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面的形塑”到“流的所与”——论认识之谜触发的双重态度

2013-08-15 00:54丁振宇陈义平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8期
关键词:形塑时间性意识流

丁振宇,陈义平

(安徽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作为致力于贴近地面思考的永远开始者,现象学创始人E·胡塞尔在其一生流变的学术历程中,不断重塑现象学的认知图景,持续开展文字与思想的同步试验。先哲这一致思风范的关键性意义在于告诉我们:“观察”可以是不同方向的,但必须是严格的。有感于此,本文遂遵循严格性反思的要求以描述重勘的态度简洁勾勒“认识之谜”触发下自然态度与现象学态度的回应性反思轮廓。

一、准备性分析

我们知道,在哲学层面,主体通过整体“实存性”进入对象实体内部执行意义勘察的路径可能性在概率上可以描述为“零”。并且,感官经验和思维推断此二者在本质上均可表达为一种形态差异的“异构认识”。即认识活动在不同“身心层面”呈现的差异性结构形态。因此,洞见“世界本身”意义的思之任务就只能落实到认识活动本身上来。而在西方哲学思想演变的精神谱系中,之于认识活动的反思常常伴随着“主客二分”的“鸿沟境遇”。回溯到柏拉图(Plato)那里,“Eidos”的意义可解读为两种方向:“‘理念’(相当于英文Idea)或‘型相’(相当于英文Form)”。理念“强调它是人的理智所认识的、外在的理智之中的存在”,型相“强调它向人的理智所显示的是普遍的真相”。继续追溯到早期自然哲学家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以及赫拉克里特(Heraclitus)等人那里,“Eidos”意指外在事物的“显相”,即“世界之相”经由目视得之,而柏拉图将其引申为“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即“世界之性”经由心观把握。而这依据于主体“视线”投射的两种区分:目视和心观。此二者均表达出人的主观意识生活与外在事物“普遍性”之间的分离抑或分裂的特性,即事物的本质规律是外在的、一般的,需要主体通过主观认识去探究。而这种主观意识之于外在“客观性”的“描摹”表达确然可靠抑或纯粹?因此,这一反思的困顿之处可以描述为:主体如何通过其主观意识来准确地认识客观世界?即我如何跨越纯粹意识发散与客观性意义获得的认知鸿沟从而通达世界?而此追问来源于对认识本身特性的考察:即认识归根结底始终是“人”的认识,由于人是复数性的、差异的、可变的。因而基于人的主观认识是不确定的抑或可疑的。因此,认识本质上在于从“可疑的”主体性意识出发寻找“可靠的”客观性给予,正如现象学话语描述一般。一言以蔽之,“认识之谜”何以可能?

正如“启蒙的光不可能是一样的”,哲学反思的视角和维度是丰富的。因此,不论以何种形态“在场”的自然态度、普遍怀疑和现象学态度都可以且必须回应和突破这一鸿沟境遇。

二、自然形塑

相对于现象学态度而言的自然态度,其“内核性”回应在于:意识发散的源初性时刻,我的目光“自然而然”地触发和投射到以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清晰度”“在身边”(vorhanden)的周围世界,在交互性感知转移进程中,断裂的、参差不齐的视线以失向的失明境地回归到前理解的状态,漫射联结成“曲凸性”的平面,一种源自事物局部性反馈的分裂映射的“曲平面”观念结构。此结构显现出一种不得要义的、不纯粹的结构性“形塑”:我的源初性目光已然渗入了前给予的光线模式,而我对于世界本身存在信念的预设却“毫无知觉”。因此,这一建构于不纯粹的意识本身被给予性基础之上的“视线断裂”的观念平面,它的趋势是:先入为主、断章取义以致流于形式。

在这里,自然态度密切相关到意识“发射口”的“我”的问题,也即视线交互的“主体性”(Subjectivity)问题。在自然态度下我即主体,而这种主体抑或主体性是如何构成的呢?这来源于自然态度下“自发自成”的视线投射与反馈的过程:首先,我进行目光投射,目光所及之处“可能”有所变化,视线交互反馈之后,我亦“可能”有所变化。在这种视线交互的时间性延展进程中,我的目光投射可看作是造成目光受处变化因变的“自变量”。而我的目光由内而外再由外而内的此种“介入”即是主体性构成的充分表达。但是,这种主体性很容易造成“侵入性”的交互生态:因为必要的开端处的触发行为始终是“单向”的,而这种单箭头指向的目光投射能够造成所谓的“光的暴力”。

因此,自然态度同时蕴育出普遍怀疑的基本批判和合理辩护:事物面向我的显现方式并不一定就是事物本身,我自发自为的“观察态”可能只是局部性的、杂然性的“形塑”,而这并非是正确的事物本身的全局性质。因此,自然态度是可疑的。而这为现象学反思态度开敞了一条切入问题的可贵视角。然而由自然态度可疑引申出认识可疑从而以“怀疑一切”的极端姿态出场的普遍怀疑却最终走向了自身反思的对立面:否定了哲学认识的“真”,同时也即意味着否定了自己。而现象学则坚定同意自然态度所承认的周围世界的事实性存在和认知可能性。因为不论你“朝向”与否,你都在世界之内。世界终会呈现,你当然可以“把握”。

