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语法化过程

2013-09-06 07:07岁延玲
韶关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数词实词用例

岁延玲

(全北大学 国语国文科,韩国 全州 561756)

“有”语法化过程

岁延玲

(全北大学 国语国文科,韩国 全州 561756)

在现代汉语中,“有”的用法,包括实词和虚词在内大概有10余种之多。大部分汉语词汇的意义变化趋势是由实词功能逐渐向虚词用法扩展,从而实现实词的语法化。集合“有”的各种用法和义项,在语料库的基础上,探究“有”的语法化过程,展现“有”的语法功能和词汇意义在各个历史时期发展变化的趋向。

“有”;语料库;语法化过程

一、引言

例 1(a)我有一本书。I have a book.

(b)有请。Please。

例句 1(a)的“有”作为动词,具有“领属”、“所有”的意思。1(b)的“有”并不具有词汇义,而是用类似前缀的功能来表示尊敬。从词语的实词和虚词分类上看,“有”本身同时具有这两大功能。本文就主要分析“有”从1(a)的实词用法到1(b)的虚词用法的宏观变化过程。

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卷七《有部》里对“有”的注解如下:“不宜有也。谓本是不当有而有之称。引伸遂为凡有之称。凡春秋书有者,皆有字之本義也。春秋傳曰。日月有食之。从月。日下之月,衍字也。此引经释不宜有之恉。亦即释从月之意也。日不当见食也。而有食之者。孰食之。月食之也。月食之。故字从月。公羊传注曰。不言月食之者。其形不可得而覩也。故疑言曰有食之。引孔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又声。云九切。古音在一部。古多叚有爲又字。凡有之属皆从有。”[1]

而 “有”在现代词典上有如下义项被登载:“领有”、“存在”、“估量或比较”、“发生或出现”、“多”,“大”、“泛指”、“一部分”、“客气”、“前缀”[2],等等。

通过上述《说文解字注》与现代汉语中“有”的义项对比也可以看出,“有”的本意和用法发生了变化。在诸多义项中既有被用作动词的,例如,“有备无患”,也有被用作类似形容词功能的义项,又如,与“某”的功能和语义相似的用例,“有人这样说,我可没看见”等。除此以外,有学者认为“有”还具有副词、前缀等用法和功能。综合前人的观点和研究,“有”的多个义项可归纳为两类,即实词用法和虚词用法。

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语。反之,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是虚词。按照《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的规定,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以及特殊实词、拟声词、叹词。虚词再细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本文所指的语法化是实词由实词用法向虚词用法发展变化的过程。“有”的语法化过程是指“有”的实词用法逐步发展到虚词用法的过程。在揭示“有”的虚化过程时,将使用通时方法论来探讨,并结合史料和文献中出现的详细的例句来分析。

二、“有”的语法化①本文参考了:(东北亚細亚文化学会第20次(2010年)国际学术大会);:《也谈尝试态助词‘看’的语法化》(中国语文学,2010);:《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语言文字学,2004);:,(2005);:‘有’,,50(2009),等文献。

本文通过“有”的具体使用实例来展现“有”从最初出现到现代汉语的所有实词和虚词用法。参考的语料库主要有国家语委现代汉语通用平衡语料库(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和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的CCL语料库[3]。在这些语料库中抽选出各个时期较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例文并按照汉语语言划分的大板块进行分类排列。

在进行上述分析之前,首先要解决的是整理出到目前为止“有”的所有用法,并加以分析和归类,找出其中哪些是实词意,哪些是虚词意,甚至还会出现的一些有分歧的用法,即那些不能轻易判断出是实词还是虚词的用法。对有分歧的用法,本文也会加以分析并给出一个清晰的结论。

(一)“有”的义项分析

本文参照中国各个权威词典中给出的义项来分析“有”的词汇意和功能意,这里主要依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给出的义项。具体的义项整理后参见如下表格(1):

<1>“有”的义项

<1>“有”的义项

“有”(1)表示领有关系我有《鲁迅全集》;有热情,有朝气(2)表示存在 屋里有十来个人;前面有一口井(3)表示估量或比较 他有哥哥那么高了;水有一丈多深(4)表示发生或出现 他有病了;他在大家的帮助下有了很大的进步(5)表示多,大 有学问;有经验(6泛指,与“某”的作用相近 有一天他来了;有人这么说,我可没看见(7)用在‘人、时候、地方’前面,表示一部分 有人性子急,有人性子慢;这里有时候也能热到三十八九度(8)用在某些动词前面组成套语,表示客气 有劳;有请(9)(书面语)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 有夏;有宋一代(10)(书面语)同“又” 三十有八年

