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栏目建设与地方高校学报发展——以《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例

2013-08-15 00:54
传播与版权 2013年6期
关键词:侨乡办刊学报

□ 文 俊

2002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颁发。教育部站在主管部门的高度,总揽全局,对以后一段时期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并启动“名刊工程”。为深化和拓展“名刊工程”,教育部又于2004年颁发《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实施方案》,推进高校社科学报名栏建设。同年,教育部社政司组织开展首届高校社科学报名栏建设的评选,共有16个栏目入选,但无一地方高校学报。2011年的第二届名栏建设评选中,《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现当代诗学研究”、《闽江学院学报》“闽文化研究”等地方高校学报栏目入选,体现了地方高校学报在特色栏目建设上的实绩。除官方的评选外,学报行业协会也组织开展了特色栏目建设方面的评选。在2007年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和地方高校学报研究会联合开展的第二届评优活动中,《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岭南文化探讨”栏目获“质量进步奖”;在2010年地方高校学报组织的评选中,“广东侨乡文化研究”栏目①“岭南文化探讨”栏目自2009年第1期开始改版升级为“广东侨乡文化研究”。获“优秀栏目奖”。以下就特色栏目建设与地方高校学报发展的相关问题作一探讨。

一、特色栏目建设对地方高校学报发展的促进作用

纵观实施名栏建设以来地方高校学报的发展,有论者以“经费投入相对较少但成效尤为显著”来概括,是比较准确到位的。具体来讲,特色栏目建设对地方高校学报发展的促进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现了学报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差异化发展本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将充分发挥和运用其产品或服务独特的某一部分直至全部不同于其他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优势,作为指导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方向。同样的道理,在激烈的学术期刊竞争中,学报要发展,就必须坚持差异化、特色化战略,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特别是对于地方高校学报,由于平台小、影响小、学术资源有限,相对于大的学报和核心期刊,差异化发展更成为生存法则。其实,高校学报在20世纪80年代一度非常活跃、备受关注,但随着后来学报数量的逐年增长,而一部分高校在办刊理念和办刊模式上定位不清、创新不力,导致趋同化、同质化严重,形成“千刊一面”、“全散小弱”的局面,从而影响到学术质量和学术水平,被批为“学术垃圾”出产地。主管部门实施名栏建设,就是要对症下药,实现学报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从而实现专、特、大、强的目标。地方高校学报创办名栏,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而特色栏目建设是基础,也是必由之路。以《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例,办刊初期推出了“岭南文化探讨”栏目,但后来发现广东省内有几家学报也有相似的栏目设置,在特色化发展的方针指导下,刊物从2009年第1期开始,将“岭南文化探讨”栏目改版升级为“广东侨乡文化研究”。具体基于两种考虑:一是五邑大学地处江门,而江门五邑是“中国第一侨乡”,有着丰富的侨乡文化资源和深厚的侨乡文化底蕴。同时,五邑大学拥有省级研究基地——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中心有侨乡遗产、侨乡文化、侨乡社会、五邑妇女儿童、五邑文学、港澳文化等研究方向和一批高水平的研究队伍,这些都是特色栏目建设的有力依托。二是“广东侨乡文化”栏目的策划,不仅突出了侨乡文化特色,同时与同类院校学报作了进一步的细分,如《暨南大学学报》的“海外华文文学”栏目、《华侨大学学报》的“华侨华人研究”栏目等,真正做到了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二)促进了学报的办刊质量和学术水平

学报作为学术期刊的一类,办刊质量和学术水平是前提和根本,即“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质量和特色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质量是前提和保障,特色反过来可以提升办刊质量。特色栏目建设对学报的促进作用首先表现在学术水平上。由于特色栏目在组稿策划上具有针对性,作者群学术水平较高,所以无形中提升了整个刊物的学术水平。其次,由于特色栏目的稿件文字水平较高,这大大降低了编校的难度,间接提高了刊物的编校质量。再次,由于特色栏目的稿件质量较高,而且集中于某个专题,所以转载的几率也大大提高,从而扩大了刊物的影响力。以笔者这些年的办刊体验为例,发现特色栏目稿件的作者多为高学历、高职称的学者,他们的稿件不仅水平领先,而且写作规范、文字老到,很多只需编辑稍作加工润色即可。在此带动下,文章转载率和学报影响因子也逐年提高。

(三)促进了地方社会文化发展

地方高校办学大多依托和面向地方,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之一,在这方面,学报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地方高校一般都是所在城市的最高学府,是政府的智囊,而学报又是展示高校科研成果的窗口,成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如前所述,学报特色栏目的设置,大多依托所在地的历史文化资源,而栏目的发展壮大又对地方文化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扩大了所在城市的影响。以《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广东侨乡文化研究”栏目为例,栏目的设置即是立足于“中国第一侨乡”这一文化资源,而栏目建设的成果又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推介了这一资源。特别是对“开平碉楼与村落”成功申请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了一定的宣传、论证、支撑作用。

二、特色栏目建设存在的问题

特色栏目建设的成绩确乎斐然,但也暴露了不少问题,其中有些是历史遗留的,有些是新表现出来的,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地改革完善。特别是随着2012年7月《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实施办法》的下发,使问题的解决显得尤为迫切。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缺乏交流和争鸣

自名栏工程实施以来,各地方高校纷纷扎根当地,苦苦寻觅地方文化资源,这一方面形成了栏目特色,但也形成了栏目的封闭性,相互之间缺乏交流和争鸣,只见“百花齐放”,不见“百家争鸣”。而且有些栏目由于定位不准、策划不力,其本身的研究价值也值得商榷,造成学术资源的浪费。笔者在“广东侨乡文化研究”栏目建设的过程中,想在五邑侨乡文化、潮汕侨乡文化以及福建侨乡文化间形成比较和交流,但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收效甚微,很大程度上仍是“自说自话”。

