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语音习得理论与新疆少数民族学前儿童汉语语音教学

2013-08-15 00:52茸,郑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音位辅音双语

陈 茸,郑 琴

(新疆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新疆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工作,将学前儿童双语教育上升为提高新疆民族教育质量的一项战略措施。经过几年的努力,新疆学前双语教育规模逐步扩大,教育条件明显改善,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学前儿童双语教育取得显著进展。汉语语音教学是少数民族学前儿童汉语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语音教学工作内容比较枯燥、难度较大,一直是学前儿童汉语语言教学的薄弱环节。本文在儿童语音习得理论的框架下,就如何改善少数民族学前儿童汉语语音学习效果,提升语音教学质量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为新疆少数民族学前儿童汉语语音教学提供借鉴。

一、儿童语音习得理论研究

儿童语音习得研究的主要任务是解释儿童语音习得过程中的各种现象,揭示儿童语音习得的规律。儿童语音习得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此后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形成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语音习得理论:(1)普遍性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婴儿天生具有发出人类语言系统中各种特性的声音的能力,然而只有那些在母语音位系统中建立了最初的语音对比的语音才能得以保留,其他遗失的语音在需要学习时可重新掌握;(2)发音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儿童早期发出的语音均是从外界环境中学习得到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将儿童语音的获得看成是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强调外部环境对语音习得的影响;(3)成熟理论。儿童语音的产生和发展受生理因素的影响,不同语言背景的儿童都会在某些预定的生理发展时期出现某些特定的语音;(4)精进或调谐理论。该理论认为儿童先天具有获得语音系统的基本能力,并能参照语言环境不断完善其语音系统。

国内汉语儿童语音习得研究以上述理论为依托,取得了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如对儿童语音发展期间各年龄阶段音位习得顺序的研究[1-2],对音位习得过程中产生的错误类型以及影响语音习得进程因素的分析等[2]。这些成果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对我国汉语儿童语音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二、有效开展少数民族学前儿童汉语语音教学

目前国内关于少数民族学前儿童汉语语音习得的研究相对匮乏。由于缺乏理论的指导,少数民族儿童汉语语音教学工作往往依照教师的经验开展,教学重点、难点不够突出,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学成效不尽理想。尽管儿童母语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存在许多差异,然而在音位、词素和句子层面,儿童母语习得与二语习得均存在着相似之处。在进行少数民族学前儿童汉语语音教学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儿童语音习得的特点及规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汉语语音教学水平。

(一)注重语音特征及语音习得规律

雅可布逊认为,儿童获得语音是以其语言中的对比音为基础一对一获得的,即获得的是一个音位对立系统,而不是一个个孤立的音位的集合。例如:元音习得时,高元音获得前后对立以后才能习得低元音的前后对立,圆唇前元音的习得以非圆唇前元音及圆唇后元音的习得为前提;辅音习得时,前辅音先于后辅音,塞音先于擦音,擦音先于塞擦音,清辅音先于浊辅音等。①雅可布逊提出的语音发展普遍顺序得到了许多儿童语音习得研究结果的支持。我国学者司玉英在对其女儿语音习得过程进行跟踪研究后发现,在习得汉语辅音时,塞音早于擦音,擦音早于塞擦音,不送气音早于送气音。[2]

由于二语语音习得与母语语音习得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少数民族学前儿童汉语语音教学也应当注重语音的特征及语音习得的规律性。在学习汉语语音时,少数民族儿童获得的也应是一个音位对立系统,教师应试着从音位的角度出发培养儿童的语音意识。如在汉语中,辅音不是以清/浊为区别特征,却是以送气/不送气的对立相互区分的;而维吾尔语的辅音以清/浊特征相互区分,虽然清塞音处于词首时通常送气,但属于同一音位下的变体。[3]从音系角度来看,维语清塞音的送气不是区别性特征,因此汉语普通话的送气/不送气塞音自然成为维吾尔族幼儿学习汉语的难点。为此,在进行语音教学时,教师要重点帮助维吾尔族儿童建立汉语塞音音位b[p]-p[ph]、t[t]-d[th]、g[k]-k[kh]之间的对比,并不断在实际操练中进行强化以巩固教学效果。此外,在辅音教学上不应忽略习得的顺序性,科学地排序并合理实施教学才能较好地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二)科学进行语音强化训练,努力营造良好的语音学习环境

发音学习理论强调儿童语音发展中语言环境所起到的作用。行为主义研究者认为,语言的发展始于幼儿最初发出的一些偶然的实验性的声音,这些幼儿早期的声音由父母有区别地加以强化,属于母语的音位由于强化得以保留,不属于母语的音位逐渐从发音中消失。这一理论虽有其局限性,却对语音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进行少数民族学前儿童汉语语音教学时,对于在汉语中有而母语中没有,或在两种语言中非常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的音,教师应正确指导学生进行模仿,反复练习。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应积极地进行语言交际,将语音学习融入有意义、有语境的语言练习中,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与发音学习理论相反,成熟理论认为语言环境对幼儿发音没有影响。这一论断看到了儿童语言发展的必然性,但其明显忽略了环境和学习对儿童语音获得的重要作用。儿童语音的发展离不开语言环境的作用,只有在语言环境存在的前提下,儿童的语音才有可能在个体成长的同时得到发展。为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和实践机会,双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引导学前儿童接触汉语,如观看儿童动画片、学唱儿童歌曲、举办双语故事会、表演儿童话剧等,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潜移默化地习得汉语。

(三)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精进理论认为,儿童先天具有获得语音系统的基本能力,并能参照语言环境不断完善其语音系统。少数民族学前儿童语音发展不应当只注重被动的刺激反应,还应当充分调动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儿童的主体作用。双语教师应尽量多给孩子们创造自我探索与展示的机会,激发他们语言实践的积极性和成就感。在汉语习得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发音错误,然而只要不影响到正常的教学活动和交际活动,教师就不需要立即加以纠正,或过多地加以干涉。给予孩子更多的宽容和接受,有利于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避免他们因害怕犯错而产生焦虑情绪,亦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语言实践的热情,提高课内外活动的参与度,从而帮助他们逐步完善自身的语音系统。

三、结语

随着新疆少数民族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开展,少数民族幼儿汉语语音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但由于对幼儿第二语言语音发展缺乏系统的研究及充分的认识,我区少数民族学前儿童汉语语音学习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如何改善少数民族学前儿童汉语语音学习效果,提升语音教学质量这一问题还有待学者们进行相关领域的探索。

[注 释]

①雅可布逊在《儿童语言、失语症和语音普遍现象》(1941)一书中论述了语音习得的普遍性理论。

[1]李嵬,姜涛.说普通话儿童的语音习得[J].心理学报,2000(2).

[2]司玉英.普通话儿童语音习得的个案研究[J].当代语言学,2006(1).

[3]刘蓉.维吾尔族学习者对汉语普通话塞音的范畴感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6(1).第3 Vol.3

猜你喜欢
音位辅音双语
失去爆破和不完全爆破
BR Sounds
英语的辅音连缀
满语方言中的音位变换现象
汉语言语产生的语音加工单元——基于音位的研究*
第二讲 元音和辅音(下)
利用方言进行现代汉语音位教学的探索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