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网络语言对汉语隐喻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2013-08-15 00:53敏,陈清,李
关键词:语料网民隐喻

周 敏,陈 清,李 肖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外语系,湖南 长沙 410205)

据2013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汉语网民不仅在网上用这种独特的语言形式交流,并在生活中广泛使用。网络起源于美国,使得英语成为主导语言,英文网络语言是否对汉语网络语言的发展、汉语词汇的生成机制有影响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一、研究背景

1975年,美国斯坦福学院的学者Raphael Finkel就开始了对英语网络语言的研究。1997年,美国哈特福德大学世界语言问题研究和资料中心主持召开了一次“网络和语言”研讨会。2003年,第一届真正意义的“网络和语言”国际研讨大会在西班牙召开。这两次会议标志着网络语言研究引起了世界语言学界的关注。2001年,著名语言学家David Crystal在其著作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中广义定义了网络语言:出现在所有网络环境中的、能体现网络独特面貌的媒介,它具有电子性、全球性、交互性的特征[2](P18)。而狭义的网络语言指人们在网络聊天室或者论坛以及博客环境中的交流语言[3](P1-2),如恐龙、GG、酷、LOL等。本文所指的网络语言是后者。

在中国,截至2013年4月7日,在全球领先的数字出版平台—— CNKI的论文中心,以“网络语言”为关键字,共搜到281 328条记录;而以“网络语言、认知语言学”为关键字,仅搜到10 823条结果;以“网络语言、隐喻能力”为关键字,仅搜到2 532条结果;以“网络语言、认知语言学、隐喻能力”为关键字,共搜到1 315条。可见,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能力方面研究网络语言的语言学家较少。这也证实了本研究的存在价值。

二、实证研究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更是一种认识事物的机制。它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者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4](P18)。隐喻的体验性和隐喻相似的本质促使了隐喻的不断发展与运用。在隐喻结构中,两类领域 (源域和目标域)内的知识或者经验被相提并论,是因为人类在认知领域对他们产生了“相似”联想,这就是隐喻能力,即在原有相似机制上,能够跨领域建立新的类比联系的能力。因此,人们认识事物不只是通过视觉,而且通过各种感官的共同作用[5](P201)。汉语网民能够接受并充分借助这些相似性,将英文网络语言转化为汉语网络语言,其中的相似性涉及意义相似机制、结构相似机制、发音相似机制和形状相似机制。为获取最新实际信息,了解汉语网民的隐喻能力是如何受到上述四种机制的影响及影响程度,笔者进行了实证研究。

1.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

2.研究对象:根据CNNIC报告,20-29岁的汉语网民占总网民数的30.4%。因此,笔者对来自湖南、湖北、广西、江西、辽宁等省来自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农业大学、南昌大学、天津城市建设学院等10来所大专及以上学校的20-29岁的1239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3.问卷设计。问卷从百度搜索引擎总共选取69个语料,共设选择题72个,涉及调查对象对网络语言的态度、使用频率及对各种认知机制的认知度。内容分配如下:私人信息问题11个;日记1篇;意义机制词汇11个,发音机制词汇11个,结构机制24个,形状机制6个,新词8个。

