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诚信思想探析

2013-08-15 00:52孙德华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天命尚书诚信

孙德华

(长春师范学院 历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尚书》是中国现存最古的一部历史文献,是上古时期中国历史的汇编。它记载了从尧到晋文侯时期,大约一千三百年的历史,反映了虞、夏、商、周的政治、经济、历史、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是学习和研究中国上古史和古代文化的重要文献。“诚信”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而《尚书》是儒家的主要经典之一。《尚书》中蕴含着丰富的诚信思想,可惜的是,历来被人重视不够。本文以二十八篇《今文尚书》为主,以《古文尚书》为辅,对这一问题试加探讨。

一、《尚书》诚信思想习惯用“信”、“允”等单字表达

《尚书》中的诚信思想习惯用“信”、“允”等单字表达。首先,《尚书》中的“诚信”思想通过“信”字表达。《尚书·汤誓》曰:“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赉汝,尔无不信,朕不食言。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这是商汤发动战争的动员令。他答应人民,只要他们辅佐他,他就会赏赐他们,并表示自己绝不失信。人民也发誓,发誓决不“不从誓言”。“不从誓言”就是不诚信。表明了无论君王还是百姓,都很重视“诚信”。《无逸》云:“人或诪张为幻,曰小人怨汝詈汝,则信之。”《牧誓》曰:“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卿大夫。”此两处“信”皆表达“相信”、“信任”之意,而“相信”、“信任”皆有“诚信”之蕴义。《吕刑》:“民兴胥渐,泯泯棼棼,罔中于信,以覆讵盟。”表明了人民互相欺诈,没有诚信造成了混乱。《顾命》亦云:“富不务咎,厎至齐信,用昭明于天下。”许慎《说文解字》释曰:“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这几处“信”应皆有“诚信”之意。

其次,在《尚书》中,除用“信”字表达与诚信有关之思想外,还习惯用“允”字。如《尧典》称赞尧“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称赞舜“浚哲文明,温恭允塞”。《说文解字》释曰:“允,信也。从儿,吕声。”甲骨文中亦有“允”字,对它的解释大多数学者认为与“诚信”之意差不多。在于省吾先生的大作《甲骨文字释林·释孚》里,我们看到很多这样的解释,如赵诚云:“允,……象人鞠躬低头,双手向后垂下,以表示恭敬、诚信的样子。”李圃云:“允,……象人诚敬之形。”[1]39-40像这样,在《尚书》中用“允”表达“诚信”的句子有十几处。

二、《尚书》“诚信”思想的两个维度:圣王贤臣的美德和以诚信治国

1.“诚信”是圣君贤臣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

《尚书》用赞美的语气记载了尧、舜的事迹,说他们如何“诚信”,这集中体现在《尧典》一篇中。尧和舜都是原始社会时期有作为的部落首领。尧的时代正是中国的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代,而尧能够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始终恪守“诚信”的原则,能够“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使“百姓昭明”,“万邦”“协和”,最终做到“允厘百工,庶绩咸熙”。[2]《尧典》这是很了不起的。舜即位以后,也继承了尧的“诚信”的美德。他不但能够自己“温恭允塞”,以身作则,坚守诚信,而且要求他的大臣们也能够“柔远能迩,德允元”,这样才能做到“蛮夷率服”。[2]《尧典》舜也告诫皋陶,要他在办案时能够“惟明克允”,明察秋毫,处理案子要诚信公允。《皋陶谟》中皋陶自称:“允迪厥德,谟明弼谐。”意思是说实事求是地做事,决策就会英明,群臣就会同心。又说:“叙九族,庶明励翼。”[2]《皋陶谟》这里的“”即是敦厚、诚实之意。龙是舜的纳言官,舜则告诫他“夙夜出纳朕命,惟允”。[2]《尧典》“惟允”即是说无论遇到何种情况,都应当实事求是地反映,应当恪守诚信的原则。

