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写的“人”——品味原著探究主体意识

2013-08-15 00:54于芙蓉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8期
关键词:个体主体意识

于芙蓉

(福州大学 阳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5)

一、主体意识的内涵

当我们在大学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涉及过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的体现,即第一个方面,重点肯定了存在对于思维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在第二个方面,亦强调了思维对于存在的反映和反作用。而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记忆方式在很多人的头脑中成为了思维惯性和定式。但是,却忽视了这种“经典话语”的历史语境以及真理判断的前提条件,即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的初期,出于批判唯心史观的需要,所以,重点强调的是物质因素、经济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从未否认过意识作用的价值和地位。对此,恩格斯在《致约·布洛赫的信》中曾强调“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1](第4卷,P695~396)所以,当我们理解理论话语并付诸实践时,必须对理论进行完整的探究,剥离遮蔽,紧扣要义和本质,深刻领悟主体意识。

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中是怎样定义主体意识的呢?人对自身作为对象性活动主体的本质、地位和价值的自觉性认识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及自身的实践理念。即,“我”意识到我在面对大自然、人类社会以及自我肉体和精神时,不是“宿命”的、不是“自大”的、不是“焦虑恐惧”的,而是充满生命激情的、理性探索的大写的“人”。我们可以将个体的直接体验与人类集体智慧所认识到的科学知识、原理、规律,真正内化和外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时俱进的运用。在处理主客体关系时体现为,从主体的需要出发把握客体,比如在马克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我们要领悟经济学前面加上“政治”一词的寓意:剩余价值的剖析,在于启蒙无产阶级的主体意识,为未来物质财富丰富、精神富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革命奋斗。

二、影响主体意识的要素

血缘家族、自然伦理的“熟人社会”经历了社会化的生产方式的大变革,逐渐形成了单面人、职业人交融的“陌生人社会”。都市的繁华与人的物化带来了越来越多关于“我和我的生活”的思考和追问。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写道:“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2](第1卷,P72)即,主体意识的土壤根源是主体所生活的历史的现实。

第一,决定性因素—生产力。生产的能力对于人类而言不仅仅是繁衍的意义,生产的能力更是决定了我们的生活图景。“我”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实现,最终取决于我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历史的生产力水平以及我个人的生产能力。手推磨的生产方式决定了男耕女织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但是生活资源不丰富。机器化的生产方式决定的是资本主义的生活模式,但是又出现了异化的人、单面的人。所以,科学社会主义在展望未来社会时,将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放在了决定性的根本位置上,同时还要求人的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因为生产力中有人的因素,发展生产力的主体是人,人是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最活跃的因素。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会促进生产力的提高。而生产力的提高是整个人类幸福的保障。这是生产力与主体意识的辩证统一。

第二,主要因素—生产关系。马克思在《提纲》第六条中的经典话语“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原著启发了我们超越自然肉体,将自身放在“人”的社会里,用“关系”来定义“我是谁”。即主体意识的产生过程是“我”的社会化过程。生产关系拓展意味着“我”的生存资源的丰富。同时,只有当“我”从生产关系中意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作用和价值,并能够主动利用和改造这些关系去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时,人类的主体意识才真正开始走向成熟。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如果这个人的生活条件使他只能牺牲其他一切特性而单方面的发展某种特性,如果生活条件只提供给他发展这一种特性的材料和时间,那么这个人就不能超出单方面、畸形的发展。任何道德说教在这里都不能有所帮助。”[2](第3卷,P295~296)人的主体意识受到客观的人的关系王国的制约和影响,所以,生产关系与主体意识亦具有辩证统一性。

