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疗效观察(附90例临床报告)

2013-08-28 04:27梁琰李瑞丽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年4期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川崎内径

梁琰 李瑞丽

川崎病(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1967年由日本Tomisaku Kawasaki首次提出[1],是一种以全身中、小动脉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急性、自限性全身血管炎[2]。近年来应用免疫球蛋白治疗本病取得一定效果,但对其确切疗效指标及并发症情况少有提及,本研究针对于此进行讨论,将免疫球蛋白治疗前后90例本病患儿临床重要指标进行分析对照,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儿科2007年10月至2011年12月川崎病住院患儿90例,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45例(口服阿司匹林)、观察组45例(免疫球蛋白治疗),入选病例中男49例,女41例,年龄6个月~8岁,平均2.8岁,其中0~1岁20例,l~3岁35例,3~5岁20例,5岁以上15例,所有患儿均具有发热、双眼球结膜弥漫性充血;心肌酶谱异常40例。治疗前C反应蛋白(CPR)、血沉(ESR)、冠状动脉内径比较(t=3.44、4.01、3.21,P >0.05),按照儿科疾病诊断指南诊断标准,临床表现具有4项以上者排除其他疾病后即可诊断并为入选病例。入选病例均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两组年龄、性别、患病程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所有患儿均口服阿司匹林(武汉制药厂,200-064-1,25 mg/片)50 mg/(kg·d),退热后改为 3 ~ 5 mg/(kg·d),观察组加用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上生甘迪制药有限公司,S19993048,150 mg/支)400 mg/(kg·d)×5 d。

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查C反应蛋白、血沉、冠状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详细记录。观察项目:退热时间以48 h腋温<37℃视为正常,血沉正常:男≤15 mm/h,女≤20 mm/h;冠状动脉超声检查,冠状动脉主干内径正常值:婴儿<3 mm,年幼儿<4 mm,随年龄增长而增大。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使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C反应蛋白(CPR)、血沉(ESR)、冠状动脉内径、发热平均时间比较分别为(t=3.26、3.45、3.38、3.17,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治疗1周后C反应蛋白(CPR)、血沉(ESR)、冠状动脉内径、发热平均时间比较,观察组各项观察指标均低于对照组(t=4.56、5.45、4.78、5.67,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比较(±s,例,%)

表1 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比较(±s,例,%)

注: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

组别 n CPR(mg/L) ESR(mm/h) 冠脉内径(mm) 发热平均时间(h)对照组45 16±7 30±8.2 4.1±0.23 50±9观察组45 10±2 20±1.3 3.0±0.12 35±3

3 讨论

川崎病于1973年相继在日本国土以外的中国等国家被发现;亚裔人发病较多,多发生于婴幼儿,6~11月为发病高峰,此病男性较女性高发,复发率约1~3%,四季皆有发病,以春夏之交多发[3]。目前已成为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4]。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形成,是川崎病最严重的并发症[5],阿司匹林口服是目前治疗川崎病的首选方案,然而即使应用该方法以后,冠状动脉瘤和巨大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仍较高[6]。典型临床表现包括发热持续5 d以上,且抗生素治疗无效,全身各系统均可受累[7]。冠状动脉病变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8]。

本研究应用免疫球蛋白在治疗川崎病取得较好效果,研究显示两组患儿治疗一周后的C反应蛋白(CPR)、血沉(ESR)、冠状动脉内径、发热平均时间比较分别为(t=4.56、5.45、4.78、5.67,P <0.05)。丙种球蛋白可以抑制白细胞介素 IL-1、IL-2、IL-3、IL-4、IL-6、IL-10 以及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GM-CSF)的产生,也可以直接抑制病毒复制,中和抗体,应用于此病具有保护心肌细胞,产生免疫替代和免疫调节的双重治疗作用。此种治疗可以缩短患儿病程,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改善患儿生存质量。同时,其治疗在24 h内持续还是在冲击更有疗效,减少副作用,需进一步探讨。

[1]王宏伟.川崎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中华儿科杂志,2002,40(2):120.121.

[2]刘亚黎,胡晓华,黄显香.细胞因子及内皮细胞游走与川崎病发病的关系.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0,16(8):36-37.

[3]张伟,李秋,赵晓东,等.942例川崎病临床分析.中华儿科杂志,2006.41(5):324-328.

[4]李晓梅,李亚蕊,朱淑零.川崎病心血管损害治疗的随访研究.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21(3):138.140.

[5]袁渝,李桂玲,孟姜华,等.皮质激素治疗川崎病25例近期疗效分析.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15(1):49.

[6]杜军保.进一步提高川崎病的临床诊疗水平.中华儿科杂志,2006.44(5):321-323.

[7]皮光环,杨锡强,魏钰书,等.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患儿THl/TH2的影响.中华儿科杂志,2002,40(2):75-77.

[8]马沛然.黄磊,姜宏磊.不典型川崎病的诊断与耐丙种球蛋白性川崎病的治疗体会.山东医药,2005,45(16):39-40.

猜你喜欢
丙种球蛋白川崎内径
钢筋混凝土排水管
微软进军“工业元宇宙” 川崎要用HoloLens设备制造机器人
产前MRI量化评估孕20~36周正常胎儿心室内径价值
丙种球蛋白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
TCF3基因突变至无丙种球蛋白血症1例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川崎病的研究概况及诊断治疗进展
伴急腹症的川崎病儿童临床分析4例
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在识别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护理干预对丙种球蛋白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的效果
接触式轴承内径检测机检测探头的结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