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模因论与第二语言教学

2013-08-15 00:50
长春大学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模因第二语言学习者

柳 慧

(伊犁师范学院 中国语言学院,新疆 伊宁835000)

模因论是从共时和历时的视角,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文化传承的计划规律进行文化阐释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一经产生,便被应用到各个领域。模因论中最核心的术语是“模因”。它是由新达尔文主义的鼓吹者RichardDawkins在其1976年写的《自私的基因》中首次提到的[1]。模因的传播形式是从甲的大脑成功地复制到乙的大脑,具体的表现形式是复制因子、寄主、宿主以及相互之间发生的关系。成功复制因子说的就是模因,宿主则是模因长期生存的场所或空间,是模因携带者以及传播的根源[2]。第二语言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模仿,中国的地域文化差异、风俗习惯差异较大,不同地区的人们之间进行语言交流的重要手段就是模仿其他地区人的方言。在当今经济生活交往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沟通是否顺畅,决定了其生意或合作能否成功。语言模因论的目标是要找到这些使语言之间容易学习、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与人之间交流能够顺畅的有效措施与方法。

1 语言与模因及其特点

无论是对于母语者,还是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构成语言的各种要素和构成单位都可以通过模仿进行复制和传播,也就都有可能成为模因。语言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与千百年来语言使用者不断的模仿、复制与传播是分不开的[3]。其中,模因作为文化传播的基因之一,以语言作为载体,可以复制、传播,甚至创新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模因产生的效能有利于语言的发展。语言模因论告诉我们:语言本身就是模因,其寓于模因之中,人只要说话,就是在传播模因。因此,语言与模因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模因的特点就是模仿和复制。但模仿并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创造性的模仿,是模仿和创新的相结合。而模因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复制又是模仿的前提。可以说语言模因的传播过程是从一个人的大脑传播到另一个人的大脑。语言作为模因因子经过模仿后进入到人的大脑中,通过被理解、注意和接受,并将它们融入到自己的认知体系中,其实这个过程本身就是语言模因的同化和吸收的过程。语言的模仿是有选择性的,常常是容易被模仿的语言,就可能成为成功的模因[4]。因而,对于一个语言信息来说,只要是通过广义的模仿被复制后就可以称为模因。

2 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模因

在第二语言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是在进行语言模因的复制与传播活动,要通过语言实现交际的目的,就要通过不断的对语言中的各个构成要素进行复制与传播。我们通过以上对模因的特点及传播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语言本身就是模因的载体之一,反过来模因对语言又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知识传授和教育、通过语言信息的交流以及语言本身的运用等途径使模因不断进行复制和传播[5]。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并不仅仅是以一种模式进行的,它的复制和传播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因此其复制的多样性也就决定了同一语言模因会出现很多种语言变体,也就是语言模因的重新组合。如“童农”、“童商”、“童贩”、“童艺”等词是旧模因重新组成为新模因的语言变体。语言经过人们的观察、理解和接受之后,被人们复制、传播以致得以创新。当我们接受了某些新词语并完全理解之后,这些新词语就会被人们广泛复制和传播,进而形成另外一种模因的表现形式。这种语言模因很有可能在我们跨语言交际中出现,使得第二语言融入到本民族语言的词汇和句子中。综上所述,既然语言可以不断地被复制、创新而被人们所用,那么第二语言的学习也同样可以被复制和创新。学习者可以通过第二语言输入进行模仿并复制最后创新出能为自己所用的语言。将模因论引用到第二语言教学中,也是一种提高第二语言教学的新途径。就第二语言教学来说,学习者应加强对目的语的模仿能力,使学习者的发音能够更标准。在学习句型和语法的过程中,模仿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法[6]。

3 模因论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语言自身就是模因之一,模因也是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文化需要用语言作为重要的传播工具,以模因为媒介进行不断的复制和传承。因此,语言、文化和模因这三者密不可分,相互依存构成一个有机的相互作用的整体。因此,模因论对第二语言教学很有启示,模因论在第二语言教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3.1 第二语言教学中应该将模因与学生的听说相结合

