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现代管理

2013-08-15 00:51韩泽春柳海民
关键词:师生员工师生管理

韩泽春,柳海民

(1.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吉林长春 130024;2.忻州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山西忻州 034000)

方兴未艾的知识经济时代,催生了现代组织管理的重要领域——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现代管理,也可称之为运用知识来进行现代管理。即通过在组织中知识系统的建构,让组织中的信息与知识以获得、创造、分享、整合、更新、回馈等手段达到知识不断创新的目的,使组织内个人与组织的知识得以累积发展,成为组织的智慧资本,有助于组织做出科学决策。目前,知识管理作为现代组织管理模式,逐渐拓展到各个行业领域。高校作为知识生产和创新的主要基地,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组织,不仅客观地具有知识管理的潜质和优势,而且面临改革传统管理弊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迫切需求,因此亟须通过对知识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来创新高校现代管理。

一 高校知识管理的理论疏解

传统的高校管理是依照管理学一般原理,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对由师生员工、文献信息、建筑设备、办学经费、技术方法等要素构成的教育体系和各类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使用,发挥其最佳效益的过程。这样的管理强调以管理者为中心,在制度规范等顶层设计和教育教学等实践层面,都侧重对通过理论教学进行显性知识的传播利用,对传授知识、应用知识、创造知识过程中的隐性知识的积累、传播和转化重视不够,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容易脱节,教育教学管理缺乏个性化,人才培养和事业发展都难以快速高效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相比传统管理,高校知识管理指的是运用知识管理理论原则和方法,对由知识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文化资源等各类教育资源特别是知识资源作出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把人力资本管理作为管理的核心,把知识服务与创新作为管理的目标,来满足高校发展和师生员工不断变化的知识需求,提升现代大学组织管理效能,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社会服务的目标。这样的管理强调以人为本,以师生员工为中心,在制度规范等顶层设计和教育教学等实践层面,都侧重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紧密结合起来传播和利用,突出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紧密衔接,凸显教育教学等管理的个性化和办学育人的特色性,注重激发和培育师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实践创新和创造的能力,使整个教育教学有效适应甚至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作为特殊的知识密集型组织,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当今时期,高校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社会组织的中心。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把以人为本作为管理的根本理念,把知识与知识活动作为重要资源,以知识为中心实施现代管理,通过对其内外知识的识别、获取、传播、扩散、创造,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流通共享,激发师生的智慧以提高其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提高组织绩效,从而在全球化的教育市场中获得核心竞争力,有效实现高校的战略目标。[1]

可以说,高校知识管理的核心原则和基本目标,简而言之就是,根据高校教育教学规律、发展实际和师生员工特点实施科学管理,使教育智慧、教学技巧、管理服务心得等隐性知识显性化,使外部知识融入高校各级组织内部、师生员工的个人知识上升为组织知识,通过课题组、交叉学科团队等形式推动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使知识的生产、传播、创新、应用产生最佳效益,从而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社会服务水平。

高校知识管理把创新视为提高质量、办学育人、参与社会服务的灵魂,重视和支持教育教学各领域的创新发展,从而促进知识创新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在领导方式上,高校知识管理以民主为基础本质,在高校领导层民主决策、统一领导的同时,重视和引导师生全方位参与思想教育、文化建设、日常管理和各类服务,注重集中每个人的智慧,统一各个层面的行为,形成治校育人的强大合力。在组织文化上,高校知识管理以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作为支撑,重视各个层面制度流程的良性运行和各方面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序,在开放、包容、信任的关系氛围基础上,整合高校、社会、政府等各种有效资源,消解部门类别、职权职责、学科专业等层级界限,促进校内外资源的融汇与支撑及各方面知识的交叉与融合,进而实现知识资源的充分交流和有效共享。在分配和激励机制上,高校知识管理以知识为标准,按知识价值进行分配,而不再是传统的按劳分配或按资分配等按有形生产要素进行分配,重视在评价人时以人的智力、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等知识性要素为标准,同时注重在激励机制上重视精神激励,使师生员工也作为高校管理的一员更好地发挥其能动性和创造性。

