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小考——兼论杜牧“豆蔻梢头二月初”

2013-11-14 08:42俞香顺
中国韵文学刊 2013年1期
关键词:豆蔻本草比喻

俞香顺

(南京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中国文学中,以“豆蔻”比喻年轻女子是一个常见典故。然而,历来对于“豆蔻”这一名物本身的内涵、杜牧“豆蔻梢头”喻意的探讨却并不充分。本文将略作钩沉、发覆。

豆蔻分草豆蔻、白豆蔻、肉豆蔻等,其果实均可作药材、香料。《本草纲目》卷十四对三者的本草、功能等已有区分,现代植物学、药物学研究成果可资参考。《广群芳谱》卷九十五则辑录了关于豆蔻的记载、诗文等,也颇有价值。中国古代所说的豆蔻主要是指草豆蔻。草豆蔻为姜科山姜属(Alpinia)植物,多年生草本,株高可达3米,叶丛繁茂,叶片狭长,初春开花。主要产于广东、广西。

中唐之后,豆蔻花是南方的象征,在南方花木谱系中地位颇高。豆蔻花往往是两花同蕊,可以用来拟托相思情愫。豆蔻花之花苞掩藏于绿叶之中,有“含胎花”之别名;杜牧《赠别》“豆蔻梢头二月初”之句很有可能就有此喻意:以豆蔻花比喻所赠别的少女,以豆蔻叶比喻“卷上珠帘”的其他女子,叶不如花。

一“豆蔻花”与南方

豆蔻又名“草果”,古人采其花、其果腌渍,可以佐酒。晋代嵇含《南方草木状》中即有记载:“旧说红豆蔲花,食之破气消痰,进酒增倍。泰康二年,交州贡一篚,上试之有验,以赐近臣。”“交州”所辖范围包括了今天的越南中北部与中国广西,这也是豆蔻的主要产区;红豆蔻花有解酒的功能。南宋郑樵《通志》卷七十六亦云:“豆蔲曰‘草果’,亦曰‘草豆蔲’,……南人亦采其花淹藏以当果品。”陆游《对酒戏咏》:“浅倾西国蒲萄酒,小嚼南州豆蔻花”,嚼花小饮,充满了文人雅趣。

豆蔻花是典型的南方花卉,《南方草木状》所载植物为“南越”、“交趾”所产,其中即有豆蔻花。左思《吴都赋》亦云:“草则藿蒳豆蔻,姜汇非一。”《广群芳谱》卷九十五引《集仙传》:“轩辕集,不知何许人。唐宣宗召见时,京师素无豆蔲、荔支花,上因语及,集袖中出之。二花各数百朵,皆连枝叶,鲜明芳洁,如新折者。”“京师素无”可以和宋代苏籀《维摩诘》诗句印证:“京洛岂尝开豆蔻。”长安、洛阳均非豆蔻花的产地。

中唐以后,南方花木开始大量出现于诗歌中,这与当时文人官员的南迁以及南方文人的北上是同步的。豆蔻花姿绰约且往往绵延成片,成为南方的象征,如韩翃《送客游江南》:“春生豆蔻枝”、李涉《与梧州刘中丞》:“瘴山江上重相见,醉里同看豆蔻花”、皮日休《寄琼州杨舍人》:“清斋净溲桄榔面,远信闲封豆蔻花”、方干《蜀中》:“闲来却伴巴儿醉,豆蔻花边唱竹枝”、皇甫松《浪淘沙二首》其二:“蛮歌豆蔻北人愁。”上述诗句中的“梧州”、“琼州”、“蜀中”都是广义的南方,豆蔻花则是南方“土产”,给北方人“陌生化”的审美,又成为引发思乡之愁的触媒。

五代时期,西蜀乃至南方地域文化在“花间词”中得到了丰富的展现。李珣《南乡子》17首、欧阳炯《南乡子》8首皆为风俗词,其中均出现了豆蔻花,李珣《南乡子》:“曲岸小桥山月过,烟深锁,豆蔻花垂千万朵”、欧阳炯《南乡子》:“藤杖枝头芦酒滴,铺葵席,豆蔻花间趖晚日。”再如毛文锡《中兴乐》:“豆蔻花繁烟艳深,丁香软结同心。翠鬟女,相与,共淘金。”豆蔻为穗状花序,开时密集,所以有“花垂千万朵”、“花繁”之状。

豆蔻花在“群芳谱”中虽然地位平平,但是在南方花木谱系中却绝非凡品。五代陶谷《清异录》卷上引《花经》“四品六命”:“菊、杏、辛夷、豆蔻、后庭、忘忧、樱桃、林禽、梅”,豆蔻居然与传统名花菊、梅平起平坐。《花经》有明显的南方“本位”视角。《花经》作者为张翊,据《清异录》记载:“张翊者,世本长安,因乱南来,先主擢置上列,特拜西平昌令,卒。翊好学多思致,尝戏造《花经》,以九品九命升降次第之,时服其允当。”“服其允当”的应该是南方人,北方人未必会“苟同”。

