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文言梦幻小说的又一力作——《明清文言梦幻小说研究》评介

2013-08-15 00:52王大恒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梦幻文言小说

王大恒

(长春师范学院 汉语言文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张桂琴博士撰写的《明清文言梦幻小说研究》一书,已经由大连市政府资助、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迄今为止第一部将梦幻现象与文言小说相结合进行研究的专著。尽管在此之前李修生、林辰等学者曾经提出过“梦幻小说”的概念,但是他们的论点并未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多年以来,这类“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独有的、西方小说史上罕见的文学现象”[1]一直为研究者所忽视。张桂琴博士的这部书以明清时期的文言小说为研究对象,较为全面细致地阐释了其中的梦幻现象及其文化意蕴,从中体察明清时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动态,对既有小说研究方式进行了一定的拓荒与补缺。

全书由七章构成:绪论界定了文言梦幻小说的内涵与外延,追溯了其发展历程,回顾了其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并阐释了研究的意义与方法;第一章明清文言梦幻小说的分期研究从历史纵线上观照文言梦幻小说自身的发展规律及其对传统古典小说的继承和超越,勾勒出其发展的轨迹及整体面貌。第二至第六章是全书的主体,分别从“情节范型”、“叙事模式”、“艺术追求”、“审美作用”、“文化内涵”几个方面,对明清文言梦幻小说作了深刻、全面的诠释。第七章则对明清文言梦幻小说对近现代文学在国内外的辐射影响进行了论述。此书有如下几点值得关注与探讨。

一、梦幻现象与文言小说研究的相结合

梦幻文化研究是很少有人涉足的领域,它的研究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傅正谷、刘文英等学者已经关注到了梦幻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多方面的影响。但是,作为人类与生俱来的生理、心理现象,梦幻既以人类的生命为依托,又和“形而上”的世界观有着天然的联系。一个民族的意识形态、典章文物、社会制度以及长期文化积淀所形成的“集体无意识”,必然要在梦境以及对于梦的阐释中折射出来。至于许多假托的梦,也往往浸润着浓重的文化意识,或许能更为隐性地反映出一种价值观、人生观,适应着某种现实需要,甚至贯穿着某种政治企图。文言小说作为文人学士释怀写心之作,是文士的主体性创造活动的结晶,真实地反映了文士的心态和生存需求。在动辄得咎的缺乏民主言论权的明清时期,文人学士内心最为真实、最为隐秘的“心结”很难直接地加以表露,依托“假语村言”而“假语存焉”则成为他们明哲保身的护身符,所以梦幻与文言小说相结合成为一种时势的必然,这也是明清小说中多梦幻现象的一个原因。正如作者所言:“在缺少言论自由的封建社会,个人的主体能力受到严重制约,个人的意愿和生存需求总是得不到满足或只能得到有限的满足,为了在思想上、精神上求得解脱,小说作者往往运用超现实的梦幻境界来摆脱现实的束缚,发挥自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现实材料改造为虚构、想象的梦境,使现实世界无法实现的满足延伸到梦幻境界中完成”。[2]4因此,将梦幻现象与文言小说相结合进行研究,或许能够从另一个视角更深刻地揭示出文言小说的创作动机与创作心理。

二、资料搜寻的务实与求全

明清文言梦幻小说零星分散于各类文献,而所有记梦的文献并不都是小说,这样,对于哪些小说属不属于文言梦幻小说的范畴,处于模糊地带的材料应该如何处理,就需要进行勘别、定位。作者采取了最为“原始”、最为“愚笨”的“掘井式”推进法,于浩渺文海的烟波中爬罗剔抉、刮垢磨光,为所搜罗到的“涉梦”作品进行“选址定位”。在寻常的工作中体现了作者不寻常的治学精神,可见作者用功之勤、用力之深。正是由于作者在资料整理和甄别方面下了很大功力,才使得此书在理论论证方面奠定与积累了一个有份量的系统资料。比如,朱元璋曾经写过一篇文言文《纪梦》,这是一篇为很多文学研究者所忽视的文章,作者将这篇文章从史学的框架中汲取出来,放诸文化的视角,与“神道设教”、“天人感应”等思想相结合进行分析,进而得出“(‘帝王钧天梦’)已完全融入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生活中,成为封建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封建统治阶级借这种神话体系来使自己的统治合理化,使下层平众安心地服从其统治,成为强化其统治的一种宗教手段”[2]104的结论。当然,求全并不仅仅是为了防止疏漏,更重要的是为进一步的研究铺设开拓性的道路,体现着一位年轻学者锲而不舍的务实精神去烛照自己的求索,与其说是求全,不如说是求深。

