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脱媒背景下的商业银行经营策略研究

2013-10-19 05:01陈爱芬
科技视界 2013年29期
关键词:商业银行银行金融

孔 贇 田 园 陈爱芬

(安徽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金融脱媒(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又称“金融非中介化”,是金融关系的一次大变革,它的特征是银行与其顾客之间传统的存贷款关系的削弱,以及无数资金供给者和使用者之间关系的增强。金融脱媒强有力地改变了不同金融中介和非金融公司在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作用。

随着直接融资(即依托股票、债券、投资基金等金融工具的融资)的发展,资金的供给通过一些新的机构或新的手段绕开商业银行这个媒介体系,输送到需求单位,也称为资金的体外循环,实际上就是资金融通的去中介化,包括存款的去中介化和贷款的去中介化。以资本市场为中心的新金融商品的开发和需求的创造,特别是资本需求的超强劲增长,致使直接融资使市场的功能日趋凸现,银行的媒介作用则趋于萎缩。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金融脱媒”。

1 文献综述

1.1 国外对金融脱媒的研究主要有

D.D.Hester(1969)最早提出金融脱媒的概念。Hamilton(1986)把金融脱媒定义为企业不通过银行或其他金融中介机构在市场上借款。Harmes(2001)认为金融脱媒在投资者或者金融工具购买者与生产者直接交易产品时发生,这时跳过了像保险经纪人这样的中介机构。David Powell(1998)认为脱媒、资金来源的多样化和全球化、筹资方法的多渠道以及新的沟通与信息技术给未来银行业的塑造带来很大的影响。另外一些学者转向对作用机制和对宏观经济作用方面的研究,如M.Nissen(2000)和Alan Ching-biu Tse(2003),在对脱媒的研究中发现脱媒的结果并不是媒介作用的消失或危机,反而会在促使媒介更好地发挥自身功能的同时,使新的中介组织被不断创新出来,形成脱媒校正效应,“脱媒校正”是“银行脱媒”的一个正效应结果。

1.2 国内主要有以下观点

李扬(2007)认为金融脱媒是资金盈余者和资金短缺者不通过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直接进行资金交易的现象,而“媒”就是金融中介机构。而他于2008年在《金融脱媒弱化货币调控效力》又指出,中国的金融脱媒过程将呈现“长期反复”的特征。”

曹啸(2006)在《“金融脱媒”在美国》中提出,金融脱媒并非一无是处,而是能通过“校正效应”促进商业银行的再造和创新,给金融体系带来活力,因此尽管会对货币政策的效力带来一定程度的削弱,我们还是要审慎地对待。

2 金融脱媒的形成原因

2.1 金融市场高度发展,证券充分市场化

“金融脱媒”这个词最早60年代出现在具备完善的金融体制和发达的资本市场的美国,英语中表达为“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在美国,大企业主要依靠在金融市场上发行债券或商业票据筹集资金。20 世纪90年代后,在西方国家债券筹资无一例外地超过信贷筹资。在证券化过程中,商业票据的发行部分取代了银行对公司的短期信贷。商业银行的资金供给来源受到限制,金融脱媒逐渐显现。

2.2 居民投资意识提高

由于银行利率在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的对比下,居民的投资意识的不断提高,也越来越倾向于比储蓄收益更大的证券产品等。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受到资金供给和需求的双重影响相对萎缩,利差收人减少,依靠传统业务难以维持生存,出现了金融脱媒现象。

2.3 中国金融脱媒的产生的特有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在“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宗旨的指引下,使得经济得到稳固发展的同时也给中国金融市场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而金融脱媒现象的产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虽然金融脱媒是各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但是对于有别于西方意识形态的中国来说,其产生的原因却是具有特殊性的,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政府积极推动是金融脱媒的直接动因;

(2)股票市场发展进入转折期;

(3)全球各大基金、财团的资金大量涌入中国,不仅分流了公司客户在银行的存贷款,而且开始替代银行提供财务顾问、融资安排等服务,对银行业务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

