放,偷食禁果的当代青年呈上升趋势.网络文化对当代青年恋爱观的影响还表现在网恋上,部分人的恋爱对象是通过网络来结识,这使当代青年的恋爱又增添了新的风险,部分人的网络恋情没有诚信意识,也没有责任意识.

3 引导青年树立正确婚恋观的教育途径

3.1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对青年成长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学校教育具有的多种优势是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其教育的系统性、稳定性和目的性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要高度重视学校教育在引导青年树立正确婚恋观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对于大学生婚恋观教育,高校应开设与青年婚恋相关的课程.大学的教育课程比初等教育更加丰富,但在婚恋方面的却很少甚至是几乎没有.大学在婚恋教育领域的空白状况应予以改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加入恋爱婚姻方面的内容,从而使学生能够接受正规系统的婚恋教育,使大学生树立良好正面的婚恋观.在学生婚恋观的教育内容上应加强大学生性教育.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大学生在性问题上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网上聊天、网络交友网站的兴起,网恋、一夜情等现象也在大学校园里有发展的态势.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使大学生更全面的了解性知识,让大学生更加理性的对待性,而不是抱着懵懂、好奇、游戏的心态,是高校教育者的重要任务.

3.2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是孩子成长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育人的基础,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开始.家庭的经济情况、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家长的教育水平、综合素质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要发挥父母的榜样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且伴随孩子的时间也最长.父母的行为与思想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孩子人格的发展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与父母的教育有直接的关系.正确的教育孩子并不是只是用言语来教导,重要的是用自己言行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父母应教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婚恋价值观.当前,一些家长在孩子面临恋爱结婚的时候,物质条件成了他们衡量对方的重要条件.这种思想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婚恋观,由此导致了青年男女的拜金主义婚恋观.但我们应该看到,许多因为物质条件而结合的婚姻最终并不幸福,所以父母在孩子的婚恋问题上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教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婚恋价值观,而不是片面的一切向钱看,这样更有利于孩子以后的生活.

3.3 社会影响

我国的社会婚恋观教育工作正在进行中,要形成社会婚恋观教育的新机制.加强性教育、爱情观教育和婚姻观教育,纠正当代青年目前在婚恋观中存在的偏差,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首先,正确规范大众传媒的导向作用.大众传媒作为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对人们价值观具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国家相关部门和传播媒介的负责人应担当起媒体人应有的责任心,多制作一些正面的节目和有利于青年健康发展的节目内容;其次,推进婚恋培训.学会谈恋爱并经营婚姻,是当代青年迫切解决的一个问题.我国各行业中都有职业培训,但在婚恋问题上缺乏相关培训.推进我国“婚恋工程”,应实施全民“婚恋培训”,尤其对青年群体普遍进行“婚恋培训”,推动国民婚恋素质的提高.

[1] 徐安琪.择偶标准:五十年变迁及其原因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0(6):18-30.

[2] 李星,曹坚.当代中国青年婚恋观研究综述[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4(2):73-75.

[3] 金乐.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嬗变的原因探究[J].云梦学刊,2009,30(1):136-138.

猜你喜欢
婚恋观婚恋改革开放
95后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及探析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青年婚恋现状数据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调查分析及建议
——基于对新乡市大学生的调查
家庭关系网络对青年婚恋观的影响研究*
大学生婚恋观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