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我国新闻传媒人文关怀之发展

2013-08-15 00:43张鸽萍
关键词:关怀人文

张鸽萍

(湖南科技学院 新闻传播系,湖南 永州425100)

所谓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用一句话来概括,可以说,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人文关怀不仅包括关心人,还包括爱护人、尊重人。

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文现象,新闻传媒必然存在人文关怀。从宏观上来说,新闻传媒必然存在人文关怀的理论依据主要来自新闻传媒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从微观上来讲,新闻传媒必然存在人文关怀的实践证明主要涉及报道内容、报道方式、报道视角等多个方面。具体而言,新闻传媒中的人文关怀更多地体现于记者在面临新闻与道德冲突时的个人选择。这是一道记者在新闻传媒活动中时常面对的单项选择题,选择的过程异常艰难、选择的结果至关重要。选择新闻,意味着职业的必要;而选择道德,则是做人的基本。

1994年,南非摄影记者凯文·卡特凭借其作品《饥饿的小女孩》赢得了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照片中一边是一个瘦得皮包骨头的小女孩跪倒在地,一边是一只硕大的秃鹰等候觅食。虽然事实上,记者在抢拍完这张照片之后即刻就把秃鹰轰走了,但公众的谴责仍源源不绝。后来,这件事以记者由于强烈的精神压力自杀而告终,而人们关于新闻传媒与人文关怀的讨论始终继续着,在我国也同样如此。

一、“守坑者”——引发我国新闻传媒人文关怀的讨论

人文关怀的精神传统在我国源远流长,但把人文关怀的精神传统引入我国新闻传媒领域则是源自一场关于“守坑者”的社会大讨论。

2005年5月9日下午,福建省厦门市风雨交加,一个骑自行车的人因为马路上的水坑而栽了跟头,《东南快报》的摄影记者柳涛蹲点拍摄到了这一场景,并将这组三张连续动态抓拍的照片发表,许多报纸和网站相继转载。这组照片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众人纷纷指责记者不首先预告行人回避危险,反而在一旁等待时机进行摄影报道的行为,并戏谑地给拍摄这组照片的摄影记者柳涛冠以“守坑者”的名号。为此,中央电视台《社会记录》栏目特别制作并播出了节目——《守坑者说》,引发了一场社会上对我国新闻传媒人文关怀的轰轰烈烈的大讨论。一部分人认为记者恪守了职业道德,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他没有社会公德。在这场激烈的大讨论中,总体而言舆论更多地偏向于后者。大多数公众认为,记者不应该仅仅是社会生活的旁观者,更应该是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者。

《纽约时报》记者汤姆·韦克曾说过:“尊重报道对象这个道德责任将永远高于对读者负责。”只有先做好了人,才能做好新闻。美国新闻摄影协会前任会长威廉·桑得斯也说过:“你首先是人类的一分子而其次才是新闻记者。”在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曾指出:“有了健全高尚的人格,才可以配做记者。”

经过关于“守坑者”的这次社会大讨论之后,在我国,有关新闻传媒人文关怀的问题逐渐走入越来越多的新闻工作者乃至社会公众的视野,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二、“最美丽的女记者”——我国新闻传媒人文关怀得到高度重视

当人文关怀的精神传统被引入我国新闻传媒领域之后,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新闻传媒、关注人文关怀,“最美丽的女记者”更是体现了人文关怀精神在我国新闻传媒领域得到的高度重视。

2006年7月10日,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的女记者曹爱文在一次采访落水女孩的报道中,没有先去采访,而选择了在救护车到来之前第一时间为女孩做人工呼吸。尽管经过多次努力,女孩最终没能醒来。曹爱文流下眼泪的照片在网络上广泛传播,打动了众多网友,这位23岁的年轻女孩也因此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女记者”。诸多赞美的声音之外,也有少部分人指责曹爱文因救人而放弃采访的做法并不可取,甚至猜测此次事件是否是一次作秀。

曹爱文在《选择向生命致敬》一文中这样写道:“面对突如其来的赞美和指责,我很平静,因为我知道,大家赞美我,其实只是在赞美我做这件事情所体现出来的对生命的尊重与爱护;大家指责我,也只是这种关怀和爱护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没有让救人的美好愿望变成现实,而让一朵美丽的生命之花在众人的眼前凋谢枯萎而感到深深的痛心和失望而已。”[1]

正如文中写的那样,与备受人们指责的“守坑者”相比较而言,中国“最美丽的女记者”曹爱文之所以能够受到多数人的赞美,主要源自她在此次新闻采访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对生命的尊重与爱护,恰恰符合新闻传媒的人文关怀精神,而这种人文关怀精神在柳涛充当“守坑者”这一角色时则是完全缺失了。