4.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分析。

(1)对网络语言主观态度调查结果分析。首先,调查对象对网络语言的功能有不同的认知。对网络语言的功能,77.66%的调查对象表示网络语言能辅助表达,肯定了网络语言的存在价值。10.51%的调查对象认为网络语言是主要语言表达来源。9.97%的调查对象持可有可无的态度,只有1.86%的调查对象认为网络语言没有存在价值。其次,调查对象对网络语言持不同的态度。75.06%的调查对象认为可以接受,16.34%的对象认为网络语言很潮很实用,4.73%的调查对象认为不能理解,只有3.87%的调查对象对网络语言持极其厌恶的态度。最后,64.02%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有用网络语言创造汉语新词汇的欲望。当网民发现英文网络语言有时候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时,通过相似机制,他们会创造一些汉语词汇,如美眉、打铁、JJWW等。英文网络语言中的“Y”,是借助发音相似机制由“why”转化而来,汉语网民借助英文网络语言中的这种语音机制,将“美眉”由“妹妹”音译而来,形象生动,意为漂亮的女孩。而“打铁”也是借助英文网络语言中的这种机制,将“铁”转化为“帖”,“打铁”意为发帖子,在论坛上发布消息、发表意见。英文网络语言“PS”是由“photoshop”运用结构相似机制的字母缩略转化而来,汉语网民掌握了这种隐喻能力将汉语“叽叽歪歪”简化为网络语言“JJWW”。在意义相似机制中,不得不提的是汉语网民利用空间相似性创造了许多新词汇。汉语网民不仅利用“室”这个空间概念将“chatting room”转化为“聊天室”,还创造了“楼上”、“楼下”、“空间”等许多新词汇。“楼上”本指生活中所住楼层的上面一层,而在论坛里,当回帖逐渐增多的时候,就好像盖起来一座楼一样,利用这种空间相似性,将之前的回复者称为“楼上”。同理,“楼下”指之后的回复者。意义相似机制中不仅有空间相似。而“灌水”,原意指向容器空间里面注水,在网上则指向论坛和网络空间上中发大量无意义的帖子。另外,网络中还创造了“QQ空间”,意指在网络上拥有的私人空间。

(2)对网络语言整体认知情况结果分析。为了解调查对象对网络语言整体认知情况,笔者在问卷调查中设计了一篇日记,涉及GG、BF、BT等10个语料。

统计结果显示,能理解10个语料中的6-9个的调查对象最多,占47.14%;其次为能理解10个的,占39.65%。这组数据证明,调查对象对网络语言有一定的认知,对网络语言有一定的理解度。

(3)对四种机制认知情况结果分析。在四种相似机制中,调查对象对意义相似机制的认知较高,为75.39%,其次为发音相似机制为61.66%,最不熟悉的是形状相似机制为44.06%。意义相似机制是指从意义的角度,将英文网络语言诠释成中文网络语言。如ing,根据它的英文意义,转化为含“正在”意义的汉语。但是意义相似机制是直接通过视觉看到事物,然后产生联想;发音相似机制是通过听觉产生联想。而听觉是低于视觉的感官,所以对意义相似机制的理解度更高。另外,由于我国对英语教育的重视,以及网络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大量的英文电影和歌曲,使我国人民的英语的水平普遍提高,而汉语网络语言起源于英文,所以借助意义相似机制,由英文转化而来的汉语网络语言能够被很好地接受。

在意义相似机制中,我们获取了一些重要的数据。

对 语 料 “闪、ing、灌 水、out、菜 鸟、匿 鸟、mouse”,正确度依次为 91.05%、88.62%、87.59%、85.49%、80.46%、80.46%、77.83%。

隐喻由喻题、喻体和喻基等三个部分组成。观察、描述与解释喻题和喻体之间的特征相似基础,喻体意义向喻题转移的过程和隐喻性表达式的意义再现[6](P151-153)。许多汉语网络用语正是通过隐喻中的意义相似从英文网络语言转化而来,如“mouse”→“老鼠”。在英文网络语言中,鼠标小巧灵敏,有一条长而细的尾巴,与老鼠十分相似,因此,创造了“老鼠”一词的新意义。汉语网民不仅能够接受这种相似性,并且已经能利用这种隐喻能力。如“潜水”,原指查勘、打捞、修理和水下工程等在水下,即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进行。在网上,指在他人不知情的情况下,隐秘地观看共享信息或留言,而不主动表露自己身份、发布信息和回复他人信息的单独个体或行为。同时,新近出现的网络语言如XXstyle。随着“江南style”的流行,“style”指代个性,“X”借助此相似性,汉语网民创造了各大高校的style。不同地区、公司等也出现了各自的style。

在结构相似机制中,重要数据如下:对语料 GF、PK、BT、GG、DIY、ASOS,正确度依次为 86.97%、86.43%、80.70%、79.83%、68.44%、21.52%。

