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心城袖珍广场高校设计竞赛

2013-08-15 00:45
上海城市规划 2013年6期
关键词:上海市广场竞赛

上海市中心城袖珍广场高校设计竞赛由上海城市规划学会、《上海城市规划》编辑部、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主办,是上海市中心城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系列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设计试点,旨在广泛吸收先进的创意理念,提高公共空间设计水平,提升全社会对城市空间品质的关注度,进而推动城市空间的精细化管理,实现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型。

一、竞赛过程

本次竞赛面向土地资源有限、而空间品质提升要求强烈的上海市中心城浦西八个区。经实地踏勘,结合地区规划,选择城市中各类未被充分利用的零星地块和消极空间,以典型性、多样性、可行性为原则,确定每个区4-5个、总计38个试点地块开展设计竞赛。

竞赛于2013年4月启动,6月结束。主办方通过《上海城市规划》杂志、上海市城市设计研究院网站等途径发布竞赛信息,并定向联系组织10家设计类高校参与竞赛。其中五所高校由院系统一组织,纳入专业设计课程,另有五所高校采用自由报名的形式,但也由院系指定了指导教师。此外,还有多所高校的学生通过网络报名形式参与了竞赛。竞赛获得高校师生广泛关注和热烈响应,参赛学生涵盖了建筑、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等多个设计类专业,共征集到150多个方案,许多设计方案构思独特,创意新颖。

为充分展示设计成果,主办方于2013年7月至8月,在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上海设计中心(原阿尔萨斯馆)举办了为期三周的袖珍广场高校设计竞赛作品展,向市民免费开放,并在上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网站同步进行展示,在现场及网络上均接受公众的投票与评论。7月27日,主办方邀请了12位涵盖建筑、规划、艺术、文学、摄影等多个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进行评奖。竞赛的一、二、三等奖由专家评定,佳作奖则综合专家意见和公众投票产生。2013年10月至12月,获奖作品在上海各参赛高校进行了巡回展览。此次活动获得社会的广泛关注,上海电视台、新民晚报、解放日报等多家媒体对竞赛展览进行了专题报道。

二、专家点评

设计竞赛的评审专家对本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当前大尺度、粗放的绿化建设对于上海中心城来讲已经很难找到合适的用地,今后公共空间建设将走向更加精细的发展阶段,应该更多地建设贴近生活的小广场,把这些绿色开放空间串联起来是建设美丽上海的重要手段。因此,本次竞赛不仅对上海的城市建设,而且对整个社会环境建设或是文化建设,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设计竞赛为大学生走出校园,细心观察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引导他们对城市“边边角角”的设计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创意。袖珍广场设计既是空间设计,又是艺术设计,体现了多种专业融合的设计特点,要求参赛作品要有突破、有创新、能让人看时眼前一亮。参赛的百多件作品不负众望,现场所展现的简直就是一场广场设计理念创新的小型博览会。

专家对于袖珍广场设计要点和评析标准提出了专业导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袖珍广场设计应体现生活性。设计要对生活有积极而深刻的解读,在社会生活基础上积极表现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畅想,这样的空间才会变得有质量,这样的广场才能感动人,才能唤起市民的共鸣。因此,广场的设计创意、设计手法都要贴近生活,方案所表现的设计场景要符合广场本身的功能,采用宜人的空间尺度,满足市民公共活动和社会交往的现实需求。

其次,袖珍广场设计应体现场所感。设计要和上海城市文化、历史背景相联系,要能够反映街区的历史事件或历史发展过程,要充分挖掘环境所蕴含的城市文化背景,用好代表上海城市文化的元素和符号,把袖珍广场作为向市民展现、传达我们所生活的城市发展足迹的载体。另一方面,设计要体现上海传统文化开放、包容的特性,不能排斥新的事物,而应提倡将新老结合。

再次,袖珍广场设计应体现因地制宜。设计应加深对环境与地形、对场所特征的理解,加强对人文肌理的梳理,合理用好广场所具有的各类有利因素,因势利导创造出独具个性的空间,在此基础上形成设计创意和主题。对于小型广场,设计应树立“轻微介入”的观点,设计要有创意但不刻意,注重与环境的和谐,通过舒适的空间环境以带给人惊喜。

第四,袖珍广场应避免过度设计。一个真正好的袖珍广场应当简简单单、恰到好处,避免过于浮华的做法,不应采用过于豪华昂贵的建材,做到相宜、相称和得体。要处理好虚实之间的关系,不能增加一些大型装置物,给已经够满够挤的城市“填堵”,应以宜人、低调、与环境相符为设计原则。

猜你喜欢
上海市广场竞赛
布鲁塞尔大广场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
在广场上玩
上海市房地产学校
腾势400 用在上海市区的来回穿梭克服里程焦虑
我看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上海市制冷学会四专“双·阳”行
广场上的大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