第二语言教学应采用模因与学生的听说相结合。一方面,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听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者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学习新词和新课时必须听音并模仿练习。听音模仿练习能够为学习者的听音辨音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在进行听音模仿练习时,学习者跟着教师或者录音进行汉语中的声母、韵母、声调、重音等方面的朗读并完成教材中规定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做到标准的语音、语调。在听力学习方面要求学生进行正确的模仿体现了模因论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运用,并为第二语言教学服务,可以更好地帮助学习者进行第二语言的习得与运用。除此之外,模仿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基本学习模式之一,当学生的模仿某种语言的能力不断增强之后,就会对通过模仿学习到的第二语言中的语音、词汇、语法、语篇、语调甚至到对这种语言的文化层面的东西进行灵活运用,并逐渐接近母语。但是,语言模因在不断进行复制和传播的过程中,为了适应各种各样的语言环境,会不断的产生变异,实现第二语言的准确输出,成功的完成交际过程。

听说教学方法认为语言学习要养成一种习惯,经过不断的反复练习,形成一种习惯,这样需要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会使用。比如我们反复练习“你身体怎么样?”、“天气怎么样?”等等关于“怎么样”疑问方式的问题,让学生形成对这种疑问方式的习惯。

听说错误在听说训练中对于语言学习者非常不利,会让学生形成顽固的难以改正语言习惯,因此要尽量避免让学生产生听说错误。比如学生说出“很吃饭”(意思是吃很多饭),可能就已经形成了不正确的表达习惯,这种习惯会影响学生以后的语言表达,形成“很+动词结构”这样错误的语言习惯。因此这些错误都是应该及时纠正的。

听说的办法还会起到类推的作用。类推是将一些的有规律性的语言结构推广到相类似的情景中,如“……和……一起学习”,这个模式就可以运用到其他的语言环境里,如“我和他一起学习,小王和小李在门口见面”等等。这样通过听说就可以逐步掌握一些语言模式,并用类推的办法扩展学生的知识。

3.2 第二语言教学中背诵的运用

复制是模因论的一个重要特点,这在第二语言教学中体现为背诵。背诵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教学手段,通过背诵可以积累字、词、句子甚至语篇等实际运用所需要的材料。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背诵对于母语学习者的重要性尚且如此,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大脑中的各种语言材料,等到长大后仍然可以从他们的大脑中迅速的被回忆并输出,经过背诵后长时间积累的语言材料是熟练运用第二语言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在目前的第二语言教学过程中,由于过度热衷于采用启发性和分析性的语言教学方法,而忽略了语言背诵这种传统的学习方法,使得学习者第二语言积累不够,学习者不能用目的语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学习者必须定期、定量地背诵句型和具有典型特征的文章。概括起来,背诵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朗读是背诵的重要前提。中国古代的私塾教育中,大声朗读是学生必修的课程,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教师在学生背诵的过程中,要注意对语音、语调的纠正,对水平较高的学习者来说也不能放松,同时背诵的篇幅也需要教师精心选取,然后由教师示范朗读,然后再要求学生模仿朗读,这样既可以使学生避免因发音错误而导致书写错误,又能让学生学到规范的口语,以便在以后学以致用,应用到真正的交际活动中去。

(2)领会篇章主旨和段落大意。教师在第二语言的“教”与“学”过程中,将主要精力放在了词语和语法方面,忽视了篇章与段落,更不关注篇章的整体意义,也很少进行写作实践。这种做法导致学生既无法在真实语言环境中准确地理解词语的意义,也不能上升到文化层面理解和欣赏篇章的美感,为了克服和弥补这种不足,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背诵过程中按照关联词语和相关的连接词为线索帮助记忆。这样,学生记忆更容易,又可体会到上下文的意义关联,并能在写作训练中进行模仿练习。