(4)利率市场化改革也促进了金融脱媒的深化;

(5)人民币升值带动了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资产价值上升,客观上也导致了金融脱媒现象的深化。

3 我国金融脱媒的特征

3.1 金融创新成为解决商业银行发展瓶颈的重要途径

金融脱媒的出现使得我国的银行业的发展遇到瓶颈,金融创新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途径。金融创新是指突破金融业多年传统的经营局面,在金融工具、金融方式、金融技术、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等方面进行的创新与变革,金融创新浪潮的兴起与迅猛发展,给整个金融体制、金融宏观调节、一国的经济发展乃至世界经济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金融创新的现状是金融业务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逐步建立与健全,但是我国金融创新仍然存在很大问题:金融创新的原动力不足;金融创新的外部条件不成熟;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金融工具品种少,投资不方便;金融技术创新有限;金融法规不健全,秩序不规范。

3.2 资本市场分流商业银行资源,撼动商业银行霸主地位

金融脱媒这一现象,从本质上来讲,就是随着资本市场发展,金融中介机构的结构性调整。由于金融市场的管制不断放松,银行利率的执行变化的幅度将不断缩小,在储蓄分流加快,银行“脱媒化”发展的同时,不能利用利率手段吸引居民储蓄,将使各家银行资金来源锐减,削弱其信贷投放能力,随着金融脱媒的深化,商业银行的霸主地位将逐渐被撼动,优质大企业客户贷款将被资本市场迅速分流;创业板将进一步分流优质中小企业贷款;商业银行传统对公业务经营模式将受到挑战。

3.3 金融脱媒背景下,商业银行挑战与机遇并存

金融脱媒在使商业银行面临巨大的挑战的同时,也给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带来了的重大机遇,例如:同业存款、企业机构大额存款业务面临发展机遇;融资融券、证券质押贷款等支持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新型融资业务获得发展契机;支付结算业务将获得较大发展机会;代理销售、托管业务、自营业务获得新的机会;企业理财、现金管理、资产管理等咨询类中间业务前景广阔;投资银行业务获得巨大发展潜力。

3.4 非正规金融迅速扩张

除此之外,近年来,非正规金融也迅速扩张。所谓非正规金融,包括打擦边球的民间金融、以钱庄和高利贷为代表的地下金融、其他非法金融活动。非正规金融的迅速发展,更加进一步加剧了金融脱媒的发展。

4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

4.1 金融脱媒将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带来很大的影响,客户资源流失严重

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是存贷款,通过存贷之间的利差获取收益。其产生的原因是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资金供求双方通过银行这一信用中介满足各自的需要。

(1)金融脱媒对银行资产业务的影响

从资产方面看,受金融脱媒影响最大的资产业务应为贷款。

当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由于金融运行的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补充和调整使得金融市场的信息更加透明化、公开化,金融机制更加优化,融资环境更加多层次、高效率,这时,大型企业便更倾向于通过直接融资,即股票、债券、资产证券化等成本较低的方式来获取所需资金,优质贷款客户资源迅速流失,而小型企业方面,商业银行为了控制风险,紧缩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使得其更倾向于进入我国股票市场的创业板市场。

总体贷款需求指数

由上图可知,从09年1 季度到13年1 季度,社会总体的贷款需求呈现下降趋势,更多的资金进入股市和非存款性的金融机构。

(2)金融脱媒对银行负债业务的影响

从负债方面看,受金融脱媒影响最大的负债业务应为存款。

近年来,我国存款总量更出现了负增长的状况。

金融脱媒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多层次化发展,使商业银行的存款流向其他的融资渠道。

其中,2013年一季度根据对居民储户的调查,近五成居民(44.5%)倾向于更多“更多储蓄”,较上季度下降2.6 歌百分点,而倾向于“更多投资”,较12年第四季度提高4.1 个百分点。表明居民的储蓄流失的比重占较大部分,而去向主要为股票市场、基金市场、或购买了信托理财产品以期获取更高的收益;由于我国居民保险意识的提高,一部分储蓄流向保险市场;如今第三方支付的兴起,更是使得大量的资金撤出银行系统。银行负债来源愈来愈少。

