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大学生就业模式的演变

2013-08-15 00:54李必鹏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8期
关键词:经济体制毕业生国家

李必鹏

(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上个世纪90年代经济领域的改革引起了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我国实施了高等教育扩招政策,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扩招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使更多的人获取教育机会,同时也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如何使大学生顺利进入就业市场,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应成为政府和教育研究者关心和探讨的问题。

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经过长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取得了根本进展,大学生就业模式伴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化而不断的演变,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经历了三种不同的模式。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统配”模式

从新中国成立到80年代中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建设成为首要任务,大学毕业生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生力量,由国家统一调配,就业于国民经济最需要发展的工业领域及其他行业。我们通常把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学或中专毕业生就业按国家下划指标进行统一安排的就业制度称为“国家包分配”就业模式。这种就业模式就是大学生就业实行国家负责,按照计划统一分配。其特征是国家以行政命令为手段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包办到底,并以强大的思想政治工作动员毕业生到国家需要的基层就业。

“统包统配”就业模式的产生是由当时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新中国成立了后,经济一穷二白,生产水平低下,恢复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成为当时党和国家的首要任务,这就需要国家培养专业人才。教育由国家来办,能够发挥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培养经济建设所需人才,有利于促进不同地区间的经济、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国家实行宏观调控人才流向,缓解了各地区人才资源的不平衡。这种就业模式与我国当时高度集中的、以产品经济为基本模式的经济体制相适应,在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适应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本要求。

大学生培养的费用由国家财政承担,培养出来的人才由国家统一调配,这并没有什么问题。关键是在“包”与“分”过程中容易造成人才配置与岗位的不适应,没有充分发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给国家、高校、企业单位、毕业生个人都带来不好的影响。首先,人才资源配置不合理,限制了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每个学生的兴趣和志愿与毕业后的去向不同,国家用数额分配的方式将毕业生分配到各个地方,势必会出现“用非所长”、“用非所学”的人才浪费和积压现象。同时,影响了人才的合理流动,限制了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企业单位失去了对毕业生择优选拔的自主权。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的行政计划、命令使得企业单位处在卖方市场,“供求”双方的活跃性降低,不能够找到适合的人才。第三,影响了学校办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制约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由于“统”、“包”的制度使企业单位,割断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造成学校及毕业生三方信息的不对称,不利于课程的设置,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生产出来的产品“毕业生”质量难以得到社会的检验;产品的质量无法反馈给学校;对于学生个人来讲,一进校门,就捧上“铁饭碗”,成了当然的“国家干部”,毕业即就业,缺乏学习动力,毕业时处于被分配的被动地位,不能根据自己的能力、特长和爱好选择合适的工作。

二、改革开放后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模式

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劳动制度和人事制度的改革,这种分配制度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与新的经济运行机制越来越不相协调。因此,必须改革现行的高等学校毕业分配制度。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毕业生分配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由学生本人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的就业办法。这项决策打破了过去实行毕业生由国家“统包统配”的计划分配制度,为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奠定了基础,逐步形成了以“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就业模式。

这种就业模式使国家对大学生就业不再一包到底,而是赋予大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扩大用人单位的自主权。一方面,高校办学自主权得到实现,竞争机制引入高校,使高校能够根据社会市场需求来进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设置课程。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够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高等学校毕业生择业自主权得到实现,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来选择自己未来的职业。同时由于开始实行收费制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成为个人投资行为,如何使自己的投资发挥最大效益成为每个学生努力追求,学生积极培养自身优势,增强竞争力成为一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也开始赋予用人单位的就业主体地位,明确高校在就业工作中的责任。

