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首次地理国情普查

2013-09-19 14:59袁立明
地球 2013年7期
关键词:国情普查测绘

本刊记者 袁立明

关注首次地理国情普查

本刊记者 袁立明

第一次全国范围的地理国情普查已拉开帷幕。

人们常说,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办好中国的事,必须建立在正确把握国情的基础上。地理国情就是国情的重要方面。但实际上,地理国情这个概念对于多数国人而言还是新鲜事物。我国也是从近些年才开始全面系统地部署、推进地理国情的调查研究工作。

从今年7月起,全国首次地理国情普查正式启动第一阶段工作。此前的6月8日,国务院已经成立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明确了该小组的主要职责、组成人员,以及工作机构。整个普查工作将持续到2015年。

普查第一阶段启动

“监测地理国情,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测绘工作的新需求、新要求,是测绘部门主动服务科学发展的重要职责和战略任务。”国土资源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徐德明曾在《人民日报》撰文,评价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什么是地理国情?狭义来看,它是指与地理空间紧密相连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基本情况和特点的总和;广义来看,是指通过地理空间属性将包括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科技教育状况、经济发展状况、政治状况、社会状况、文化传统、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等在内的各类国情进行关联与分析,从而得出能够深入揭示经济社会发展的时空演变和内在关系的综合国情。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将地理国情监测工作,列为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美国依托测绘部门,于2008年6月发布了地理信息动态监测和分析的五年规划(GAM),GAM已成为美国最为重要的战略性规划之一。欧盟、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从2000年前后就已经开始了地表变化监测,高频度、持续获取与更新各类地理信息,并把监测结果用于资源管理、发展规划的制定、实施与效益评估等,取得良好成效。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推进下一步的城镇化,都需要全面掌握我国地理国情现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务院决定开展首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

国务院2月28日发布的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通知指出,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全面获取地理国情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地表自然、生态以及人类活动基本情况的基础性工作。普查的目的是查清我国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现状和空间分布情况,为开展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奠定基础,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提高地理国情信息对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服务能力。

首次地理国情普查的对象,是我国陆地国土范围内的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普查的内容,一是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包括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等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掌握其空间分布状况;二是人文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包括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交通网络、居民地与设施、地理单元等的类别、位置、范围等,掌握其空间分布现状。

据了解,此次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15年6月30日。今年1月至6月为普查工作准备阶段,主要完成普查方案和技术规程制定,开展试点试验和技术培训,资料收集与获取等前期准备工作。今年7月至2015年6月为普查工作第一阶段,主要完成普查底图制作、数据采集与处理、外业调查与核查、数据集建设等工作。2015年7月至2015年12月为普查工作第二阶段,主要完成普查信息的整理、汇总、统计分析,形成普查报告,发布普查结果。

按照国务院的安排,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普查的组织和领导,协调解决普查中的重大问题。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任领导小组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测绘地信局,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国家测绘地信局局长徐德明兼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所需经费按工作任务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别承担。中央财政所需承担经费在现有的地理国情监测经费中统筹安排。

有专家指出,此项工作首次开展,面临多重挑战。在生产组织方面,不但涉及到全国的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和单位,也不可避免地与相关业务部门开展的专业普查或调查内容有所交叉。如何合理确定工作界面,同时保证普查数据的基础性、综合性、权威性和独立性,是开展地理国情普查工作中需要关注、思考和妥善处理的问题。在技术方面,地理国情普查没有现成的、完善的技术体系,地理国情的内容、采集标准和规范、采集方法和流程等一系列问题都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一切都需要慢慢摸索。

由试点开始扎实推进

目前,国家规划部门、统计部门等需要的地理国情信息,很多是基于相关业务部门的统计汇总或抽样调查的方式得出。而政策、体制、技术等方面原因,加之部门利益的驱使,造成了地理国情信息不全面、不及时、不协调、不一致。

