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形地块上的特色校园

2013-11-06 07:29于海涛毛联平
山西建筑 2013年3期
关键词:教学区连廊生活区

于海涛 毛联平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浙江杭州 310000)

1 时代背景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人口的不断导入,周边公共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加之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社会共识,越来越多的城乡接合区域,寄宿制高级中学正快速的发展起来。

2 工程概况

三山中学位于芜湖市三山镇。基地规模480 m×180 m,长边与东西向呈45°夹角,呈较规则的长菱形,占地9 hm2,见图1。

图1 总平面图

基地西北、西南、东南三面为城市干道所环绕。西北向与道路之间整治河道。东北面与居住用地相接。其中西南面的渡口路为城市人流主要来向。

3 设计定位分析

项目为寄宿制高级中学,规模48班,学生规模2 400人。总建筑面积7.4万m2。

项目地处城市边缘区域,较常规的高级中学,项目强化了学生住宿功能(住宿率达到100%),并且与住宿相关的生活配套要求齐全。

另外,2 000人田径场、1 200座报告厅、50 m标准室内泳池及风雨操场等多项要求,也是现今高级中学建设的较高标准。目标是建成一所现代、开放、人文的新型校园。

4 项目分析

1)有利因素:项目用地平整,交通便利,周边规划为大型居住区,可以充分发挥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2)不利因素:用地呈长菱形,鉴于学校诸多功能均有日照要求,在必须满足南北向布置的同时,必然存在朝向与城市沿街景观控制方面的冲突。3)建筑形式与地域性的呼应。即采用何种建筑形式,才能兼顾现代教学与当地建筑传统。

5 设计理念的提出及表达

1)朝向及城市空间形态的制约及解读。a.从城市设计层面:建筑设计不应脱离城市空间形态的整体控制。整个校园形体控制中,尤其是沿城市道路的建筑空间形态,关系到较大范围内城市形态设计的和谐。这就决定了,校园沿街的建筑形态控制必须舍弃对于朝向的坚守。b.单体功能层面:基于各个功能区块对朝向的要求不同,对功能进行重新梳理与整合。按功能分为三类:一是对朝向要求高的教学楼、学生宿舍等,建筑必须南北向布置;二是朝向要求一般的实验楼、办公楼等,尽量使人员常驻的房间满足朝向要求;三是对朝向没有要求的食堂、会堂、风雨操场等,此类功能将成为空间布局中,理顺各种复杂关系的纽带。以上分析,决定了要想取得两厢兼顾的功能布局,建筑单体的轴线控制应分为两种:一种是满足功能要求的正南北向;另一种,则顺应城市道路的方向。而面对南北向狭窄,倾角较大的用地现状,将体量占主导地位的宿舍及教学楼做成南北向的同时,又要保证整个校区环境与周边城市空间的和谐,成为项目设计成败的关键。

2)整体布局的组团化、模块化。基于对中学师生日常生活、学习规律的了解,将学校功能按使用需求划分为工作区、生活区两大区域。校园功能布局见图2。a.工作区。包含教学、实验、办公、报告厅、文体中心等,为校园的核心区域。以半圆形的中心连廊(风雨廊)为核心,逐次展开。中心连廊的北部,正对校区入口方向,绕过体量较大的1 200座报告厅,是5层高的实验楼。与弧形的校门、圆形的校前广场、中心连廊一起,形成整个校区的占主导地位的、垂直于渡口路的中心轴线。中心连廊的东部,艺术楼与风雨操场共同组成的文体中心、两栋平行布置的教学楼共同组成的教学区自南至北排列在整个校区的东部,形成教学组团及运动组团。教学楼设置连廊分别与北面的实验楼以及南面的风雨操场以及看台相联,与中心区环廊一起,组成相对封闭的步行交通系统。文体中心沿道路布置,使其可以有效地阻隔城市交通对校园内部的影响,在校园内部形成较好的安静氛围。田径场以及室外运动场地置于校园东侧,与风雨操场组成连续的运动区,并在分区上相对独立,沿道路设置单独的入口,兼顾体育设施的对外服务。两栋教学楼,置于偏北位置,与南面城市道路远离,保证南北向布置,达到远离城市噪声干扰以及合理朝向的目的。中心连廊的西部,沿渡口路布置办公图书科技楼,接近校区主入口以及生活区入口,并以中心连廊便捷连接教学区及生活区,使用方便。b.生活区。后勤生活区,位于北部区域,贴临沿河绿地,远离街道;坚持南北向布置;体型上注重化整为零。食堂、浴室、锅炉房,位置处于下风向的同时,也做到了与生活区、办公区的便捷联系。另外,后勤紧邻城市道路,保证了流线与校园主要步行流线的完全分离。c.连接及辅助功能。在中心连廊与教学区之间设置宽阔的“学生街”,贯穿文体区、教学区与生活区,与中心连廊一道,组织起校园内部的主要日常人行交通,并创造出丰富的校园内部空间,使得整个校园内部人行交通立体化、多样化。

