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论视角下的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

2013-08-15 00:55姚吉刚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3年5期
关键词:英汉语境汉语

姚吉刚

(安徽建筑大学外语系,安徽合肥,230601)

一、引言

语言顺应论(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或作为一种语言顺应理论的语用学(pragmatics as a 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是瑞士著名语言学家、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杰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创立的一种语用学理论。该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理论框架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他首次提出,之后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和不断完善,最终见于1999年出版的Understanding Pragmatics(Verschueren 1999)一书中。杰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认为,语言的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能够让其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做灵活的变通,从而满足语境的需要,这就是语言的顺应性(adaptability)特点。[1]

顺应(adaptation),又译为适应,原意为逐步改变某物或自身以适应新的环境的过程。这个概念最早见于生物进化论中,在生物学中,顺应指生物体调整自已以适合环境的过程,是生物体为了生存对自然选择范式作出的反应。在进化认识论中,这种观点被扩展至人类的行为、心理、社会和文化诸方面,用于解释人类的学习、语言的使用和发展以及科学知识的增长。进化认识论认为,人类的认识活动表现为人类为了生存而进行的问题求解,其目的是增长科学知识,而人类的行为和社会文化正是这种顺应的结果之一。在皮亚杰的认识心理学理论中,顺应作为一个核心概念体现为一组功能不变式,这些功能不变式实施两种功能:同化和适应。在同化过程中,一个新的成分(新的知识或技能)被有机体(人类)整合(学习);在适应过程中,有机体(人类)通过对自身的调整而达到对环境特征的适应。[2]

顺应性解释,无论是生物进化的,还是认识进化的,抑或是认知心理发展的,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对解释对象的功能给予关注。这一特点构成了语言使用过程的顺应性解释,即语言顺应论的基础。在杰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看来,语言使用是语言发挥功能的过程,或者说,是语言使用者根据交际语境的需要不断选择语言手段,以达到交际意图的过程。这里,顺应就体现为语言的使用语境和语言结构选择之间的相互适应。

委婉语(euphemism)一词源自希腊语,词头“eu”的意思是“good”(好),词干“phemism”的意思是“speech”(言语)。整个字面意思是“words of good omen”(吉言)或“good speech”(好的说法)。英语中的euphemism即汉语中的委婉语,但汉语中的委婉语又叫婉曲或婉转。委婉语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对于使人感到敬畏、恐惧、羞耻、不适的事物,信息组织者(说写者)有意地运用语音、语义、语法等手段而形成的对这些事物非直接的语言或言语表达,从而避免使信息组织者本人、信息理解者(听读者)、话语涉及的第三方即信息的潜在理解者有消极的心理反应。[3]作为一种间接言语行为,委婉语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中。它不仅具有协调人际关系,维持正常交往等重要的社会交际功能,而且体现了使用者顺应人们的心理感受、社会关系与自然环境的特点。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了研究,但大多停留在静态层面上,较少有人对其动态性进行探讨和研究。本文试图用杰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从动态的角度对英汉委婉语的异同进行对比研究。

二、顺应论

杰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使用者之所以能够进行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的特点。[4]变异性是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是指语言的选择不是机械地按照严格的规则或固定的形式——功能关系做出的,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进行的。顺应性是指语言使用者能从可供选择的不同语言项目中做出灵活选择,满足交际需要。这三种特性联系紧密,构成了语言使用的基本要素。其中,变异性和协商性是基础,顺应性是根本。变异性和协商性为语言选择提供了可能性和方式,顺应性则是在此基础上做出符合交际需要的语言选择,从而使语言交际顺利进行。根据使用语言就是进行语言选择这一观点,杰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提出了顺应论,为理解和诠释语用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顺应论主要包括语言结构顺应和语境关系顺应,二者构成了言语交际中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的总合。语言结构选择的顺应本质上就是按照语境关联成分的需要不断作出选择以达到交际的满意位点。这里的结构便是指顺应的结构对象,具体包括语言不同层面上的结构成分以及结构组织。和诸如言语行为理论等传统语用学理论不同的是,语言顺应论关注的是结构层面上的所有成分,而不是以某一单位(如言语行为)作为自已固定的分析单元。换句话说,对于语言顺应论来说,选择的对象,或者说分析的结构成分及其类型,都是开放性的,其复杂程度既会增加,也会减少。但这里应该指出的是,这些处在不同层面上的结构不是一个简单的按线性顺序排列起来的、复杂程度不断增加的集合。一般来说,这些结构成分大都包括语言、语码和风格三个层面。简单地说,语言结构的顺应过程就是选择语言、语码和风格的过程。

