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老年颈性眩晕诊断中的应用

2013-09-21 12:59蔡望洲琼海市人民医院放射科海南琼海571400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年5期
关键词:颈性椎动脉螺旋

蔡望洲 张 燕 陈 亮 (琼海市人民医院放射科,海南 琼海 571400)

为了给临床诊断老年颈性眩晕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将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应用于老年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对比分析颈性眩晕患者 (研究组)与非颈性眩晕者的椎动脉 (走行迂曲、起源异常、发育不良、硬化)及骨性结构 (颈椎先天畸形、钩椎关节增生、横突孔最短径、横突孔与椎动脉中心的最短距离)等指标间差异,分析各统计指标与颈性眩晕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老年颈性眩晕患者38例(研究组),其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61~88〔平均(68.78±5.64)〕岁;均有明显的眩晕病史,旋颈实验阳性,并经经颅多普勒(TCD)证实;排除梅尼埃病、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脑室占位性病变、动脉盗血综合征、神经官能症、颈动脉窦综合征等疾病。另外,选择同期在我院住院接受检查和治疗的老年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60~89〔平均(69.86±6.22)〕岁;其中9例患者因颅内动脉瘤、4例患者因脑血管畸形,7例因脑膜瘤而接受检查,其他10例均为健康志愿者。入选的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且与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检查前病人需禁食4~6 h,作造影剂过敏试验。首先采用美国GE公司Light Speed VCT 64排螺旋CT扫描,患者取仰卧位。从主动脉弓上缘至颅顶,顺血流方向从足侧向头侧扫描。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300~350 mA,螺距0.984∶1,扫描层厚及间隔均为0.625 mm。静脉注射非离子型造影剂(优维显)90 ml,2.5~3.0 ml/s。采用 CT计算机后处理技术多平面容积重建(MPVR)或多平面重建技术(MPR)、容积再现技术(VR)及高级血管分析软件(AVA)和电影回放等方法,显示椎动脉起始段、横突间段、寰椎段、颅内段。由2位以上有经验的专科医师独立阅片诊断。若诊断不一致,再请一位上级医师审定。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资料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各统计指标与颈性眩晕的相关性。

2 结果

2.1 两组椎动脉各指标分析比较 研究组38例患者共获得76支椎动脉,对照组30例共获得60支椎动脉。两组的椎动脉硬化和发育不良比较有明显差异(χ2=4.52、9.08,P<0.05)。见表1。

表1 两组椎动脉各指标分析比较〔支(%)〕

2.2 两组椎颈骨质相关指标分析比较 两组钩椎关节增生、横突孔径、横-椎距离等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椎颈骨质相关指标分析比较(±s)

表2 两组椎颈骨质相关指标分析比较(±s)

指标 研究组(n=38)对照组(n=30)t/χ2值 P值钩椎关节增生 27(71.05) 12(40.00)6.61 >0.05横突孔径 4.34±0.65 4.78±0.45 4.64 <0.05横-椎距离1.70±0.29 2.09±0.25 7.54 >0.05

2.3 两组各指标Logistic回归分析 对椎动脉及椎颈骨质各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横-椎距离与颈性眩晕相关〔β=3.689,P< 0.001,Exp(β)=42.83,95%CI8.533 ~217.576〕。

3 讨论

颈性眩晕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之一,是因椎动脉受到刺激或压迫,致动脉自身病变和(或)其颅外段受邻近结构病变的影响从而导致患者血流障碍,而产生的眩晕、恶心、呕吐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临床上应与梅尼埃病相鉴别〔1〕。目前颈性眩晕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缺乏可靠的检测手段。其中颈椎X线片和普通CT检查用于评价本病机械性发病因素,从而间接推断椎动脉的受压情况;椎动脉造影能够对椎动脉本身的病变进行诊断,但不能同时评价椎体骨质情况,并且因其具有创伤性大、检查费用较高且并发症多等不利因素使其临床应用大受限制〔2,3〕。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椎动脉硬化和发育不良差异显著;两组的钩椎关节增生、横突孔径、横-椎距离等比较也有明显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横-椎距离与颈性眩晕相关。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应用于老年颈性眩晕诊断不仅可以无创、准确显示椎动脉的形态学改变,而且可以明确颈椎骨质异常,对颈性眩晕的病因诊断、预后估计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价值〔4,5〕。

1 祝安惠,刘玉良,崔 斌,等.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联合颈椎骨性结构评价对诊断颈性眩晕病因价值的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1;22(7):505-8.

2 吴 欣,宋兆杰,潘长青.彩超评估温针对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12):1948-9.

3 郭建一,居克举,倪贵华.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的变化〔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0;23(6):456-8.

4 上官翰京,李志春,骆献阳.肌性颈性眩晕误诊15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8):1878.

5 王素伟,赖晓敏,肖红卫.颈性眩晕诊治的临床路径研究〔J〕.现代医院,2011;11(12):10-1.

猜你喜欢
颈性椎动脉螺旋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旋风“螺旋丸”
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效果
卵巢甲状腺肿的多层螺旋CT表现
奇妙的螺旋
颈性眩晕的中医治疗近况
中药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