图2 校园功能布局

3)线、面结合的校内外部空间组织。线:整体布局由三条轴线控制。一条是中心主轴线,连接校园内外的空间。由西南面校园主入口开始,经过开阔的校前广场,穿过中心连廊,到大报告厅,最后以实验楼收尾。确立了学校建筑群与城市空间形态的融合关系。另一条是连接及贯穿校区各个功能区块的功能轴线——“学生街”。以教学楼与风雨操场之间的广场为起点,经过教学区,到达生活区。此轴线东西向贯穿整个校园,结合穿越其间的广场、廊道、绿地,塑造出丰富多变、开合有致的室外空间。第三条轴线则是南北向贯穿生活区。与校区功能轴线斜向相交,是功能轴线在生活区的分支,使得宿舍楼与整个校区成为有机的整体。面:由线及面。围绕“三轴”,多个外部空间加以展开。分别为:解决校内人流、车流的校前集会广场;提供师生日常课间活动、集会活动的活动平台以及学生街;生活区、中心连廊与综合楼围成的广场等;沿轴线形成的多样的外部空间,将各个功能区块有机联系起来,在校园内形成连续的活动界面。

4)“多重开放”的校园环境。a.在校园共享空间组织上,着意创造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空间形态。各个功能区块在布局形态上分别沿校园中心主轴和功能轴展开,每个功能组团都有从功能空间到公共空间的过渡,各教学组团内部及相互之间所围合而成的大小活动广场、绿地,为师生提供充满活力、富有人情味的交流场所。同时通过绿化、小品等景观的衬托,使得校园空间层次丰富,尺度宜人,满足了现代化校园空间对开放性和交互性的要求。b.连续、完善的人行绿化系统,追求学生学习、生活的景观效应。利用沿用地红线的校区外环路,作为区分动静、人车、内外等功能属性的界线进行基本分区;并通过广场、院落、绿带等空间元素进行有机渗透,适度联系,完成了校园环境从外围到内核的由“闹”及“静”的逐层过渡,从而使校园内部景观保持了相对安静的氛围。c.丰富自由的校园空间。在总平面布置上,各个建筑按功能分类呈组团式分布。平面布局形式上,吸取了传统庭院的特征,并将其与现代空间的诉求相结合。每个组团均设计成由单体围合而成的院落空间,多重院落围合、交错、互动,创造出丰富的外部空间。

5)动静分区,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见图3)。在交通组织上,从校园的安全及管理需要出发,体现出“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原则。校园内部的教学区、运动区及生活区之间,交通以步行为主,强调相互之间的交通便捷与紧密联系,营造出安全、健康的外部环境,从而保证校园内部的生机和活力。

图3 校园交通分析

6 设计总结

寄宿制高级中学设计,是一个日久弥新的课题。独特的设计条件,总能给设计工作带来一丝新意。现设计方案正在实施中,冀望项目建成时,能给师生带来别于常规的空间体验。此处一并与诸多同行分享。

猜你喜欢
教学区连廊生活区
高层建筑大跨度钢结构连廊设计分析
多塔连廊人行荷载TMD 舒适度减振控制
高校教学区景观探讨——以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教学区为例
连廊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非对称己型连体建筑连廊风载动力特性分析
偏远生活区雨水综合利用系统研究
某矿生活区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建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教学区屋顶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素质教育与幼儿的主体性活动刍议
提高梅山钢铁企业生活区电费回收率的研究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