语境关系顺应中的语境分为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语言语境传统的名称为上下文,指由语言选择过程本身所产生的语境;交际语境由语言使用者、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组成。话语的发出者和语言的理解者是语言使用的焦点,没有他们的参与,就不存在顺应选择,因为物理、社会和心理世界中的语境部分都要靠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活动来激活,从而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

物理世界是指语言选择所发生的当下环境,是语言使用锚定于或嵌入现实世界时所激活的维度之一。在物理维度上构成语境关联成分的要素是时间和空间,语言反映时间和空间的方式多种多样,但语用学家关注最多的是时间指示和空间指示两种现象。空间指示和时间指示是语言索引范畴下的两个次类。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时间、空间指示对于语用学的重要性还在于,正是哲学家于20世纪50年代初对时、空等索引现象的关注,才使语用学从哲学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语言学领域中的重要学科。

社交世界是指和语言选择构成相互顺应的社会因素。从原则上来说,这类社会因素的范围是无限的。不过,当中大多数因素与社会场景、特定社区、特定机构或制度存在本质联系,这些场景、社区或制度有着特定的、必须遵守的交际规范。有时语言选择必须要得到机构制度的认可,就好比只有法官才能作出刑事判决一样。这样一来,在社交世界这个维度上又可以区分出认可发话人(ratified utterers)和认可释话人(ratified interpreters)这两个概念。同时,文化以及文化规范和价值观,也是社交世界中与语言选择构成相互顺应的语境成分。

非语言语境中和语言选择相互顺应的第四部分是心理世界。语言顺应论接受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观点,认为心智不是单一个体的,而是“社会心智”(mind in society)。杰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认为,语言互动是心智与心智间的互动,是发话人和释话人在心智层面上的交流。在语言选择过程中,交际双方心智层面上的某些要素被激活,进入交际语境,从而与语言选择构成相互顺应。这些心理世界的语境构成要素包括认知要素和情感要素。认知要素以概念化的形式沟通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并解释社会性互动。而情感要素则指一些诸如感动、投入等现象,这些现象是从事、维持和渲染互动的前提。

最后,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非语言语境中,发话人和释话人扮演着至为重要的角色。没有发话人和释话人的互动,语言选择就不会发生。没有语言选择的发生,语境中参与顺应的关联成分就不可能被激活,语境也就不会生成。与此相关的是连接发话人和释话人的视野线。视野线表明,不是所有的语境要素都能参与顺应,只有那些被激活的(即进入视野线范围内的)要素才能参与语境顺应。另外,发话人和释话人有各自的视野线(语境构成),这些视野线范围有重合,也有分离。

杰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为理解和诠释英汉委婉语的对比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英汉委婉语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选择各种相同的或不同的委婉说法,是因为他们顺应了交际语境中的相同的或不同的物理世界、社交世界与心理世界。此外,有的时侯英汉委婉语使用者使用不同的委婉语完全是顺应不同语言结构的结果。

三、顺应论视角下英汉委婉语对比的共性分析

(一)顺应相同的物理世界

物理世界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时间和空间的指称关系,包括特定的主体、对象、时间、空间、话题五个因素。物理世界五要素的任一变化,都会使交际者产生特定的心理,都会影响交际形式的选择和语言的选择。[5]英汉委婉语顺应相同的物理世界主要体现在人称指示语型委婉语的使用上。人称指示语型委婉语是通过人称指示语的语义变异来实现委婉的。[6]第一、第二、第三人称的区别是人称指示语中最基本的语法区别。人称代词有其特定的指示对象和指示功能,但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人们出于委婉和含蓄表达的需要,常常变换使用人称代词来改变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空间距离。人称代词的变换包括单复变换和异称变换。

例1小芹板起脸来说:“金旺哥!咱们以后说话规矩些!你也是娶媳妇的大汉了!”(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例2As students,our main task is study in stead of being addicted to the internet all day and all night。