“这就需要由测绘地理信息部门以局外人的身份在客观、公益的立场上,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地理国情进行监测、核查、审定,为国家宏观决策、政策及重大战略与工程实施等提供依据。”两院院士李德仁这样对媒体表示。

2010年12月20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同志对测绘工作作出的重要批示中首次要求国家测绘局“加强基础测绘和地理国情监测”。从2011年起,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在陕西、黑龙江、四川、浙江等省及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等单位先后开展了地理国情监测的省级和国家级试点。

2012年底,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派出地理国情监测联络小组,分赴天津、黑龙江、浙江、河南、四川、陕西等地测绘地理信息生产一线,开展首批地理国情普查试点调研工作。 这批联络小组由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卫星测绘应用中心三家单位的专业技术及管理人员组成。联络小组分别联系承担普查试点的省级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及其相关单位,共同推进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在试点阶段,各地对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就十分重视。陕西省是首批成为试点的省份之一。2011年3月,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与陕西省政府签署合作开展监测试点协议。当时,陕西省领导评价说,合作协议的签署,既为陕西测绘工作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也为陕西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强省”增加了新的支撑条件。当年9月,陕西召开的有关会议要求,充分认识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是一项政治性任务,要把地理国情监测试点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推进。

抚顺既是国家老工业基地和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又是辽宁省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供水基地。地理国情监测工作对该市资源生态环境变化管理、城市建设管理、矿山环境管理、土地利用动态管理和应急救援指挥等具有重要作用。自2011年6月被列为首批试点后,该市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决定重点对矿山环境和林业资源所包含的重要地理国情要素开展监测工作。抚顺市领导批示:“这项工作对提升城市管理很有作用。望相关部门将其应用好,发挥其应有的效益。”

今年2月,地理国情普查试点技术交流会在西安召开,交流研究2012年地理国情普查试点工作中的相关生产经验及关键技术问题,为2013年试点工作及全国性地理国情普查奠定基础。据了解,通过此前的试点工作,有关部门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地理国情普查试点方案》、《地理国情普查基本统计分析技术规定》等技术文件;确定了普查工作中具体的生产方式、技术路线、工艺流程、技术方法和规定等,尤其是在信息提取、地表覆盖分类、统计等关键环节方面积累了经验;同时,探索建立起初步的地理国情普查管理模式,培养了骨干人才,为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全面开展奠定基础。

为做好地理国情监测的技术支撑与保障服务,今年年初,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正式批准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成立“地理国情监测研究中心”。该研究中心挂靠在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地理空间信息工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旨在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开展地理国情监测研究、推进地理国情监测技术发展等工作。也是在今年初,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在北京组织召开地理国情监测项目生产协调会,检查地理国情监测项目生产进展情况,研究解决组织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布置今年地理国情监测重点工作。

3月5日,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座谈会在中国测绘创新基地召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维森在会上强调,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意义和责任重大,各方一定要加强协调、全力以赴,确保把国务院交给的神圣任务落实好、完成好。6月,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在北京组织召开评审会,由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牵头编写的《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通过评审。此后,首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第一阶段工作全面铺开。

地理信息普惠国民

我国首次开展地理国情普查。很多老百姓并不清楚地理信息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实际上,无论我们的日常生活,还是经济、社会发展,早已从地理信息监测中受益匪浅。

多年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在重要地理信息数据发布、地理国情信息统计分析、灾害监测、资源生态环境监测、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城镇建设管理监测、农林水利监测、地面沉降监测等地理国情监测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加快东部地区发展、《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等重大战略宏观管理决策和相关政策的研究与制定中,地理国情监测成果提供了重要地理信息与技术支持。

灾害监测和测绘应急保障是地理国情监测的特例。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2010年甘肃舟曲山洪泥石流灾害、2011年云南盈江地震发生后,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快速获取和集成灾后最新影像数据,通过与历史资料进行对比,确定了受灾范围、受灾面积、道路房屋等设施的损毁程度、地形地貌变化情况等,为抢险救灾、灾害评估和灾后重建提供了及时准确的测绘地理信息。

