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供电营业所信息化建设的实践

2013-10-08 07:27陈志武吴宇红陈伟明宋云轩方百荣
浙江电力 2013年3期
关键词:信息管理系统供电所信息系统

陈志武,吴宇红,陈伟明,宋云轩,方百荣

(德清县供电局,浙江 德清 313200)

德清县供电局是省属中型供电企业,县域面积936 km2,辖11个乡(镇),人口49万。至2011年底,全局设11个供电营业所(以下简称供电所),有农电员工310名。全县农村配变2 724台、容量38.61万kVA,低压线路总长7 032 km、售电量3.44亿kWh,低压线损3.59%。

信息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是强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一个完整、实时和准确的信息系统,是标准化供电所建设的重要保障。2000年,德清供电局信息化建设正式起步,以单机形式创建了“农电管理系统”,主要解决电费开票问题。2005年,以规范化供电所创建为契机,加快了信息化建设步伐,成功开发应用网络化的以低压配网设备管理为主体的“农电管理信息系统”。2008年开始,农电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工作再度提速,“农电管理信息系统”不断升级完善,各种工作流程、设备台帐、记录达到62种,输入输出表单260种。信息化建设初具标准化、流程化、数字化和实用化功能,形成了德清特有模式。2011年,全面启动标准化供电所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1 供电所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基础数据收集难

供电所日常工作会产生大量的基本数据,一是配网的建设改造工程资料,每年有数百个工程;二是农村配网运行常规基础数据,如农村配变信息、出线信息、缺陷整改记录等35种;三是日常综合管理的数据资料,如月报、绩效考核、同业对标等90种左右。除此之外,电网建设速度快,变化频繁,直接造成基础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差,给收集、整理等工作带来极大难度。如图1所示,2005—2011年配变容量与售电量分别增长148%和136%,而人员增长只有8.01%,标准化供电所建设急需信息化作支撑。

图1 2005—2011年低压配网相关指标的增长率

1.2 基础数据动态管理难

供电所基础信息数据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由于专业管理的局限,原始资料各自分散存档,如设备管理员掌握配变信息;营销班掌握供售电量、计量信息;运行维护班掌握抢修信息;营业窗口掌握客户用电信息等。

如此众多而分散管理的基础数据,缺乏1个统一而强大的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如果1个环节信息数据没有及时变更或变更操作失误,将直接导致帐实不符的情况发生。

1.3 缺乏统一平台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原有的工作方式从纸质向数字化转变:如公文处理使用OA(办公自动化系统)、协同办公系统,零星文档由电子文档替代;核心业务有生产MIS(管理信息系统)、营销业务系统、电压合格率信息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班组管理系统、安全监督与管理系统、绩效考核系统等;台帐与档案管理的数字化要求,也改变了原有的纸质资料管理模式。但这些系统所用的数据库各不相同,数据格式千差万别,信息化的应用在某种程度上已阻碍了管理工作,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2 电力发展对供电所管理的要求

随着“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电网对班组建设和标准化供电所建设有了明确的管理标准。

(1)要求全面推行标准化供电所管理流程建设,解决目前基础薄弱、管理粗放,效率低下等问题。并以46项业务流程为基础,确保建立“统一、规范、简明、高效”的工作流程,突出实用性。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和工作标准,优化管理资料,确保资料、台账的准确性。

(2)要求统筹标准化管理与信息化建设,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用工作标准来规范和评价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效果,促进供电所提升管理水平。

供电企业优质服务就是不断加强管理,苦练内功,严格按照标准化的要求提供一流的服务,提高满意度。优质服务是供电企业在业务受理、抢修现场、巡视检查、用电稽查等过程中向用户提供方便、便捷和快速的服务。随着服务的深入,服务质量和水平得到快速提高,但同时社会各界要求供电企业进一步提升优质服务的呼声也日益强烈。为此,必须紧紧围绕“你用电,我用心”的服务理念,多措并举,全力打造优质服务的企业新形象。

3 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方法

3.1 推进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

改变过去“重视大系统、轻视小系统”的方式,以信息系统一体化为导向,对封印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电卡表系统、班组建设系统、电压合格率管理系统和智能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管理系统等15个应用系统进行整合,推动资源集成和再优化配置。

2010年,对供电所标准化进行统一规划,形成了信息一体化的建设思路,提出规范化、标准化、智能化的建设原则,制定了相应实施方案。依托这一思路,把供电所日常业务全过程纳入信息系统管理,规范和统一业务,统一工作标准,统一业务流程,加强监控,使供电所日常工作体现在计算机一体化平台中。

3.2 推进信息系统智能化建设

围绕“基础数据标准化、操作流程规范化、业务管理全覆盖、系统资源共享和信息高速传递”的建设目标,对各供电所业务工作流程进行重新布局与规划,努力构建以供电所为核心、以计算机技术为保障、以日常业务数据为对象,实现抢修管理、缺陷处理、设备管理、备品备件、工作票、操作票、同业对标和绩效考核等流程智能化的闭环管理。

促进基础数据由手工记录向无纸化转变,促进统计分析向管理创新转变,2011年以来,供电所平均每天使用信息系统人数达190人,占全员的61%,这种应用频率的转变释放了大量日常业务数据处理能力,有力推动了规范化、标准化信息系统建设。

3.3 推进信息系统实用化建设

德清供电局标准化供电所信息管理系统一体化建设,涵盖监测预警、基础管理、流程管理、综合性记录、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优质服务、降本增效、队伍建设、绩效考核、信息应用、备品备件管理、报表管理、数据管理等14个方面。作为1项多层次、全方位的系统工程,着力梳理班组建设管理标准、标准化供电所建设标准、SG186和ERP(网络公关系统)之间数据收集方式等。同时,通过大力推进工作状态记录、配电设备、同业对标、业绩考核信息标准化体系建设,为供电所标准化建设的发展提供坚实信息平台。

