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的视角下《狼图腾》英译本浅析

2013-08-15 00:46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狼图腾英译本意图

朱 蓓

(河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一、引言

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是认知语用学领域的一个理论,关联理论的翻译框架对翻译活动有重要启示:“作为原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桥梁的译者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和促进前两者之间交际的成功。为了保证交际的成功,译者可以采用各种翻译策略(包括直译、意译、替换等)以帮助译文读者找到原文与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达到最佳交际效果。”[1]以下将从词和短语、句子和段落篇章三个层面对《狼图腾》的英译本进行简要评析。

二、关联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关联理论是由巴黎大学的斯波伯(Dan Sperber)和伦敦大学的威尔逊(Deirdre Wilson)共同提出。他们认为,“人类的交际本质上是一种明示推理交际,每一个明示的推理交际行为都要符合最大关联性,即发话者意欲最大程度地显现符合听话者认知环境的设想集,使听话者用最少的努力就能把握说话者的语境效果和说话意图,以实现最佳关联。[2]

关联理论被Gutt 成功运用到了翻译领域,Gutt 将认知理论与翻译结合,并提出了关联理论的翻译框架。他认为,“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行为,好的翻译是成功的交际。翻译可视为明示推理交际,所以关联理论足以用来指导翻译”。[3]关联理论对于翻译的最大意义就在于明确强调了译者兼有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双重身份,译文应尽量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期待相符。译者必须先通过原文的语音、句法、语义、语用、文体等各层面的交际线索体察出作者的交际意图,然后根据译文读者的潜在语境或认知环境,在有关联的数个答案中选取关联性最佳的那一个。Gutt 指出“翻译行为本身是一种叙述性语言,其核心是要达到叙述性相似,即译文要使读者付出最小的努力便能领会原作意图和效果”[4],这一点对翻译现象有很强的解释力。

三、关联理论视阈下对《狼图腾》英译本的评析

《狼图腾》这部作品描写的是上世纪70年代蒙古草原上草原狼的故事,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浓厚的民族色彩。其英译本Wolf Totem 由葛浩文先生执笔,删节了小说中的议论和后记,译者又加注了很多注解,使波澜起伏的故事紧扣心弦,更加小说化和故事化。荣获第一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关联理论对其有着很好的诠释作用。

1.词、短语层面。

根据关联理论的要求,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必须根据原作者的意图选取出与译文读者的阅读期待相一致的词和短语,译文必须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使读者能有效获取作者的意图。《狼图腾》酝酿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特殊历史时期,书中包含了许多中国特色的词语,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采取了直译、加注、意译等多种方法巧妙地处理了上述问题。如原文中的“里”这一表距离的单位被直译为li,由于英文读者难以理解“里”这一概念,译文和读者之间就会失去关联,因此译者把它放在了术语表中加以解释“About one third of a mile”。这样,不仅保留了原作的特色,又能使读者获取原作意图。再比如“四旧”被巧妙地译为“the Four Olds—old ideas,cultures,customs and habits”。“四旧”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译文读者没有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译文和读者之间就获取不了关联。这样翻译既能传递原文想要传递的信息,又能让译文读者通过阅读了解到更多的中国文化。

2.句子层面。

关联理论视角下翻译是一种明示的交际过程,因此翻译时要强调译文在译语文化里所要达到的交际功能。因此,译文不是原文的字面对等,而是译者通过对原作意图的把握而重新构建的另一种明示。为使译文读者最大程度地获取原作意图,译者就必须把握好关联性。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采取必要的策略以达到最佳关联的要求。例如:“一直听狼外婆、东郭先生和狼以及各种仇恨狼的故事长大……”这句话被改译为"Having grown up hearing tales that demonize wolves…"原作中的“狼外婆”、“东郭先生”都是中国特有的寓言故事里的人物,直接译出译语读者很难理解,所以译者对这些特有的文化因素方面的表达进行了删减。这种删减不是不忠实于原文而是为达到交际意图,使译文和原文保持语用对等的一种策略。类似的删减还有很多,如“他俩早已把北京便宜坊和烤肉季的厅堂忘记了”,“驾长车冲破居庸关,冲向全球”,“从前,狼打的黄羊全归牧主、台吉、王爷”等。被删减或改译的部分大多是些含有中国特有元素的句子,这都是为了达到最佳关联而选择的翻译策略。

3.段落、篇章层面。

根据关联理论的翻译观,译者在对整篇小说进行翻译的时候,要对译文读者的接受期待进行估计。由于译文读者所处的文化背景、认知环境等都与原文读者不同,在跨语言、跨文化翻译交际中,译者不仅要传达出原文的信息,传达出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还需要考虑译文读者的喜好与接受能力,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并在需要的时候对译文做出恰当的调整。

首先,《狼图腾》英译本增加了译者前言(Translator’s note),交代了小说中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背景信息,这在原作中是没有的。译语读者要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之后才能接受小说的内容,正如葛浩文所说,“英美读者习惯先看小说的第一页来决定这个小说是否值得买回家读下去,但中国作家偏偏不重视”[5],译者必须以译语读者的阅读期待来选择翻译策略,否则译文与读者之间的关联性就无从谈起。

其次,英译本删除了原作中每章前的文言文引言。如“‘犬戎族’自称祖先为二白犬,当是以犬为图腾。——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周穆王伐畎戎,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汉书·匈奴传》”。这些话语通常晦涩难懂,即便是中国的读者,也会觉得困难。假如译成英文,不但译文读者很难理解,而且显得臃肿累赘,不符合英语文体规范。因此,译者大胆地将这些内容删去不译,直接采取英文小说的规范。

最后,英译本对原文中的一些段落有大段的删减,由于篇幅限制在此不能一一列举。但这些被删减的段落或是对保持故事情节的连贯性无益,有的是涉及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内容,翻译出来会影响译文的连贯和完整性,因此英译本将这些段落删除了。这样的做法是为了保证译文被译语读者所接受而在内容上所做的牺牲,所以很大程度上原作与译语读者的交际是靠译文来维持的,而译者必须斡旋于这两者之间,努力寻找最佳关联,使原作意图最大程度上被译语读者接受。

四、结语

赵彦春指出,“翻译是对源语进行阐释的明示—推理活动。翻译不是静态的代码转换,而是以关联为准绳,以顺应为手段,以意图为归宿,尽量使译文向原文趋同的动态行为”[6]。从关联理论的视角,为了保证翻译交际活动的成功,译者不仅要传达出原文的信息意图,更重要的是传达出原文的交际意图,如果语义翻译达不到特定的交际目的和交际效果时,译者不必拘泥于原文,可以灵活变通,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进行调整。《狼图腾》英译本的成功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可以做出合理的解释,对中国文学的英译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1]张新红,何自然.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现代外语,2001,(3).

[2]姜望琪.当代语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Chiung-wen Liu,Grace Qiao Zhang.Translation of Xiehouyu(Sayings)and Relevance Theory[J].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2006,(7).

[4]Hickey,Leo.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 [C].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5]李文静.中国文学的合作、协商和文化传播——汉英翻译家葛浩文与林丽君访谈录[J].中国翻译,2012,(1).

[6]赵彦春.翻译学归结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狼图腾英译本意图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基于语料库中英译本译者主体性的对比分析——基于韩国作家韩江的《素食主义者》中英译本平行语料库
瑞典文《红楼梦》译介源流考*——兼驳霍闵英译本转译论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狼图腾》中“狼”符号的主体性探析
蒙古国看《狼图腾》:女主角好
我看电影《狼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