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主义视角下的高校社团现象

2013-08-15 00:54陈森林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8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校园文化

陈 瑶,陈森林

(安徽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一、高校社团文化现象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 A.L.克罗伯和 K.科拉克洪在1952年发表的《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中,分析考察了100多种文化定义,然后对文化下了一个综合定义: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样式。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高校社团是大学生依据自己的爱好、兴趣、特长及共同的理想自愿组成的、履行社团组织审批登记手续成立的一种群众性组织。高校社团之所以能够形成文化,是大学生社团以长期的共同活动为基础,形成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本质上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文化。社团文化作为社团成员共同遵循的目标和行为规范以及思维方式的有机整体,它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在长时间作用中凝聚而成的[1]。高校社团作为高校亚文化形成与传播的重要载体,在高校学生中十分盛行。高校社团包括:社团宗旨、社团活动、社团形象、社团价值观、社团精神、社团品牌等[2]。

目前,从功能上来看,我国高校社团主要分为学术性社团、专业性社团和联合性社团。学术性社团是从事某种专门学科的学术研究、交流的团体。其宗旨和任务是组织和联系从事同一学科研究工作的专业教师、学生和热心该学科的其他人员,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开展社团活动,促进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这类社团如法学会,数学建模协会,计算机协会、科技协会、设计协会等,这些专业性质较强的社团的参与者基本上是为扩展和巩固本专业知识的大学生。

还有一部分学生社团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及志趣性,这类社团能够充分挖掘学生潜能、提供发展个人爱好和特长的舞台,被称为专业性社团。其宗旨代表同志趣群体,协调内部关系,加强交流协作,提供多种服务,举办社会公益活动,推动相关事业发展。这类社团在高校广泛存在,包括专业人员社团和专项事业社团。如:舞蹈俱乐部、各种文学社、环保协会、武术协会、志愿者协会等。其职能主要是维护社团成员自身的权益、加强成员间的了解和内外交流,为解决部分社会问题提供帮助,引起社会各界关注某些问题。

联合性社团主要是学生的联合体和学术性、专业性的联合体,一般以联合会、委员会命名。其宗旨是团结成员、密切关系,加强成员间的相互帮助和支持,引导成员遵守相关规章制度,发挥学校管理的助手作用,成为学校与成员间的纽带和桥梁。如大学生伙食管理委员会、大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等。其职能是规范相关领域活动,促进各项工作开展,并通过开展宣传、咨询、培训等公益性活动为广大学生服务。

二、用功能主义的视角透析高校社团文化

(一)功能主义理论简述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初步形成于20世纪30——40年代,鼎盛于60年代,至今仍是西方社会学中的主要流派之一。它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和默顿。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对其各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整合性,每一事项或部分都承担特定的功能,并且都履行积极的社会功能。而默顿对此进行了反思和批评,提出了正功能与反功能的概念。默顿指出,对不同的系统,社会或文化事项具有不同的功能结果,既可能是正功能,也可能有负功能。所谓正功能,就是对群体的整合与内聚有贡献的功能,而推助群体破裂的则是负功能。默顿主张根据功能后果的正负净权衡来考察社会文化事项[3]。本文将以默顿的功能主义相关理论为基础,分析我国高校社团在高校文化中的功能以及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

(二)用功能主义的视角透析高校社团文化

高校社团作为大学生课堂教育的互补和延伸,在丰富校园文化、促进高校学生健康成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由于社团自身的性质以及内部的一些缺陷,都影响并制约着社团积极作用的发挥。