南宋范成大对豆蔻花也是情有独钟,《红豆蔻花》:“绿叶焦心展,红苞竹箨披。贯珠垂宝珞,剪彩倒鸾枝。且入花栏品,休论药裹宜。南方草木状,为尔首题诗。”这首诗描写了红豆蔻花的花叶、形状,这与他的《桂海虞衡志》中的记载可以互相印证。范成大着眼的是其“花”品,而非“药”性;在林林总总的南方草木中,他“首题”的即是红豆蔻花。《四库全书·桂海虞衡志》提要亦云:“成大《石湖诗集》,凡经历之地,山川风土,多记以诗。其中第十四卷,自注皆桂林作,咏花惟有红豆蔲一首。”豆蔻花在范成大心目中的地位于此可见。

二“豆蔻花”与相思

在中国文学中,植物的并蒂、连理等畸生、特生情形常用来比喻男女之间的恩爱。豆蔻花往往是两朵同蕊并开,也有这样的喻指功能。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描述了豆蔻花相并的生长特点:“红豆蔻花,丛生,叶痩,如碧芦,春末发。初开花,抽一杆,有大箨包之;箨解花现,有一穗十蕊,淡红鲜妍,如桃杏花色。蕊重则下垂如葡萄,又如火齐璎珞及剪彩鸾枝之状。此花无实,不与草豆蔻同种,每蕊心有两瓣相并,词人托兴如比目连理云。”

梁简文帝《和萧侍中子显春别四首》其一:“别观葡萄带实垂,江南豆蔻生连枝。无情无意犹如此,有心有恨徒别离”,“连枝”即豆蔻并连,用来比喻兄弟之义。唐代韩偓《六言三首》其一:“华山梧桐相覆,蛮江豆蔻连生”则明确用“豆蔻连生”来比喻男女之情。“华山梧桐”之句用《孔雀东南飞》结尾之典:“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梧桐为“双树”,比喻夫妻恩爱,笔者有专文论述。“蛮江”则泛指南方蛮夷之水,如陈陶《番禹道中作》:“蛮江渡山急”、许棠《寄黔南李尚书》:“郡响蛮江涨。”南方为豆蔻的主要产地。“华山梧桐”用的是故典;“蛮江豆蔻”则是韩偓“自我作古”,这一典故在后代被袭用,如张良臣《西江月》:“蛮江豆蔻影连梢”;吴文英《瑞龙吟》:“吴宫娇月娆花,醉题恨倚,蛮江豆蔻。”

韩偓《无题》:“手持双豆蔻,的的为东邻”、许及之《豆蔻花》:“二月坼芳苞,凡心比并交”、洪适《豆蔻花》:“相思意安在?试去想花梢。”也均以豆蔻成双、连枝来传情达意。

豆蔻的相思功能与丁香相似。丁香花苞紧闭时,形状有如人心,“丁香结”比喻愁心郁结;豆蔻花苞则紧实,内蕴双花。豆蔻、丁香常常联用,如无名氏《眼儿媚》:“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李吕《鹧鸪天》:“一从恨满丁香结,几度春深豆蔻梢。”

豆蔻花的两花同蕊也用来比喻“双生子”。杨维桢《洗儿》:“从今不带宜男草,豆蔻含胎恐太并。”“洗儿”为旧时风俗,婴儿出生三日后洗身。杨维桢这两句自得且自矜。宜男草,萱草的别名,古人认为佩戴此草可以生男,《太平御览》卷九九六引杜光庭《录异记》:“妇人带宜男草,生儿。”杨维桢自诩“有儿万事足”,所以从此无须再戴宜男草;而且一个儿子便足矣,所以如豆蔻花之包孕“双胞胎”反嫌多事。

三 豆蔻花与“含胎”

“豆蔻”声名播扬颇得力于杜牧之“豆蔻词工”。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以二月娇艳的“豆蔻”比喻青春少女前此未见,新颖而贴切。当然这个比喻之形成只能建立在中唐之后豆蔻花这一“喻体”渐为人知的基础之上。南宋郑樵《通志》卷七十六:“豆蔲……花作穗可爱,故杜牧云‘豆蔲梢头二月春。’”“豆蔻梢头”为后代诗文所摭拾,形容春天消息,如谢逸《蝶恋花》:“豆蔻梢头春色浅”、张孝忠《鹧鸪天》:“豆蔻梢头春意浓”、仲并《大圣乐令·玉团儿》:“豆蔻梢头春正早。”“豆蔻梢头”也用来形容女子年华,如侯置《西江月》:“豆蔻梢头年纪,芙蓉水上精神。”