(3)注意观察和学习生活中的各种语言现象。词汇和语法的教学单纯依靠空洞的讲解和以应试为目的,做一些支离破碎的选择题和问答题是无法提高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水平的。这一点已被许多人达成共识,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背诵是非常高效的使用手段之一,在背诵篇章的过程中,学生就不能死记硬背一个个词语,而只能从整体上去理解句子的意思,认真体会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因此,通过反复的朗读最后达到数量背诵的程度,以此来培养学生观察语言现象,总结语言规律的习惯。

(4)背诵过程中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在学生经过努力背诵一些经典的篇章时候,面临的一个问题是过一段时间就忘掉十之八九了,这是在学习过程中正常的现象,也符合人类记忆的规律,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的注意引导学习者利用记忆的遗忘规律对已经能够背诵的内容进行及时的复习和巩固。要教会学生在背诵一些经典篇章后再进行一些和所背篇章相关的内容的强化练习,这个量相当于初次背诵时间的50%。也就是说,学生花一个小时背诵一篇文章,应该加上30分钟的加强学习,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与此同时要求学生每隔一段时间再把以前背诵过的材料默写一遍,这样就能记得长久,真正能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

(5)背诵后要做到学以致用。背诵的最终目的在于能够灵活运用,举一反三,因此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将通过背诵所学到的内容活学活用,一种做法是在检验学生背诵效果的时候采用默写的形式,让学生将文章在规定的时间内默写下来,这不一定要求与原文一模一样,允许学生适当地发挥,只要能够再现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可以了。另一种做法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背诵之后练习说和写与背诵内容相关的话题,使学生及时运用学到的语言知识,并从中尝到“甜头”,获得背诵带来的成就感,从而更加愿意采用背诵的学习方法。

3.3 模因与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写作

模因作为文化基因,它依靠复制和传播存在。语言是模因得以存在的载体,模因除了在第二语言教学的诵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写作过程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模因在第二语言的写作教学中为教师和学生都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模因论中所包含的复制功能使教师和学生都体会到模仿范文对第二语言写作具有重要的作用,模仿是一种基本的写作训练方法,它可以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和组词成句的能力。学生通过两种语言的无意识对比,自觉不自觉地感受到了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可以更好地进行第二语言背景下的写作活动。第一,在第二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经常要向学生传授关于写作的学习和联系策略,还要经常进行学习策略的辅导和训练工作,例如怎样高效地利用模因来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第二语言学习,并营造好的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策略实现的条件和课堂气氛。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采用多样化的学习策略,要根据不同学生实际的语言水平进行因材施教,如果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产生畏难情绪,教师要及时发现并给予正确的鼓励和引导,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路径,打好第二语言写作的基础。第二,模因论运用于第二语言写作教学,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语言模因传播的变异性,这正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它要求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写作中要灵活地使用所学的语言知识,用不同的语言内容表达出不同的语境。第三,模因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认知学习手段,它的内容跟语音、词汇、句子的生成及语法等第二语言学习息息相关,在第二语言教学的各个领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在第二语言教学的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远远低于语言理解能力,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写作能力低于阅读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用词不当,母语的负迁移甚至出现文化理解和运用的偏误,因此,模因论在第二语言写作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在区分学生不同的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的前提下,将可理解性运用到写作教学中,并帮助学生突破写作表达难关,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1] 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54-64.

[2] 任伟光,郭译.试析词汇模因的理念及其在教学中的启示[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6):109-112.

[3] 玛丽娅.语言模因现象的认知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1):127-129.

[4] 周瑞英.语言模因特点探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9(2):83-85.

[5] 陈琳霞,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2):108-114.

[6] 黄洁.第二语言模因认知探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7(24):144-147.

猜你喜欢
模因第二语言学习者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第二语言语音习得中的误读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需求研究述评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多种现代技术支持的第二语言学习
《第二语言句子加工》述评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论文写作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