由“国家包分配”就业模式向“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模式转变,实际上一种收益更高的制度对原来收益较低的制度的替代过程。然而对就业模式进行调整同时,高校毕业生面临了一个新问题——供求失衡,主要是结构性失衡和个人偏好性失衡。高校毕业生作为一种高层次的人力资源,但由于结构性失衡和偏好性失衡的存在,经济地位成为大学毕业生择业时优先考虑的因素,大多数人希望到一线大城市和中外合资企业,这使得这些城市和行业的毕业生供大于求,造成大学生就业层次降低,从而出现“人才高消费”现象。相反一些城市由于地理位置不佳、经济发展落后则苦难以求到人才,阻碍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区域发展不平衡。

三、市场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化下的“自主择业”模式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在高校实行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政府机构人员精简,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等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矛盾凸显,形势十分严峻。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发生改变,毕业生要成为劳动力的供给方,进入毕业生就业市场,政府利用市场机制对毕业生的劳动资源进行基础性的配置,成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为此,政府进行了政策的调整,渐渐建立了“自主择业”为主要特征的就业制度。

1999年,教育部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规定,从2000年起,我国要建立比较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并同时取消了向毕业生发放“派遣证”的做法,将此做法改向毕业生发放“报到证”。标志着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结束了“计划、分配、派遣”的历史,转向了以市场为导向。

2002年,国务院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简称“国办发[2002]第19号文”)明确要求,进一步转变高校就业观念,建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努力实现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自主择业模式的实施,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了市场在配置人力资源的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毕业生根据自身优势和偏好主动参与到就业市场的竞争,而不是被动等待国家强制分配就业,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意识得到加强,更加注重个人能力的提高。毕业生有更多的择业机会,用人单位通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或者有竞争力的薪酬去吸引毕业生。学校为了推销其培养的毕业生,保证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积极为毕业生“自主择业”提供服务。

由于经济体制改革与教育体制改革之间的内在矛盾,学校课程设置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不协调,大学生就业指导机制不完善,毕业生自身能力与素质的欠缺,造成大学生就业的供需失衡。一些毕业生由于个人的期望、要求、兴趣、爱好等偏离或高于岗位的现实而不愿意就业,就业信息的不充分和不成对,以及地方需求抑制带来了就业市场的不平衡。

四、21世纪就业体制不断完善的“自主创业”模式

近几年,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教育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同步的,在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多,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并未相应增多的情况下,就业市场压力不断增大,就业与市场的矛盾逐步显现出来,双向选择就业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经济形势的发展。2002年,国办发[2002]第19号文规定,从事个体经营和自由职业的大学生要按照当地政府规定,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缴纳社会保险;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工商和税收部门要简化审批手续,积极给予支持。

在我国现阶段,高校毕业生属于具有较高能力的群体,大学生是集知识、智力、活力于一体的群体,他们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创意能力,是我们社会不断发展的力量源泉。因此,社会不仅需要他们在已开拓的领域中谋求发展,而且需要转变就业观念,具有创业意识,大胆的运用自己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及能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浪潮中干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同时也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先后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在实施双向选择的同时开始步入自主创业模式,进入双向选择与自主创业共生的阶段。自主创业模式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一个新的渠道,开辟了新的道路。

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风险大,大学生在创业时会有一定的投机和侥幸心理,以及想尽快收回成本等心态,这对自主创业都是致命的。再加上大学毕业生缺乏一定的管理经验,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争得一席之地,还是比较困难的。我国的高校教学模式一味注重学习过程和结果,不注重学习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各项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发展。虽然政府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给予政策上的优惠,但是,由于我国缺乏一个整体有序的创业环境,政府职能还未转变,政府的服务意识不强,这一系列因素导致我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之路仍是举步维艰。

总的来讲,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要经历一个从不规范到逐步规范、从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育过程,大学生的就业模式也在不断演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的演变也是一个有计划到市场的过程,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而不断改革,只有适应经济的发展,才能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成功就业,逐步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使大学生能够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1]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0年中国教育绿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高桥.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0.

[3]黄中庸,周建民,陈令霞.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演变的价值分析[J].理论,2006,(8).

猜你喜欢
经济体制毕业生国家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国务院批转《意见》: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明确
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出炉——国企改革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2015年经济体制改革八大重点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