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韩非与马基雅维利政治思想的异同

2013-08-15 00:47南金阳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马基雅维利韩非

南金阳

(陕西师范大学 政治经济学院,西安 710062)

在人类思想史上,不同的时代背景使两位思想巨匠韩非和马基雅维利在政治思想上有着相异之处,但在当权者或当权阶层利用权术进行国家统一和国家管理上却有着惊人的共通。

一、韩非与马基雅维利所处的时代背景

韩非处在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是以秦国为首战国七雄进行兼并战争的年代,当时思想界,法家、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百家争鸣。作为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韩非力推法家学说,以法治为基础,法、术、势三者互相作用的学说理念为诸侯国提出富国强兵之计。经历了春秋时期,中国开始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的转型,战国时期的封建制度已成雏形,封建地主阶级急需一套理论为其政权提供合法性支持。因此,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学说得到重用。

马基雅维利处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作为文艺复兴的中心,意大利资本主义处于萌芽时期,有着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常年经受着内乱和外族入侵,当时的意大利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破碎的市场阻碍了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及发展。以马基雅维利为代表的意大利政治家为意大利的统一而奋斗着。马氏以《君主论》和《论李维》为理论依托,向当权者甚至是平民中的精英指明统一的道路。其政治学说摆脱了欧洲政治学说对宗教道德的依赖,从人性的角度阐释富国强兵之道。

因此说,韩非和马基雅维利的学说不仅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其上升时期的理政勇气,而且也反映了他们渴望国家统一和强盛的愿望。

二、马基雅维利的主要政治思想

只要提及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很多学者都只是从《君主论》一本书中寻求马氏的思想,这种研究方式往往片面了马基雅维利的思想精髓,是不可取的,甚至有些对马氏思想的概括想当然了。本人以为,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与《论李维》是相辅相成的,两书中的思想相互交融,甚至矛盾,但这才符合马氏作品的一贯作风,捉摸不透。在《君主论》中,马基雅维利既赞扬了诸如摩西[1]之类的开创性人物,又不贬讽以邪恶之道获得君权的西西里人阿加托克雷[1]。此类看似矛盾,却在宣扬马氏的一个基本理念:强权出真理。同时,这也在鼓励当权者运用自己的权势,不择手段的获取最大利益,直至实现意大利的统一。作为强权最有力的体现——军队,马基雅维利用三个篇章对当权者现存军队体制的弊病和未来发展进行了叙述,强调建立国民军的重要性[1]。在内忧外患的意大利,稳定并且战力强大的军队是拥有强权的集中体现。以上无一不显示出马基雅维利认为一个政权的统治是建立在以军队为代表的强大实力上,需要当权者运用权术壮大实力。

在《君主论》中马基雅维利是以自己精通君主理论,而君王精通治理平民为前提叙述的,作为对一个当权者的献言,马氏弱化了平民的作用。在《论李维》中马基雅维利丝毫没有掩饰自己对平民中精英的青睐,他明言君主与民众之间,并无本质上的区别[2]。因此,无论谁成为当权者都可以以《君主论》中的权术进行统治。通过《论李维》一书,我们多多少少看出马氏对古罗马时期共和制的向往。所以,《君主论》不仅仅是一部献给当权者的权力之术,更是向平民展示当权者的手段。

综上所述,马基雅维利提倡当权者利用权术去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也肯定平民的历史作用,甚至鼓励平民中的精英引领意大利实现统一。

