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阴谋与爱情》中乐师米勒性格的不确定性

2013-08-15 00:52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露易丝乐师米勒

汶 英

(西北工业大学 人文与经法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2)

《阴谋与爱情》是席勒年轻时期的第三个剧本。这是一部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戏剧,也可以说是一部平民的悲剧。故事讲述了平民乐师米勒的女儿露易丝与宰相的儿子斐迪南相爱,但因为森严的阶级等级制度以及勾心斗角的宫廷阴谋,两人的恋情最终以悲剧告终。它反映了18世纪德国的阶级矛盾,明确地指出封建统治阶级各方面的腐朽堕落和平民阶级的道德与尊严。恩格斯曾认为它的主要价值在于“它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本剧从跨越阶级的爱情出发,剧中环环相扣的阴谋让人感到惊心动魄,然而“有些人物的行动缺乏性格逻辑的合理性”[1]。这一点在乐师米勒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

一、第一幕、第二幕中米勒的性格和形象

在这场阴谋重重的爱情悲剧中,乐师米勒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从第一幕一开始,米勒就是这场爱情的坚定反对者,正是因为他的反对才引出了露易丝家里的矛盾,而米勒对斐迪南和宰相的态度又近乎全貌地反映出平民阶层对贵族的态度。从该剧要达成的讽刺目的来看,米勒是直观反映阶级冲突的关键人物。但就是这样的重要人物,在前后对待金钱、贵族的态度上却有很大的不同。

(一)对贵族少校爱上平民姑娘的看法

得知自己女儿和宰相少爷斐迪南的事后,米勒绝望而愤恨。在他看来,贵族少爷为勾引平民少女不惜用尽各种伎俩,甚至暂时出卖自己的灵魂,而一旦达到肉欲的满足,便将女孩抛弃。米勒以前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那么这种观点和看法大可代表平民阶级的整体观念。

(二)对金钱的看法

当米勒太太为金钱所动劝告米勒接受斐迪南时,米勒雷霆大怒,认为那是女儿的卖身钱。生活中的米勒一直是个自食其力的人,他宁愿守着清贫的日子也不愿女儿拿身体和名誉换钱养活自己。他对待金钱有自己的价值观,不奢求、不卑贱,认为子女的名誉和幸福始终高于物质和金钱。

(三)对贵族特权阶层的态度

当宰相带着一帮人闯进米勒家时,米勒“一会气得咬牙切齿,一会怕的牙齿磕磕碰碰”①,他在那个时刻没有一点和贵族作对的胆量。对于他的愤怒,宰相丝毫不当回事,仍然目中无人地羞辱他的女儿,以至于露易丝昏倒在地。当米勒太太跪地祈求时,米勒竟“一把将妻子拽起来”。这时的米勒和刚才相比可以说斗志昂扬、毫无畏惧,甚至敢于当面辱骂宰相。米勒对贵族的压迫存在一个心理成长的过程,最后成就他大无畏的反叛者形象,俨然成了一个伟大的平民斗士。

二、第五幕中米勒性格和形象的新变

(一)金钱和女儿的地位比较

当斐迪南怀着可怕的报复心理走进米勒家后,他扔给乐师一袋金币,米勒先是惊愕,不敢相信,然后不断地感叹并声称不会要。但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些都是言不由衷的,实际上他心里已经有了占为己有的想法,果不其然,他稍加推辞,便“像疯了似地蹦蹦跳跳”。从这一幕来看,米勒的的确确是个财迷,因为金子,他可以忘记一切,甚至女儿的幸福。

(二)对贵族的态度

第六场中,斐迪南决意要毒死露易丝,借故支开米勒,米勒的回答很干脆:“万分乐意!”现在的他对男爵的吩咐唯命是从,当自己的女儿苦苦哀求,甚至“抱住父亲,惊恐到了极点”,他竟然不顾露易丝拂然而去。难道精明的米勒不知道露易丝的处境?可是他在一开始就对斐迪南说:“走啊!灾星!你那面孔已经告诉人你没安什么好心!”可见他不是丝毫没有察觉女儿的处境。而这一切导致的结果就是斐迪南有机会夺取米勒女儿的生命。我们不得不下这样的结论:米勒是个在贵族面前卑躬屈膝的人,为了服从男爵的意志甚至不顾女儿的哀求和已有的仇恨。可见,在这一幕中米勒是这样的形象:他视金钱为上帝,是个典型的财迷;他又是个在贵族面前极力讨好的卑贱之人,他忘记了对贵族的憎恶,忘记了自己背负的仇恨。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惊讶地发现,在该剧的前后不同阶段,乐师米勒的性格竟然有如此大的差异和变化,简直判若两人。