尽管仍有人对曹爱文的行为质疑,认为“记者不能放弃采访去救人”、采访是记者的第一要务,其职责首先就是要以“旁观者”身份记录事件、传达信息。但总的来说,赞美之声是远远占据压倒性的优势。

“中国最美丽的女记者”所做之事实则为每一个记者,乃至每一个人都应该做的事。可是为什么这次事件如此受到人们的关注与讨论呢?正如曹爱文在接受同行采访时说的那样,“遇事站出来的人少了,救人才会成为新闻,大家这么关注我其实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我提一个建议,不要报道我,还是带着大家一起去反思吧。”

一名优秀的记者首先是一个优秀的人。尊重人性,是道德完善的基本要求;救人危难是新闻职业道德的升华;珍爱生命,是新闻从业人员社会责任的集中体现。[2]

北京青年报一篇题为《一堂人性化的新闻课》的文章中表示:“新闻是给人看的,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应该遵循的原则永远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新闻为本。违反人伦底线的以新闻为本导致的将会是一种冷漠的新闻,是一种毫无人性也毫无人情味的新闻,在这样的新闻观中,将死之人仅仅只是新闻中一个‘道具’而已。”[3]

当记者的职业操守和社会的公共道德发生冲突时,亦即面临选择新闻还是选择道德这样一道单项选择题时,多数人认为记者应该遵循和服从社会的公共道德,如果选择了记者的职业操守而放弃了社会的公共道德,那就是等同于以对人性道德的践踏来换取所谓的新闻价值,那将会传达出一种丑恶的价值观,这样的新闻是毫无价值可言的。具备人文关怀,新闻就有价值,就会得到肯定;失去人文关怀,新闻报道就会失去价值,甚至遭到诟病;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成了新闻报道评价标准的一个标杆。[4]

中国“最美丽的女记者”这一称号的出现,实则反映了我国公众对于新闻传媒应注重人文关怀的观点的普遍认同。讨论的焦点由是否应该先救人转移到新闻传媒活动中应该如何重视人文关怀,则充分证明了我国新闻传媒对于人文关怀的重视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新闻传媒活动应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文关怀,这不仅仅是大众传媒基本功能的回归,更是我们整个社会进步的体现。

三、陈坚之死——对我国新闻传媒人文关怀的再度反思

虽然新闻传媒应注重人文关怀的观点已经得到我国公众的普遍认同并受到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但是在具体的新闻传媒实践中,人文关怀缺失的情况仍时有发生。

2008年5月15日,绵阳重灾区北川地震废墟下一位被压73小时的幸存者陈坚被人发现,就在救援人员急调设备准备救援的过程中,有记者不断地与陈坚开始长时间的聊天,甚至还让陈坚通过手机与电视台的直播进行连线。五个小时后,陈坚被救援人员从废墟中挖出之时已只剩下微弱的呼吸,而记者仍在不断地推搡,陈坚最终离开了人世。人们一方面为陈坚所表现出来的对生命的热爱而感动,另一方面则对记者当时的表现进行质疑,甚至有人提出,是记者无耻的煽情害死了陈坚。

同样是在关于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女民警蒋敏在连续工作60多个小时,每天只休息2个小时左右,并且3位长辈和孩子都在地震中失去生命的情况下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蒋敏的事迹鼓舞人心,但就记者是否应该在她体力和精力都已达到极限时采访她并且提及她家中的情况再次引起广泛的争议。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沉浸在一片悲伤之中。在这样一场大灾害面前,新闻传媒所要做的不仅仅是发布信息,更重要的是要体现人文关怀,从而安抚人们受到重创的心灵。而后者的作用也这一特殊时期也格外突显。在这种情况下,央视迅速启动直播,派记者赶赴现场,发回最新最快的声音和图像,报道了受灾群众的状况,满足了观众的知情权。此外,媒体策划各种支援灾区的公益活动也都起到了很好的号召甚至是实质上的救助作用,洋溢着人文关怀的温情,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与赞赏。但遗憾的是,也有部分记者在采访和直播中出现了干扰救援或者不当采访从而给对方造成二次伤害的现象,严重缺乏人文关怀,受到人们的强烈谴责。这一现象的发生也为我国新闻传媒如何重视人文关怀再度敲响了警钟。