例1中的“咱们”指的是金旺哥,替换的是第二人称单数“你”。这例中金旺哥说错了话,小芹在向他表示不满时,不直接用第二人称单数形式来指示对方,而是采用第一人称复数形式来表明一个大家都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既缩小了他们之间的空间距离,又表达了对金旺哥隐性的指责。例2是一英语老师上课时对学生所说的话,老师用“our”代替“your”,既缩小了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又起到了很好的劝诫作用。可以看出,“咱们”替换“你”和“our”代替“your”是汉英人称委婉语顺应物理世界中相同的空间世界的结果。

(二)顺应相同的社交世界

社交世界包括社交场合、社会环境、规范交际者言语行为的原则和准则。[7]在言语交际中,语言选择应顺应不同的社交场合、社会环境、交际原则和准则。社交场合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在正式场合下,礼貌级别比较高,应该用正式语体,词语的选择也比较讲究;相反,在非正式场合下,礼貌级别比较低,应该用随便语体,如果忽视对其进行顺应,就会导致语用失误。社会环境也制约着语言选择,在言语交际中,说话者应顺应不同的社会环境,选择合适的语言;否则,也会导致语言使用失误。英汉委婉语的使用也要与场合、环境及交际原则相顺应,这样才能做到得体恰当。比如英汉死亡委婉语有很多,但在不同的场合就要使用不同的说法,因为他们表达的意义是不同的。我们先看英语的例子:

例3We have come to dedicate a portion of that field as a final resting place for those who here gave their lives that nation might live.(Abraham Lincoln,Gettysburg Address).

例 4On the14th of March,at a quarter to three in the afternoon,the greatest living thinker ceased to think.He had been left alone for scarcely two minutes,and when we came back we found him in his armchair,peacefully going to sleep-but forever.(F.Engles,Speech at the Graveside of Karl Marx.)

例5I heard that that old criminal was done for yesterday evening.

上述三个句子都涉及到了“死亡”这个话题,但是句子中都没有直接出现“die”或者“dead”这个词。在例3中,讲话人为了表示对死者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用“final restingplace”和“give their lives”表示战士的“牺牲、阵亡和为国捐躯”;在例4中,讲话人用“ceased to think”,“going to sleep”表示了伟人的去世和人们的沉痛悼念之情;而例5中“was done for”是对死者的鄙视和贬低。这三个例句中用不同的委婉语代替死亡,而且它们不能互换,这是因为话语交际者所在的情景、背景、对象是不一样的。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汉语中对应的三个例子:

例6稍刻,小太监传谕出来说:“贾娘娘薨逝。”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立春,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己交卯年寅月,存年四十三岁。(《红楼梦》第95回)

例7敬爱的周总理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例8听到希特勒翘辫子的消息,全世界人们都欢欣鼓舞。

《礼记·曲记》中说:“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死曰死。”例6中元妃社会地位比较高,并且说话场合下达官贵人包括死者亲属皆在场,所以小太监传谕时就用了“薨”字;例7中“永远的离开了我们”表示了周总理的去世和人们的沉痛悼念及依依不舍之情;例8中的“翘辫子”是对死者的鄙视、贬低和憎恨。和上面所提到的三个英语死亡委婉语一样,这三个汉语死亡委婉语也互换不得,因为他们对死亡者的价值观念和情感因素也是不同的。由此可见,英语和汉语选择使用这样的委婉语都是顺应社交世界的得体体现。

(三)顺应相同的心理世界

杰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把心理世界作为语言顺应的一个重要因素。心理世界是交际双方的心理状态,主要包括欲望、动机、情感、观念、信仰、态度、意向等。英汉语中委婉语对相同心理世界的顺应主要体现在对避讳心理、礼貌心理和掩饰心理的顺应上。

1.顺应相同的避讳心理

英汉语言使用者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不可避免要受到语言禁忌的影响是自古就有的。语言禁忌源于迷信心理,是把语言(词)与事物等同起来,迷信语言魔力的结果。为避免使用这些禁忌语,人们就用委婉语来代替。例如,生老病死本是自然现象,但由于对它们的恐惧,人们忌讳说这些词而改用其它词代替。另外还有一些是不可言传的禁忌语,如表示性行为、排泄以及人体某些部位的词语等。这些词语被认为粗俗、猥亵、言之不雅或会给人造成尴尬,因此也用委婉语代替。英汉语中都有大量这样的委婉语来表达相同或相近的避讳心理。