4.2 金融脱媒将使中国银行业主要依靠利差收入的盈利模式将会受到严峻的挑战

国内银行传统盈利90%来自于利差收入。在金融市场还不发达、金融脱媒未出现,商业银行通过其所掌握的经济主体的私人信息来较好的解决金融市场中的成本与信息不对称问题,并能有效的规避市场风险。

但是,随着金融脱媒的出现,金融结构发生趋势性转变,银行优势越来越不明显。如理财产品可以在短期内获取比存款更高的收益,企业可以通过发行公司债券来获取低成本的融资等等。金融脱媒所造成的存贷款的减少,进一步影响了银行的盈利。

4.3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金融脱媒的深化,金融市场产品讲日益丰富,市场收益率也不断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加大,这将吸引大量较为稳定的商业银行资金来源投入资本市场,负债的稳定将显著降低。同时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也将呈现出短期化的趋势,这将使商业银行主要依靠短期资金来源支持长期贷款发展的矛盾进一步显现出来,资产与负债期限不匹配问题讲更为突出,商业银行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手段来控制流动性风险。

另一方面,由于商业银行的客户更加广泛的使用各种衍生金融工具,企业和个人的市场风险将可能转化为银行的信用风险,这是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的更大考验。

而从金融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国家大力发展金融市场的政策导向来看,金融脱媒化程度的加强将是长期趋势。

所以从长远角度,商业银行转变其经营发展战略是必要的。

5 商业银行如何调整经营策略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多以公司类的银行业务为主要经营范围,资金投放大行业,大企业和大项目,以规模扩张和发展为目标,以利差收入为主要盈利来源,呈现出信贷高度集中和金融资产相对单一的格局。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相关政策措施的逐步实施,作为一种理性的选择,大众企业必然主动选择融资成本更低,融资方式更灵活的直接融资市场,市场直接中介和银行间接中介在金融产品提供商的相互竞争关系必然加剧,商业银行传统的公司经营模式受到很大冲击。由此看来,商业银行在改变和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方面势在必行。

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的调整可采用如下形式:

5.1 转变商业银行经营理念

金融脱媒已经成为中国金融发展的长期趋势,商业银行应该主动适应,在新的环境下积极更新观念,增强创新意识。中国商业银行要改变过去忽视直接融资市场的观念,建立从单纯重视信贷市场到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并重的理念,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客户资源优势和规模优势。

5.2 调整经营模式

金融脱媒改变了银行资产结构,使银行的无贷款客户的比例大量增加,这就要求山歌与银行必须转变经营增长的方式。一是调整业务营销策略,改变传统的经营观念,以客户为中心,不要只局限于信贷产品,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解决客户的现实需要,核心是为客户群体量身定做金融产品。二是加快产品、服务和技术的创新,大力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投资和中间业务,开辟新的业务空间和盈利增长点,增强综合盈利能力。

5.3 实现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

在金融脱媒背景下,竞争日益激烈,银行客户导向的战略必须以差异化产品和服务为核心,变“单一经营”为“多元经营”,形成利差收入和非利差收入相对均衡的盈利格局。同时,商业银行必须要加强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金融脱媒势必会推动商业银行向混业经营、全能服务发展。商业银行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实现业务的调整,从而达到多元化经营。

首先,在负债业务上,我国商业银行应该改变传统的被动负债模式,变被动负债为主动负债。商业银行应该主动开拓新的融资渠道,一方面可以通过日益发达的资本市场发行次级债券,吸收证券公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款、自有营运资金存款、登记公司自有资金,清算备付金、验资资金存款等金融机构同业存款等方式主动增加银行负债;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创造符合客户需要的高质量、高效率的理财品种吸引客户的投资,主动增加银行的存款。