新闻所关注的事,无论是自然界发生的事还是人世间发生的事,大多同人的生存发展有关,新闻从不问津同人完全没有关系的事实;我们生活其中的客观世界,每天有多多少少的事情发生,而媒体对它们感兴趣并光顾的,也总是那些同人类生存发展相关的事实;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新闻既是事学又是人学,是同人密不可分的“事学”。[5]

在陈坚事件中,如果记者能多一点点急救常识,不让重伤的幸存者面对镜头一直说话,甚至连线演播室进行现场直播,而多保存一些体力,也许陈坚就不会死。在采访蒋敏的过程中,记者如果能在蒋敏稍稍休息之后再进行采访或者不问那些引人伤心的问题,不仅仅是对于蒋敏,对于观看这段采访的全国人民来说,也会是更加充满温暖和关怀。

新闻传媒活动中的人文关怀,既包括对采访对象的人文关怀,也包括对广大受众的人文关怀。对于记者而言,必须首先做到关怀采访对象,才有可能进一步关怀到广大受众。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只有那些充满人情味的报道才能令受众为之感动,“充满人情味”指的就是关怀采访对象;“为之感动”指的就是关怀广大受众。

人文关怀不仅仅是现代人发展的需要,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新闻传媒自身发展的需要。人文关怀是新闻传媒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它赋予新闻媒体巨大的活力与生命力。[6]

四、“死亡”与“遇难”——我国新闻传媒人文关怀的进一步升华

时隔五年,又是一场地震,再次把对我国新闻传媒人文关怀的关注推到了公众的眼前。这一次,人文关怀精神开始从新闻传媒活动的细微之处体现出来。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了7.0级地震,有关地震的消息成了中央新闻联播和各省新闻联播关注的重点。某省新闻联播的报道是:“地震共造成123人死亡,2000多人受伤……”;而中央新闻联播的报道是:“地震共造成123人遇难,2000多人受伤……”。新闻播出后,很多观众注意到了“死亡”与“遇难”这两字之差。乍一看,“死亡”与“遇难”两个词的意思基本一样,但是深想之下,却能给观众带来截然不同的内心感受。死亡,与生存相对,指失去生命;遇难,指因为各种灾难而导致死亡,这类灾难可以是人为事故,也可以是自然灾害等等。虽然同为中性词,但是相对于“死亡”的冰冷,“遇难”包含了对不幸逝去的生命的尊重与惋惜,却能带给人温暖的感觉。

中央新闻联播在报道时选择了“遇难”而非“死亡”,这一微小的细节,从媒体角度而言,反映了新闻传媒对人文关怀的重视程度逐步加深并开始渗透新闻传媒活动的方方面面;从受众角度而言,他们能够注意并赞赏媒体的这种做法,说明了新闻传媒需要人文关怀精神这一观点已经深入人心,得到受众的普遍认同。

从“守坑者”到“最美丽的女记者”,从陈坚之死到“死亡”与“遇难”两字之差,可以看到,我国新闻传媒对于人文关怀的认识在不断发展,记者的具体实践也在不断进步,但必须承认的是,新闻传媒活动中人文关怀缺失的问题仍旧存在,需要继续摸索不断改进的地方也还有很多。

新闻传媒需要人文关怀。虽然体制机制的某些不合理制度的存在等其他因素也对此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最主要、最直接的体现则是处于新闻现场的记者临场发挥时如何注重人文关怀。除了在报道内容、报道方式、报道视角上注重人文关怀之外,记者更应以人文关怀的精神贯穿于新闻报道从采访到呈现的全过程之中,以平等的姿态看待采访对象和广大受众,给采访对象以足够的尊重、理解、关注和关爱,给广大受众以足够的尊重、理解、关注和关爱。

有学者提出,要“提高编采人员的素质,使人文关怀成为一种职业道德。”[7]这样一种崇高的新闻职业理想如若能够实现,我国新闻传媒将会处处飘溢着人文关怀的馨香。

[1]曹爱文.选择向生命致敬[J].新闻爱好者,2006,(10).

[2]石小兵,郝东升.新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9).

[3]欧木华.中国最美女记者:一堂人性化的新闻课[N].北京青年报,2006-07-17.

[4]朱红霞.新闻报道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及职业道德之关系[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5]童兵.科学和人文的新闻观[J].新闻大学,2001,(2).

[6]陈添.新闻媒体应体现人文关怀精神[J].广西社会科学,2004,(6).

[7]李美容.论新闻传播的人文关怀[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

猜你喜欢
关怀人文
感悟关怀厚望 立志跟党前进
“逍遥游”壶的创新和人文意境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人文绍兴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医生要有一颗“人文之心”
让真诚关怀为医务人员减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