以上是《尚书》中反映的上古时期明君、贤臣的诚信言论事迹。到了商周时期,这种诚信的处事原则仍然被传承了下来。盘庚是殷商的贤王,在政治上很有作为,他也恪守着“诚信”的原则。据《盘庚》记载,盘庚打算迁都的时候,很多臣民都反对,盘庚“乃话民之弗率,诞告用”。《尔雅》:“,信也。”《说文》:“,多也。从 亠回 ,日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之本义为多榖,引申之意为厚,信也,诚也。”由此可见,“”有诚信之意。“诞告用”的意思是说盘庚用真诚的话来告诫臣民听从他的迁都主张。臣民对故地当然很眷恋,不愿意迁都,盘庚就说他们“钦念以忱动予一人”。《尔雅》:“忱,信也,诚也。”《说文》:“忱,诚也。”可见,“忱”亦有诚信之意。周公是周朝初期的政治家,洛邑建成后由周公据洛,在《洛诰》中,周公说:“予旦以多子越御事,笃前人成烈,答其师,作周孚先。”《尔雅》:“孚,信也。”《说文》:“孚,卵孚也。从爪从子,一曰信也。”郑玄笺曰:“孚,信也。”可见,“孚”也是诚信的意思。“作周孚先”是说周公做事以诚信为先。由此我们从《尚书》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从尧舜禹时代一直到商周时期,诚信自始至终都是圣君贤臣们所遵守的道德准则。且不说他们出于何种目的来恪守诚信,但这种提倡诚信的结果还是有其进步意义的。

2.“诚信”是立国之本,失“诚信”即会失天下

《尚书》中的好多篇记载着统治者盛衰兴亡的经验和教训,认为统治阶级的道德水准与政权的得失有密切关联。《尚书》对这些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总结,认为诚信对统治者的统治太重要了,讲诚信就会得天下,失诚信则会失天下。

盘庚是商朝的第二十位君王,为了说服臣民迁都,他“诞告用”,“钦念以忱”,恪守诚信,深深地打动了臣民。他深知诚信的重要性,告诫臣民“无或敢伏小人之攸箴”,自己则“以常旧服、正法度”,“不肩好货,敢恭生生”。[2]《盘庚》“无或敢伏小人之攸箴”,实际上就是要求大臣们不要随便听信别人的意见,而应该实事求是地按照诚信的原则调查情况。对那些作奸犯科、“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的人,予以严厉打击。这样终于实现了盘庚盛世、殷代中兴的局面。《尚书》中也有很多记载“敬德”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敬德的问题就是诚信的问题。《洪范》说:“凡厥庶民,无有淫朋,人无有比德。”“三德”中排第一的就是“正直”。“五福”中排第四的是“攸好德”。显然,讲诚信一定是所谓“无有比德”、“正直”、“攸好德”的重要表现方面。周武王正因采用了洪范大法,讲究诚信,才使得周王朝坐稳了江山。

以上从正面说明讲诚信可以兴国安邦的道理,它还从反面说明失诚信就失天下的道理。据《吕刑》记载:“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蚩尤是传说中的部落首领,他不但没有诚信,而且还作坏事,完全没有道德可言,所以才被黄帝打败。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载了启讨伐有扈氏之事,他对有扈氏罗列的罪状是“威侮五行,怠弃三正”。[3]《夏本纪》根据庞朴先生的研究,这个“五行”“的确与后世的五行说无关,而应是简单地只指五种德行,或者泛指一些德行而已”。[4]75他进一步推断说,这个“五行”就是指“仁义礼智圣”五种德行。很明显的,“诚信”是“仁义礼智圣”的重要表现方面。《左传》文公七年晋郤缺解《夏书》云:“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可见,三事即是“三正”。有扈氏“怠弃三正”就是他不“正德”、不“利用”、不“厚生”,皆是不讲诚信的表现,结果有扈氏被启所灭。商汤灭夏以前,历数夏桀的罪状说:“夏王率遏众力,率割夏邑。……夏德若兹,今朕必往。”[2]《汤誓》意思是说夏桀滥用民力,剥削百姓,是无德的表现。无德就是对百姓不仁慈,不讲诚信。人们对失去诚信的夏桀恨之入骨,大呼:“时日何丧,予及汝皆亡!”[2]《汤誓》最终夏桀被商汤所灭。商纣王亦是如此,周武王说他“惟妇言是用……以奸宄于商邑。”[2]《君奭》意思是说商纣王听从妲己的谗言,最终失信于人民,这促成了他的灭亡。从《尚书》中记载的蚩尤、有扈氏、夏桀的例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当政者失去诚信就会失去政权和国家。