纵观全剧,在前后两个形象之间除了米勒坐了一次牢外,作者没有给我们交待关于他的任何信息。换句话说,就是在无声无息中,剧中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物形象来了一个急转弯;而这个人物身上原本担负的表现阶级矛盾的性格承担悄然消失不见。

这样的创作带来了什么后果?第一,矛盾双方由尖锐的斗争转向一方的诚服,进而使得全剧开头最为尖锐的矛盾不存在了,削弱了剧本的感染力。第二,使全剧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创作中心。本来是表现阶级间的矛盾的,但由于米勒性格中斗争性的陡然弱化,使矛盾的焦点到最后成了斐迪南和露易丝的悲剧。而露易丝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代表平民阶级,因为她涉世不深,她的很多行为和言语只能反映一个纯情少女的想法而不能反映平民阶层的共性。对于露易丝的性格塑造,我们不得不承认,她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平民阶层的认识范畴,正如余匡复先生所指出的,“弥尔芙特夫人要求露易丝做自己的侍女,露易丝加以拒绝,一个刚满16岁的少女竟然说出那样尖酸刻薄的话,显然作者为了抬高她作为市民的自尊,并以此表示她对没落贵族妇女的蔑视。”[2]至于作者为什么要抬高露易丝的形象,我们能从席勒的性格中找到一定原因,根据同时代的人描述,“席勒是个好父亲好丈夫好朋友,他秉性平和温柔,各种好品质无所不兼备,只有才华能使他热情洋溢。对自由的热爱,对妇女的尊重,对艺术的热忱,这一切都使他的天才活跃生动。”[3]拥有这样的性格,他笔下的露易丝显然受到他的偏好影响而过于完美,也就无法很好地表现出当时德国平民阶层的种种特有品质。而父亲米勒更具有代表性,但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却失去了斗争性,阶级矛盾最终让位于爱情悲剧,但爱情悲剧的双方却不能很好地反映阶级矛盾。第三,平民形象的塑造缺乏逻辑性。或许在作者眼里,拥有小市民的贪婪和软弱的米勒才更像一个平民,所以作者之所以在后面的剧本中大肆改变米勒的性格,正是为了凸显市民性格的多重性,以至于很多人认为“剧中刻画的最成功的人物是提琴师米勒,它是德国市民阶层的代表,这一阶层具有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自尊心,但他们畏惧统治阶级,只求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享有和平,不受当局干扰”[4]。这样的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笔者认为,如果在同一时期同一事件或不同事件中表露米勒性格的多重性应属成功刻画,但在剧本的前后阶段使人物性格发生突兀变化则不能达到这一目的,反而使全剧承接关系大打折扣,让读者甚感突兀。

作者对米勒形象的如此安排是否另有其它原因?在对文本进行多次细细解读后,笔者仍然没能发现新的对此能够加以解释的东西,所以不得不认为,这是席勒在处理该剧时的疏忽之处,是该作品对人物形象塑造的败笔。当然,这只是笔者个人的看法,希望读者能对这一问题作出更加深入的探讨。

[注 释]

①本文所引小说原文均出自弗里德里希·冯·席勒著《阴谋与爱情》(杨武能译,四川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以下不再特别注明。

[1]郑传寅,黄蓓.欧洲戏剧文学史[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

[2]余匡复.德国文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

[3][法]德·斯太尔夫人.德国的文学与艺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杨周翰,吴达元.欧洲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猜你喜欢
露易丝乐师米勒
露易丝·格丽克
从今天开始,抱住今天
DC开发《超人与露易丝》独立剧集
姹紫嫣红的花儿
明代戏曲乐师顿仁考略
下期主题 和米勒一起画乡村
布莱梅市的乐师
乐师
为什么接电话
为什么接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