然而,豆蔻与少女这一指称——表现关系除了花色与容颜之视觉相似外,尚有“隐情”,这与豆蔻花之花型以及绽放特点有关。豆蔻之花苞被嫩叶所包裹,恰如竹笋之被笋箨所包裹;叶子渐渐松展,花苞渐渐显露;前面所引的范成大《红豆蔻花》、《桂海虞衡志》均已提及。豆蔻叶大而花小,如洪适《豆蔻花》所云:“冶叶拥香苞,盈盈二月交。”初开的豆蔻花紧致、小巧,掩映于绿叶之间。豆蔻花恰如小小的“胚胎”托身于绿叶丛中,所以豆蔻花又名“含胎花”,如南宋舒岳祥《咏豆蔻花》:“春晚愁偏重,垂头向下生。……炫袋双鱼意,含胎少妇情。”题下小注:“即词人所谓‘豆蔻梢头’者也。一名‘鱼袋牡丹’,以其叶相类也;亦名‘含胎菊’。”“鱼袋”是唐、宋时官员佩戴的证明身份之物,饰以金银,内装鱼符,出入宫庭时须经检查;所谓的“双鱼”就是指豆蔻花一苞两花的特点。

南宋姚宽开始深究杜牧诗句涵义,《西溪丛语》卷上:“杜牧之诗云……不解‘豆蔲’之义。阅《本草》,豆蔲花作穗,嫩叶卷之而生,初如芙蓉穗头,深红色,叶渐展、花渐出,而色微淡。亦有黄白色,似山姜花,花生叶间,南人取其未大者谓之‘含胎花’,言尚小于妊身也。”清代冯集梧《樊川诗集注》“赠别”一诗引用了这一条材料。明代镏绩《霏雪录》卷上与《西溪丛语》记载相似:“诗人多用‘豆蔻梢头’事,盖比少女也。《本草》:‘豆蔻未开者谓之含胎花,言少而娠也。’”

不过,《西溪丛语》、《霏雪录》都语焉未详,而且极易滋生疑窦、误解,尤其是《霏雪录》引用《本草》过于简略。所谓“含胎花”,豆蔻花本身为“胎”,而包裹豆蔻花的层层叶子方为“含胎”者;以“含胎花”比喻少女,少女本身为“胎”,而并非“含胎”者。如果用“含胎”亦即怀孕比喻少女确实不伦不类,明代杨慎《升庵集》卷六十:“杜牧之诗:‘婷婷嫋嫋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刘孟熙(注:即镏绩)谓:‘《本草》云:荳蔲未开者谓之含胎花,言少而娠也。’其所引《本草》是言‘少而娠’,非也。且牧之诗本咏娼女,言其美而且少,未经事人,如豆蔻花之未开耳。此为风情言,非为求嗣言也。若娼而娠,人方厌之,以为‘绿叶成阴’矣,何事入咏乎?”

杨慎说诗有点胶柱鼓瑟,不过也情有可原;“含胎花”之名美则美矣,却有欠分明。清代吴景旭则详引《南方草木状》、《本草》,仔细描述豆蔻花的绽放特点,为刘孟熙、杨慎充当“裁判”,《历代诗话》卷五十二:“嵇含《南方草木状》云:‘豆蔻花,其苗如芦,其叶似姜,其花作穗,嫩叶卷之而生。花微红,穗头深色,叶渐舒,花渐出。’《本草》亦云:‘豆蔻花作穗,嫩叶卷之而生,初如芙蓉,穗头深红色,叶渐展,花渐出,而色微淡,亦有黄白色,似山姜花。花生叶间,南人取其未大开者,谓之含胎花,言尚小如姙身也。’然则《本草》亦状其花之吐而尚含蕴于叶间,有如人之娠耳。孟熙正引此意,非直谓少女之娠也。升庵误会‘少而娠’之语,添出求嗣一案可笑。”

正是因为豆蔻有“含胎花”之名,杜牧的“豆蔻梢头”可能另有深意:以“花”喻少女,即“十三余”者;以“叶”喻其他女子,即“卷上珠帘”者。红花掩映于绿叶之中,尚未盛放;但绿叶终为红花之陪衬,即“总不如”也。豆蔻花两花同蕊,也寄寓了少女的情思。

[1]俞香顺.双桐意象考论[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01).

[2]杨维桢.盘洲文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舒岳祥.阆风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姚宽撰.孔凡礼点校.西溪丛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7.

[5]杜牧撰.冯集梧集注.樊川诗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猜你喜欢
豆蔻本草比喻
动物喻人的惯用语
《地道风物·本草进化论》
《本草博物志》
《本草博物志》
买椟dú还珠
广州车站与同窗偶聚
豆蔻生机气
相宜本草小红瓶精华液全新升级
比喻
印度豆蔻出口需求高涨直到危地马拉豆蔻到来时