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婚姻观

2013-08-15 00:52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奥斯丁婚姻观傲慢与偏见

肖 珺

(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商务英语系,广东 广州 510000)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丁的代表作,作者通过对三种青年男女的爱情与婚姻的对比描写,揭露了当时英国社会“有闲阶层”的婚姻状态,表现了作者的婚姻观:爱情第一,金钱第二。奥斯丁的婚姻观是辩证统一的,它包括了两个价值取向:一个是物质取向,奥斯丁给出了量化标准,即“有饭吃、有衣穿”[1],反对一味为追求金钱而结婚;一个是精神取向,反对为了美貌和情欲而不是为了爱情而结婚。她向人们建议:“没有爱情可千万不能结婚”[1]。在作品中,奥斯丁把爱情与婚姻、道德与行为、家庭与社会等基本问题结合起来探讨,生动地表达了她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本文主要围绕《傲慢与偏见》探讨简·奥斯丁的婚姻观及其影响。

一、奥斯丁婚姻观的主要内容

(一)主要观点

许多文学评论家分析奥斯丁的创作倾向时都说,奥斯丁是一个道德家。他们的评论是很中肯的。奥斯丁的婚姻观正是建立在对生活的道德思考和理性分析之上的。她首先肯定了婚姻的现实性,在《傲慢与偏见》第一章,她写道:“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要娶位太太,这已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1]所以在她的小说中,大多数男女主人公终能结婚。对婚姻现实性的肯定只是她婚姻观的一个方面,是一个低层次的量的概念。奥斯丁还指出了结婚的可能性。在《傲慢与偏见》中,她对四种不同性质的婚姻关系进行了对比,强调“没有爱情可千万不能结婚。”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在对早期私有制社会的结婚现象进行分析时指出,“婚姻……没有天然的爱的关系。婚姻属于社会,是一种社会契约。”[2]很明显,奥斯丁对这种婚姻持否定态度。她坦言“美少年和凡夫俗子一样,也得有饭吃、有衣穿。”[1]这表明人们没有爱情,没有金钱做基础可以不结婚,婚姻的可能性是一个高层次的质的概念。

(二)价值取向

奥斯丁的婚姻观有两个价值取向:一个是物质取向——金钱,另一个是精神取向——爱情,她认为二者缺一不可。

1.物质取向——金钱

恩格斯说:“(婚姻)是不以自然条件为基础,而以经济条件为基础……”[3]人们结婚必须权衡得失,不能不考虑经济因素。奥斯丁真诚地给世界上所有的男女提出两条建议:一条是在《爱玛》中她“主张在成功的婚姻中,伴侣要处于同一阶级和受过的相似的教育”[4];另一条是在《傲慢与偏见》中,“有饭吃、有衣穿”,认为能吃饱穿暖就足够。

2.精神取向——爱情

伊丽莎白是奥斯丁心中的理想形象。她“敢于站出来,声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思想独立,想法坚定,并表现出自己作为独立人的意志。”[2]她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健康的婚姻必须建立在互爱上,古今中外皆是如此。伊丽莎白和达西的婚姻是健康的。通过描写他们的婚姻,奥斯丁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物质取向是基本的生理需求,它是容易得到和满足的;精神取向是崇高的精神需要,只有崇高的精神需要得到满足,人才能实现其真正的价值。

二、奥斯丁婚姻观的理想婚姻模式

奥斯丁的婚姻观可归纳为一个公式:真诚的爱+一定的经济支持=幸福婚姻。在《傲慢与偏见》中,她艺术地实践了这个公式。

(一)对比描写理想的婚姻模式

1.对追求物欲婚姻的否定

夏绿蒂既无财产又无美貌,她知道柯林斯先生不爱她,“所以愿意答应他,完全是为了财产打算”[1],“何况他将来一定会发一大笔财”[1]。所以她嫁给他,找到了“最可靠的储藏室”[1]。柯林斯先生说得更坦白,“第一,我认为凡是像我这样生活宽裕的牧师,理当给全教区树立一个婚姻的好榜样”[1]。他们一个是“储藏室”的观点,另一个是“榜样”观点。这两个人不为爱而结婚,他们的婚姻很难幸福。

2.对追求情欲婚姻的批判

丽迪雅“她平常的情感极不专一,可是从来没有缺少过谈情说爱的对象。”[1]韦翰是个典型的败家子,但“他的容貌举止确实讨人喜欢。他没有一处长得不漂亮,眉清目秀,身材魁梧,谈吐又十分动人。”[1]所以,丽迪雅与他私奔,最后在达西的帮助下结了婚。婚后不久,二人便“情淡爱弛”[1],各分东西。奥斯丁艺术地告诉我们,这种婚姻不仅给当事人的生活带来不幸,也给他们的家庭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威胁到公共秩序的稳定。奥斯丁将个人的婚姻提到社会问题的高度来理解,已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是非观念。