其次,在资产业务上,我国商业银行应事先由批发银行向主体银行的转变,集中优势重点拓展优质客户。此外,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大力发展票据融资、股票质押贷款、证券承销贷款、企业并购贷款等为客户提供融资及相关服务,开拓新的盈利增长点。

再次,在中间业务上,同国外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明显不足,为了减缓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商业银行必须加快发展中间业务,在完善结算业务的同时,积极发展信用等级评估、担保、贷款承诺与衍生品种有关的新型中间业务,加大和发展中间业务收入。

5.4 积极利用资本市场

国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大型化将是银行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国商业银行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日益发达的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扩大资本规模,提高资本充足率;另一方面,银行上市必然要求商业银行进行相应的信息披露,这将激发我国商业银行改善治理,提高银行业绩。此外,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引入战略投资者,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分散银行的风险,更重要的是,随着国外战略投资者的加入,必然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这必将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5.5 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

美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走在西方商业银行的前列。20 世纪90年代以来,在融资融券化与国际金融一体化的浪潮冲击下,美国商业银行出现脱媒化的趋势。为了应对金融脱媒带来的经营危机,美国商业银行在全面改革中调整了经营战略,转变了传统的盈利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发达的金融立法

至今,美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金融立法体系,而且立法形式多样,内容非常详细和全面,同时,美国非常注重金融监管方面的立法,分别由美联储、货币监理署、财政部、商业部等部门共同承担监管责任,而且各监管机构分工明确。另外,美国实施双重发略体制,不仅有规范金融企业经营管理的联邦法律,各州还有自己的金融立法。正是这种完善发达的金融法制,增加了金融企业的确定性和可预见性,大大促进了金融创新。

(2)健全的内部法人治理

美国银行业在长期的经营时间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策略和运作原则,一些著名银行如花旗银行、大通银行、美洲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与实践在跨国银行业中享有盛誉。概括起来,美国银行业的内部控制具有如下特色:建立了独立、集中、权威的内部监管组织体系;制定了同意、严密的稽核依据;注重非现场稽核方法等。

(3)全面的风险管理

借助于高科技的迅速发展,美国银行业开始采用各种新的先进科技来加强风险管理。近年来,许多美国银行在风险管理中越来越重视定量分析,选择合适的定量分析工具来识别、衡量和监测风险;银行最高层对顶市场风险的承受度,并定期监测它与银行业务发展战略、资本结构及市场条件的匹配情况,使市场风险管理越来越体现出客观性和科学性的特征。

[1]邢冰.金融脱媒背景下商业银行经营策略的思考[J].财经管理,2009,7(中旬刊).

[2]刘梦异,蔡冬年.金融脱媒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策略研究经济[J].研究导刊,2009(10).

[3]叶国照.金融脱媒趋势下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J].金融与投资,2009(10).

[4]徐佩佩.金融脱媒下 商业银行何去何从[J].商场现代化:上旬刊,2010,3.

[5]李扬.金融脱媒弱化货币调控效力[N].上海金融报,2008,2,22.

[6]曹啸.金融脱媒在美国[J].现代商业银行,2006(10):36-37.

[7]Donald D Hester.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 and Policy [Z].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vol.1,issue 3:600-617.Aug,1969.

[8]Hamilton,A,The financial Revolution[M].Penguin,1986,244.

[9]Harmes,A.Mass Investment culture[Z].New left Review,2001,9:103-124.

[10]David Powll.Changes in the Financial Services Sector,the Last Ten Years in Perspective[Z].1998.

[11]Nissen.M.Agent -based supply chain disintermediation versusre -interme diation.International.Journal of Intelligent Systems in Accounting,Finance and Management[Z].9:237-256.2000.

[12]Alan Ching-biu Tse.Disintermedistion of travel agents in the hotel industry[J].Hospitality Management,22:453-460.

猜你喜欢
商业银行银行金融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
“存梦银行”破产记
P2P金融解读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银行激进求变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