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数学预习策略

2013-10-18 07:41张红达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3年5期
关键词:课本上例题知识点

张红达

一、课前预习正确指导的必要性

有的学生开始预习时不知从何下手,只是简单的看看课本就算预习了,这样的预习效果很差。预习不仅仅是对课堂上将要学习内做一简单了解,也是对较之前不同的新知识点的初步学习,应该把预习看作是对课堂学习的前期准备。作为教师,要重视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和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虽然预习方法多样,教师应结合初中数学教材的特点及初中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规律和已有的学习经验,进行有效的预习方法指导,教会学生应该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标记下来等等。这样一一地详细指导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掌握一定的预习方法。有效的预习,能使学生带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学习新知识,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学习的质量和学习效果。有效的预习习惯,将会使学生尝到自主学习的成功感,势必会节约课堂教学的宝贵时间,使得简单的知识教师不必再重新讲解,浪费课堂上宝贵的学习时间,学生只要通过预习,自己就能获得。这样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同时使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初中数学有效的预习策略

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相比,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数学体系的严谨性上要求更高了,所以在学习方法上也应有相应的变化。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让学生们带着明确的问题进行预习。例如,“什么是科学记数法?”“科学计数法是把数记成什么形式的方法?”等等,这样就能使学生有学习的目标与方向,避免了学生的迷茫,不知如何下手去做。教师首先要对相关学习内容要进行认真备课,参照《新课程标准》,提出既有学习价值又很有吸引力的问题,能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从而去思考、自主探索,最终得到答案。布置预习任务时一定要注意问题设置的难度要适中,预习方向要明确,可操作性要强。如,可以采取填充表格的形式,或者预习学案中以提问的形式给学生列举出来,让学生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去预习。

2. 预习时要认真研读课本。要逐字逐词逐句的阅读,画出概念,用彩笔将概念中的重点字词画出来,对预习中感到困难的问题要先思考,看看是否可以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如若解决不了,作出记号,教师讲解时作为听课的重点,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真正的理解,有利于养成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思维习惯。数学学习中新旧知识间总是存在一定的联系,预习时如发现之前学习过的知识点还有不清楚的地方,一定要在预习时弄懂弄会,并对已学的知识加以巩固和记忆,同时为学习新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在课前预习中动笔划、写,动手操作,也是很有必要的。预习课本时,首先要对要将概念标划下来;其次,适当做做学习笔记,如在笔记本上摘抄重点概念、关键字、归纳等,以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并重点记录下预习过程中的不懂之处,在课堂上进行质疑,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尝试做一下当堂的练习题,尝试中如遇到疑难时,要返回例题。第四,对例题进行学习,争取找到解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再尝试做解题。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检验自己的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重要过程。往往每课时的例题都是很典型的,预习时应把例题都做一遍,加深领悟的能力。对于有的例题课本上还会问是否有其它解法,学生应开动脑筋想一想,试着做一做,培养一题多解的思维方式。初中数学课程中有大量的数学公式要求学生记忆,有的公式课本上给出具体的推导过程,有的公式课本上没有给出推导过程,无论课本上有无推导过程,预习时学生都应自己尝试着推导一遍,书上有推导过程的,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推导过程和书上的相对照;尤其是书上没有推导过程的,可一定要在课堂上与老师给出的推导过程相对照,以便发现有没有不会推导的地方,并及时弄懂,这样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对于一些几何问题需要动手操作的题目,学生应动手试一试,通过剪拼、折移、画量、等实践活动,体验、初学新知识,以便在课前准备好相应的学习用具。学生只有亲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才会理解透彻,记忆深刻。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及学生的兴趣,可以使预习的形式、方法可以多样化,真正地让学生预习时“活动”起来。

猜你喜欢
课本上例题知识点
关于口罩 这10大知识点你必须知道
借课本
知识点自测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次根式”复习精讲
科学分析,高效决策
由一道课本例题变出的中考题
一道课本例题的变式拓展
算盘是个“小气鬼”
例说复习课中例题的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