3.对追求爱情婚姻的肯定

伊丽莎白和达西的婚姻是奥斯丁小说理想的婚姻模式。伊丽莎白“聪明、活泼、诙谐,但爱批判、具有挑战性且要求高,是一个会对生活进行思考的女人。”[2]伊丽莎白最开始解决拒绝过于重视“物欲”的柯林斯的求婚,接着又疏远一味盲目追求“情欲”的韦翰,并最终向达西抛出了婚姻的红线。在处理他们的婚姻时,奥斯丁为他们设计了一连串的感情冲突。一方面,伊丽莎白要克服自己的主观偏见,另一方面,达西需要克服自己傲慢的态度,他们互相理解爱情的意义,协调好主观冲突,最后才带着甜蜜的爱情和可观的财富结婚。伊丽莎白和达西的婚姻给读者带来一种和谐之美,这是“一种必然以理智为首要的和谐”[5]。

三、奥斯丁婚姻观的合理内核

奥斯丁的作品深受文艺复兴思潮和启蒙运动的影响,从当时流行的“哥特小说”和“感伤小说”脱颖而出。英国著名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说:“在过去的一百五十年里,‘也许只有两位作家的声誉从来没有受流行变化的影响:莎士比亚和简·奥斯丁。’”[6]

1.奥斯丁婚姻观的辩证统一

英国在经历了17世纪激烈的动荡后进入18世纪相对稳定的时期,婚姻成为小说家的主要话题。奥斯丁用她敏锐的洞察力提出自己非传统的婚姻观,鼓励妇女从被动和顺从的社会地位中解放出来。一方面,她承认阶级的存在和阶级间的差别,真诚地劝诫人们在自己的阶级选择伴侣;另一方面,她指出,爱情和婚姻不仅涉及到个人幸福,而且关系到家庭和社会的稳定。一方面,她承认人们应该重视物质财富的原始积累;另一方面,她强调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爱情可千万不能结婚”。奥斯丁的婚姻观是辩证统一的,显示了她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2.奥斯丁婚姻观的战斗精神

奥斯丁有自己的爱情经历。20岁时,她与汤姆·勒夫罗伊互生情愫,但对方没有向她求婚,而是娶了一个富有的女人。两年后,她拒绝了塞缪尔·布莱克博的求婚,因为她不爱他。“这不够合理,”简写道,“这比以前有时会出现的爱情中少了许多爱,多了理智,我很满意……我们的冷漠是相互的。”[4]她的第三段恋情,是和一个绅士相互吸引,但不久对方去世了。她27岁时曾接受别人求婚,但她第二天早上又决定不嫁给他,也是因为不爱他。奥斯丁的亲身经历既为她的小说提供了主要的素材,也丰富了她对人性的理解。她将个人的婚姻与家庭、与社会联系起来思考,鼓励人们在基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上重视伴侣的美德和互爱,号召人们对充满“物欲”和“情欲”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挑战。

3.奥斯丁婚姻观的现实意义

首先,奥斯丁的婚姻观能够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状况。在18世纪,妇女的经济地位低下,没有继承权。她们不得不依附男人。《傲慢与偏见》是真实的历史教材,她对夏绿蒂这样的女性给予同情,她对丽迪雅这样的女性表示反对和批判,她鼓励女性以伊丽莎白为榜样,追求自己的婚姻自由。

其次,奥斯丁的婚姻观对我们建立正确的婚姻关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有些人没有正确处理爱情与经济的关系,最终的结果不是男人玩弄了她们就是她们玩弄了男人。学习奥斯丁的婚姻观对理解实际生活中的青年男女关系和建立文明健康的婚姻生活具有指导意义。

最后,奥斯丁的婚姻观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对婚姻质量的认识。婚姻没有完全纯粹的爱,也没有绝对单一的经济动机,关键是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奥斯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婚姻的这两个方面做出了合理的分析,并要求人们将爱与经济结合起来考虑,事实上,这也是她婚姻观的精髓,是奥斯丁婚姻观的活的灵魂。

四、结语

奥斯丁的婚姻观是理智的婚姻观,是对男女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平等的宣言,是号召妇女从苦闷、抑制和抑郁中解放自己的冲锋号。两百多年过去了,奥斯丁小说中的人物与今天的人们有一定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然而,奥斯丁的婚姻观并没过时,在她婚姻观指导下建立的理想婚姻模式不仅在过去、而且在今天、甚至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仍然是完美的参考标准。

[1]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M].王科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2]Southam,Brian.British Writing[M].NewYork:Charles Scribner’s Sons,1981.

[3]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McMaster,Juliet.The Jane Austen Comparison with a DictionaryofJane Austen’s Life and Works[M].NewYork:Mcmillan,1986.

[5]埃文斯,艾佛.英国文学简史[M].蔡文显,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6]GreyJ.David,SouthamBrian,and LitzA.Walton.Preface.The Jane Austen Comparison with a DictionaryofJane Austen’s Life and Works[M].NewYork:Mcmillan,1986.

猜你喜欢
奥斯丁婚姻观傲慢与偏见
Study on Jane Austen’s Views on Marriagein Pride and Prejudice
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教会读者什么
简·奥斯丁:别样的“文化研究”
简·奥斯丁:似朋友,似陌生人
《傲慢与偏见》的婚姻观
可怜又可悲的女人
An Analysis of Mr. Bennet in Pride and Prejudice
从电影《蓝色茉莉》和《赛末点》看两性的婚姻观
毛泽东早期的婚姻观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