1.正向功能

(1)促进高校学生个体的社会化

首先,高校社团中许多专业性社团,如舞蹈协会、武术协会等都为高校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展自身兴趣爱好、强健体魄的机会;其次,能力提升上,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参加类似社团活动,增强了大学生们把书本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在社团活动的组织策划过程中还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在无形中增强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最终实现自我发展。另一方面,社团的成员往往来自不同的学科与专业,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可以拓宽自身的知识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第四,社会化上,高校学生社团作为高校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舞台,无疑为大学生增强角色扮演的实战经验提供一个良好的机会。大学生在社团里可以获得在正式群体里所不能获得的角色模拟训练,通过实践践行并检验自己对相关角色的认知,实现学生的角色社会化。同时,社团内部形成的组织规范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制约着成员的社会化。社团成员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必须依照一定的规范为人处事,这实际上是对成员提升规范认知,内化规范范式的训练过程,为成员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基础[4]。

第五,补充教育功能。高校社团可以填补学校课堂教育和班级管理机制上的管理空档。中国高校总体来说属于“严进宽处”,与高中相比,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课业压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除了上课时间外,大学生的课余时间相当充沛。据统计,当代大学生四年完成的课程约45门左右,专业学习和生活必需时间约占整个学年时间的3/4,而剩下的课余时间(平时可自由支配消遣的零碎时间、双休日、节假日及寒暑假)占到了1/4,并且几乎处于无人过问、无人管理的空白状态。高校社团的存在很好的弥补了这一空白。高校社团通过开展一系列体现社团宗旨的活动,拓展了高校学生的知识面与交际面,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充实了他们的大学生活。

第六,安全阀功能。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学业事业前途情感方方面面的问题,高校管理的松散和不稳固更加深了学生集体归属感的失落和心理的失衡,使心理容易产生困惑,情绪波动明显,如果长期得不到缓解消除,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由于社团是兴趣结合型团体,是有共同爱好的学生结合在一起的平台,社团成员之间有相近的价值观、活动内容和交往方式,具有高度的同质性以及成员交往上的自由性,社团成员在遇到问题时,彼此可以互相倾诉互相帮助,从而舒缓、调适这些问题给成员心理上带来的压力和影响,促进成员身心健康发展,维护了校园的稳定和谐[5]。

(2)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对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学生社团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是学校间相互区别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区别不同学校的显著标志[6]。校园文化具有巨大的凝聚力,使身在校园之中的所有师生员工具有强烈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共同的信念、共同的责任意识和行为方式以及在此指导下的学校风貌对校园文化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社团在增强校园文化凝聚力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社团成员在共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所持有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风尚和凝聚力既是社团的精神风貌的外在表现,也是其内在的追求。

2.负向功能

社团作为一种非正式组织,在遵守规章、制度,开展社团活动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这与社团本身的特征和社团负责人自身领导力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分析社团的负功能显得更加必要。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自主性较强作为社团优点的同时也伴随着随意性的缺点,容易使社团在制度管理的原则性和方向性上出现问题。由于社团领导人和社团成员自身素质参差不齐,使社团在活动方向、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上易失去正确方向。同时,社团成员自身的凝聚力如果不加以引导容易形成小团体主义,影响社团发展和社团之间的联系,给社团自身和社团成员以及学校带来不利影响,这些负功能都需要社团管理者加强管理和正确引导[7]。

三、结语:社团管理应坚持学生自主管理与学校督导相结合

社团作为高校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载体,社团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的发挥无论是对学生个体、对校园风气,还是对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加大对学生社团的重视程度,规范社团管理,为高校社团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环境才能促进其功能的最大发挥,这也是校园社团管理委员会等机构成立的初衷,所以,在高校社团管理过程中,要处理好学生自主管理与学校监督引导的关系。

[1]高校社团文化建设之我见——兼谈如何建设品牌社团[J].学团在线,2010,(1).

[2]朱军.论和谐视野下的高校社团文化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07,(11):22-24.

[3]范和生.现代社会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4]彭浪.高校大学生社团文化功能浅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

[5]张富良,唐智霞.高校德育的第二课堂——试析大学生社团的德育载体功能[J].辽宁教育研究,2002.

[6]马林,张旭东,党鹏.高校学生社团的功能与建设[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4).

[7]雷建民.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类型、特征与功能[J].泰安师专学报,2001,(1).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社团校园文化
缤纷社团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