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概念辨析与基本特征研究

2013-08-15 00:46侯同运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对象概念专业

侯同运

(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山东 滕州 277500)

一、继续教育概念辨析

从传统意义上来理解,继续教育概念产生于西方的“继续工程教育”一词,迄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原意主要是把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再教育对象,后来理解为完成基础教育之后针对成人所进行的教育。继续教育活动最早从美国开始,20世纪40年代发展到欧洲国家。第一次出现继续教育概念的是英国颁布的《1944年教育法》,该法规定继续教育是经过第一阶段的初等教育和第二阶段的中等教育之后所进行的第三阶段教育,是“向义务教育超龄者提供全日制的教育和业余教育以及闲暇教育、有组织的文化训练和娱乐活动”。[1]我国于1979年才正式引入继续教育概念。

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继续教育内涵也在发生着重大变化,传统的理解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另外,不同学者由于价值观不同、方法论有别,对继续教育概念的理解也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使之成为一个“见仁见智“的过程。因此,对继续教育概念的辨析存在着多元化的观点,出现了众多继续教育定义。

(一)不同国家的不同理解

对于继续教育概念的理解,不同国家的学者理解不同。美国学者一般认为继续教育是指在正规教育以后进行的教育,由于其涉及范围广泛,既可以使成人不断获得与本职业相关的新知识和新技能,也可以增强对其它职业的了解程度;俄罗斯学者一般认为继续教育是指学习者在普通学校、专业学校或通过自学途径所进行的、为了获得知识和提高技能的实践活动;英国学者一般认为继续教育是指对于那些已经离开学校的学习者所进行的各种教育和培训,与成人教育这一概念可以混用;德国学者一般认为继续教育是指经过幼儿、义务和大学这三段教育之后,对学习者所进行的第四个阶段的教育活动;法国学者将继续教育称为“职业继续教育”;日本学者将继续教育称为“研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继续教育“是指对那些已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的成员、有成人责任的人所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2]

(二)不同工具书籍的不同看法

在不同的工具书籍中,对继续教育概念的理解众说纷纭。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认为继续教育是以具有一定学历和专业技术职称的在职人员为教育对象所进行的、旨在不断更新知识和提升创新能力的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活动是为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而产生的,是学历教育的延伸和发展。

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夏征农主编的《辞海》认为,继续教育是以完成学业或中途辍学的青年与成人为对象所进行的一般文化教育和专业训练。这一教育活动大致与成人教育相似。

由学苑出版社出版、唐生富主编的《职工教育辞典》认为,继续教育是以大学毕业后在职的以及非在职的所有人员为教育对象所进行的、旨在更新知识和提高技能的教育活动。它是继续工程教育的扩展,其教育范围既有工程科技人员,也有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

由职工教育出版社出版、关世雄主编的《成人教育辞典》认为,继续教育是以具有专科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教育对象所进行的、旨在更新在职人员知识的教育活动。“这一教育活动与大学后教育基本相同,但教育对象侧重在职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以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为主”。[3]

由石油大学出版社出版、齐高岱主编的《成人教育大辞典》认为继续教育是为了能够适应本职岗位要求、科技进步以及社会发展需要,以那些离开了常规的学校教育、进入社会并且从事工作的在职成人为教育对象,通过采取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所进行的,旨在补充知识、提高技能、开发智力、完善知识结构、提升创新能力的一种再教育活动。

(三)不同学者的不同认识

不同学者对继续教育概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认为,继续教育是以获得一定的学历并已参加工作的人员为教育对象,旨在更新和补充知识、提升社会和工作适应能力所进行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

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秘书长张根认为,继续教育是以专业技术人员为教育对象,旨在不断进行补充知识和提高技能的一种追加教育。这种教育活动可以有效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提升创造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叶忠海教授认为,继续教育是以大学后在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教育对象所进行的再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既包括受过大学正规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大学毕业后接受的再教育,也包括未经过大学正规教育,通过自学和社会实践达到大学学历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再学习”。[4]

张维教授认为,继续教育作为成人教育中的一个专业术语,具有其特定内涵,专指大学本科后的在职教育,涵盖理、工、农、医、文、法、管理等领域。“大学本科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已列为‘初始教育’,即它是基础,是起点,而继续教育则是初始教育的延伸、补充、扩大和发展”。[5]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国家、不同工具书籍和不同研究者由于所关注的角度不同,对继续教育提出了各自不同的主张和见解,在整个学界要想达成共识是比较困难的。

但是,我国《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意见》(1987)、《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意见》(1992)、《国家人事部关于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1995)等正式法规却比较一致地认为,继续教育是指以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对象的再教育活动,其实质是对已具有一定知识和技术的在职人员所进行的一种延续性教育。另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职业技术教育术语》认为,继续教育是以那些已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或负有成人责任的人为教育对象所进行的各种各样的教育。它对某个人来说,可能是接受某个阶段的正规教育,可是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是在一个崭新领域内探求技术,或是在某个特殊领域内更新知识或提高技能,“还有的人可能是为提高其职业能力而努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种高层次、追加型的教育”。[6]这些文件和报告为我们正确认识和界定继续教育提供了参考依据和理论视角。