三、韩非的主要政治思想

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集商鞅的“法治”、慎到的“势治”、申不害的“术治”为一体,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传世思想集中体现在《韩非子》①张觉先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对《韩非子》诸篇仔细考证,得出结论:“《韩非子》是在秦灭韩后由秦朝主管图书档案的御史编辑而成的,当时称为《韩子》,共十余万字,分为55篇。其中《存韩》后半篇是李斯的言论,其他文章都是出自韩非。”一书中。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不仅仅认识到要用法治奖励军耕,而且还认识到单单依靠法治是不行的,法治需要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并且在君主制的时代更需要君主拥有相当的权力才能推行,即法、术、势相结合的治理方略。《韩非子·有度》曰: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与法之内,动无非法。法,所以凌过游外私也;严刑,所以遂令惩下也。威不贷错,制不共门。威、制共,则众邪彰矣;法不信,则君行危矣;刑不断,则邪不胜矣。故曰: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故绳直而枉木断,准夷而高科削,权衡县而种益轻,斗石设而多益少。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绕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辟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3]韩非所说的“度”就是法度的意思,治理国家要依法治国。法制可以统一政令,有利于统一人民的思想和行动。依法治国时,法律在平民和掌权者阶层之间要平衡,不偏不倚,赏罚公平。

韩非对法治有着清晰的认识,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仅仅靠法律本身去约束统治阶级是不足的,甚至是危险的,没有当权者的权威作保证法治便无法进行。对此,韩非对商鞅学派重法治,轻术治的思想进行了批判。《韩非子·定法》:公孙鞅之治秦也,设告想坐而责其实,连什伍而同其罪,赏厚而信,刑重而必。是以其民用力劳而不休,逐敌危而不却,故其国富而兵强;然而无术以知奸,则以其富强也资人臣而已矣。……故战胜,则大臣尊;益地,则私封立:主无术以知奸也。商君虽十饰其法,人臣反用其资。故乘强秦之资,数十年而不至于帝王者,法不勤饰于官、主无术于上之患也。[3]总之,韩非主张加强君权,限制大臣的权力,这也表明他站在君主的立场上,敏锐地发现了法律与君权之间的内在矛盾。

为了弥补法治在当时的缺陷,韩非综合以往法家的学说,完善了法、术、势之间的关系。法家的术治包括形名术、用人术、听言术、无为术、治奸术。术治,是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对君主吏治的一种理论概括,对封建君主治吏提供了较强的指导。以用人术和无为术为例,《韩非子·有度》中提到:“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于法……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辨而易治,故主雠法则可也。”[3]韩非认为,要以法取士,避免当权者的主观臆断和投机经营者滥竽充数,使有才者居之。《韩非子·用人》中论道:“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轻其任,而莫怀余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故内无伏怨之乱,外无马服之患。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3]故韩非不仅主张依法取贤士,还主张官吏各负其责,避免官僚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同时,改造道家的无为思想,使其成为无为术。《韩非子·主道》:“明君无为于上,群臣悚惧乎下。”[3]《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圣人不亲细民,明主不躬小事。”[3]韩非主张的君主重在治吏,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此思想,对于我国政治现代化和经济现代化建设都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势”,在法家的典籍里,又称为“权”、“柄”、“威”等,实际上都是指统治权而言,包括用人之权,赏罚之权等。韩非特别强调权势的作用,认为权势是君王的命根子,是治国时最有力的凭借。特别是在道德沦丧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靠权力来平衡,“贤”的力量根本不能与“势”相抗衡。《韩非子·八经》道:“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制也;势者,胜众之资也。”[3]韩非看到了民者富于势,势易以服人。

综上所述,韩非所主张的治国方略是法治、术治、势治的相辅相成。术治和势治需要法治的补足,法治、术治和势治循环补足。

四、韩非与马基雅维利政治思想的相同点

韩非和马基雅维利政治思想的相同点集中在认识到当权者应当运用权术,拥有雄厚的势力。具体而言两者的学说有如下的相同点:

首先,韩非和马基雅维利的学说都建立在理性人的基础上。韩非和马基雅维利都承认君臣之间的互相利用的关系,即两者之间是纯粹的利益关系,双方都是趋利避害的。《韩非子·难一》道:“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3]马基雅维利则在自己的《君主论》和《论李维》中通过对占领地如何控制以及如何处理国际之间的关系来阐述当权者乃至有实力的平民如何利用相互间的利益关系来实现霸业。由此,两者在人性的分析上颇为相似,甚至可谓相同。

