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套管内留置负压吸痰管的吸痰效果分析

2013-09-14 08:47罗衬章周兰英周爱春鲁智荣潘红媚
中国医药导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鸣音血氧饱和度

罗衬章 周兰英 周爱春 鲁智荣 潘红媚

广东省东莞市塘厦医院,广东东莞 523721

气管切开术是抢救和治疗呼吸道梗阻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行气管切开术有利于彻底吸尽气管深部痰液,防止肺部感染,增加氧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1]。但气管切开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可达6%~66%[2],积极地采取护理措施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术后护理和并发症的防治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气管切开的呼吸道护理是重中之中。2008年9月~2011年12月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患者110例,并对其两种吸痰法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9月~2011年12月我院ICU 病房收治的110例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患者,呛咳有力未用呼吸机伴意识障碍(浅昏迷)并且痰液多而稀薄,吸痰后仍能听诊到痰鸣音。随机将110例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5例,男36例,女19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5岁,平均(32.00±1.86)岁。实验组55例,其中,男40例,女15例;年龄最小18 岁,最大 56 岁,平均(30.00±1.74)岁。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吸痰方法进行气管套管内吸痰,实验组采用气管套管内留置负压吸痰管吸痰,吸痰时都要给予翻身、拍背、雾化协助排痰。

1.2.1 吸痰时机的选择 以呼吸音减弱,呼吸困难,从气管导管口可看到分泌物,听诊有痰鸣音或呼吸哮鸣音、患者咳嗽和血氧饱和度突然降低,作为吸痰指征。1.2.2 吸痰管的选择 对照组选择吸痰管,一般使用长度在40~50 cm,直径为导管内径的1/2,并有侧孔的硬度适中的吸痰管,实验组采用10号一次性吸痰管接负压吸引器,插入深度以将吸痰管插入至有阻力后再上提2~3cm后打开负压吸引为宜。

1.2.3 检查吸引器性能 采用中心负压吸引装置,在壁挂吸引接头上接好吸痰管,打开吸引器开关,检查吸引器的性能是否正常,用生理盐水试吸引力,检查导管是否通畅[3]。

1.2.4 两组吸痰前均吸氧 两组患者在吸痰前均给予常规翻身、拍背、雾化及灭菌注射用水润滑吸痰管。给予5 L/min氧流量5 mim,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长期卧床后,呼吸功能减弱,容易造成血氧饱和度减低,所以术后要持续中流量吸氧。应从气管切开处给氧,并且密切观察血氧饱和度,如有下降应立即加大氧流量,并查找原因。吸痰可引起低氧血症、心律失常、低血压的发生,故吸痰前后均应给予预充氧。

1.2.5 两组吸痰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将吸痰管轻轻插入气管内套管 8~10 cm,并慢慢向上提拉,左右旋转,遇到分泌物时稍做停留,吸净痰液,每次吸痰施加不超过15 s,连续吸痰不超过2次,切忌上下抽吸,防止气管黏膜损伤,禁止吸痰管在刚插入和退出时段使用负压,避免造成吸痰无效,对于放置脑室引流管患者,要特别注意吸痰前将引流管夹闭,避免引起颅内压升高再次出血,吸痰间隔时间视患者病情而定[4]。实验组采用气管套管内留置负压吸痰管吸痰法:按上述对照组吸痰法吸痰后更换一次性无菌吸痰管并将其轻轻插入气管套管内至患者出现刺激性咳嗽再将吸痰管向后退出2~3 cm,使吸痰管留置于气管内套管中,并用胶布将吸痰管的外端固定于气管套管周边,接上已调节好负压的中心吸引器,每4小时更换一次吸痰管。