三、纯粹所与

而以还原为内核的现象学态度如何回应?在中文学术视野中,现象学还原存在一个知名度更高的主流译名:先验还原。“先验”一词的英文原文为:“Transcendental”,其本意为:“超越的”。先验可以理解为一定程度上的“超验”抑或“绝验”。这两种译名在本质上均表达出一种不容置疑的、确然的意义。而在《观念Ⅰ》中,胡塞尔坚定地为哲学乃至一切“严格的科学”寻求一种“没有任何述谓性的或前述谓性的明证性起着无需置疑的知识基础作用”的确然性基础,即追求一种“没有前提”的“前提”。可以这样解读:不论先验抑或超越,二者在本质上均脱胎于现象学合法性的反思,即确然性的认识基础何以可能?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确然性即“纯粹性”,一种消解预设性干扰的“清澈性”,所谓正本清源是说。而这即是还原的魂魄所在。

现象学还原并非另起炉灶,重构一整套复杂精致的体系大厦。而是超乎寻常得“简单”将自然态度彻底地“后撤”一步,即由观察的主体性我后撤到观察的纯粹的“非我”,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在自然态度下,意识本身源初性地受到前理解、前判断的干扰从而前定义地被给予,因此,迭加在干扰模式基础之上的朴素观察态抑或视线交互就映射成局部性的结构形塑的观念“曲平面”,其本质是分裂的、弱相关的,正如普遍怀疑的揭示:不可信赖的。因此,需要将“它”置入观念忽视的括号,包括之于世界的存在信念本身在内的认知判断,概无例外,加以搁置、不置可否。从而将“我”的目光拉回到纯粹的可能性丰富的源初性意识本身。这种“超然物外”却又“脚踏实地”、“身临其境”的大手笔是“我”面向剩余世界的“开敞”,是由自然我通向可能我、纯粹我的蜕变,是从自然态度的朴素之摹转向现象学态度纯粹之摹的“升华”。而这种“升华”并非是物理性“增删”,实则时间性“体验”。纵然跳跃总是伴随着不可控的风险,但是这并不能阻挡“我”由二分向交融的“浸入”,由平面到流的“融入”,由形塑达所与的“化入”。而这即是现象学态度的“全局性”所在。

同时,作为一种崇高的时间性,“流”的隐喻何以明见?何以通达?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流”是源自纯粹意识本身的“流态”呈现,即“意识流”,一种作为意向体验的意识的“关注行径”,而意识的此种关注之旅在通向“意义之境”的道路上会经历一次所与的蝶变:一种先后不一样的临界状态之后的内时间性获得抑或所与。

时间性问题是胡学的核心关注点之一。胡塞尔将时间性区分为两种形态:客观物理时间与主观意识时间。前者为自然科学领域的均匀流逝的宇宙“钟摆”时间。在此时间场域中,“我”的每一次事件都相对应一个相关的“时间侧面”,从而构成“一个由诸时刻点组成的有序系列。每一客体均在此系列中占据一个确定位置”。而主观意识时间则是一种流速不均、绵延不定的时间场域,现象学的时间领域:内时间性则是它的真子集。内时间性在胡塞尔看来是由“诸时间位相”构成的意识体验的深层结构:内时间结构。“诸时间位相”可以解读为现象学视域下超越意识体验内容与形式的意识流的“某一”形态给予的“概率分布态”。而意识体验内容与形式的区分则表达在以内时间性为关注之旅临界尽头的“前态”场域,即意向构成的临时性二分模式:意向体验行为与意向体验内容。前者为形式给予形态的符号演绎、概念设定的“根基性”表达,而后者则由内容充实形态的直观体验的“有根基”表达。在进入临界“后态”即内时间性场域后,此二分模式就不再适用,正如流认知图式所揭示的那样:视线交互的身心图景转换成意识流体验的“光晕”。在此时刻,“异构”的诸时间侧面可以同一时间呈现于“我”的意识流中。这可理解为:意识流表达出诸时间性“概率所与”的“平行共振”。此刻的意识流实为:纯粹内在意识的时间性“涨落”。而所谓的以融解主客二分为旨趣的意识时间构成作用实为意识流的时间性“概率共振”的“纯所与”表达,而这一“欠缺一切规定性的纯X”得以表达的关键在于需要意识的“关注”抑或“直观”。此时,内时间结构就会呈现出一种妙趣横生的纯粹所与模式:纯粹意识本身=纯粹意识所与=时间性涨落的意识流=明见性。到达明见性后,“世界”的纯粹所与就将不可置疑。而关注之旅同时也就跨越了艰巨的认知鸿沟,从而“澄明”了“认识之谜”的可贵设问。

[1]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53.

[2]尚杰.从胡塞尔到德里达[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2.

[3][德]胡塞尔著,李幼蒸译.纯粹现象学通论——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9.

猜你喜欢
形塑时间性意识流
媒体形塑时代的对外传播研究
中国古代“飞翔”意象审美意识流变史建构
图像内外:清代王云《休园图》的家族形塑倾向
“斯文”的日常生活形塑——苏轼琴意象的存在原因分析
智珠二则
当边缘遇上意识流——写在吕红《美国情人》发表十周年之际
“黑压压的恐怖感”:《呼啸山庄》中复仇者的形塑与爱情悲剧的书写
舞蹈艺术发展进程中的审美鉴赏能力
论英美文学的意识流文本的现代批判
如何奠基形而上学:康德与海德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