例9是以巫山之会,云雨之欢,皆由既悦其色,复恋其情所致也。(《红楼梦》第5回)

例10只要歇工哨一声响,民兵兄弟们就急匆匆的跳下堡坎,在我小屋旁一字排开,从裤裆里掏出那玩意,好一阵雨打芭蕉……(马可《老知青回忆录:那山那河(上)》)

例11He has opened his eyes with the sun at dawn,scratched,done his business like a dog at the roadside,washed at the public fountain?

例 12Beniamin,are you having an affair with someone?

例9中“云雨之欢”代指性行为,例10中的“掏出那玩艺”、“雨打芭蕉”指的是小便,例11中“done his business”指的是也小便,例12中“having an affair with”代替“having sex with”。因为排泄或性行为,不管古今中外,都属于禁忌的范围,如果直截了当地表达,就显得粗俗、无礼,所以在交际场合人们就会使用文雅、含蓄、隐晦的委婉语,这样也就顺应了社会文化规约。可见在英汉语中,人们都经常使用委婉语来代替禁忌语以满足忌讳心理的需要,使令人不快的事实容易让人接受。

2.顺应相同的礼貌心理

礼貌是日常生活行为中具有道德或伦理意义的一项行为准则,包括人们为维护和谐人际关系所做出的种种努力。追求礼貌是人们在一般情况下进行交际的普遍心理,只是由于文化不同,表达方式不同而已。布朗(Brown)和莱文森(Levinson)认为,礼貌就是参加交际的人为满足面子需求所采取的各种理性行为。他们的礼貌概念本质上是策略性的,即通过采取某种语言策略达到给交际各方留点面子的目的。[8]人们在社交场合采用委婉语往往是为了表示礼貌和取悦他人,满足交际双方的社会及心理需求,有利于保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融洽与和谐,保证交际的成功。英汉语中都有许多的委婉语来表达相同或相近的礼貌心理。

例131961年6月,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与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维也纳会晤。在一次午宴上,肯尼迪注意到赫鲁晓夫胸前挂着两枚勋章,就问他那是什么勋章。赫鲁晓夫告诉肯尼迪:“那是列宁和平勋章。”肯尼迪幽默地说:“May you wear it forever!(但愿你永久地戴下去!)”

例14美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我们两国人民一向是友好的,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之间的来往中断了20多年。

例13中肯尼迪一句“May you wear it forever”暗含了赫鲁晓夫有主动挑起战争、破坏和平的可能,但并没有对其直接提出批评,而是通过一个祝愿来给予提醒,既维护了他的正面面子,又不失幽默。例14是周总理在1972年欢迎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宴会上所说的话。当时中美两国关系正处在破冰之初的敏感时期,对于美国政府在二战后支持国民党政府打内战,他用了“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一带而过,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又照顾了对方的面子,还十分有礼貌。

3.顺应相同的掩饰心理

束定芳在对委婉语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人们在语言交际活动中往往遵循自我保护原则,即人们在交际中更多地考虑自己的身份与地位,保护自己的利益,维护自己的尊严。[9]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为掩饰自己或别人在某方面的缺陷或遗憾,或避免直接说出别人的缺陷以免自己或别人的尊严受到威胁,而常常使用委婉语进行掩饰。正确使用委婉语在很多场合下都可以避免使人感到难堪、尴尬,或减轻对人的感情伤害,这就体现了委婉语的掩饰功能。汉语把“四肢残疾”称作“腿脚不利索”“手脚不灵”等;把“聋子”称作“耳背”“耳朵不灵”等;把“瞎子”称作“眼睛不好使”“视力不好”等。英语用“physically handicapped”“the disabled”表示 “the crippled”;用“visually retarded”表示“the blind”;用“mentally handicapped”表示“mentally ill”等。再比如,在职场上我们常用“让贤”表示下台,用“左迁”表示“降职”等等。由此可见,在类似场合使用委婉语,不仅能维护交际者的自尊心,增强双方的自信心,同时还能达到协调人际关系、平衡心态和缓解矛盾的积极效果。

四、顺应论视角下英汉委婉语对比的个性分析

(一)顺应不同的物理世界

英汉委婉语顺应不同的物理世界主要体现在时间指示语型委婉语的使用上。时间指示语型委婉语一般是通过动词过去式来实现的。在英语中,当人们提出建议和请求时一般不用现在时来表示,而用一般过去时或过去进行时代替一般现在时来表示委婉。

例15Could you open the door?