高校实施知识管理,一方面能够有效提升办学育人水平和社会竞争力、创造力、影响力;另一方面能够有效提升其无形资产价值,更好地拓展教育市场、提高办学效益、凸显办学特色、得到社会认同,甚至引领社会进步。无形资产作为高校知识总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瑞典学者卡尔·斯威比的观点,无形资产的结构等同于组织的知识结构。[2]如此来看,一个组织的管理者,其重要职责就是开发利用该组织的无形资产,即其所有的知识。此外,高校实施知识管理还能促进自身形成鲜明办学特色,构建起富有自身特色的知识型、人本式、个性化管理模式,为规范化办学的同时实现特色化办学提供重要的组织机制保障和文化氛围基础。

二 高校知识管理的实然分析

作为通过知识管理、运用、传授、创新体系进行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创新、社会服务的特殊知识机构,高校实施知识管理最具优势,也是现代高校管理的应然。但目前我国高校实施知识管理存在三方面问题:

一是研究尚不深入。国内外对教育管理领域知识管理的研究多数是宏观地从教育技术专业学科视角、图书情报学科专业视角、教育管理或教育组织行为学专业视角,对教育领域知识管理进行研究。特别是我国内地关于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没有真正触及知识管理研究的核心,即从人的层面来探究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缺乏对教育领域中智慧资源的核心即教职工的知识管理的深入研究。

二是理念较为陈旧。虽然高校是知识的创造者、人才的培养库、文化的传播者,但是高校领导层面和师生层面均未对知识管理有十分理性的认识,尚未自觉地把知识管理作为强化教育教学各领域管理、促进学科专业交叉渗透发展、培养师生全面发展成长以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管理服务水平、办学效益和特色的重要支持,来加以高度重视,制约了高校知识管理的启动和推进。

三是应用普遍不够。从高校知识管理在操作层面看,知识管理系统构建普遍尚未完善。有效实施高校知识管理,需要构建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即基于校园网络建立校园知识库,优化知识共享体系,强化知识管理系统,使校园网真正成为提高教学、科研、行政等各领域管理和服务师生素质能力提升的有力工具。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第一,高校普遍存在管理行政化弊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政府对高校干部人事、经费等资源配置等诸多方面实行不同程度的行政集权管理,因此,一方面,高校缺乏必要的自主权,难以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高等教育规律来及时变革和有效应对,这就使得知识的应用和共享受到阻碍,制约了知识管理的有效实施;另一方面,高校管理中由于现行体制机制的制约和思想理念认识的缺失,导致科层制组织结构僵化和集权问题普遍较为严重,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职务权力的泛化、学术功能的弱化和各类教育资源的浪费,使知识交流和知识共享不能得到充分推进,阻滞了高校有效实施知识管理。

第二,高校知识管理缺乏组织制度保障。虽然目前高校在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也在着力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但多数高校在现行编制、职数、体制下并未设置知识管理中心这样的专门组织,对知识管理的顶层设计和具体实施缺乏有效规划和管理,先行探索知识管理的少数高校目前知识管理的机构也集中在研究生院、教务处、科研处等非专门机构,造成知识管理的专业化程度较低,不利于部门、学科、专业等各类优势资源的整合和整体知识的传播、交流和共享,管理运行成本较大。

第三,高校知识管理平台建设不完善。“高校知识管理是高校师生利用建立校内外知识网络等一切知识资源,实现知识传播、知识创新和知识转化的手段。”[3]知识管理的实施,仰赖良好的平台建设。这一平台,是支撑高校对其所拥有的知识进行获取、整合、共享、创新、保护等的管理操作系统,包括校园网、通讯网络、知识库、多库协调等系统。目前高校校园网络系统建设普遍比较完善,但缺乏多库协调系统整合各类资源,降低了知识管理效率,增加了知识管理成本。加之目前一些高校自身发展贪大求全,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办学的开放度不够,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等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还不强,对与其他高校间各类资源的共享重视也不够,政府在这方面的宏观管理也不到位,使得各高校和高校内部的师资、学科、专业等资源配置和利用的重复率高,难以做到对知识的有效管理。

三 高校知识管理的实施对策

高校实施知识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管理机制、人员素质、校园文化、硬件建设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当前急需的工作主要有四:

一是强化知识管理的理念变革。

任何管理首先涉及的是理念变革,尤其是管理层的理念变革。知识管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却又不仅限于信息技术,深层次的是价值观念的转变、管理思想的变革、组织文化的创新。知识共享的一个基本要求是,高校要构建起校内校外各方面都和谐、开放、合作、包容的良好组织文化氛围,使知识共享和跨学科、跨类别交叉融合成为可能,成为常态性机制,这样才可能实现知识的创新,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构建起富有生机活力的平台。为此,高校管理者要在组织机构、制度建设等顶层设计方面积极予以政策保障和支持,使知识管理成为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实施现代管理的核心理念。要注意着力营造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坚持以人为本,提倡知识共享和创造的价值理念,尊重师生员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把传统行政管理中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转化成新型的相互信任与依托的伙伴关系,各管理层级、各类别人员之间形成合作竞争关系,把个人创新与团队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开放交流、互动学习、共享知识、创新发展。

二是设立知识管理的组织机构。

管理组织是现代管理思想实现的载体,也是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手段有效应用的依托。[4]高校要重视管理组织建设,积极创新组织模式,尤其是注重知识管理组织的构建和运行。一方面,要使整个高校组织结构扁平化,在传统的以院系和处室作为管理权力、领导层与师生以及师生彼此之间侧重控制与被控制关系的基础上,合理设置并适当减少管理层级,着力构建以知识的创建、传播与应用为基本出发点的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知识型团队,如管理团队、技术支持与开发团队、信息服务团队等,作为管理权力与信息知识融合运行的基点,建立起柔性灵活、富于协调的组织结构,从而提高组织运行的效能。另一方面,要对应用知识管理取得显著效益的企业的成功经验加以借鉴,可设置高校知识管理的专门部门,组织专人深入调研高校知识分布情况,建立自己的知识库并进行知识价值链分析,对高校发展和教育教学提出对策建议,协调和组织知识管理的实施。

三是搭建知识管理技术平台。

高校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基础性工作,就是要建设对知识获取、整合、共享、创新、监督、保护等活动予以有效支撑的操作系统,搭建实施知识管理的开放式、交互性平台。一方面,要通过推进数字化、信息化校园建设来完善知识管理基础设施。这是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先决条件。高校知识管理的任务就是把多种显性知识通过适当的方式有机组织起来,把各类隐性知识通过合适的方式深入发掘出来,这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通过基本的信息技术手段和设施加以存储和管理,把知识与知识、知识与活动、知识与人联系起来,在组织系统内部实现知识的共享与创新。[5]这就要求建好校内多媒体网络,打造便于各个层面、部门、群体之间便利而有效地获取信息知识和进行知识交流共享的网络平台。另一方面,高校要通过建立校园知识库来完善和优化自身的知识共享体系,把学科专业资源、师资队伍资源、课程教学资源、科学研究资源及党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等工作的各类资源汇集编成方便检索、涵盖全面、富有特色的资源库,便于校内师生和社会公众通过一定的审核程序进行有效的交流利用,从而发挥知识的效益,实现良性知识管理。

四是完善知识管理的激励机制。

高校有效实施知识管理,依赖于师生员工特别是管理队伍素质的提升。在知识资源成为最重要资源的今天,通过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和知识管理等理论知识的系统培训,使师生提高对知识管理的认识水平,提升知识、能力等各方面素养,充分掌握和利用知识,下大力气建设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知识型管理队伍。与此同时,要健全知识管理保障和激励机制。除了要对知识管理全程监管和考评,还要对知识积累、知识分享、知识创造制定激励政策加以扶持,结合推进知识管理中各类人员的知识、智力、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等贡献情况,对其聘用、晋升、奖惩、津贴分配等采取切实有效的制度措施,辅之以对师生员工给予真切的人本关怀,激发其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从而使师生积极参与知识管理、投身教育教学、推进事业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使知识管理最大限度地促进高校发展目标和师生共同愿景的实现。

[1]林 莉.基于知识管理理念的高等学校管理战略[J].教育与现代化,2003(2):7-12.

[2]卡尔·斯威比.知识探戈——管理与测量知识资本的艺术[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

[3]刘 晔.校园文化对高校知识管理的影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247-249.

[4]罗丽萍,王有远,曾卓知.高校知识管理及其实施[J].科技管理研究,2004(6):81-82.

[5]康力博.高校知识管理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

猜你喜欢
师生员工师生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吉林省教育厅向全省广大师生员工恭贺新春
吉林省教育厅向全省广大师生员工恭贺新春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高校领导干部以群众路线为基础践行“三严三实”的长效机制研究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麻辣师生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如何全面提高师生员工的道德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