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要求下的农业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改革——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

2013-10-26 12:09王翠红彭建伟谢红霞廖超林
韶关学院学报 2013年12期
关键词:人文地理城乡规划课程体系

杨 君,刘 沛,周 清,王翠红,彭建伟,谢红霞,廖超林

(湖南农业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为适应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学科专业调整机制,优化学科专业机构的新要求,国家教育部于2012年颁发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新目录),将原来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分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专业.湖南农业大学也是在此背景下将原来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调整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为此,进行该专业的教学研究显得日益重要.本文采用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相结合,到湖南农业大学教务处、资源环境学院教务部门收集资料和了解情况,比较不同院校专业学科背景、建设特点和课程设置等教学研究状况,分析该专业教学研究的必需性,并提出建议.

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是2012年提出的新专业,目前均处于研究、探索阶段.与之直接相关的目前还在开设的“人文地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研究较多.

1.1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现状

科学人文地理学诞生于19世纪的德国,地理学家李特尔 (K Ritter,1799-1859)和拉采尔 (F Ratzel,1844-1904)是开山大师[1-3].20世纪中叶从德国传入他国,形成多种学派[4].二战后,英美国家与其有关的区域研究盛行[5-6].50 年代后,进入迅速发展时期[1].中国受前苏联影响,直到 70 年代末重新发展[7-9].

从全球看,该学科发展有四个特点[1].(1)研究领域拓宽.从工、农、运输、商贸、文化、聚落、旅游、政治、军事等,扩展到犯罪、社区、金融、公司、组织和管理等.(2)理论研究深化.人地关系论、环境决定论、区位论、行为论、景观论等相关理论有新认识,并赋予新内涵.(3)应用研究加强.从宏观上研究其空间分布格局和空间结构,向微观研究进展,直接应用于社会实践,提高了社会地位[10].(4)技术方法不断更新.方法论已经发展到混沌学、分形论和神经网络理论等.技术手段,已发展到普遍应用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3S”技术[1].

我国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取得长足进步[11].目前约有近百所高校设立学科点[12].多数高校开设两个相关本科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和“城市规划”.

1.2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背景及现状

我国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国家教育部1999年设立,由原来的 “资源环境区划与管理”和“经济地理学与城乡区域规划”等专业经过调整而成[13],有些是经济地理以及1980年代后改名的人文地理调整而成[12].1999年国家教育部将原来的自然资源、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农业资源利用等专业合并调整为三大专业,即: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和地理信息系统[13-15].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是地理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其目的在于培养具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16].专业归并时涉及的专业内容多,专业口径宽,创办该专业的高校很多.全国约有160多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包括独立学院、民办学院),包括综合性大学、师范类院校地理院系、农林院校和地质矿产类院校、工程类院校、军事院校等[17].不同学科背景导致各高校在专业理解方面意见不一,课程体系和学生知识结构千差万别.许多学者已有评述,提出了很多合理化建议[18-21].但这些研究大多偏于思辨.

1.3 国内外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比较

刘云刚对比分析了剑桥、牛津、芝加哥和东京等四所大学的人文地理学专业课程设置情况[12].他们都注重地学基础,强调课程结构均衡,实践、实习课程比重大,必修课少.但牛津、剑桥地理教育都是三年制,芝加哥大学、东京大学是四年制,牛津、剑桥的地理专业本科生研究能力更强[22-23].芝加哥大学注重学生兴趣和创造性培养;东京大学注重精品课程[24].

国内高校课程设置各有特点.例如,台湾大学强调区域地理,香港大学强调人文及全球化因素,北京大学注重以学科划分课程体系均衡,北京师范大学突出相关学科综合,南京大学房地产类课程比重大,武汉大学突出环境类课程[12].

湖南农业大学该专业设立较晚,2005年申请、2006年创办,2008年招生.学生毕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设立了区域分析与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镇规划、经济地理、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测量学、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地质地貌学等主要专业课.

2 开展该专业教学研究的意义

2.1 新专业建设的需要

2012年国家教育部对1998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1999年印发的专业设置规定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简称新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简称新规定).

湖南农业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根据2012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新目录,在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基础上调整而来.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全国已经办学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设置、办学,乃至教学、指导学生就业等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新专业,面临新时势和社会新需求,其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等均亟需进行研究、改革和调整.我国开设此专业的百余所高校目前均处在研究、调整阶段,尚无完整的培养方案可以直接引用.

2.2 不同学校专业发展与教学的需要

我国以往开设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接近的高校主要集中在师范、农业、综合、地质矿产、工程等几大类.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主要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自然资源”、“地理信息系统”和“城市规划”;高等农业院校特色突出,绝大多数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有些甚至追溯到“农业资源利用”和“自然资源”等.不同学校专业发展和背景不同,特色和优势不同,所处区位不同,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也应有所区别,因此,必须要进行研究和实践.

2.3 学校学科发展的需要

时代在前进,专业、学科要发展,学科发展的根本在于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的基石是准确定位下的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湖南农业大学虽然是农业院校,但是,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以农科为特色,农、工、文、理、经、管、法、医、教、艺术多学科综合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其“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开设在资源环境学院农业资源系,2006年获教育部批准,2008年招生,已经开设了5届,师资力量雄厚,生源稳定,教学效果和社会反映良好.

根据2012年新目录的要求,有必要在“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基础上,针对专业设置的各项条件,以及对社会的贡献,进一步实施“人文地理和城乡规划”的研究和实践,以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发挥农业院校的优势.