例16I wondered if you could do that for me.

例17I was wondering if you could lend me your bike.

为什么用动词过去时会委婉呢?因为过去时与过去时间相联系,因此往往使人们联想起“遥远”或“距离”。过去时所体现的时间上的距离感会在听者心里面产生一种心理距离,好像说话人的请求和建议只是一种过去的行为和思想。这样在听话人心里就不会产生现在时所带来的强迫感,因而比现在时委婉。而汉语没有过去时态,所以在汉语中就没有类似的手段来形成时间指示语型委婉语,这也是英汉委婉语顺应不同物理世界的结果。

(二)顺应不同的社交世界

1.顺应不同的价值标准

有些英汉委婉语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价值标准。价值是文化的核心,一种文化的价值体系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方面,价值体系是一套做出选择和解决冲突的行为规范。中西方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念,往往赋予其语言以不同的文化内涵。汉语中“老”代表了经验、学识、成熟、可靠等,有“老当益壮”“老将出马一个顶俩”等许多对“老”表示敬重、赞誉的词语。在中国的公共汽车上,常常可以看到“老、弱、病、残、孕专座”的字样,这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而西方文化体现的则是“轻老”的价值观。“老”是大家忌讳的词语,意味着思想僵化、迟钝、固执、怪癖等。因此,西方人忌讳old(老)一词,于是就有大量的委婉语来婉转地表达old这层含义。如:advanced in age(高寿)、aged(上了岁数的)、feeling one's age(感觉到上了年纪)、seasoned man(历练的人)、senior citizens(高级公民)等等。

2.顺应不同的宗教信仰

说起宗教文化,法国宗教社会学派代表人物杜尔凯姆认为,全部宗教现象可以归结为两个基本范畴,即信念和礼仪。两种不同的文化往往体现出不同的历史观念和宗教观念,各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上的差异势必影响到语言的应用。东方文化中的人们信奉的是道教和佛教。道教这一宗教思想反映的是达观、淡泊的生死观。在道家看来,死是自然之变化,人的死与生没有极端差别,人死只不过是灵魂还归道山而已,反映在死亡上的委婉语有“归道山、仙逝、仙游、蝉蜕、升仙”等。佛教讲究生死轮回,认为只有皈依佛门,才能摆脱轮回之苦,进入修行的最高境界。佛教的死亡观认为,人死则功德圆满,诸恶寂灭,归于超脱生死的境界,他们对死亡的委婉表达有“圆寂、归真、舍生、迁化、归净土”等。而西方人一般信奉基督教,相信人死后灵魂可以升入天堂,得到拯救。反映在死亡上的委婉语有“go to meet/join one's Maker,go to a better world,cross the River Styx,be with God,be in/go to heaven”等等。

3.顺应不同的政治制度

中西方政治制度的不同,造成了西方国家在政治生活中产生了大量的委婉语,而汉语在这方面的委婉语却非常少。英美国家因为国内特殊的政治环境(多党制),所以政治生活对公众来说已经相当公开。而且,民主制度在英、美已推行多年,整个社会对政治生活采取的是“有话必说”的态度,时常有尖锐、激进的言词见诸于公众。所以,为了避免或减少公众对政治事件的敏感度,媒体创造了许多委婉语来试图降低政治事件的冲击力。但是这类政治性的委婉语产生的原因在中国却很难找到。首先,在中国,几千年来权力高度集中,又加上中国地域辽阔,政治事件的影响力远不如西方强烈,因而不必为政治生活“遮遮掩掩”;其次,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人具有“安平乐道”“中庸谦恭”的民族个性,中国人对政治不像西方人那样敏感,因此在中国很少产生有关政治的委婉语。在英语国家里,有关政治生活的委婉语层出不穷,这种趋势在二战后更为明显。在政治生活中,使用委婉语显然不是为了回避“不雅”或“不快”的事物,而是为了“伪装”。例如劳资关系紧张,罢工风潮严重,但是媒体却用“industrial relation”“industri-al action”来含糊其辞。显而易见,许多政治性的委婉语掩盖了事实的真相,又如用“liberate”代替“capture”,用“redeployment”代替“withdraw”,用“pacification”代替“war”,用“refugee camp”代替“life hamlet”等等。除此之外,针对政治事件创造的临时性的委婉语也不计其数。很显然,这类委婉语在汉语中很少见,就连比较含糊的词,如“军事行动(战争)”也明显带有外来词的色彩。但是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加,这类词汇在汉语中也会不断增多的。