明晰继续教育起点、目的和特定群体是准确界定继续教育概念的关键。笔者认为,继续教育是指已经具有一定知识和技术的专业人员,为了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职业技术水平和创业能力,适应本职工作需要、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所进行的、连续性的、各种各样的、非学历教育的总和。

二、继续教育的基本特征

“继续教育,既是终身教育中的成人教育阶段的最高层次和重要方面,又是人生中统一教育体系的最高阶段”。[7]因此,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成人教育是三个关系最密切、相关度最高的概念。但是,同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一样,继续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有效的教育形式,也有着不同于终身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教育对象的高层次性

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信息总量激增、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必然会带来岗位转化日趋频繁、职业流动日益加快。一个人不可能终生工作在一个岗位上,只有通过接受继续教育,才能不断地调整知识结构、提升素质能力,从而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使个人和社会发展同步。继续教育对象与其他成人教育对象相比较而言,大多数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水平和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工作经验,已经为社会或社会某一领域的发展做出了某种较大贡献。因此,继续教育对象具有较高的智能性”。[8]这种较高的智能性起点所应该达到的目标要求也必然具有较高的层次。对于他们来说,继续教育重点不再是对基础知识的把握,而是要加强对当前国内外该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展开探讨与学习。通过这种探讨与学习,使知识得到扩展、能力得到提升、素质得到提高,以便更好地满足岗位、职务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创造性

创造性是人才与普通人群最本质的区别,也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根本要求。从人的创造统计规律来看,人的创造期一般在25岁-50岁,而这段时间恰是在职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年龄,加之他们知识、能力和素质都相对较高,对他们创造性要求就应该更加突出。“而创造力的开发重在学习、重在实践,仅仅依靠几年大学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于以实践为基础的继续教育”。[9]这是因为继续教育虽然包括知识的传授,但它既不是对已有知识的简单、重复和再现,也不是对过去知识的补充、更新与拓宽,它在启迪和引导学习者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运用创造性思维,将储存在大脑中的各类知识建立起各种新的联系,在掌握和利用新知识的过程中引发他们的创造灵感,从而使已有的知识产生新的价值,进而转变成新的知识、新的技术。因此,从本质上来说,继续教育是一种创造教育。

(三)教育内容的实用性

由于职业已经确定,在职人员继续教育需求特点是为满足其现实工作的需要或者为了增强职业竞争力,同时由于工学矛盾的突出性,“他们总是希望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学到最有用的、最有效地解决当前面临的实际问题的知识,注重的是知识实用性、应用性而不是学术性、理论性”。[10]因此,继续教育内容坚持“按需施教、讲求实效、学以致用”的原则,紧密结合在职人员的心理特征和工作实际,在充分听取和吸收他们意见基础上,不断吸纳反映该领域课程项目里的最新成果,真正达到所学知识能为其所用的效果。

(四)教育形式的多样性

在职人员在原有基础、认知特点、个性特征、个人状况等各个方面都具有不同特点,继续教育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机会使他们多样化的个性得以充分实现。在办学形式上,要充分调动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企业、社会团体、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根据学员的不同特点,采取面授、函授、网络教育、社会助学和自学等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根据学员的不同条件,综合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研究讨论、情景模拟、实地调查与参观访问等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11]

(五)教育周期的短时性

继续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它面向在职人员,以培养职业态度、传授职业知识和提高职业技能技巧为目标,具有相对较短的周期。这是因为:从继续教育对象起点来说,他们均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和专业技术基础,不需要从基础理论知识讲起,而是根据工作需要有重点、有选择性地学习本专业领域内最新知识,不需要太多的学习时间。同时这些在职人员往往是各自单位的技术和管理骨干,也不可能有更多的精力用于学习上;从继续教育内容来看,“这些内容往往是代表当代科技和管理发展的先进水平,有的还可能是前沿性内容,属于探索研究性质的,因而也没有那么多内容可讲”。[12]因此,较其它层次的成人教育而言,继续教育具有“周期短、频率高、见效快”的“短、频、快”特点,多则几个月,少则一两天。

(六)教育时限的终身性

大学后继续教育,顾名思义,它只有相对的起点——大专文化水平,却没有绝对的终点,不可能是一次性终端教育。这是因为“技术的进步和就业模式的改变要求在职人员能够在一生中不断地更新其知识或技能,而且他们在工作过程中会有许多晋升、晋级和转岗等机会,而每一次机会的到来都需要接受再教育,这样才能使自身创造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视野得到不断扩大”。[13]在职人员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按照职位或岗位的需要,“工作——学习——工作——学习”相互交替、连续不断地进行,使学习与工作融为一体。

[1]张海燕.终身教育的概念与范畴[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52-53.

[2]彭 程.继续教育概念及界定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1):91-92.

[3]关世雄.成人教育辞典[M].北京:职工教育出版社,1990:101.

[4][7][8][12]叶忠海.大学后继续教育论[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41,42,41,42.

[5]张 维.世界成人教育概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31.

[6]蒋亦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建构性阐释[J].继续教育研究,2009(8):4-6.

[9]张艳红,王 敏.继续教育与创造力开发[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1):48-49.

[10]周玉芝.浅议教师继续教育的实用性原则[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2(1):38-39.

[11][13]李海萍,陈 喜.略论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内涵及其特点[J].成人教育,2006(5):16-18.

猜你喜欢
对象概念专业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幾樣概念店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