“有”的义项和用法会随着各个学者的不同见解稍有差别。比如,孟琼(1987)、刘月华(1983)等[4,5]人同意上示表格里面(3)的注解,这里“有”表示“估量或比较”的意思。与此同时,赵元任(1979)、吕叔湘(1980)和詹开第(1981)等[6-8]学者则对“他有哥哥那么高了”的“有”的解释持不同意见,他们在著作或论文中指出这里的“有”是“比较”的意思,而“水有一丈多深”的“有”则是说在数量或性质上达到一定程度的意思。

对表格所示(5)的解释各家学者也有不同见解。丁声树(1961)、吕叔湘(1980)、刘月华(1983)对(5)中例句“有”的意见是‘有’与一部分抽象名词和意义已经虚化的具象名词结合后表示“多”、“大”的意思,并且此时“有”可以接受副词“很”的修饰。而黎锦熙(1924)对(5)中“有”的用法的见解是“有+”的形式,他认为“有”后面的成分应该算作补语。张志公(1953)对此种用法和结构的主张是他认为这是一种动宾结构,而且这里的“有”具有和形容词相似的功能。赵元任(1979)则指出表格所示(5)的用法已经成为一种固化的复合词形式。

学者黎锦熙(1924),孟琼(1987)对表格所示“有”(6)的用法解释持赞同意见。杨伯峻、何乐士(1992)则认为此种用法的“有”是兼语句中的第一动词。石毓智(2001)[9]则主张这种用法的“有”是位于句首的一种不定标记。

综合以上论述,本文可以把“有”的各种义项按照语义语法化的标准分为实词和虚词用法两类。其中表格所列(1)(2)(4)的“有”具有动词的性质更多一些,可以划归为实词类用法。反观之,“有”在(3)(6)(7)(8)(9)的用法上词汇语义虚化的趋势更为明显,可以划归为虚词类用法。对于有争议的(5)中“有”的归类,学术界目前有“动词说”和“介词说”两类②动词与介词的论争,详见(2009),“有”,,5012.。而的用法属于一种通假字或者说借字表示的用法,此用法排除在“有”的归类范围以外。

(二)“有”的语法化过程

要想从通时的角度整理出“有”的语法化过程,首先要按照汉语史的历史时期的顺序把“有”的典型用例整理出来。但是对汉语史的时期划分,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各家学者亦持不同意见。在这些划分中,大的划分时期是相通的,仅仅是在某个具体的起始历史朝代上有异议。现在在学界得到普遍认同的汉语史时期划分是唐作藩()的 5 分法[10]。现整理如下:

(1)(远古汉语时期):商以前(BC11世纪以前)

(2)(上古汉语时期):周、秦、汉(BC11 世纪——2世纪)

(3)(中古汉语时期):六朝、隋、唐、五代(3世纪——10世纪)

(4)(近代汉语时期):宋、元、明、清、民国前期(11世纪——1919)

(5)(现代汉语时期):五四运动(1919——)

在之前的相关研究中,朱霞(2008)的观点认为“有”在先秦两汉时期的用法有“领属”的意思,经过魏晋到了唐宋时期则发展演变为“存在、列举”的意思。到了现代“有”一直保有作为动词的形态使用至今。而本文对“有”的语法化历史过程的分析也会采取上述唐作藩()的“五分法”作为依据,并把在前面整理出的‘有’的各义项作为基础,具体分析整理出“有”的语法化过程的简明历史轮廓。

例 2:“有+王朝名称”

a.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书·商书》)

b.有周 不显,帝命不时。(《诗·大雅·王文》)

c.有周,周也。(《毛诗故训传》)

d.先生讳 泰 ……其先出自 有周。汉·蔡邕(《郭有道碑文》)

e.邈矣远祖,系自 有周。(晋·潘岳《杨荆州诔》)

例2里面“有”的用法,像潘永中(1982)、杨树达(1984)、钱宗武(1995)、何乐士(2001)等人注解的前缀用法一样,大部分学者也支持此种见解。持不同意见的有褚泽祥(2007),该文认为这种格式的“有”是“存在”的意思,所以在词性上应该归为动词。在本论述中,作者认为格式(1)的‘有’在古代是一种为了音节複音化而置于词头的词缀形式,并无实际上的词汇意,所以应该属于虚化用法。

例 3:“有+N+(这般/般/来/这样)+A”

a.当初我有一个孩儿来......也有官人这般大年纪《关汉卿·刘夫人庆赏五侯宴》

b.有韦娘般风度,谢女般才能。《全元曲·朱庭玉·闺思》

c.我说起来,冤有天来大。《西游记·第8回》

d.我这仇恨,结的有海来深。《金瓶梅·第92回》

e.那里有哥这样大福?俺每今日见得嫂子一面,明日死也得好处!《金瓶梅·第20回》

例3的用例里面“有”的结构和意义同现代汉语用例“他有哥哥那么高了”的“有”极其相似,即含有比较和猜测的意味。从这些例句我们可以看到“有”已经开始向语法化方向发展了,这种趋势很明显。再根据这些相关文献资料的出现时期可以得知:“有”的用法中像例2的结构以及“比较和猜测”的语义开始出现的时期可以推测到元明清时期。