(三)顺应不同的语言结构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两种语言差别很大。汉英委婉语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由于两种语言的语言特点差异所造成的,主要体现在汉英委婉语各自的构造手段上。汉语是方块文字,委婉语也一般发挥偏旁部首的优势。例如:“周先生,你一人十一划有吗?”(陆墟《魂断梨园》)这里,“十一划”婉指“鸦片”,因为鸦片俗称“烟土”,也简称“土”,可拆成“十”和“一”。又如“兵”拆成“丘八”,例如:“楚女身材高大,面黑而麻,服装随便,有丘八风。”(矛盾《海南杂记》)英语是拼音文字,英语委婉语则可以通过字母缩略(shortening)等语音手段创造出来,这是汉语所不及的。比如:(1)缩略(abbreviation)。如用 Ladies代 Ladies'room,Gents代Gentlemen'room,Ca代 cancer。(2)词尾脱落(apocopation)。这是另外一种缩略形式,如vampire(勾引男子的女人)词尾脱落后成为vamp,homosexual(搞同性恋的人)成为homo。(3)首字母缩合(initialism)。WC指称Water Closet(厕所),VD代 Venereal Disease(性病),BO 代 body odor(狐臭)。(4)逆构(back formation)。例如,burgle(v.破门盗窃、撬窃)就是从burglar(n.夜盗、窃贼、破门盗窃者)逆构而成的词。(5)重复(repetition)。重复一个词或词中的音节或部分字母,如helter skelter(手忙脚乱地,慌慌张张的)。此法构成的委婉语还常用于小孩上厕所之类,如pee pee(尿尿)指代piss。(6)音变(phonetic distortion)。即改变词的发音,如 Cripes=Christ,Gad=God,darn=damn等。(7)拼缀法(blending)。就是将两个或更多的词压缩成一个新词,如用gezunda婉指便壶(chamber pot),因为此物通常置于床下(goes under the bed)。

五、结论

通过以上的实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委婉语是社会、文化、心理在语言上的反映。在交际场合,说话人使用委婉语是为了使交际得体或恰当,是为了顺应说话人和听话人相同的或不同的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这些语境因素在交际过程中并不是单独制约语言的选择,只是在不同的场合下、不同的时间内,各种因素所起的主导作用不同。总之,在顺应论的框架下,从英汉委婉语的功能和构成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委婉语是人们为了达成交际目的而采用的一种交际手段,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委婉语既有相似性的一面又有差异性的一面。相似性是由语言所表达的内容相似和所在的语境相似所决定的。差异性产生的原因在于英汉语属于两种独立的语言系统,同时文化传统又有所差异,相同的语言形式又存在着不同的表达。通过对英汉委婉语异同的了解,我们在跨文化交流中就可以提高交际能力、减少语用失误,从而促进东西方文化的融会贯通。

[1]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90—292.

[2]李捷,何自然,霍永寿.语用学十二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9.

[3]邵军航.委婉语的定义[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8(3):14—19.

[4]何自然,冉永平,等.认知语用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478.

[5]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Edward Arnold(Publishers)Limited,1999:92.

[6]邵军航.委婉语的构成手段[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8(4):62—66.

[7]孙锐.英语委婉语的顺应性动态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96—97.

[8]何兆熊,俞东明,等.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26.

[9]束定芳.委婉语新探[J].外国语,1989(3):28—34.

猜你喜欢
英汉语境汉语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跟踪导练(三)2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