三、诚信思想与殷周时期的天命观有着密切的联系

以上谈的是《尚书》中记载的圣君贤臣所具备的诚信美德和以诚信治国则得天下、无诚信则失天下的史实,这些主要是体现在政治层面的东西。《尚书》中的诚信思想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那就是与天命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盘庚》中有:“先王有服,克谨天命。罔之天之断命,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在殷商时“天”和“帝”的概念是有区别的。“帝”是最高的人格神,它主宰人间的一切。“天”是在周时才受到格外的重视。陈梦家先生在《殷墟卜辞综述》里说:“卜辞的天没有作为上天之意的,天之观念是周人提出来的。”[5]581天的本意是“颠”,即指人的头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对其的注释是:“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始者、女之初也,以为凡起之称。然则天亦可为凡颠之称。臣于君,子于父,妻于夫,于民事皆曰天是也……至高无上,从一大。至高无上是其大无有二也。故从一大。”

首先,《召诰》把天的权威重点放在“命哲、命吉凶、命历年”三个方面,突出了神在社会人事方面的特殊作用。周人特别把这三方面突出出来,说明他们对神的把握和认识是紧紧围绕社会政治这个中心进行的。

其次,《尚书》还赋予天以道德的意义。《尚书》中有“天德”一词,《吕刑》说:“惟克天德。”“天德”是指上天立下的道德准则,这种准则也是诚信的准则。上天监察世间统治的好坏,就拿这个标准去衡量。周康王时代的《大孟鼎》、《麦尊》等铭文中,已经出现“天子”一词,表明西周初期或稍晚天子观念开始形成。《古文尚书·蔡仲之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为怀。”天,在这儿不是作为纯粹自然的法则,而是体现为道德意义的法则和秩序。这种道德意义的法则和秩序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让人讲诚信。

再次,以理性的态度提出“天不可信”[2]《君奭》、“天命糜常”的观点[2]《多士》。在《君奭》中,周公认为周的基业能否长久,在人不在天。可以说,“天”的神性的逐渐淡化和“人”的相对于“神”的地位的慢慢上升,是周代思想的发展方向。“天命”即上天的旨意或命令。《大诰》说:“天忱辞,其考我民。”《康诰》说:“天良忱,民情可大见。”可见,无论是天还是人,讲诚信是最重要的。《尚书》中的天命观是后来儒家思想的重要渊源,孔子是先秦文明的集大成者,孔子在周公的天命思想上有所损益,最终形成了早期的儒家天命观和儒家的重视诚信的思想。直至孔子之孙子思作《中庸》止,“第一次把‘诚’提高到整个道德体系的核心地位”[6],可见《尚书》之“诚”对后世之影响。

综上,我们对《尚书》中的诚信思想作了简要的探讨,似可得出如下结论:首先,《尚书》中的诚信思想习惯用“信”、“允”等单字表达,除此之外,“”、“”、“忱”、“孚”等亦有诚信之意;其次,《尚书》诚信思想往往与政治挂钩,认为讲诚信可治国,失诚信则会失国;最后,《尚书》中的诚信思想,尤其是殷周时期的诚信思想多与天命观联系在一起,这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必经过程。总之,《尚书》中蕴含着丰富的诚信思想,这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来说,足资借鉴。

[1]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清]孙星衍撰,孙德华校点.儒藏·尚书今古文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庞朴.帛书五行篇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1980.

[5]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

[6]孙德华.论周敦颐的“诚”——兼与《中庸》比较[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7(1).

猜你喜欢
天命尚书诚信
Chapter 14 Realize your personal legend 第十四回 履行天命
从天命到性命:唐宋命论演变初探
《尚书》中“迪”释为“由”新探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尚书·禹贡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明新兴雷石庵尚书遗集》补遗
天命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