三、阐释分析的理性与深入

梦幻由人的生理生发,然后拓展为社会文化现象。它既有客观性也有主体性,不但有社会因素、个体成因,还须有历史与现实的条件。梦幻文化既是对人与社会的某种综合,又是社会对人的某种制约。因此,抓住梦幻文化所具有的社会性,据此论证梦幻文化所具有的民族性的内蕴,可以从中更为深刻地反思与认知。文言小说的创作主体所生成并转化为文字记录的梦幻,不论是实有其梦,抑或是托言之梦,都较为显著地代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浸润着浓郁的儒家精神,呈现着典型的东方伦理思维的特性。因此作者在进行文言梦幻小说分析的时候,不是仅仅局限于梦幻本身进行解析,而是深入发掘梦幻小说所具有的理性思维,发掘梦幻背后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在分析古代文学中常见的“游仙范型”时,作者透过“游仙”故事的外壳,直指其核心内涵,“通过对这种人间丧失了的幸福祥和与尽如人意的梦中仙界的对比描写,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饱受痛苦的心灵得以净化和慰藉,从而补偿了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缺憾……当男性作者在编织一个又一个‘白日梦’似的仙遇故事的同时,内心长期以来的压抑的欲望也得到了合理的宣泄”[2]144;在阐释文言梦幻小说中诗词频出现象时,认为“作为文言梦幻小说创作主体的文士大多工于诗词,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他们的诗词才情却无法自由驰骋、任意发挥。故而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他们往往将诗歌的韵味或者直接将诗歌移入小说,使得文言梦幻小说具有了诗歌的意境”。[2]189这些新见解的阐发,陈言务去,持论谨严,辨述清晰,理性深入,直指表象背后所隐藏的本质。

四、学术视角的宽阔与贯通

梦幻现象复杂的生理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了文言梦幻小说的研究单纯地依靠某一种方法是万万不行的,必须对既有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并以交叉的、边缘的、逆向的方式出入于历史学、人类学、宗教学、文化学、叙事学、美学等等相关学科进行综合考察,才能较为深入客观地揭示神秘莫测的梦幻现象所潜藏着的复杂的心理内容和社会内容。《明清文言梦幻小说研究》一书,微观上以明清时期为界,宏观上以梦幻现象为域,上溯梦幻小说之发微以正其源,下讨梦幻小说之辐射以探其流,既有对文本内部的微观剖析,也有对文本外部宏观论证。在分析何以明清时期多文言梦幻小说时,作者借鉴心理学理论,结合当时的时代环境,认为“梦幻小说往往可以借助梦幻的掩映,将难以诉说、难以解释的隐情诉诸文字,编织理想,泄导压抑”[2]234;并且得出文言梦幻小说可以很好地借助梦幻外衣的包裹,来宣泄疏放文人内心的纠结抑郁的负性情绪,从而使欲求趋于平衡,满足心灵缺失的补偿与慰藉的结论。梦幻现象特殊的生理属性以文字加以描述时,在叙事模式方面所呈现出来的特点被作者敏锐地感知并从西方叙事学的视角加以提炼、概括、总结,如在谈到叙事结构时,作者从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两个方面作了考察之后,得出明清文言梦幻小说的结构从线性式结构(一人一梦)到断点式结构(一人多梦),再到包孕式结构(梦中有梦),可以看出,文言梦幻小说的结构发展过程:从一重到多重,从多重再到重重相扣,真幻相生,这正体现了小说作为虚构艺术的特色,也正是明清文言梦幻小说在叙事结构上走向成熟的标志,代表了古代小说文体艺术发展的一种历史趋势。明清文言梦幻小说文化意蕴丰富,作者抓住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分别从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以及原始文化(民俗文化)等方面进行了论析,阐释了明清文言梦幻小说对传统文化的吸纳、融汇与再现,切实地反映出了明清时期人们约定俗成的心理定势,并普遍表现在人际关系中的习惯成自然的支配着人们的意识和行为的民族文化心理。

综上,此书可以看作明清文言小说研究的新进展、新成果。目前,学界对文言小说的研究还不够全面、细致,这样一部立足于微观却又放眼于宏观研究的新作的问世,对文言小说研究领域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1]林辰,徐行.梦幻系列小说[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151.

[2]张桂琴.明清文言梦幻小说研究[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4,104,144,189,234.

猜你喜欢
梦幻文言小说
梦幻之彩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梦幻鞋旅
梦幻童年
梦幻西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