1.3 负压选择

压力过高易损伤气管黏膜,压力过低使痰液吸不尽,对照组给予负压0.04 mPa,实验组为0.01 mPa。

1.4 观察指标

①呼吸频率:每次吸痰后准确记录患者呼吸频率;②刺激性咳嗽:记录每次吸痰后患者刺激性咳嗽次数或持续时间;③气管黏膜损伤情况:每次吸痰后观察吸出的痰液是否伴有血液并记录;④痰鸣音:吸痰后听诊器听诊是否有痰鸣音并记录;⑤血氧饱和度(SpO2)的监测:通过SpO2监测仪,观察吸痰后SpO2指数并记录;⑥呼吸困难的观察:吸痰后观察患者口唇、指(趾)甲发绀情况,有无鼻翼煽动并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吸痰前后SpO2、呼吸频率值比较

对照组和实验组吸痰前SpO2和呼吸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吸痰后SpO2和呼吸频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试验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对照组吸痰前、后SpO2和呼吸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吸痰前、后的SpO2和呼吸频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吸痰后气管套管内留置负压吸痰管吸痰SpO2有了明显提高,患者能保持正常呼吸。见表1、2。

表1 两组患者吸痰前后的血氧饱和度的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吸痰前后的血氧饱和度的比较(±s,%)

组别 例数 吸痰前 吸痰后 t值 P值实验组对照组t值P值55 55 89.56±1.38 89.47±1.49 0.332>0.05 99.35±1.15 90.1±1.35 34.295<0.01 44.5 6.53<0.01>0.05

表2 两组患者吸痰前后的呼吸频率值的比较(±s,次/min)

表2 两组患者吸痰前后的呼吸频率值的比较(±s,次/min)

组别 例数 吸痰前 吸痰后 t值 P值实验组对照组t值P值55 55 27.6±2.73 28.1±2.28 1.098>0.05 19.8±1.19 28 ±2.44 19.82<0.001 22.95 3.79<0.001>0.05

2.2 两组吸痰后临床效果比较

说明用实验组方法吸痰后患者出现刺激性咳嗽、气管黏膜损伤出血、痰鸣音、呼吸困难人数、3 d后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实验组效果优于对照组,气管切开患者吸痰后气管套管内留置负压吸痰管吸痰可提高疗效。见表3。

表3 两组吸痰后临床效果比较(例)

3 讨论

3.1 气管切开后吸痰的重要性

气管切开是抢救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生命的重要环节,当患者呼吸困难、发绀、SpO2突然下降在90%以下、咳嗽、听诊有湿性啰音,从气管导管口可以看到分泌物等,任一症状时即需吸痰,以免痰液积聚在气管套管气囊处形成痰痂,造成气道阻塞,影响气体交换造成患者缺氧而导致呼吸困难危及生命,同时痰液不能及时排除极易造成坠积性肺炎[1]。气管切开后有效的吸痰可以使患者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肺的通气功能,有效预防肺部并发症发生。

气管切开患者依靠气管内吸痰,以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良好的肺通气和肺换气,同时由于气道的开放,使气道与外界相通,吸痰时容易将气管套管口的细菌带入气管内,造成医源性感染[5]。因此,掌握好吸痰的技能至关重要。

3.2 传统吸痰法与气管套管内留置负压吸痰管吸痰法的效果比较

气管切开后气管套管内留置负压吸痰管吸痰法与传统吸痰法比较,在减少呼吸道黏膜损伤、呼吸困难、刺激性咳嗽、痰鸣音方面及提高SpO2、保持正常呼吸频率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主要由于该方法具有以下优点:①气管切开后气管套管内留置负压吸痰的直径少于气管套管内径的一半,因此不影响正常呼吸和血氧饱和度;②气管套管内留置负压吸痰管因放置在气管套管气囊部避免发生阻塞气道现象,同时能持续有效吸出气管深部痰液使痰量明显减少,降低或避免患者刺激性咳嗽,及反复气管内插管吸痰引起的并发症如气管黏膜损伤,肺部感染,从而使患者保持正常呼吸;③对痰量过多,感染严重,血氧分压低的患者,气管套管内留置负压吸痰管吸痰的同时给予吸氧,可增加血氧浓度;④减轻护士工作量,同时减少了交叉感染的机会。