对结构相似机制下的网络语言,如“PK”,由于在电视选秀节目中频繁遇见而为大众所接受并了解。另外,如GF、BT等这样的词因为使用率高而被人们记住。但是也有一些比较不常用的词汇,如ASOS(as seen as on the screen),调查对象对他们并不熟悉。但值得一提的是汉语网民已经掌握了这种英文网络语言下的隐喻能力并利用汉语拼音中的声母,创造出如“BC”和“PMP”等词。前者由“白痴”的声母缩略而来,后者由“拍马屁”的声母缩略而来。

在发音相似机制中,重要数据如下:对语料达令、伊妹儿、粉丝、U、猫、败,正确度依次为90.54%、89.39%、87.99%、81.90%、80.96%、32.44%。

发音相似性机制产生的新隐喻能很好地被接受是因为发音相似容易形成联想。81.90%的调查对象明白英文网络语言“U”指“You”,证明汉语网民已经获得了接受了这种机制。并且,汉语网民能够利用这种机制,这种隐喻能力创造新词,如“博客”由“blog”转化而来。再如“败”,指的是拜拜。但是在网上和日常交流中,说拜拜并不费力,另外表达再见有各种说法,如“拜拜”、“拜”、“白白”、“白”。这些词汇都不比“败”难理解,并且在网上,键盘敲出拜拜、白白、拜、白的时间并不比敲出败的时间多,使得“败”的使用度不广,对“败”的理解度不高。另有一词“河蟹”源于发音相似的“和谐”。“和谐”原指发言被屏蔽,汉语网民根据“河蟹”与“和谐”之间的发音相似,将“和谐”转化为“河蟹”,使表达更幽默。

在形状相似机制中,对语料TOT、LOL、P、XOXO、ORZ,正确度依次为 82.94%、40.98%、33.22%、32.49%、30.65%。

形状相似机制利用的是词汇与事物的物理形状相似性。形状相似机制是以共同认知为前提的,只有汉语网民看到某个英文网络语言,能产生共同的认识,才能理解这个英文网络词汇。然而,由于每个人的生长环境、文化背景和认知能力都不一样。另外,某些表示表情的形状相似机制中的网络词汇,在网上有相应的更生动的表情符号。因此,对形状相似机制中的网络词汇,并没有普遍很高的正确率。但是,对TOT的理解正确率为82.94%,表明有些词汇还是得到了很好的理解,并且,汉语网民根据这种机制,创造了“囧”, “囧”是象形字,本义为光明,但是现在由于“囧”和人尴尬时的面部表情非常相似,就取了“尴尬”的意思。“囧”字由英文网络语言中的形状相似机制生成的,并且汉语网民能够接受并理解,这一事例可以表明:形状相似机制已经在汉语新词汇生成中得到应用。

综上所述,英文对汉语网络语言的影响体现在意义相似机制、结构相似机制、发音相似机制、形状相似机制,汉语网民能够利用这种新的隐喻能力,创造汉语新词。

三、结语

互联网用户数量迅猛增长,在网络上使用的新词不断涌现,并广泛应用于日常交流,带来了语言的发展。汉语网络语言受到主导语言英语的影响。问卷调查表明,在这四种机制中,对汉语网络语言影响最大的是意义相似机制。然而,由于经验不足等原因,在问卷设计中,遇上了一些问题:英文语料的搜集困难造成了语料不够穷尽、统计数据困难等。但问卷确实获得了最直接、最实际的信息。汉语网民能够利用英文网络语言的四种生成机制,即隐喻能力来创造新词,形成了汉语词汇的多样化。因此,笔者认为,这种隐喻能力不应为我们所忽视,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三十一期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3.www.cnnic.net.

[2]David Crystal.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3]刘璐,史宝辉,孙亚.网络语言中的隐喻[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6(4).

[4]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6]刘先宽.基于语料库的网络语言的隐喻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猜你喜欢
语料网民隐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华语电影作为真实语料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