除此以外,与例3的用法相似的“有”的现代汉语用法是“有+Adv”的形式。例如,“她心里会有多么寂寞和难受啊!”“的腰有水桶那么粗”等。鉴于此,本文将这两种用法等同来看待。

例 4:“有+(数量)NP”

a.碗内盛有牛、羊、猪、鸡的血和肝脏。

b.有一只糊涂的公鸡乱啼一阵。

c.有人,有时候,有时

d.有一人,有一县令,有一个人,有千万个雷锋

e.有同学四五个,有铜钱八九枚

f.有一个叫岳飞的

g.有二老在,当时有老师在

h.有此人,有此一说,有那一回事

从上面所举的例子来看,例4的用法已经几乎等同于现代汉语中“有”的用法,概括这些用法用例可以得出“有+NP”的结构。如果分类再仔细一点的话,可以根据“NP”结构之前的数量词短语的有无来得出“有+NP”结构的下位分类,例如,可以划分出“有+固有 N+者”、“有+N+V”、“有+数词+量词+叫+固有 N+的”、“有+此/这/那(+数量词)+N”等各种更详细的形式。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上古商周时期“有+N”的用法即已出现,这种推断可以从以下的用例中看出。这些语料都出自商周时期的经典文献。

例 4-1:冬,有星孛於大辰。(《春秋》经十七·五)

有鸲鹆来巢。(《春秋》经二五·三)

从以下所列例4-2的用例,我们又可以看到春秋战国时期‘有’的用法中已经出现了与前文出现的例4相同的用法。

例4-2:有鸟止於南方之阜。(《吕氏春秋》)

今王公大人。有一衣裳不能制也。必藉良工。有一牛羊不能杀也。必藉良宰。(《墨子》)

小虫没事了就去凌源那边。小虫管市场,上班很自由,想去哪去哪,摩托车一发动,日——就飞了出去。天气凉快多了,初秋的风拂面而来,人没那么烦躁了。小虫也不烦躁,官司赢了,只等着执行了。小虫去了凌源,就站在许沁抛光部的对面,站在树荫下,叼支烟,哼支小曲,远远窥视着。玉敏说你天天往哪跑干嘛,小虫说我这是监视许沁,防止她跑了。三十万不是小数目,万一许沁跑了就惨了。玉敏说不至于吧,就算她的抛光部搬走了,她的家还能搬走?花奴早把她家的地址和门牌号弄来了。小虫说她要不想还,三个月肯定能把房卖了。至于抛光部的房子,本来就是租的,分分秒秒都能搬走。

昔周之兴,有士二人处於孤竹,曰伯夷叔齐。(《庄子》)

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有饿者蒙袂辑屨,贸贸然来。(《礼记》)

帝告巫阳曰:“有人在下,我欲辅之……”(《楚辞》)

统合例4-1与4-2的用例来看,出现在“有”之后的成分中表人的名词逐渐增多,并且“有人”这一用法最终凝固成一个词语使用开来,即产生了词汇化现象。

以下所展示的资料和用例都出于中古时期,即汉代以后六朝以来出现的用法。通过这些语料可以推断出中古时期汉语中‘有’的典型用法和意义,进而帮助我们把握此时“有”在整个语义发展过程中所初的阶段。详细的语料参加下文所示。

例4-3:齐庄公出猎,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曰:“此何虫也?”(《淮南子》)

信钓於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饑,饭信,竟漂数十日。(《史记》)

有二人挈戈而随其後者,中山君顾谓二人:“子奚为者也?”(《战国策》)

四月,有两乌衔鹊堕东馆。丙寅,骠骑将军朱据领丞相,燎鹊以祭。(《三国志》)

有人以王中郎比车骑,车骑闻之曰:“伊窟窟成就。”(《世说新语》)

傍人有闻者,用其言而取之。(《列子》)

抱朴子曰:有怀冰先生者,薄周充之棲遑,悲吐握之良苦。(《抱朴子》)

仔细比较出现在中古时期的例4-3各用例与出现在上古时期的例4-1和4-2各用列可以发现:中古时期“有”的语法化现象与上古时期“有”的语法化现象并无太大的不同之处。

到了近古时期①这一划分虽然没有单独列出,但作为详细分析的参照,用它指代唐、五代这一时间段。,在“有”字后面使用数量词短语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在从近古向近代跨越的过程中,即在唐宋元明时期出现的文献资料中也可以找到很多如下文所示的典型用例。

例4-4:有一仙人,谪在下界,不邀财货,但慕风流。(《霍小玉传》)

只如有个文殊普贤,出来目前,各现一身问法,才道咨和尚,我早辨了也。(《临济语录》)