实践表明,标准化供电所信息建设较好地解决了基础数据收集难、动态管理难等问题,并以此来推动管理的标准化、精益化,实现企业效率和效益的多赢发展。

3.4 推进信息系统制度化建设

标准化供电所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先后出台了《标准化供电所信息管理系统运行管理规程(试行)》、《标准化供电所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及运维管理办法(试行)》、《标准化供电所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备份与管理办法(试行)》等5项管理规程及办法,涉及信息建设、数据维护、服务器应急、信息安全等方面。这些制度有效地解决了员工因责任心不强造成数据更新缓慢、数据失真等问题。

4 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成效

4.1 C/S与B/S结构的完美融合

C/S(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标准化供电所信息管理系统,具有稳定性好、安全性高及较强的事务处理能力,能实现复杂的业务流程,响应速度快,具备系统开发、维护、升级方便和开放性、使用方便的特点。

设立了2个平台结构同一数据库和同个权限设置的基础框架,在充分发挥2个系统各自的优势的基础上,实现2个系统间完美地融合。采用C/S与B/S结构结合使用,能有效提升数据更新速度,明显提高工作效力。

4.2 开发图形化工作票、操作票子模块

工作票、操作票是目前供电企业使用最为广泛的作业票,使用频率、及时性与正确性要求都很高,而且填写需由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员工才能完成。通过研究其填写规律和通用性安全措施,开发了为基础数据源加载的通用模块,在实际操作时通过有针对性的选择自动加载功能,为人工填写省去一半时间。

利用C/S结构业务处理操作方便的特点,开发了从现场勘察、选择工作票类型、工作填写、工作票负责人会审等9个步骤,同时实现扫描工作票签名原件并转成为PDF文件上传等流程(见图2),实现原件电子与手工资料同步保存。

图2 工作票流程

在生成工作票的同时还自动生成工作任务确认单、安全教育卡、缺陷整改通知单、领导干部到岗登记表等6种配套作业票。过去手工开1张工作票或操作票需用时2 h,而信息系统内出具1张工作票只需40 min,正确率、规范率与整洁性都有很大提高。

4.3 建立同业对标与绩效考核子模块

在全面推行同业对标和绩效考核双重考核机制的同时,明确员工考核细则,责任人的处罚与扣分直接由该模块公示,方便内部监督机制,确保公平、公正的考核过程。每月的同业对标指标与绩效考核由员工自己自动生成细则表单填写,班长评价、所长列会审核等全过程的考核工作均由系统完成,既省纸又省工,而且可以做到实时跟踪每个供电所考核情况,真正实现员工考核智能化。

以手工填写每位员工工作方式,按25人规模的供电所计算,需耗A4纸650张左右,需149工时。该模块运作后,节约A4纸580张左右,节约117工时,效果十分明显。同业对标与绩效考核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

4.4 建立低压配网监测预警模块

通过“智能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管理系统”、“电压合格率信息管理系统”数据接口,实时传送设备运行状态、故障报警、分相分线负荷数据、农村低压配网供电可靠率等数据,实现低压配网监测功能。

4.5 提升工作流程智能化程度

工作流程是按照特定的方式完成特定的数据修改,规范数据更新的权限与限制功能。在制定缺陷处理、抢修作业、设备变更、工作票与绩效考核工作流程设计时,充分考虑使用工作流程的优点,完成自动更新数据,避免资料员以往包办数据更新现象,实现了工作流程智能化,切实解决基础资料数据收集与信息数据常态管理难的问题。

4.6 建立数据仓储子模块

从2005年开始使用农电管理信息系统以来,积累大量低压配电设备基础数据,而这些数据对低压配网规划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长久储存数据并加以利用是信息化建设的又一大亮点。在研究以前基础数据储存规律与方式的基础上,通过重新整理、合并数据源,开发查询、汇总与分析表单,以直观的界面直接展示数据分析结果,彻底解决规划部门无数据对比的问题,也积累了7年的基础数据量。

5 结语

标准化供电所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为基层供电所各项基础数据收集、日常业务工作开展、低压配网规划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推进了农电工作的创新与发展,进一步规范了优质服务行为,实现了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和信息化管理。

图3 同业对标与绩效考核工作流程

但是,供电所信息化建设的智能化水平还有待提高。在软件方面,现有系统还仅仅停留在数据收集、录入和常规的统计分析水平上,一些智能化的数据挖掘和信息分析方法还未用上,如模糊逻辑、专家系统、神经网络建模、信息融合和粗糙集分析等,这些将在后续研发中逐步代替传统的数据分析方式,以提高系统的智能化水平,为领导决策提供更科学、合理的模型和数据。在硬件方面,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在系统中的使用还有待改进,如基于RFID(电子标签)技术的智能仓储管理,基于3G通信网络的实时抢修调度和基于GPS的巡视导航等,这些都将在新系统开发中得到应用。

[1]梁永超.以标准化体系建设促进企业规范发展[J].农电管理,2011,6(187):29-30.

[2]侯学东.供电企业规范化管理的内涵与实践[J].城乡供电,2012,4(4):9-14.

[3]李艳.对供电所基础资料实现闭环管理的探讨[J].农电管理,2012,6(195):26-28.

猜你喜欢
信息管理系统供电所信息系统
三维可视化信息管理系统在选煤生产中的应用
企业信息系统安全防护
信息管理系统在工程项目管理的应用
公司新增8个国网五星级供电所
基于规范化与专业化的供电所管理优化探讨
基于三维TGIS的高速公路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SaaS模式下的房地产中介公司信息管理系统
基于区块链的通航维护信息系统研究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供电所管理中同业对标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