第三,历史因素—传统。传统具有惯性势力,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力。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说:“不仅活人使我们受苦,死人也使我们受苦,死人抓住活人。”[1](第1卷,P100~101)。马克思这句判断侧重批判的是具有剥削和压迫性质的恶的传统。即以家族本位为核心的几千年来形成的群体至上的人文观念根深蒂固表现为一种未分化的合群取向,它压抑了人们主体意识的萌发,否定了个性独立的社会意义,消弧了个人追求自身正当利益、实现自己价值理想的能动性和合法性。这种“传统”使人们在观念上“习惯于”无条件的集体利益大于个体利益,容易导致少数利益集团代表的“集体”权力的不节制,和社会大众主体意识、独立意识的压抑,以及政治的冷漠。同时,权威意志的无形同化、实用主义的大行其道、个人主义的盲目经验对主体意识的觉醒都具有“规训”作用。对于传统,我们应该采取的科学态度是,运用辩证否定观,“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四,现实因素—综合素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在强调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亦强调了主体的能动性和改造力。一维时间、三维空间中的“我”具有生命的特殊性和唯一性。在共同的历史时空里,主体意识的作用和价值不同。所以,需要自觉地开掘自我的主体综合要素。渐进地超越对群体的绝对依赖性与物役性,建立起独立自主的人格与行为模式。我们知道,神奇的动物世界里,灵动的生命活动也只能是与其自身达到直接的统一。而具有灵长之称的我们的生命活动却具有了“自由意识”。我们可以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我们可以将历史提供给我们的某种或某几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我们还可以推进或延缓某个阶段的历史进程。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说:“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1](第4卷,P247)所以,我们现在和未来的生活世界里,都离不开自我综合素质的培育和发展。

三、主体意识的功能和价值

主体意识的功能和价值,最简单直接的理解是,主体意识有什么用?虽然实用主义的标准不是真理的最终标准。但是,实用性是必要的。微观维度是对自己个体生存发展的意义;宏观维度是“我”的主体意识发展了对于社会历史的价值。

其一,主体意识与个体生存发展。生存对于迈进文明社会的“我们”来说,不是那么的迫切,我们更愿意用“生活”的话语方式来表达。但是,从本质层面来探究,文明的我们,无论是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还是精神文化的创造,归根到底还是围绕“生存”进行的。个体不可能孤立的、静止的个别的存在,我们需要遵循客观事物内在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客观的联系。需要遵守人类历史积淀下来的规范、传统、禁忌。个人在强势的规律和巨大传统惯性面前是弱小的。所以,我们需要顺势而行,需要自觉的发挥主体意识,科学的捍卫基本的身份和权利。恩格斯指出:“人离开狭义的动物越远,就越是有意识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未能预见的作用、未能控制的力量对这一历史的影响就越小,历史的结果和预定的目的就越加符合。”[1](第3卷,P456)这句经典的话语,肯定了历史中的个体对于必然的认识中获得自由的能力。因此,个体的主体意识愈明确、愈完善,在实践中越能取得积极的成果。因此,主体意识的每一次觉醒和深化,都是对自身与外部世界认识的升华,都会促进实践水平的提高和人自身的全面自由发展。自然经济中人对人依赖;商品经济中,人对物依赖。在这两种社会形态中,无论我们征服了多少自然界,无论我们创造了多少物质财富和人间奇迹,我们都是具有局限性的。个体生存发展有内在的尺度和标准。

其二,主体意识与社会历史发展。历史人物对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影响作用显而易见,一个个风云人物的鲜活个性似乎依然清晰地停驻在我们的脑海里。但是,普通的个人,“我们”的生活多数是以集体面貌在历史的长河里行进的。“我们”每个人的小style似乎被“虚无”了。我们的“主体意识”的价值在哪里呢?唯物史观给了我们清晰的回复,将一个个平凡的个体汇聚成人民的海洋。个性与共性的辩证存在!因为,历史一次次的证明了: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这样的分析让我们明确感受到了“我”作为人民群众中的一员的历史意义。“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的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1](第2卷,P207)自然界有规律,人类社会亦有规律。无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主观意识的发挥都绕不过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必然性。但是,我们有能力缩短和减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负面影响。这句经典话语肯定了主体意识的作用。同时,我们还要清楚的意识到个体生命和能量是有限的,在大自然面前,我们需要结成“共同体”有分工、有秩序、有责任的完成种族的延续和发展、获得自己的幸福。因此,主体意识虽然为个体承载,却要靠社会关系支撑和保存。运用矛盾分析法,我们可以感受到在以往的社会形态下,存在着人对人的主体意识的剥削和压迫,在共同的物质资料的创造中,存在着分配不平等,利益的博弈、改革和革命也曾经一场场的上演。作为无限时空中有限的生命,我们可以改变的是自己,但是,人类联合起来就可以改变世界。

四、结 语

每个生命都有自己存在的姿态,但这种主体的存在并不能仅仅顺其自然,还需要主体意识的觉醒和自觉的改造。循序渐进的改造我们置身于其中的关系世界,不被虚无,不被奴役,不被盲目规训。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的现状,对现实生活进行构建与完善,开拓未来生存空间。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猜你喜欢
个体主体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