(二)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

策划和设置一个特色栏目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在现实中,有些栏目在设置之初声势很大,但过了一段时间就后继乏力,有的就同时开一个容易组稿的栏目作为补充,有的就干脆停办了。所以《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名栏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入选名栏的学报应具备一个基本条件,即开栏至少四年以上,这其实是对栏目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以“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为例,虽然开栏超过四年,但栏目建设中的辛苦只有笔者和同事自知。由于侨乡文化研究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专业学科,所以其作者群相对比较狭窄,基本上只能靠五邑大学侨乡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供稿。而且因职称评定影响,其质量较好的稿件往往追求刊发在核心期刊,造成组稿苦不堪言。

(三)部分栏目出现编校质量下降的情况

如前所述,质量是栏目和学报的生命线,如果编校质量得不到提升,特色栏目建设就是无本之木。但在有些特色栏目的建设过程中,一些编辑只注重稿件的内容和学术水平,而对于文字、参考文献著录规范等方面则放松了要求;有些编辑对于名家来稿诚惶诚恐,不敢改动一字。在这方面,一些所谓的核心期刊反而问题更突出。

三、特色栏目发展对策探讨

针对以上问题,每个学报人都应积极思考,勇于应对。笔者结合这些年的办刊实际,谈谈特色栏目发展的一些应对之策,以就教于方家。

(一)争取主管、主办部门支持

在目前的办刊体制下,学校作为学报的主办单位和法人,其态度和支持力度仍是学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以特色栏目建设和学报发展,首当其冲是要争取学校支持。一是经费上的支持。学报作为学术期刊,其价值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上,经济效益微乎其微,所以其生存和发展主要靠学校的拨款。学报领导应加强与学校的沟通,争取办刊经费逐年增长。二是落实相关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指出:“学报编辑是校属院(系)一级学术机构,由学校直接领导。学报编辑人员是学校教学科研队伍的一部分,应列入教学科研编制,享受与教学科研人员同等的待遇。”但实际情况是,这一文件并未得到严格执行,绝大多数学报都被列入学校教辅部门,这很大程度打击了编辑尤其是青年编辑的积极性,导致编辑队伍不稳定,自然影响到特色栏目的发展。所以学报领导应加强与主办单位沟通,敦促其落实相关文件。

(二)狠抓编校质量

质量是特色栏目建设和学报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时刻不能马虎和放松。“广东侨乡文化研究”栏目建设中,编辑部严格遵循“三审五校”制度,层层把关,确保稿件质量;坚决杜绝人情稿,唯质是取。我们还主动请业内专家审读,根据其审读意见进一步改进工作,完善制度。

(三)开放办栏

开放办栏说起来容易,但实施起来却不简单,这其中有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需要极大地发挥策划编辑的主观能动性和改革精神。开放办栏要求编辑彻底打破闭门办刊的传统,主动“走出去,请进来”,与其他学报、与行业企业联合办刊。例如《湖北文理学院学报》(原《襄樊学院学报》)“三国历史文化研究”栏目与同城的《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隆中对’论坛”栏目就有很大的同质性,而两家学报又处在同一城市,完全可以实行栏目共建、联合办刊。

(四)走专业化、国际化之路

自实施名栏工程以来,各地方高校学报在特色栏目建设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有不足。一是虽设置了特色栏目,但在整体上大多数学报仍是综合性期刊,仍是“小而全”,这很大程度上是由学报的特性决定的。二是部分特色栏目考虑到可持续性,在组稿上比较宽泛,特色并不鲜明。所以,现在“名栏建设已进入了深水区,需要打造名栏建设升级版”,“在办刊模式上要做到专题化”。①参见潘国琪在“教育部加强名栏建设推动学报特色化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和发展名栏建设的成果。国际化对社科学报而言暂不现实,部分理工科和医科学报可先行先试。

(五)提升特色栏目影响力

建设特色栏目,也要遵循传播学和市场经济规律,采取各种措施提升栏目影响力。一是在组稿时多关注有基金项目的稿件,这类稿件不仅学术质量较高,而且转载的几率较大。二是可组织一些学术会议,既可以扩大影响,又能拓展稿源。三是可在一些报刊刊出最新一期的目录等,以宣传特色栏目。这些措施如果得当的话,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升特色栏目影响力,同时需要完善期刊评价体系。在目前的评价体系下,重点大学学报和地方高校学报、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都使用同一个评价标准,这不科学也不公平,应该实行分类评价和管理,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报都得到发展。

总之,学报改革已是大势所趋,而改革的目标和路径则需要学报同仁积极探索和尝试。特色栏目建设已被实践证明是一条可行的、成功的路径,我们要在这条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让特色栏目成为高校学报乃至国内外期刊界的领先学术平台和为学科建设发挥重要作用的品牌栏目。

[1]马占涛.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相关问题的思考[J].科技与出版,2011(12).

[2]周红霞.李永金.差异化发展战略[EB/OL].http://www.dss.gov.cn/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220021.

猜你喜欢
侨乡办刊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侨乡古村 夜赛龙舟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发挥新侨乡独特优势 助力南通高质量发展
致敬学报40年
论蒙古语内部期刊办刊难题及解决方法
明溪是怎么打好侨乡牌的
“走基层·侨乡行”中央媒体江苏行圆满结束
坚持开门办刊,讲好行业故事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