有胡僧自於阗来,庄宗率皇後及诸子迎拜之。(《新五代史》)

有个官人,夫妻两口儿正在家坐地,一个人送封简帖儿来与他浑家。(《话本》)

有个延安府汤知寨儿子汤隆,特来拜望哥哥。(《水浒传》)

关公曰:“有此一城,便是我等安身之处,未可轻弃。(《三国演义》)

除此以外,这一时期的“有”开始与数词或者量词一起普遍出现在口语話本中,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数词和量词与后面的名词相结合同时出现在“有”之后并被广泛接受使用的现象是到了近代以后才产生的。在从近古向近代跨越的过程中,‘有’的用法仅仅限于与数词或者量词中的一个成分一起出现,还未发展到数词、量词与名词三者相结合同时出现在‘有’之后。数词、量词与名词三者相结合同时出现在‘有’之后始见于近代的资料文献中,例如《红楼梦》、《儿女英雄传》等作品。

例4-5:有一个嬤嬤说道:“那裏有个叔叔往侄儿房裏睡觉的理?”(《红楼梦》)

又听得钦差问道∶“有位被参的安老太爷,想来是在监裏呢?”(《儿女英雄传》)

综上所述, 把例 4-1、4-2、4-3、4-4、4-5 中“有”的用法与例4中“有”的用法相对照可以发现“有”的用法在当时已经很丰富,它们互相之间的差异并不是很大。所以从商周时期开始到春秋战国时代为止,“有”的用法中开始出现“有+(数量)NP”的语法化应用形式,并且这种形式一旦出现并没有消失而是一直持续应用到现代汉语中。但是在现代汉语中 “有+数量+NP”的形式已经占到绝对主导地位,而“有+NP”的应用形式则已开始出现逐渐消失的趋势。

三、小结

通过上述内容把“有”的各种语法化形式和用法与其出现的历史时期相统合,再加以整理,我们可以找到各种语法化用法的起始时期,简单勾勒出“有”的语法化发展过程的曲线。

首先,从先秦到汉晋时期,“有”以动词用法存在的同时也因为音节复音化的需要而开始语法化的进程。到了元明清时期“有”开始出现在比较结构中,进一步加深了功能上的虚化用法。

除此语法化现象以外,在上古时期“有+NP”的形式被广泛使用后这种形式又逐渐转化为 “有+数词+NP”或者“有+NP+数词+??”的形式。这期间“有”的用法中最大的变化是“有+数量+NP”的形式被作为普遍的标准形式一直应用到现代汉语中。

再者,汉朝以后,量词开始大量出现,随着这一变化,古代汉语在表现数量的用法上也开始有了很大不同,数词出现在名词后的用法转换为数词和量词一起出现在名词前面。所以“有+数量+NP”的表现形式也随之出现,“有”的标志性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综上所述,“有”的用法随着历史时期的推移,因为语法化的产生,以各种特定的语法形式,逐步从具有实际词汇意义的实词发展出具有功能意的虚词用法。而且在现代汉语中,“有”的语法化意义、标志性功能和用法比作为实词的“有”更多,更广。这也是汉语词汇发展、丰富的一个基本脉络。我们也可以用这一方法推论出其它类似词汇的变化轨迹。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EB/M].[2012-11-20].http://www.cidianwang.com/shuowenjiezi/you1650.htm.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古代汉语语料库.[EB/OL].[2012-11-20].httpccl.pku.edu.cnYuliao_Contents.Asp.

[4]孟琼.动词用法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5]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3.

[6]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7]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8]詹开第.有字句[J].中国语文,1981(1).

[9]石毓智,李纳.汉语语法化的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

[10]唐作藩.汉语语音史讲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The Process of Grammarization about the Chinese Word “You”

SUI Yan-ling
(Department of Korean Languages,Chonbuk National University,Jeonju 561756,Korea)

In modern Chinese,the usage of “有 you”,is about more than 10 kinds,including content meaning and function meaning.Significance trend of most of the Chinese words is gradually extended from content meaning to functional meaning.So that content words bring about more and more function usage.In this analysis,on the basis of the corpus,various usages and meanings of “you” is collected to explore the process being into grammatical function,and to show the pattern of vocabulary development in the various historical periods.

“you”;corpus;process;grammarization

H04

1007-5348(2013)03-0078-05

2012-12-08

岁延玲(1983-),女,湖北襄阳人,全北大学国语国文科博士生,主要从事认知语义学及对照语言学研究。

(责任编辑:廖铭德)

猜你喜欢
数词实词用例
UML用例间包含关系与泛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UML用例模型中依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数词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策略
联锁软件详细设计的测试需求分析和用例编写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從出土文獻用例看王氏父子校讀古書的得失
例说文言实词解题误区及对策
对联中数词的艺术运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