其次,二者都注重实力。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对军队建设的论述,述说着一个真理:枪杆子里出政权。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对不同的当权者进行描述,时而肯定贤主,时而不否认暴君,在看似矛盾的认同中透露着马氏对强权出真理的认同。这种认识对于当时意大利的状况而言是现实的,是积极的。同时,韩非的势治学说正是其认清了当时条件下单纯法治的不足,所以强调权势对法治的支撑,权势对当权者政权的支撑。而且,韩非眼里的当权者不是傀儡,而是国中真正掌握政权的人。与此同时,两者同样提出了关于取得政权后治理国家的方略和政策。在马基雅维利看来,仅仅取得政权是不够的,能够稳健的维护政权才是难事,才是后继者的重大责任。韩非同样认为“政”依靠“权”才能实现,“权”又依赖“政”的正确施行得以巩固。[3]

五、韩非与马基雅维利政治思想的不同点

首先,二者一是国家主义者,一是个人主义者。作者认为马基雅维利学说体现的是国家主义,而韩非的思想则体现出君王的个人主义。马基雅维利在《论李维》中透露出古罗马时期意大利强盛的向往,他在《君主论》的最后一章更是奋笔疾呼:将意大利从蛮族手中解放出来!其对统一国家的向往是真,对追求强盛的意大利是真,对于谁能执掌政权他甚至可以不在乎,无论是明主还是暴君,抑或是平民,马基雅维利关注的是结束国家的四分五裂,实现统一。作为中国法家集大成者的韩非摒弃了商鞅、慎到势治的为公学说。韩非是个注重实际效果的人,根据其对于当时法治内在矛盾的分析,他认为国家就是君主的私有财产,国家政权就是君主得以生存的根本。两者处于时代的不同,造就了两者学说服务对象的不同,马基雅维利学说服务于资本主义势力(虽然当时资本主义处于萌芽阶段),韩非的学说服务于封建地主阶级。意大利的资本主义势力渴望统一的国内市场,渴望意大利的统一,马基雅维利正是抓住了当时时代的脉搏。韩非则是主张权为君主所用。

其次,二者在国家管理方面有不同重点。马基雅维利在《论李维》中提出的共和国其实已不仅仅是古罗马时期的共和国,而是对意大利未来政体的一种假设,从而实现平民和当权者的二元互动,从而实现国家的统一和政权的稳固。韩非学说提倡的“治国学”并非仅仅是君主与平民之间的关系,其重点在吏治,即统治阶级的内部管理。在韩非看来,君治臣,臣治民,这样才能恪守其责,从而实现政权运作的利益最大化。韩非所提倡的“术治”其实就是针对官吏,无论是用人术还是治奸术等等都是指对官吏而非平常百姓。相较而言,马基雅维利的治国方略是一种当权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互动,而韩非则是国君与官吏职责互异,相辅相成。究其根本原因,还是两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环境不同。

其三,二者的民众观不同。马基雅维利肯定了平民的作用,认为只要条件适宜,平民比君主更适合成为当权者,能够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其在《论李维》中充分论证了这一点。①在此处需要指出的是,作为现实主义者的马基雅维利认为在当时的条件下,依靠平民统一意大利是不现实的,仍然非常需要君主的力量,或者说是君主的强大权力。但是,韩非认为民众目光短浅,愚昧无知,和孔子的愚民思想有相通之处。《韩非子·南面》中道:“民愚而不知乱,上懦而不能更,是治之失也。”[3]这正是对平民欲望的否定,对愚民方略的支持。

[1][意]尼科洛·马基雅维里.君主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5.

[2][意]尼科洛·马基雅维里.论李维[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3]张觉校注.韩非子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5.

[4][美]利奥·施特劳斯著,申彤译.关于马基雅维里的思考[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5]时显群.法家“依法治国”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马基雅维利韩非
维利西呱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韩 非(话剧)
社会治理中的韩非思想方法论探讨
知祸更需避祸
《权力艺术:马基雅维利评传》
“旧制度”与“大革命”:马基雅维利的中国时刻
漫画
马基雅维利主义人格特质对反生产行为的影响研究——工作满意度的中介作用
维利床下有鬼
马基雅维利军事思想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