测绘地理信息部门通过对汶川地震灾区的52个堰塞湖进行持续监测,为堰塞湖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提供了测绘地理信息保障,发挥了重要监测作用。

2006年,重庆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利用旱期前后遥感资料,准确掌握了干旱前后水域的变化信息,为旱情监测、预警提供了重要支撑。

2011年春、夏季,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严重旱情,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紧急部署、快速行动,指导湖北、湖南、江西、江苏等地测绘地理信息部门,调集测绘无人机赴灾区获取航空影像,组织技术力量加工处理数据,利用灾前灾后遥感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及时对旱情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向国家有关部门和灾区地方政府提供地理国情信息,服务科学抗旱救灾,取得良好效果。

2010年6月,内蒙古、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发生历史罕见的火灾。在扑灭林火战役中,黑龙江测绘局向省委政府、军区、武警总队提供各类图件50多套,研制了黑龙江省森林防火电子沙盘指挥系统,火场前线测绘人员随时利用无线网络获取卫星拍摄的火场信息,做好火点标绘标注,及时更新电子沙盘指挥系统,为扑火指挥决策提供了保障。

2010年6月,贵州省关岭县岗乌镇大寨村发生特大地质灾害。贵州省第三测绘院利用无人机航摄系统,快速获取了清晰的低空航摄遥感影像资料,并在1小时内提供给抢险救灾指挥部,满足了抢险工作的急需。

2010年8月,云南怒江僳僳族自治州贡山县突发泥石流灾害。云南省测绘局立即派出无人机航摄应急小分队,拍摄了148张7平方千米0.3米高分辨率影像图,及时、全面、真实地反映了灾情。

再如在地面沉降监测、资源生态环境监测等方面,北京市开展了北京市东郊沉降地区沉降监测,完成水准测量外业观测约1050公里和浅层地下水的监测,提交了测绘和岩土分析报告,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了依据。

天津市地质调查研究院组织开展了全市地面沉降监测网,引进自动化监测和网络传输技术,研发地面沉降监测信息系统等举措,为有效监测地面沉降、综合研究地面沉降机理与发展趋势、提出沉降防控对策作出了贡献。

为应对地面沉降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影响,上海、江苏、浙江等地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建立了覆盖长江三角洲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实现了监测数据自动采集、传输。

区域地面沉降每年监测1次,中心城市每年至少监测一次,从而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了及时、准确的地面沉降信息,为制定科学的地面沉降防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09年,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开发的太湖蓝藻水华遥感动态监测预警系统正式投入使用,为农业、渔业生产、人民生活用水等提供预警信息。

甘肃省政府办公厅和省测绘局联合实施了甘肃省退耕还林还草监测应用系统建设项目。该系统实现了精确监测的目标,监测对象是上一年度确定的退耕规划图斑,监测内容包括图斑的上报面积、退耕前作物种类、退耕与否、同一区域重复上报情况、荒山育林误报为退耕还林等情况,促进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信息化管理。

通过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全面系统掌握权威、客观、准确的地理国情信息为制定和实施国家发展战略与规划、优化各类资源配置提供了重要基础,为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源集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了重要支撑,为制定区域发展政策、加强科学管理和绩效评价、推进责任政府和阳光行政提供了重要保障,为做好灾害应对、维护国家利益、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各行业开展相关普查、调查和分析工作提供了重要数据基础。

随着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其将更好地发挥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作用,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国情普查测绘
立即全面普查 警惕二代粘虫发生
胡春华强调:确保脱贫攻坚普查取得圆满成功
悠悠游子心 深深家国情——一个普通海外留学生的成长
家国情 诗词魂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工程测绘中GNSS测绘技术的应用
推广生物乙醇汽油:迫切且合乎国情
04 无人机测绘应用创新受青睐
无人机在地形测绘中的应用
关于农业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