3 湖南农业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体系设想

3.1 基本思想

基于以上,今后湖南农业大学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突出精品.突出基础和核心知识体系,为此设置的精品课程涵盖专业基础理论、核心技能、实践三方面.这些课程设为必修课,由一位教授或副教授领衔,保证至少两位以上任课教师参加,形成梯队,立足本专业,面向全校推广.(2)减量增效.在符合国家教育部和大学教育管理制度要求的前提下,杜绝课程体系庞杂,内容太多,填鸭式教学的问题,适度逐步降低必修课程份额,按主题对现有课程进行撤并.通过学分、学时匹配,将相关课程的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按照开课先后和专业技术工作的程序来统筹安排,不安排重复内容,达到减少学生课业负担、增加教学效果的目的.(3)资源整合.受课时和学分总量限制,不能将所有课程都在专业内开设齐全,因此,整合资源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课程资源利用效率,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土地资源管理、农业资源与环境等专业的相近课程可以整合,打破专业界限,建立统一课程共享平台.(4)彰显个性.有专业特色的毕业生才是最符合社会要求的.因此,从师资条件出发,突显课程特色,设置特色专业选修课.(5)完善体系.以公共和专业必修课为主,以专业选修课为辅的课程体系,形成“广专结合”课程体系.主体精品课程固定化、模块化,因课设人;辅助个性课程依照社会发展和师生需求动态调整,因人设课.形成既有学科特色,又有教师个人特色的专业教学平台,建立起高质、特色的专业培养体系.

3.2 课程体系模块构建和时序安排

专业的课程体系有公共必修、公共选修、专业必修、专业选修.专业毕业额定最低总学分为164学分.其中必修(含理论、实验、实践、素质拓展、专题)136.5学分,专业选修15学分,公共选修12.5学分.

其中专业主干学科:地理学、规划类.

核心知识领域:地理学类、规划类、数学和信息类.

核心课程: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地质与地貌学、测量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应用基础、城市规划与设计、村镇规划与设计、区域分析与规划、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资源环境概论、计算机辅助制图等课程.

主要专业实验:地质与地貌学实验、自然地理学实验、资源环境概论实验、测量学实验、遥感应用实验、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区域分析与规划实验、村镇规划设计实验、城市规划与设计、计算机辅助制图与设计等.

根据突出精品、资源整合、减量增效等基本思想,构建专业实践三大模块,详见表1.

表1 专业实验教学模块

4 结语

学科和学校的发展离不开高质的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的基础框架在于专业学科的发展方向的定位、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因此,以人文地理和城乡规划专业的方向定位、规划、方案等的建设为主要任务的教学研究直接关乎该新专业的发展和未来.而各校各有其实情、特点,不可能一刀切,而且时代在发展,学科要发展,不可怠慢,因此需要借鉴“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人文地理”、“地理信息系统”等相关专业和学科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材料,根据农业院校的情况进行研究、改革和调整,建立一套既符合国家教育部要求,又突出学校特色的专业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

[1]孙峰华,隋干城,王富喜,等.21 世纪的人文地理学[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9(2):134-139.

[2][英]罗伯特·迪金森.近代地理学创建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吴建藩.德国人文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J].国外人文地理,1986,1(1):21-26.

[4]蔡宗夏.法国人文地理学的过去和现在[J].国外人文地理,1986,1(1):27-31.

[5]李旭旦.人文地理学论丛[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1-14.

[6]Michael Chisholm.Research in Human Geography[M].London:Heinemann,1971.

[7]吴传钧.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J].人文地理,1998,3(2):1-6.

[8]孙峰华.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问题刍议[J].人文地理,1991,6(4):74-76.

[9]张景秋.1900-1970 年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与回顾[J].人文地理,1998,13(1):65-70.

[10]周一星.人文地理研究能为制定国家政策作贡献[J].人文地理,2001,16(1):1-5.

[11]董新.论人文地理学的三大支柱[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14(4):132-136.

[12]刘云刚.21世纪高校人文地理学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山大学的探索[J].人文地理,2012,(2):156-160.

[13]宋戈,袁兆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探索[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3):81-82.

[14]国家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教出版社,1998.

[15]赵小风,黄贤金,付重林,等.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8,(3):50-53,61.

[16]郭文炯,王玉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构想[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12(2):77-80.

[17]杨君,王翠红,林瑜,等.不同专业“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09(5):87-90.

[18]郑耀星.人文地理学课程建设与高校跨世纪教学改革[J].人文地理,2000,15(5):54-57.

[19]汤茂林,沙润,石高俊.我国高师人文地理学课程体系改革设想[J].世界地理研究,2000,9(3):107-112.

[20]赵春雨,陆林.高等师范院校人文地理学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5(3):300-303.

[21]陆林,凌善金,王莉.试论高校地理专业人文地理学的教学改革[J].人文地理,2003,18(5):65-69.

[22]刘妙龙.英国高等地理教育概况[J].地理学报,1992,47(1):89-94.

[23]董玉祥.英国高校地理学专业课程体系的特征及意义[J].经济地理,2000,20(5):125-128.

[24]褚劲风,徐皎.日本高校地理学科的课程设置与地理教学[J].世界地理研究,2000,9(1):100-105.

猜你喜欢
人文地理城乡规划课程体系
论当前城乡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城乡规划中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探讨
大数据时代的人文地理研究分析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高中人文地理应该怎么学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我的绍兴人文地理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中国国家人文地理》(全100卷首批7卷)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