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精细化视阈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13-08-15 00:54郭秋月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8期
关键词:心理咨询精细化心理健康

郭秋月

(泉州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播学院,福建 泉州 36000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的一部分,必须进行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由上世纪现代工业化时代的企业管理概念延伸而来,强调要将管理工作做细、做精,“精”字意为完美、周密、高品质,“细”字意为注重细节、细致之意义。[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管理已成为教育各部门关注的焦点,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作为大学生个体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辅相成,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应坚持精细化管理的方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精细化即要以生为本,以精细化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精、做细、做实。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日常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辅导中心等形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效。但由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和心理发展过程的阶段性等特征,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须具有针对性及规范性。然而在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很大一部分高校将大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视为思想品德问题,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功能与作用。而且目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大部分从解决心理障碍的学生入手,忽视了一些虽然心理健康,但却面临着成长、成才、情感、学习等各方面困扰的学生,或者只是单纯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相关的心理训练活动的开展却存在严重缺失。[2]

二、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精细化的原因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个人发展的黄金时期,是其心智模式逐渐稳定的阶段。随着其生理与心理发展的日趋成熟,他们在认知、情感、行为及意志方面获得较大的发展,然而也面临着学业、就业、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等各类的困扰,面临着社会发展以及激烈竞争所带来的各种挑战。这些压力和挑战,容易使大学生心理出现失衡,如果处理不当,则容易引发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3]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个人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只针对心理问题的学生而忽略心理困扰的学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具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心理症状尚属正常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只需对他们的学习、适应、择业、发展等方面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引导、教育;另一类是在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等方面存在障碍,具有一定心理疾病症状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则需对其进行相应的咨询与干预工作。[4]纵观现今的高校心理咨询发现,存在着重障碍咨询,轻发展咨询,重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轻心理训练活动的开展等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关注全体的学生,将心理健康工作做精、做细、做实。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精细化的对策

第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区别与联系。两者的指导思想及理论基础不同,思想道德教育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通过说服教育、批评表扬、榜样示范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道德规范等方向的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以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为基础,通过心理测量、个别访谈、团体心理咨询等形式对学生的心理卫生、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进行相应的辅导及诊治。[2]虽然两者存在着区别,但在工作目标上却是一致的,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心理健康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而思想政治教育又为心理健康工作指明方向,两者是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

第二,高校领导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要作用,组建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当前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在专业知识与技能上尚有欠缺。而且专业教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多是出于生存的需要,非从个人的发展需要出发,造成工作人员对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处于较为被动状态,而且工作中所用的方法和技术相对较为陈旧,不适应学生发展变化的需要,不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因此高校领导应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定期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参加培训,同时通过实践,不断积累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提升自己的教学和实践能力。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专职老师应正确认识教育对象,走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全体的在校大学生,而非只是那些心理障碍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改变从心理诊治出发的观念,树立为全体学生服务的意识,将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对于心理疾病达到一定程度的大学生也应适时地转介,将学生介绍到心理卫生科进行相关的检查及确诊。

第四,高校应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完整体系必须结合日常教育工作、教学课程的开设及专题讲座的举办等。学校应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计划,普及相关的心理学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同时通过全面系统地讲解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意义及相关的教育问题。而且大学生日常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应针对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生开展不同的活动,根据学生的需求,开设大学生所关心热点与焦点问题的相关讲座,启发大学生更好地对自身进行反思,以促进其自我意识的优化发展。

第五,高校应完善与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体系,让学生清晰了解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全体的大学生。首先应建立学校心理咨询中心,通过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教师对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行相应的个案咨询,以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困扰,走出心理阴霾。其次,要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通过心理测量或个别访谈的形式,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一手资料,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发现心理不健康问题学生,并进行相应的个别指导。再次,心理咨询中心应注重个体心理咨询与团体心理咨询的结合。团体心理咨询较个别咨询具有一定的优势,既可用于治疗,又可用于解决正常人的各种心理适应、心理发展等问题,同时针对问题相似性组成的团体小组通过团体心理咨询又可以使团体成员在团体活动或团体咨询过程中得到启发与引导,解决团体成员共同的困扰。

第六,依据“学校—家庭”的互动模式,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家庭——学院——班级”四级体系。近年来,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兴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在积极探索新模式。[5]家庭是学生社会支持的核心之一,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心理的影响是非常关键的。[6]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坚持“学校——家庭”的互动模式的构建,充分利用学校、家庭两个因素,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故笔者提出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家庭——学院——班级”四级体系。通过班级心理委员密切关注班级同学的心理健康情况,将表现比较异常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向辅导员老师或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上报,以便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做好学生心理问题的防范工作。同时,辅导员也应参加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熟悉心理咨询的原则和方法,在第一时间及时发现、解决及预防学生的心理危机。[7]

然而,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家长应该为学生创设愉快、民主、温馨的生活环境。[9]因此辅导员可采取电话、书信或网络等多样的方式与家长沟通,最大限度与家长沟通、交流,共同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而努力。

四、讨论与展望

目前各高校积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也相应地设置了心理咨询辅导中心,但有些学校的心理咨询辅导中心并未将心理咨询辅导工作落到实处,造成许多学生对心理健康认识存在着一些误区,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未能很好地做精、做细、做实。因此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应根据实际情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出一套可行的、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模式,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精细化。

[1]潘维.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精细化管理[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8:88.

[2]李子峰,郝志.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析[J].文化与教育技术,2009,(22).

[3]陈立民.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M].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4]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王嫣,周贤,孙潇.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模式与效果探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29)12.

[6]欧何生.关于建构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新思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1).

[7]何晶晶,于丹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析[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3)5.

猜你喜欢
心理咨询精细化心理健康
探讨市政工程的精细化管理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精细化管理的企业管理模式探讨
“精细化”全方位培养好参谋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如何打造精细化立法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