3.3 气管套管内留置负压吸痰管吸痰法使用注意事项

①留置负压吸痰管每4小时更换1次,预防感染的发生;②留置负压吸痰管内径一旦被痰液堵塞,应及时更换;③每1小时巡视1次,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④患者刺激性咳嗽缓解、血氧饱和度提升,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才可拔除留置负压吸痰管。

3.4 气管切开吸痰后气管套管内留置负压吸痰管停用指征

气管切开吸痰后气管套管内留置负压吸痰管一般在第一次留置4 h后更换留置负压吸痰管前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或痰鸣音减少,可暂停使用,如果患者再出现痰鸣音,更换一次性无菌吸痰管按上述实验组方法留置于气管套管内持续吸痰,当患者痰液明显减少、刺激性咳嗽缓解、SpO2提升,双肺听诊呼吸音清方可拔除留置负压吸痰管。

浅昏迷颅脑损伤气管切开具有的呛咳能力的患者,痰容易随呛咳积聚至气管套管气囊处,如不及时吸引清理,导致痰液积坠于气管导管内,成为下呼吸道感染源,同时,频繁的吸痰不仅增加护理工作量,还增加了患者的住院费用[6-8],所以,吸痰的护理操作至关重要的。

适时吸痰能减少吸痰的次数,降低对气管黏膜的机械刺激,正确判断吸痰指征是降低气管切开患者由吸痰所致并发症的一种有效护理方法,采用气管套管内留置负压吸痰管吸痰法,不仅可以及时清理痰液,减少吸痰的次数及降低对气管黏膜机械性刺激,还减少了感染源,大量地减少一次性吸痰物品的使用量,减少了医疗垃圾的产生;可避免常规吸痰时血氧饱和度下降的情况发生;还减少了护理工作量和患者的住院费用。

气管切开是在紧急病情下的急救措施,其护理要点关键是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呼吸道损伤和防止呼吸道感染;有效的气道护理可以控制和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操作简便,无菌技术严格,对气管切开患者防止坠积性肺炎效果满意,本实验组55例患者中未发生肺部并发症,因此气管套管内留置负压吸痰管吸痰的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

[1]万之爱.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气道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6,(6):47-48.

[2]李清明,彭培宏.气管切开手术适应证的变化和发展[J].临床耳鼻咽候科杂志,2004,18(3):171-172.

[3]马如亚.护理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4:183-184.

[4]张志英,刘颖,赵灵.气管切开术后出血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6,(11):6-7.

[5]张发,杨靖.气管切开后气道冲洗33例[J].护理学杂志,2004,19(2):32.

[6]王莉,袁莉.气管切开患者吸氧导管的改进及其固定[J].护理研究,2009,23(5C):1407.

[7]蔡桂兰,赵素梅,吴玉梅.气管切开术后气道管理现状[J].护理研究,2009,23(3B):659-660.

[8]陈建芬,季玲,朱滨.两种气道湿化法在气管切开术患者应用中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08,22(12C):3350-3351.

[9]张俊娣.气管切开患者吸痰护理研究进展[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2,(3):9-10.

[10]聂英,黄秀良,重症颅脑创伤患者气管切开下呼吸道感染监测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1(9):223-225.

[11]郭海玲.吸痰对气管切开患者SPO2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9(22):3756.

[12]夏义容,陈淼,王兰英.介绍一种气管内留置吸痰管吸痰的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2001,9(36):657-657.

猜你喜欢
鸣音血氧饱和度
肠鸣音监测仪在临床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
糖臬之吻
肚子为什么会“咕噜”响?
肚子“唱歌”,可能是消化不良
分辨肚子咕噜声
智能血氧饱和度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STM32血氧心率检测仪的研制
基于血氧模拟前端AFE4490的无创血氧测量模块设计
制作一个泥土饱和度测试仪
巧用有机物的不饱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